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北京地区许多废弃的无主老矿山未实施矿山环境治理和土地资源恢复工程,矿区内地质环境和生态条件恶劣。本文对废弃矿山及其治理工程特点进行了分析,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阐述了矿山废弃地土地资源破坏效应的四个因素——地表景观效应、土体污染效应、次生灾害效应、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以房山区石窝大理石矿山废弃地治理工程为例,提出了矿山废弃地治理以矿山环境、灾害治理为主,以园林景观绿化为辅相结合的二维治理模式,在地形整治、挡土墙、绿化等措施的基础上进行园林景观的设计,结合周边居民生活需求,利用矿区内的正负地形渣堆和采石坑,进行景观的再生和组合,将采石坑设计成下沉式休闲公园和健身广场,希望通过园林景观绿化工程的实施,改善矿区及周边地表景观和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块体相对运动的黄土古地磁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景观地理学与景观生态学原理,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野外实地考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论述了玛纳斯湖群景观第四纪以来的迁移演化过程,分析了玛纳斯湖景观动态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原因,评价了玛纳斯湖景观变化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从水资源合理利用角度提出了保护绿洲和荒漠生态环境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翠丽  曹明明 《地下水》2012,(2):183-185
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可反映某个区域的土壤侵蚀状况,也是水土保持研究的内容之一。通过运用遥感影像得出榆阳区土壤侵蚀分级图,并根据公式得出土壤侵蚀严重指数。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水田、平缓旱地、坡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在土壤侵蚀强度评价中所占权重。通过对2005-2008年榆阳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值的分析得出榆阳区土壤侵蚀有所好转,为今后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和土地开发整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草地植被对土壤侵蚀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严重,草地植被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作用,能很好地改善其生态环境。学者们对草地植被盖度与土壤侵蚀的关系、草地植被对水力学参数的影响、草地植被对土壤性质的影响、草地植被减水减沙效应以及草地坡面土壤侵蚀过程等几个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关于草地覆盖诱发的侵蚀作用研究较少。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并补充关于草地诱发侵蚀的一些研究结果,继而指出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需要加强的方面,旨在减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5.
西南喀斯特区土层浅薄、成土速率低等特点决定了其允许土壤流失量小,土壤一旦流失,极难恢复,土壤侵蚀及其造成的石漠化现象已成为制约该区可持续发展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文章首先明晰西南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特征,从坡面、小流域和区域三个尺度上系统概括西南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的相关研究进展。针对当前喀斯特区土壤侵蚀研究野外径流小区、小流域及区域空间尺度数据缺少和相关研究模型限制性强等不足,建议从不同尺度深入研究喀斯特区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规律及时空演化格局,并结合高新遥感、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及模型,同步监测坡面—小流域—区域土壤流失,对土壤侵蚀进行定量评估,结合不同空间尺度土壤侵蚀特征构建系统性水土保持生态恢复治理模式和监测系统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及其规划的生态学探讨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栖居地,其景观格局和生态效应直接影响到世界人口的生存质量。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出发,以国内外近年来关于城市景观格局动态及其生态效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材料,整理并总结了城市景观格局的特征、研究方法和演变机制。在文献综述和具体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城市景观格局动态的“类库兹涅茨曲线”现象,即在从城市化初期到城市发展相对成熟的一个周期内,景观破碎化程度呈现“快速增加—增速减缓—平稳下降”的过程,并探讨了这一规律的适用性和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城市景观及其格局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在城市景观规划中充分结合生态学原理,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7.
黄河流域(河南西部)土壤侵蚀环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古彬 《地下水》2011,33(5):160-162
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流域土壤侵蚀较强烈的地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使区内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是黄河下游泥沙、洪水问题的主要诱因。通过土壤侵蚀地质环境条件及侵蚀形态类型调查研究,分析了豫西黄河流域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质环境特征及侵蚀形态特征,对区内土壤侵蚀类型进行了划分。  相似文献   

8.
采用地形位指数描述区域地形差异,并利用无量纲的分布指数对景观组分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地形差异揭示景观空间格局分布规律,并对各景观要素定量赋值,通过生态效应模型研究土地利用综合生态效应。结果表明:自然景观主导区域景观格局,人为景观次之,半自然景观则明显处于支配地位;各景观组分在地形位梯度上的分布格局表现出显著分化,低段区域上各景观组分竞争激烈,分布相对集中,高段区域,限制了部分景观的生存发展,景观组分相对单一;生态环境质量好的区域,自然景观为主体;生态环境质量中等的区域,处于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差的区域,以人为景观为主体。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重庆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官冬杰  苏维词 《中国岩溶》2006,25(3):211-218
重庆岩溶区属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宜耕地资源不足,土地退化严重,承受自然灾害能力低,使岩溶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本文以重庆市岩溶地区为例,选择碳酸盐岩出露面积、山地面积、旱坡耕地面积、石漠化程度(包括轻度、中度和高度)、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面积、土壤侵蚀模数、滑坡体积密度、垦殖指数、人均耕地面积、农业人口密度等13项生态环境脆弱度影响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利用层次分析法赋予指标权重,然后构建模糊数学模型对岩溶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度进行评价研究,基于GIS技术对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 重庆25个岩溶区县中潜在脆弱区县3个,轻度脆弱区县10个,中度脆弱区县6个,重度脆弱区县6个。   相似文献   

10.
坡耕地是我国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也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国土资源。由于该地区坡耕地石漠化程度高,土壤侵蚀问题严重,致使坡耕地土壤肥力不断退化。以重庆市中梁山坡耕地样区为例,采用模糊综合指数法进行小尺度坡耕地土壤肥力评价。经取样数合理性分析表明,25个样点估计研究区土壤肥力评价能够满足90 %置信水平条件下,10 %、15 %和20 %的相对误差取样数的精度要求;运用主成分分析(PCA),通过计算变量的Norm值筛选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耕层厚度和粉黏比进入最小数据集(MDS),并对进入MDS的肥力因子进行相关系数分析检验,表明选取的MDS能最大程度表达坡耕地土壤属性信息;利用隶属度函数实现评价指标量纲归一化并对单项肥力指标进行评价,采用加权求和模型计算土壤肥力综合指数(IFI),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磷是影响研究区土壤肥力的限制因子,研究区80 %样地肥力综合指数在0.40~0.60之间,肥力水平处于中等程度。   相似文献   

11.
吉林西部生态系统退化评价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吉林西部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系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碱化严重.在分析该区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系统退化度的概念.以长岭县为例建立了生态系统退化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背景质量、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破坏速度诸要素15项指标.运用RS、GIS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了生态系统退化度研究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了以乡为单元的生态系统退化度评价,用MapInfo软件绘制了生态系统退化度数字化图,为研究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is study was taken up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landscape patterns on the soil erosion processes in a mountain–basin watershed. The revised 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 and sediment delivery distribution model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soil erosion processes. The landscape patterns include the landscape metrics at the landscape level, landscape composition and configuration indicators on the basis of source–sink landscape theory. In the study area, the grassland, bare land, farmland and construction land were the sediment-source landscape; the forest and shrub were the sediment-sink landscape.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erosion processes were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the landscape patterns of the study area. At the landscape level, fragmentation metric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erosion; diversity metric was negatively related to soil erosion and sediment yield at the sub-basin scale. Among the source–sink landscape composition and configuration indicators, the composition indicator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erosion rate and sediment yield. In the configuration landscape indices, the shape index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erosion rate and sediment yield; the fragmentation index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erosion rate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diment delivery rate.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such as increase in the area, connectivity and regularity of sediment-sink landscape, or decrease in the proportion, connectivity and regularity of sediment-source landscape, were favorable for soil conservation. Furthermore, the landscape indicators based on the source–sink theory could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for landscape pattern optimization to reduce soil erosion.  相似文献   

13.
唐克丽 《第四纪研究》2000,20(6):504-513
本本文以黄土高原为例, 讨论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开发西部切入点的科学和实际意 义。从黄土高原毁林毁草耕垦和人为加速侵蚀的发展, 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作为生态环境建 设切入点的科学依据。在此基础上, 又进一步剖析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切入点及其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4.
彭建  蔡运龙  王秀春 《中国岩溶》2007,26(2):137-143
通过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借助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格局指数以及构建生态价值指数,对位于贵州中部典型喀斯特地区的猫跳河流域1973年以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对整个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影响以及近30年来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过去的30年间,研究区的土地覆被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对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深刻的影响。1973- 1990年,猫跳河流域的景观趋于破碎化,斑块总数从3 438个增加到3 619个,生态服务价值指数从3 626. 58降低到3 343. 47,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 1990- 2002年,猫跳河流域的景观破碎度降低,斑块数量从1990年的3 619个减少到3 312个,整个流域的生态服务指数从3 343. 47上升到3 738. 4,生态环境质量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GIS和RS研究的角度对沙厂小流域实测的土壤侵蚀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基于3S的土壤侵蚀综合评价指标模型,快速地计算出土壤侵蚀量,并对其侵蚀的动态过程进行监测,为沙厂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快速决策提供科学的平台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地域分异是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地段之间的相互分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差异。为了研究不同区位土壤侵蚀问题,从土壤生态景观及系统论出发,运用地质学、地理学、景观生态学、环境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研究湖北省土壤侵蚀景观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因子,使土壤侵蚀问题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湖北省土壤侵蚀景观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为一不对称的断块一环组合,土壤流呈现向长江、江汉盆地中心轴带辐聚、单流向特点。景观空间异质性形成的首要驱动因子是大地构造背景,以房县一襄樊一广济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地壳物质组成和构造发展史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现代气候带、降雨量、温热程度及土地利用等差异,造成了湖北省区域土壤地理、土壤生态的分异,形成湖北省土壤生态带、区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区的宏观格局;其次大兴安岭一武陵山深部构造陡变带两侧新构造运动强度差异、大别造山带构造强烈隆升,导致土壤侵蚀强度的西强东弱、南北强中间弱的态势;成土母岩差异性决定了土壤可蚀性的多变;空间上“土壤侵蚀内城区”分布在湖北省的周边地区,经济贫困、管理落后,这一地区的经济水平与水土流失间形成“自反馈作用”,这一现象在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中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遥感与GIS支持下的南桐矿区水土流失评价与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迎春  周廷刚 《中国岩溶》2012,31(2):191-197
以重庆市南桐矿区为研究对象,运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对水土流失影响较大的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信息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计算了水土流失类型及面积。研究结果表明,南桐矿区水土流失面积262.91km2,侵蚀模数2281t/(km2?a),水土流失强度以轻度和中度为主,其中轻度流失132.37km2,中度流失108.95km2。根据区域地貌类型以及水土流失特征,将研究区水土流失划分为盆边低山丘陵中强度流失区、北部坪状低山中轻度流失区和盆边中山轻度流失区三个类型区,盆边低山丘陵中强度流失区以中度流失为主;北部坪状低山中轻度流失区以轻度流失为主;盆边中山轻度流失区虽然以轻度流失为主,但微度流失也占有相当部分的比重。   相似文献   

18.
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流域水土流失遥感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杨成英  吴虹 《中国岩溶》2009,28(2):206-211
为了给西南岩溶地区石漠化发展演变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选择桂林毛村岩溶地下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两期遥感影像对该区影响水土流失的三个主要自然要素,即地形坡度、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信息提取,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分析平台,参考水土流失强度分级标准,对该区两个时期的水土流失状况进行对比分析。调查监测结果显示,研究区随着坡度的增大,水土越容易流失,而且水土流失强度级别增大;植被覆盖度对水土流失强度起着控制性作用,为抑制并缩减水土流失面积,应保护植被,退耕还林;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比较缓慢,导致水土流失面积变化幅度不大。上述结果表明,利用遥感技术手段,可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水土流失的监测、评价、预测及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eco-environment degradation processes and change detection as evident from land use survey datasets (1990–2003) for the Basrah province, Iraq was taken as a case.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echniques of RS, GIS, and GPS, the study identifies five prominent eco-environment degradation processes, namely: desertification, secondary salinization, urbanization, vegetation degradation, and loss of wetlands. Rates of conversion were calculated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s were mapped with the aid of GI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wind erosion was the dominant cause of eco-environment degradation in more than half of the study area. Coupled with this were increases in salinization processes, affecting 17.6% of the land area in 2003. Overall, severe eco-environment degradation was noticed to be the dominant eco-environment degradation grade (61.9% of total area), followed by moderate eco-environment degradation (18.9% of total area) in 2003. Incorporation of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 in the analysis provided realistic assessment of the risk of land degradation. The study area, in general, is exposed to a high-risk of eco-environment degrad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