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锦州地震台钻孔应变同震变化观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积式应变仪是测量地应力应变变化的一种地震前兆手段。对其大量的观测资料进行同震变化与阶跃的整理与收集,系统地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同震变化;利用TJ-1C型体应变仪记录曲线的同震变化来探讨地震时应力应变运动与构造断层间的微弱错动。将提高我们运用观测资料的能力,有助于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对2000年元月1日至2003年4月30日间的体应变和差应变分钟值曲线图进行了统计,落实了220个有同震应变变化的地震。得知观测到应变波动的最大震中距是25467km,最小震级为ML2.9,进而对两套钻孔应变仪对地震波动的记录能力作了统计。  相似文献   

3.
震前地温的微变化与断层蠕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沅俊  杨修信 《地震学报》1992,14(3):373-375
热过程在地震孕育和发生中的作用早已为人们所肯定,地震前的地温异常变化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安镇文等,1985).过去,由于缺乏连续的高精度地温观测资料,致使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有很大的局限性.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傅子忠等(1984)研制的 SZW 型数字式石英温度计,分辨率为0.0001℃.利用这种观测系统,可以连续记录地温的微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在解决钻孔应变观测加衬模型的待定常数的基础上,巧妙地利用不变量与坐标系选择无关的性质,推导出了5组观测组合计算不变量的简洁表达式,并以玉树地震为例,选取漳州台深井观测系统的探头上、下端面8分量应变观测单元的观测资料,采用加衬模型分别根据探头上下端面的5组观测组合公式计算了地震当天的最大主应变、最小主应变、最大主应变相应...  相似文献   

5.
在离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M=7.2)震源区近100km的两个台上观测到脉冲式的同震地磁变化。在该工震对其最大幅度为0.6 ̄1.0nT,而持续时间为20 ̄30s。在发震时刻及其之后17s地震波到达观测点之前,这些变化看来就已经开始了。对余震的叠加时间分析亦揭示了类似的地磁变化,尽管其幅度比主震时小一个量级。作为这种同震地磁变化的可能原因,讨论了地壳电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地下水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运动变化与人类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地震是地球活动的突发常发事件。地震与地下水动态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来人们努力研究的内容,地震引起的井水位水温同震效应是当前大家非常关注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鹤岗地震台垂直摆倾斜仪记录同震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2011—2015年鹤岗地震台垂直摆倾斜仪记录的同震响应数据进行整理,垂直摆同震响应与震中距成线性关系;近距离地震(约Δ10°)同震响应以阶跃为主,阶跃大小、方向与地震实际倾斜量存在差异;远震同震响应的振幅与震级呈指数函数关系,振幅与震中距成幂函数关系。分析认为,同震响应(阶跃)不仅与震中距、震级因素有关,还与场地效应和传播路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同震重力变化可为位错模型的检验和约束提供新数据.文中利用指数函数和阶跃函数法分析了玛多MS 7.4地震震中距≤800km的5个重力台的同震重力信号.结果显示:观测和位错模型模拟结果的方向一致性好,只是量级存在差异.通过对同震重力变化精度的讨论,同震重力变化和GNSS垂直位移的比较,九寨沟MS7.0、玛多MS7.4同震重...  相似文献   

9.
以2008—2017年腾冲地震台井水位记录的同震响应事件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该井水位的同震响应特征,结合井孔地质背景条件,对同震响应机理进行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腾冲地震台井水位同震响应能力随着震级增大而逐渐增强;因井震距不同,同震响应主要表现为近震阶降—复原型和远震振荡型变化;同震响应幅度随震级增大而增大,随井震距增大而减小,且水位同震变化受震级与井震距的影响力基本相当;震级越大,同震响应持续时间越长;发生井水位同震响应的地震分布具有明显区位型特点。分析认为,振荡型同震响应机理与面波作用有关,阶降—复原型同震响应机理可能与腾冲地震台观测井所处地质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地方震及近震地下水同震震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付虹  刘丽芳  王世芹  万登堡 《地震》2002,22(4):55-66
同震效应、震后效应是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显著特征。通过多年预报研究、实践, 依据1982年以来的观测资料, 分析同震效应、震后效应的机理、特征, 提出震后效应的单井、密集、条带、迁移等空间分布, 可对老震区余震、外围区及井位附近牵动性后继地震地点预报有指示意义, 亦可对中期、短期预报及后继地震震型判定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2.
气温变化对唐山地震台跨断层形变观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维热一弹性模型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唐山地震台及其周边地区在地表温度呈不同幅度的周期性变化的情况下,对台站短基线观测的影响,并对由于地表温度变化产生的应变进行了估算.计算结果表明,由于温度差异造成的观测桩距离的年变化幅度达到2mm左右,这与目前台站观测数据的年变化幅度基本一致,表明台站观测数据包含了温度的重要影响.另外,台站各基线桩的位移序列相对于温度变化滞后了1 ~1.5个月的时间.同时发现,台站短基线各测段的实际观测数据存在着同步的趋势性变化,这不是稳定年变化的温度变化能解释的,因此这种趋势变化可能与局部应力场调整或者断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13.
使用遥感数据探讨山东省地表温度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选取2000—2016年MODIS地表温度数据,计算山东省地表温度变异系数(CV)并绘图,与活动断裂、地震震中等图层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活动断裂与震中附近地表温度的变异系数明显升高,空间标准差降低,说明地震活动较强区域地表温度变化幅度与普遍性均高于其他地区,地表温度变化与地震活动存在一定相关关系。胶东半岛地区的地表温度变化高于鲁西鲁中地区,可能预示着未来该地区地震活动性增强。  相似文献   

14.

断裂带同震温度响应,可在震后钻孔测温中获得并识别,为发震断层摩擦特性与发震机制等基础研究提供了非常独特的思路和有效手段.集集、汶川及日本东北大地震后,实施了台湾车笼埔断层钻探项目(TCDP)、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WFSD)和日本海沟快速钻探计划(JFAST).钻孔测温结果表明:滑移面上下5~20 m范围内存在温度正异常,这是同震摩擦生热所致,该机制已被广泛认识和接受;同时,距滑移面20~60 m范围内也存在明显的温度负异常,但其成因机制几乎还未被真正关注和认识.虽然温度负异常峰值只有正异常峰值的1/4~1/3,但温度负异常分布范围却是正异常分布范围的3~4倍,即正、负温度异常区对应的总能量基本相当.因此,断裂带震后钻孔测温中的负异常及其成因不容忽视.在详细分析几种可能的同震温度负异常机制后(如岩层热物性分布差异、流体运移、表面自由能增大及同震应力释放),发现能在理论、实验及野外观测上都得到支撑的普适性机制只有同震应力释放.这可能是断裂带震后温度负异常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新沂地震台地电阻率反向年变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解滔  李飞  沈红会  卢军 《地震学报》2013,35(6):856-864
结合新沂地震台电测深曲线、 测区地质剖面资料, 建立了三维非均匀层状介质有限元模型. 以第一层介质电阻率变化模拟表层介质电阻率随季节性降雨的变化, 在模型中计算了3个测道的地电阻率年变化形态. 计算结果表明, EW和N45°E测道地电阻率随表层介质电阻率的增减同向增减, 而NS测道地电阻率则与表层介质电阻率变化相反. 该结果符合新沂台3个测道实际观测的年变形态.  相似文献   

16.
地震动的空间变异性对多支承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导致地震动空间变异性的原因主要在于:几何不相关性效应、行波效应、局部场地条件效应。利用时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单跨框架结构和美国Las Vegas市区内某24跨立交桥的简化模型,对地震动空间变异性三个主要因素的单独影响、综合影响分别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动的空间变异性改变了一致激励下结构的动力反应,并且引入了一致激励情况所不存在的拟静力反应,对结构的总反应具有很大的影响。与较激励的情况相比,结构的反应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这依赖于结构上截面位置、场地条件和所采用的地震动时程样本。  相似文献   

17.
临夏台地电阻率变化与震兆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严玲琴  郑卫平  张辉  张昱 《中国地震》2013,29(1):168-176
以甘肃省临夏台1981年以来的地电阻率资料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该台地电阻率的变化特征,探讨EW和NS两测向之间数据的相关性,以及与大夏河流量变化的对应关系,认为该台两测向数据间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可能与区域地下介质具有较均匀的电性结构有关;分析了该区降水和地下静水位对地电阻率的影响,认为地下静水位的影响更显著.此外,探讨了临夏台地电阻率资料作为地震前兆的意义,认为该台资料对甘东南及甘青交界地区的中强地震反应敏感,以下降型破年变异常为主,呈现出震级越大,异常持续时间越长的特点.该台资料同时对甘青地区成组中强地震有所反应,显示出异常持续时间长、幅度大和恢复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paper,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 of axisymmetric linear elastic model has been used to calculate the tilt and strain induced by small annual temperature variations in a deep tunn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even if the am-plitude of the annual variation meets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 of seismic station issued by China Earthquake Ad-ministration (the annu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amplitude in the tunnel is no more than 0.5 °C),a small annu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of amplitude just 0.2 °C in the tunnel would produce 10?7 rad changes in tilt and 10?7 changes in strain. Especially,at the end and the corner of the tunnel,changes of tilt and strain can be even larger. Therefore,in the future,it is an important task to reduce the annu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in the tunnel as far as possible. Within the tunnel,for both baseline instrument and pendulum instrument,the modeling suggests way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tunnel and installation of the instrument to decrease the influence of the annual temperature variation.  相似文献   

19.
宁波地震台ZK03井水温平行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邱永平 《中国地震》2011,27(4):431-437
2000年12月21日,宁波地震台ZK03井增加水温测项(“九五”水温),2010年4月2日,在同一井孔内同一深度又增加水温仪器(“十五”水温)进行平行观测.结果发现,2套仪器初装时的水温绝对精度测值基本相同,说明该井水温10年来的趋势性上升不是井孔内水温度的变化,可能是仪器的系统性变化引起的,即仪器的漂移现象所致,但对地震前兆观测是没有明显影响的.通过近9个月的平行观测,发现2套仪器测值的趋势性变化基本一致.在受到雷电和交流电脉冲干扰时,2套仪器水温测值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形态,可能与每套观测仪器的系统特性有关.由于安装“十五”水温仪而对“九五”水温测值的干扰表明,“九五”水温仪虽然经过10余年的连续运行,但传感器的灵敏度还是很高的,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20.

2017年8月8日的九寨沟MS7.0地震发生在岷江断裂、塔藏断裂及虎牙断裂交汇地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川甘交界地区,位于巴颜喀拉地块的东缘,地质构造复杂,对于九寨沟地震震中位置和发震断层的确定,存在不同意见.本文利用GNSS及升降轨InSAR观测,在获取九寨沟地震同震形变场的基础上,基于均匀弹性半无限位错模型,联合反演了发震断层的滑动分布模型,并计算了同震库仑应力变化.InSAR同震形变场显示,视线向最大沉降量和抬升量分别为0.21 m和0.16 m,形变场长轴为NW向,形变主要集中在断层西侧.距震中40 km和65 km的九寨和松潘两县,水平向的GNSS同震位移分别达14.31 mm和8.22 mm.联合GNSS和InSAR同震形变场反演得到的滑动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5~33 km,倾向2~20 km的范围内,平均滑动量为0.18 m,最大滑动量为0.91 m.发震断层长40 km,宽30 km,走向155°,倾角81°,滑动角-9.56°.同震位移场及滑移分布模型表明此次地震为一次左旋走滑为主的地震事件,地震破裂并未完全到达地表,与虎牙断裂北段的几何产状和运动学性质更为接近,结合精定位余震的分布,我们确定虎牙断裂北段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震中位于北纬33.25°,东经103.82°,震源深度10.86 km,矩震量为7.754×1018 Nm,相应的矩震级为MW6.5,与美国地调局和哈佛大学给出的震源机制解基本一致.同震库仑应力导致了虎牙断裂北段延长线的东北和西南两端应力增强,其中塔藏断裂的罗叉段和马磨段未来强震的危险性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