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下水监测工程的建设,将增加国家级地下水监测站网的密度,大幅度提升我国地下水监测水平,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支撑,对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吉林省部分)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北京平原地下水水位监测网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在北京市地下水水位监测现状基础上,分潜水和承压水对北京平原地下水监测网的监测密度和监测频率进行了优化设计。主要采用编制地下水动态类型图的方法进行了地下水水位监测网的优化,克里金插值法能定量评价依据监测网观测值绘制的地下水水位等高线的精度,因而可以用来评价监测优化结果。并根据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检验提供的定量标准优化了地下水水位监测频率。优化后,北京平原共有监测孔400眼,其中利用原有监测孔300眼,新设计监测孔100眼,手工监测频率由原来的每月6次优化为每月1次,专项高频率监测可以由地下水自动监测仪实现。文中还对地下水自动监测仪(DIVER)的监测结果和手工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评价,提出了地下水水位监测网的维护、管理措施和信息发布方式。  相似文献   

3.
张驰  杨联安 《地下水》2014,(4):83-84
地下水监测网络是地下水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监测网的智能化对于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研究十分重要,将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及三者的集成技术即地理信息技术,融于在地下水监测应用中,同时结合传统的地下水监测方法进行运用,可提供地下水动态数据管理、数据及时更新、地下水三维数据的获取以及空间分析功能,使地下水监测工作走向智能化、实时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河流域地下水监测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是为及时掌握和了解地下水监测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及趋势而设计开发的。以喀什地区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为例。介绍了地下水监测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数据库系统设计、系统软件设计、系统安全设计和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从而可以科学和规范地进行地下水管理。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地下水监测技术与管理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影响,不同地区、各国之间对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不同,对地下水的监测管理差别很大。作者在系统收集整理欧美等主要国家地下水监测管理的有关论文和成果基础上,结合多年从事地下水工作的实践与心得体会,根据我国地下水监测与管理的实际情况,就我国与欧美等主要国家在地下水监测网布设、监测技术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和信息成果应用、地下水法规管理等方面的做法进行系统的对比和分析,以期寻找差距、借鉴经验,并对如何提高和促进我国地下水监测与管理工作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林祚顶 《地下水》2003,25(4):259-262
地下水监测信息是地下水合理开发、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基础。提出了目前地下水监测工作还较薄弱,并强调了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必要性。阐述了我国地下水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地下水监测、分析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廊坊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现状及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广生 《地下水》2010,32(1):69-70
地下水监测是地下水合理开发、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通过深入分析廊坊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现状,找出了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增加地下水监测经费投入,丰富监测手段和提高监测人员工作水平等五项改善地下水动态监测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在论述松嫩平原(吉林)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地下水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地下水监测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动态监测应科学规划、分层监测、引进新设备和加强监测信息系统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雷欢 《地下水》2011,(6):55-56
地下水监测是地下水合理开发、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针对陕西省地下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对地下水监测工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地下水监测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资源是一种再生性资源。在探明其储存条件后,对水情、水质动态进行长期观测十分必要。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目的在于核实资源量,指导合理开采,了解水质污染趋势,监测因大量开采地下水所造成的危害性地质现象,并通过长时间序列资料积累,建立起地下水管理模型,为总水(地表水、地下水、雨水)调换、人工补给、合理开采、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开展地下水情的预测预报。  相似文献   

11.
《地下水》2015,(5)
选用南京地区近5年来的地下水水资源量和月地下水埋深,通过开采系数法分析南京地区地下水可开采潜力,研究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趋势并分析变化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南京地区地下水可开采潜力较大,在不大幅度影响开采潜力的前提下可以适当放宽区域总开采量;(2)南京市63.2%深层地下水监测井代表区域地下水位随时间呈逐渐下降趋势,部分区域水位2014年有所回升;(3)提出了监测方式改革、监测站网调整等建议,为南京地区深层地下水资源优化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2015,(6)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合理的开发地下水水资源,防止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等问题出现,需要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而合理的地下水监测站网是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基础。本文调查了我国地下水监测管理现状,分析了地下水监测站网布局及存在问题,对如何更好的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提出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雷天朝 《地下水》2008,30(5):1-3
在回顾陕西省地下水管理监测工作30年发展历程、总结“十五”发展成就和分析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总体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指出要不断加强水资源管理监测基础工作,依法履行地下水管理监测工作职能,为确保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水环境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4.
李宇 《城市地质》2008,3(1):1-4
地下水污染调查.监测和预防控制,是地质环境监测和地下水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资源环境状况,提出了地下水污染调查、监测与预防控制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落实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与地下水质监测工作任务,实现对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测,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自然资源部分)在西辽河平原监测区共布设了国家级地下水自动监测井117眼,其中新建监测井93眼,改建机民井24眼,安装自动监测仪器117套。监测区控制面积57 000 km~2,主要监测层位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含水层,监测层位最大深度为206 m。建成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信息服务系统,提升了地下水监测信息获取、分析、共享和服务能力。该项目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监测区地下水的监测频次以及信息的时效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2021,(3)
根据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管理的特点,对工程管理机构及职能、管理程序、招标投标、工程监理、资金管理、质量控制、监督检查、工程验收、资产管理及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认为: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通过设立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能,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程序,分级管理,各司其职,保证了建设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工程的建设完成,基本解决了我国地下水监测管理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极大提高了我国地下水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技术水平,为工程二期建设和其他部门开展地下水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地下水》2016,(3)
对张家口地区地下水现有监测站网、监测技术和监测管理等进行分析,针对目前张家口地区地下水监测井稀少、监测技术落后、信息服务能力薄弱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地下水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为落实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与地下水质监测工作任务,实现对西辽河平原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测,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自然资源部分)在西辽河平原监测区共布设了国家级地下水自动监测井117眼,其中新建监测井93眼,改建机民井24眼,安装自动监测仪器117套。监测区控制面积57 000 km2,主要监测层位为第四系松散沉积物孔隙水含水层,监测层位最大深度为206 m。建成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信息服务系统,提升了地下水监测信息获取、分析、共享和服务能力。该项目的实施大幅度提高了监测区地下水的监测频次以及信息的时效性、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地下水监测是地下水合理开发、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工作。笔者通过对福建省地下水监测工作现状的阐述,分析了当前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陕西省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瑞萍 《地下水》2011,33(5):65-66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在保障人民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地下水进行科学监测、分析、研究,全面掌握地下水动态变化信息已经成为新时期水资源管理领域内的基础性课题。地下水监测站网建设是开展地下水监测工作的基础,陕西地下水监测工作开展较早,监测设施逐渐老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