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述了孟连7.3级地震的中、短、临三个阶段较成功预报的过程及所取得的减灾效益,同时较详细介绍了地球整体观的预报思路,提出孕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应将源、场及地球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各子系统内部和它们之间存在非线性的相互约束和反馈的观点。在预报研究进展方面阐述了建立多维预报指标、预报新方法的应用,孕震系统宏观层次上的单元体应力水平群体涨落模型等有关内容  相似文献   

2.
孕震系统宏观层次的单元体应力水平群体涨落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孕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统统,系统具有层次结构。因此应分层次建立孕震系统的力学模型。作者从地球整体现出发,提出了单元体应力水平群体涨落模型,该模型为孕震系统宏观层次上的力学模型。这一模型可以作为几个地震带或几个地块内,地震活动频度、相关转移、时空分布及各类定点观测手段异常台项数群体涨落、时空转移、震后异常等研究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3.
用地震活动性资料回顾性地研究了1999年台湾集集大地震的孕震结构和孕震过程,应用组合模式和孕震过程中显地震的时间特征对集集大震的预报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马桂芳  孙加林 《中国地震》1994,(A00):133-140
本文选取小震释放能量,地震活动度、小震动态参数,地震活动时间信息熵,小震调制比速率和地震空间分布信息维等6种测震学参数,应用多因子灰箱动态系统模型,对1973年以来全国21个中强以上地震孕震信息水平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具有一定预报效能的短、临预报(半年之内)的空间场,数学模型和异常数据指标。  相似文献   

5.
孕震系统宏观层次的单元体应力水平群体涨落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德  郭大庆 《地震研究》1996,19(4):409-417
孕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系统具层次结构,因此应分层次建立孕震系统的力学模型,作从地球整体观出发,提出了单元体应力水平群体涨落模型,该模型为孕震系统宏观层次上的力学模型,这一模型可作为几个地震带或几个地块内的地震活动频度,相关转移,时空分布及各类定点观测手段异常台项数群体涨落,时空转移,震后异常等研究的物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1964年文献曾对地下水预报地震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指出由于震前地下的变动及岩层物质溶于水中可引起地下水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1968年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派出了一个地震队,在邢台地区开展了氡气及水化学因子预报地震的工作,首先观察到震前氡气突跳的现象。随后,辽宁省地震局在预报1975年海城地震、四川省地震局在预报1976年松潘、盐源等地震的实践中,都充分注意并应用了氡气突跳现象。1977年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短临预报指标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指标在综合预报中的作用,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了参与滇西地震综合预测的各指标的综合权重值,最后进行系统合成,从而对滇西地区的地震的发震时间、地点进行定量化的预测,而对强度预测,而在发震时间预测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指标异常出现的项次及持继时间长短(孕报期的长短),来综合判定预测强度。所得结果,通过1975年以来滇西地区23次Ms≥5.0级地震检验,时间预测对应率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立交模式讨论了中国大陆地区巨大地震的成因,应用立交模式提出了与成因有关的预报指标,并结合孕震阶段的层次性提出的预报判据综合对巨震进行不同时段的地震预报(地点、强度、时间),最后以1920年海原巨震为例作了地震成因和预报的实际讨论。  相似文献   

9.
应力调制与预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顾瑾平  吕培苓  李纲 《地震》2000,20(3):15-24
在地球动力作用和地壳运动的过程中构造块体呈现出整体运动的特征,表现在大陆地震的动力学特征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因而,大陆每个块体的应力场特征方向与强地震发生的主要构造力方向一致性较好。在它的作用下,块体边界或某些部位出现应力不均匀并有应变能的积累。孕震区应变能由线性积累向临界的非线性转化迹象会表现在弱震活动与主构造方向上固体潮交变应力场的呼应上。 交变应力场可加强孕震区应力集中部位的介质疲劳强度,从而在这些部位触发一些弱震,而且在附加应力场分别为正、负构造应力场方向时发生的弱震频次比例失调,这一过程与构造应力场的呼应显示了强震前弱震震源机制一致性较好的前兆特征,这种情形下的地震活动反映了一种应力调制作用,分析了1970年来的华北资料和1980年来的云南省资料,用直接图像分布、数值和等值线等3种方式讨论,表明它对强震有1~3年的中长期预报意义,R值评估均大于0.5。  相似文献   

10.
吴志平  李敏 《地震研究》1992,15(4):345-354
1991年7月1日、22日在云南省施甸太平乡先后发生了5.0、5.2级两次中强地震。保山行署地震局曾在震前作出了正确的中、短期预报和震后作了无震预报。本文客观地提供了这次地震前后预报的科学依据、中短期自适应加权定量综合判定模式实际计算结果及一系列对策的实况;同时讨论了孕震区内短临阶段前兆变化的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1.
由层次法讨论1994年台湾海峡强震的孕育和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保燕 《华南地震》1998,18(2):21-26,36
基于复杂震源系统,研究强震孕震期的阶段性划分和孕震后期非线性阶段层次的时空演化特征,以此进行强震的长中短临预报,这种非线性的统计预报方法简称层次法.本文简要介绍强震孕育的综合模式和层次法的原理及实现步骤,并应用该法对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7.3级强震的整个孕震过程和预报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唐山地震孕震过程的物理力学特征。首先分析孕震体的物理性状及其所处的力学环境,认为孕震体承受着一个力系的作用,提出了唐山地震孕震的物理力学模型。接着以有限元方法对孕震过程进行三维力学分析,注意尽可能应用地球物理观测资料或其反演结果,以便适当确定模型的边界条件与物理参数。文中认为摩擦滑动破坏的机制比较符合实际地震情况,提出摩擦破坏危险度Fs 是否大于1.0来识别破裂危险点。还具体分析了唐山地震的破裂特征,并对分析方法与结果在预报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系统总结了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利用流动重力资料进行地震预报的实践经验,研究了8次地震的孕震环境、重力场变化、成因分析和预报实况等。结果表明,一次较强的地震前,处于不同地段的重力测点和测段都要出现上升-下降-上升或下降-上升-下降的较明显的中、短期异常变化;重力场的变化图象较清晰地反映了地震前后重力场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黄冰树  庄昆元等 《地震》1995,(2):125-130
地震现场预报数据处理系统是供分析预报人员在地震现场使用的一套实用性计算机软件。该系统根据国家地震局颁布的《地震现场工作大纲和震情分析指南》及目前在地震现场预报中常用的各类方法编制了相应的程序,并结合实际工作需要研制了该数据处理系统。它既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系统,又可以作为一个子系统与专家系统、数据库系统紧密地结合成一个功能更强的地震现场预报专家咨询系统。该系统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功能模块:(1)计算机自动处理;(2)用户选择运行;(3)震前活动参数的计算。  相似文献   

15.
陈宇卫  陆远忠 《地震》1994,(2):11-18
在中国,孕震空间已经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实践,并多次取得实际预测强震的效果。但经过系统震例研究发现,利用孕震空间预报地震的虚报漏报率比较高。本文运用解决临界相变问题的重正化群方法所求出的孕震空间区可能发生失稳破裂,导致强震发生的判据对孕震空间的危险性作出进一步鉴别,并用突变论方法求解尖拐空变方程,预测孕震空区未来发生强震的时间和震级,并进一步确定孕震空区的危险性。对26个中国大陆强有的孕震空  相似文献   

16.
灰色系统预测在地电预报地震三要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系统预测方法,分别建立震级M、震中距R、发震时间t_f与地电异常幅度U、持续时间T的灰色预测模型CM(1,3)。由于引入了GM模型,就避免了人为确定统计函数形式,并且在震例较少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三要素预报,这样就可以建立起适合各个具体台站的预测关系,预测结果较目前统一的预报公式要好。该方法所需资料少,计算简单,给出的结果简明实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在新疆地震危险区内实行短临跟踪预报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通过境内震例研、究和实际跟踪预报表明,跟踪式预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地震短临预报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两次岫岩震群的特征及其预报意义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1988年1月、1999年11月岫岩两次震群的性质及序列特征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序列各项特征参数及预测指标都显示出了具有明确意义的预报信息。特别是1999年11月前震序的低b值、低h值及多台小震初动符号和波形特征的高度一致性和稳定性都预示着震源区应力的高度集中和稳定,也为短临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此外,前震序列的频度分布的时间结构和能量释放的时间过程也明确显示出“密集-平静-发震”和“增强-减弱-发震”的特点。这种临震预报特征与海域地震前震活动的时空结构和时空过程十分相似。本文还讨论了两震群之间特殊部位发生断层贯通的可能性,并给出震级上限的估计。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合评述了邢台地震以来二十年中的地震预报进展。文章首先总结了我国强震活动的特点及其在预报上的应用,包括强震活动的轮回性和大震孕育过程中中小地震活动的异常变化图象等。文中还重点探讨了二十年来地震前兆的研究进展,较系统地分析了前兆异常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特征和孕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异常表现。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对强震预报的认识。 文章最后分析了当前地震预报工作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讨论了今后预报研究的重点课题和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华北地区地震短临异常综合标志及预报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英  张清荣 《地震》1994,(1):23-30
本文对华北16次中强以上地震前多兆短临异常进行了分析,归纳出短临异常的综合变化特征。依据短临异常的综合特征,提出在中期异常背景上孕震过程由中期向短期过渡的两个定量化综合标志。研究了孕震后期在观测到较多数量短临异常情况下,能否发布5级以上地震预报意见的预报指标。作为本文结果的检验,计算了8次地震丧的综合标志和预报指标。本研究工作在短临预报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