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MS8.0级特大地震中,中国大陆观测台网系统获得了丰富的主震、余震加速度记录,为开展相关的地震研究工作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基础资料。本文以发震断层附近观测台站的主震记录为基础数据,根据台站所在的场地条件及其与发震断层的相互位置关系,分析了此次地震中近断层的地震动峰值空间分布特征、方向性效应、上下盘特性和典型记录加速度或速度结果等,简单讨论了发震断层性质和地形对震害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甘肃省甘东南地区也成为地震的受灾区."十五"期间在甘东南地区共架设了20个固定强震台站,大多数台站都记录到了这次地震,其中最大加速度峰值为184.9 cm/s2.本文展示了全省20个台站所记录的共60道强震记录信息,并初步分析了加速度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3.
以本人的亲身经历,记叙了汶川地震发生时在北川县郊区发生的一些事情.  相似文献   

4.
《四川地震》2009,(2):42-47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发生后,在国家建设部等有关部委支持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四川省建设系统和地震系统等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前后共计2500余人次,持续时间达2个多月,深人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安全应急评估、专项房屋结构技术鉴定和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掌握了较丰富的房屋震害第一手调查评估资料。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地震房屋建筑震害分析与对策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境内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发生后,在国家建设部等有关部委支持下,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四川省建设系统和地震系统等迅速组织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前后共计2500余人次,持续时间达2个多月,深入灾区开展地震震害调查、房屋安全应急评估、专项房屋结构技术鉴定和技术人员培训等工作,掌握了较丰富的房屋震害第一手调查评估资料.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1994年9月16日台湾海峡发生了7.3级强烈地震时,在汕头国际大酒店内的强震加速度记录,这是我国在软弱地基高层建筑结构(26层)上首次获得的7级以上的强震加速度记录,文中介绍了对记录分析得到的最大加速度(及积分成速度,位移)振动周期等基本结果。  相似文献   

7.
5·12汶川地震灾评工作中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汶川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地震灾害最重、救灾难度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地震,在其地震灾评工作中产生了不同于以往地震灾评的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首先给出了汶川地震灾评简况。其次,简单说明了作者参加灾评工作的日程安排。最后,对灾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烈度评定、生命线宏观损失、抗震设防目标、人员死亡分布等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几点想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选用方位角覆盖较均匀的43个近场强震记录,通过基线校正、积分和滤波后得到速度时程。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和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过程。研究表明:①所选43个近场台站记录对近乎平行的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的滑动分辨能力不同,所选记录能很好地分辨北川断层南段的滑动,而对彭灌断层的滑动分辨能力要差;②为满足破裂后方区域台站合成记录的第二个波包,北川断层南段或彭灌断层需产生往破裂后方西南侧方向的破裂。综合考虑波形拟合残差及反演结果与地表破裂数据的吻合情况,得到可能的破裂顺序:破裂起始于北川断层南段深部低倾角位置,接着引起彭灌断层破裂,进而引起小鱼洞断层破裂,小鱼洞断层触发北川断层南段高倾角区域发生双侧破裂。  相似文献   

9.
2008年辽宁海城M 4.3地震,辽宁省强震动台网12个强震台站记录到地面运动,是辽宁省自开展强震动观测以来同时获取强震记录最多的一次,记录的最大加速度为167.5 cm·s-2,初步展现了辽宁省强震动台网建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0.
2009年吉林伊通M4.3地震,辽宁省及吉林省强震动台网有8个强震台站记录到地面运动,记录的最大加速度为30.8 cm·s-2,初步展现了强震动台网建设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施甸地震强震观测记录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2001年4月12日发生的施甸5.9级地震中,依据地震预报意见布设在滇西的短临跟踪临时强震台网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记录,最大加速度峰值达515gal(未校正),获取大于500gal主震记录,这在我国还是首次,对记录的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2.
2015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发生M 5.8地震,国家强震动台网中心获取39组强震动记录。对此地震进行反应谱和傅里叶谱分析,得出峰值加速度图和仪器烈度图,得到仪器烈度值最大为6.5度,震中距最小的地震台仪器烈度为6.2度,与震中现场灾害评估烈度7度、大部分地区6度一致,充分体现了强震动台网建设成效。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对华东地区中强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8.0级巨大地震发生在青藏块体与华南活动地块交界部位的龙门山断裂带上,是在青藏块体长期受印度板块NNE向推挤隆升并向东挤压的背景下形成的。统计分析表明,1900年以来,青藏块体Ms≥7.0强震和华东地区Ms≥5.0中强震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通过概率增益模型检验这种对应关系,发现并非随机对应,而是存在一定的内在物理联系,与这两个区域存在构造关联相一致。通过β分布函数的概率计算,预测2011年之前华东地区发生5级以上中强震的概率为0.68。  相似文献   

14.
基于方位角覆盖较均匀的近场宽频带强震记录和同震位移资料,采用非负最小二乘法和多时间视窗技术,反演了2008年汶川地震破裂过程。从运动学的角度,对北川断层南段、彭灌断层和小鱼洞断层可能的破裂顺序进行了分析,同时探讨了北川断层南段浅部高倾角部分起始破裂的时间。得到如下结论:1)通过近场记录波形拟合残差结合同震位移资料得到,只有北川断层南段在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断层西南侧台站合成记录才符合观测记录,同时不会在彭灌断层南段近地表处产生远大于观测值的位错。得到1种可能的破裂方式为:主震从北川断层南段深部低倾角部分开始,造成浅部的彭灌断层破裂,彭灌断层往北侧破裂传播触发小鱼洞断层,进而引起北川断层南段浅部高倾角部分与小鱼洞断层相交处发生双侧破裂。2)通过分析断层西南侧台站合成记录的第2个波包波形拟合的结果,发现北川断层南段高倾角部分起始破裂可能有8s的"停滞"。从时间上来说,相互平行的北川断层南段和彭灌断层在破裂时可能存在先后顺序,北川断层南段浅部区域的破裂可能滞后于彭灌断层。同时,北川断层南段可能存在多点破裂的情况。3)断层面上滑动速度较大的区域,滑动速率的值与周边台站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断层面上产生较大滑动速率的区域,其周边台站往往有较大的PGV产生。  相似文献   

15.
16.
用上海华亭宾馆强震观测台记录到的“常熟-太仓5.1级”和本次“南黄海6.1级地震”的强震观测资料分析了场地条件对地面运动特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Nakamura方法,利用2007年6月3日宁洱地震强震动记录S波资料和脉动观测资料,计算了宁洱震区一些强震动台的场地响应.结果表明,当台站场地为基岩或覆盖层较薄时,由脉动数据和S波数据分别计算的谱比曲线一致性很好.当覆盖层大于35 m的时候,两者的谱比值有差异,即用S波计算的场地放大响应要明显大于用脉动计算的场地响应.  相似文献   

18.
唐山丰南M4.1级地震强震记录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0年4月9日唐山丰南发生M4.1级地震,津冀地区共有36个强震台站获取到强震记录,记录的最大加速度为58.92cm/s2,通过对比强震记录的峰值,发现该地震竖向峰值比水平向大,在三个分量上加速度傅氏谱谱型以多峰为主。通过对强震记录频谱特征进行分析,得出随着震中距的增大,反应谱高频成分衰减快于低频成分,竖向与水平向加速度比值与常规认为的1/2—2/3差别较大。通过对本次强震动记录反应谱标定并结合唐山地区3.5级以上地震记录,获得唐山地区土层场地反应谱谱型参数。  相似文献   

19.
地震工程的研究手段主要包括:震害调查、强震观测、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由于大地震本身较少,同时造成严重震害并且获得强震动记录的大地震就更少,一般的研究就更多地集中在利用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方面,而基于震害调查和强震观测的研究较少,在国内这一点更为突出,我国虽然是一个遭受地震灾害非常严重并且对地震进行记录和研究最早的国家,但是,在汶川地震之前近断层强震动记录一直非常匮乏.  相似文献   

20.
利用强震记录分析场地的地震反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唐山近场强震记录对如何分析场地反应进行研究,分析比较了多种方法:线性反演法、传统的谱比法以及接收函数法.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各种方法都能给出土层场地的卓越周期,但每种方法给出的场地反应不完全相同.其中,传统的谱比法与线性反演法的结果较为接近,而接收函数法的结果则同其它两种方法的结果相差较大.在线性反演法中,给出了S波的品质因子QS,QS 在0.5~32Hz范围内与频率有关:QS(f)=67 f 1.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