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西沿海地区城镇体系发展布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沿海地区是我国沿海地带的经济低谷区。90年代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为这一区域发挥多种优势,争取跳跃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加大开放政策力度,以大港口、大交通、大经济、大中城市作为区域开发与产业布局的基本战略。从核心到组团,从轴线到区域,分层次推进,城镇体系格局将为之一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的动态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应用标准差椭圆方法,基于沿海地区113个城市对2003年~2011年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展开动态研究。结果表明:①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南-北方向,呈明显的减小趋势;②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波动与区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相吻合,沿海地区GDP空间分布明显扩张,人口空间分布略有收缩,二者空间分布重心间的距离减小;③同时期,我国经济空间差异主要存在于东-西方向,具有减小态势,沿海地区经济空间差异与其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建议构建以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区,有助于促进沿海经济空间由南向北发展;加大对安徽、湖北等靠近全国人口重心的经济投入力度,可以减小全国经济空间差异,促进我国经济的沿海-内陆双轮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3.
温州沿海地区城镇化带型发展的机制与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彦随 《地理研究》1999,18(4):2-419
以温州乐清市为例, 对沿海地区城镇化带型发展动因机制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 揭示了城镇体系演化与交通区位变化的相关关系。通过运用城镇化综合度指标, 在研究城镇体系结构的基础上, 建立了城镇化扩展域模型, 并深入分析了一定时期城镇化带型发展与区域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之间的相关性, 对于指导城镇规划和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实践,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洋开发利用的纵深发展,海洋灾害成为影响中国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因素。通过构建海洋灾害损失指数,评估1989~2011年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损失情况,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与VAR模型分析海洋灾害损失与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海洋灾害虽然对沿海地区的发展带来直接的经济损失,但并不是影响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是导致海洋灾害损失的格兰杰原因,且具有持久性影响。鉴于此,沿海地区在提高海洋灾害应急管理能力的同时,科学发展海洋经济成为降低海洋灾害损失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测评2006年中国沿海地区724个县域单位的效率,选取2000年和2006年两个时像探索近7年来中国沿海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目前中国沿海地区县域效率相对较低,且呈北部沿海高、南部沿海低的空间格局;2000-2006年,影响中国沿海地区县域全要素变化的因素依次为纯技术效率、技术创新指数和规模效率的变化。将中国沿海地区的效率-经济空间格局分为高效率-强经济块、高效率-弱经济块、低效率-强经济块和低效率-弱经济块4种类型,为协调中国沿海地区未来经济发展格局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海峡西岸经济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福建省正处于全面发展的工业化阶段,面对外界各种流体的汇集和离散,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构建福建省区域城镇体系的等级、功能和空间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成功崛起乃是福建省在今后区域规划中的重要任务。立足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现状,从节点、轴线、网络、域面四个维度分析其结构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目前已形成2个主中心(厦门市、福州市辖区)、1个次中心(泉州市辖区)、6个地方中心和一批较大生产规模城镇;②闽东南地区城镇整体水平高于闽西北地区,中部地区城镇沿线发展程度仅次于沿海地区城镇密集带;③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分布较为适中;④福建省城镇经济发展梯度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国际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宋迎昌 《地理学报》1996,51(3):193-201
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了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外资,外贸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突出,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沿海地区出现了外资中进北移的趋势,来正西方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也逐渐增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为沿海地区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也将为沿海地区的不同区域带来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温州洞海地区城镇化带型发展的机制与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彦随 《地理研究》1999,18(4):413-419
以温州乐清市为例,对沿海地区城镇化带型发展动因机制及其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提示揭示了城镇体系化与交通区位变化的相关关系。通过运用城镇化综合度指标,在研究城镇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城镇化扩展域模型,并深入分析了一定时期城镇化带型发展与区域经济实力和人口规模之间的相关性,对于指导昨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地级行政区域市场潜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敏俊  赵曌  金凤君 《地理学报》2007,62(10):1063-1072
从产地-市场空间关系角度, 定量分析了我国地级行政区域的市场潜力及其空间格局, 揭示了市场通达性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关联。我国市场潜力指数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级递减,形成了以沿海地区为中心、内陆地区为外围的中心- 外围格局, 而且差异在继续扩大。市场潜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在宏观尺度上呈现高度的空间关联, 市场潜力高的区域是经济总量集中分布的地区。这种关联印证了市场通达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市场潜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循环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效应使得沿海地区在未来发展中将继续处于优势地位, 并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进一步扩大。鉴于地区间经济联系对产地- 市场空间联系的重要性, 经济区位分析需将视野从本地市场扩展到地区间经济联系。西部地区发展与沿海地区的经济联系受到距离和运输成本的限制, 应重视扩大内需, 改善其市场通达性,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景观生态学的“格局-过程”理论,对维护江苏沿海地区地形地貌、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游憩景观等生态系统服务的单一安全格局进行构建;根据“最小-最大约束”准则,通过镶嵌运算进行叠加,构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运用MCR模型,设置并比对“生态安全模式”“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与经济协调模式”等不同模式对城镇空间扩展的影响,识别需严格保护的低安全水平区和未来城镇空间重点开发的高安全水平区。研究得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型模式更好平衡“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合理确定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空间,是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11.
Tl1eincreaseindomeSticmarkotalonecouldnotachieveeconon1icgrowthti1atChinaexpenencedinthel98os.Chinahasanaverageannualgrowthrateofl4.3perwtinthepenodofl978-l99o,whichisoneofthehighestinAsiaandtheworId.Sucl1highecononticgrowthhasbamachievedthrougheconon1icrefon11sandglobalizationofitseconomy.TheglobaliZationofitseconon1yisanintentionaleffortoftheopa1policyadoPtedinl978.BecauseofthelrlOCationaladvantage,itisnotsuI`Prisingtofindthateconomicgrowthofthecoastalprovincesisfasterthanililandprovince…  相似文献   

12.
沿海地区区域投资环境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沿海地区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国投资。吸引外资、刺激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不断地改善局部投资环境。文章的宗旨是对中国沿海主要经济发展地区的投资环境进行对比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方法,作者得到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王德利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10,29(8):1392-1406
基于对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的扩展运用,建立指标体系,构建区域产业分工模型与跨区域产业联动模型(包括区域间引力模型、产业间引力模型、跨区域各产业间联动模型),从具体产业角度探索中国跨区域产业分工与联动的特征。研究发现:(1)在区域产业分工方面:中部、西北、西南地区是静态比较优势产业较多的区域,而沿海及京津地区是动态比较优势产业居多的地区,区域间产业梯度已经形成。(2)在跨区域产业联动方面:①区域间产业联动强度受经济地位及空间距离的影响显著,沿海与内陆之间跨域产业联动性较弱;②1987~2002年间,各产业综合关联度发生显著变化,产业间关联强度逐渐增大;③跨区域产业联动具有明显邻域空间指向性,区域联动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密切关系,尽管产业间横向联动与纵向联动相结合的混合型联动格局正在形成,但合作领域多集中于科技含量较低的能源原材料型产业与相关下游产业之间。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北方海岛县经济区及其划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张耀光 《地理研究》1998,17(3):289-288
在我国海岛县经济类型(或类型区)划分的基础上,划分出我国海岛经济区的框架,以我国北方海岛县经济区为重点,探讨海岛经济区的划分方法,提出发展方向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李博  田闯  金翠  史钊源 《地理科学》2020,40(8):1266-1275
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是建设海洋强国的新要求。通过构建海洋经济?地理距离空间权重矩阵对2000—2014年环渤海地区17个沿海地级市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主体的空间交互作用及空间效应进行研究;借助空间计量模型对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空间效应影响因素进行甄别。研究表明:①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主体呈显著空间相关性,存在空间交互作用;② 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存在空间溢出的正反馈效应。影响因素中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增长质量的直接贡献强度排序为:海洋环境>海洋产业>海洋人才>海洋资本>海洋科技,对其他地区溢出效应影响的排序为:海洋基建>海洋人才>海洋资本。研究为环渤海地区海洋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Urban geography》2013,34(3):198-209
In the 1980s, foreign investment in China's cities experienced a northeastward movement from the southern coast to the central coast, and began to penetrate into inland cities, Foreign investment clustered in coastal delta areas and along the Changliang and Huanghe rivers. To understand these spatial patterns, a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Cities with better power supplies, seaports, water transportation, communication, and investment incentives provided more favorable locations for foreign investment. Agglomerated cities had a better chance of 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 than widely separated cities, with larger cities not necessarily attracting more foreign investment. Regression residuals also are analyzed for insights into spatial trends of foreign investment. Urba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near future probably will continue to accumulate in the coastal delta areas. Provincial capitals likely will be favorable locations for foreign investment that will further penetrate from the coastal areas into interior regions.  相似文献   

17.
An examination of the l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nded foreign equity joint venture (EJV) investment in China during the period 1979 to 1985 indicates that foreign EJV investment was highly concentrated in the coastal region, in the more developed areas of the provinces, and in large cities. The lo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differed between economic sectors and between countries of origin of investment. Although foreign EJV investment became spatially more dispersed through time, the impact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land regions and backward areas in China remained limited.  相似文献   

18.
刘懿 《地理研究》2015,34(9):1721-1732
旨在研究企业所在地的地区禀赋差异如何通过外资企业集聚影响本土企业国有占股比例的调整。因变量为企业国有占股比例,关键自变量为通过地区自然及人文禀赋差异作为工具变量代理的外资企业集聚程度,以及企业所在的地理区位特征,包括交通和经济区位。基于世界银行工业调查数据库企业调查数据并运用IV-Tobit估计方法,研究发现:① 较高的外资企业集聚程度将降低同行业内本土企业国有股份占股比例;② 主要矿产资源越丰富的地区,外资企业集聚程度相对较低,而人文科技教育越发达的地区,外资企业集聚程度越高;③ 传统的沿海沿江及经济特区等区位特点对企业所有制结构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当地交通货运发达程度对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作用正日益显现。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经济转型与中国省区能源强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贺灿飞  王俊松 《地理科学》2009,29(4):461-469
分析了在经济转型背景下中国能源利用强度变化,强调经济转型背景下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区域分权对能源强度的影响。中国省区能源消费差异显著,沿海省区能源效率较高,能源强度较低,而中西部省区,尤其是能源资源富裕的省区能源强度偏高。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伴随经济转型的市场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分权化等制度性因素是影响能源利用强度的重要因素,中国省区技术水平、产业结构、自然条件以及能源消费结构与消费倾向同样显著影响中国能源利用强度。但是高能耗省区与低能耗省区的能源利用强度因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在高能耗省区,积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等可以显著降低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20.
The impact of recent economic reforms in China on Chinese cities has influenced both the rate and spatial pattern of their development. In this research, three groups of cities are analyzed: those in special economic zones, opened coastal cities, and inland provincial level capital cities. Eighteen variables were selected to determine the impact of the reforms. Major 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1) current urban reforms deviate sharply from earlier socialist Chinese practice; (2) urban growth has responded strongly and positively to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advocated by the urban reforms (e.g., foreign investment, foreign trade, individu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of a market economy); and (3) urban reforms have resulted in distinctly different spatial impacts among the three types of cities, with those in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in the coastal areas benefitting more than inland c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