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关系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胜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0,16(1):7-13
人地关系是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人地关系协调的本质是妥善解决社会总需求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社会总需求取决于人口总数与消费水准,环境承载力取决于资源生产力、环境纳污力和灾害破坏力。目前,我国的人地关系态势是资源需求日益增长、承载力损失逐年加大、人地关系矛盾日趋尖锐,因此,积极开发海洋空间、促进科学技术进步、改善公众教育与健康、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改变传统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环境治理与建设、减轻自然灾害,是协调我国人地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地关系协调与可持续发展方法选择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吕拉昌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2):14-17
中国的人地关系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现实中的人地关系存在严重问题,人与人关系失衡,人地系统激励变量作用效果差;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也很突出;各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体现出地与地矛盾已相当严重,要充分协调中国人地关系,要实施大系统策略,在方法选取上要重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转型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3.
吕拉昌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9,(2)
中国的人地关系协调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现实中的人地关系存在严重问题,人与人关系失衡,人地系统激励变量作用效果差;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也很突出;各地区的地方保护主义,体现出地与地矛盾已相当严重。要充分协调中国人地关系,要实施大系统方略,在方法选取上要重视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转型及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是地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本质所在,其研究方法的发展和完善不仅能促进人地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化,而且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复杂资源环境问题。在梳理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内涵及研究脉络基础上,从哲学和环境史、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人地关系综合表征方法等四方面评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① 伴随着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涵的不断演变,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研究方法也不断发展,丰富了人地关系的理论内涵和方法体系。②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不同研究方法各具特点,并且各有其适用性和局限性,总体上是往综合集成方向发展,如生态足迹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是人地关系综合集成研究的有益探索。③ 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方法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发展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耦合的综合集成研究方法,加强新技术手段和新研究方法的运用,完善资源环境基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综合研究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区际关系协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龚胜生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7,13(3):1-6
协调区际关系是顺利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一般的区关系模式有封闭式区际关系,掠夺式区际关系、转嫁式区际关系和互补式区际关系,只有互补式区际关系才能保证区域永恒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7.
人地关系论是地理学最基本的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人地关系论一脉相承,是人地关系论的继承、变革和新发展。该文基于《重新发现地理学》的内容,借助中国地理学者对人地关系论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研究成果,以人地关系论来看待有人地关系研究深刻历史基础的美国当代地理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地关系演进及其资源环境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人地关系研究始终贯彻在地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本文在大量的文献梳理基础上,对中国人地关系的内涵特征、研究概况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系统综述。① 阐述了中国人地关系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内涵及演进规律,发现人地关系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不断强化,其内涵随时代不断演变,尤其是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人地关系的内涵及理论体系。② 运用文献计量方法概述中国人地关系的基本研究状况,对1980年以来人地关系研究的经费来源、主要研究团队和主要传播期刊等进行了定量识别,研究经费以国家级基金支持为主,并呈现多元化趋势;研究的优势团队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师范类院校;中国地理学会主办的期刊对人地关系研究传播具有重要影响力。③ 资源环境是人地关系的基本载体,本文进一步聚焦到人地关系的资源环境基础研究,发现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研究经历了从单要素视角逐步向多要素综合视角演变的历程,研究主题从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矿产资源等单一要素逐步向资源环境综合要素转变。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证研究是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特色,未来要更加注重以发展、动态的思路关注“人”、“地”特征的变化以及新因素对人地关系的影响研究,尤其要注重资源环境绝对区位的时空变化对人地相互作用的模式影响研究,加强学科交叉以及综合集成技术的系统性研究,以推进人地关系理论与实践应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龚胜生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7,(3)
协调区际关系是顺利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在区域发展过程中,一般的区际关系模式有封闭式区际关系、掠夺式区际关系、转嫁式区际关系和互补式区际关系,只有互补式区际关系才能保证区域永恒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不仅要注意协调好与发达国家和边邻国家的区际关系,而且要注意协调好国内地带之间、流域之间、政区之间的区际关系。所有区际关系的协调都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在满足本地区需求和发展本地区经济的同时,绝不要对其它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部沿海地带人地关系状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发动机,东部沿海地区人地关系的演进状态和趋势不仅决定着地区自身而且决定着整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取向。有鉴于此,本文试图通过人地关系对应公式进行东部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的总体评价。评价的结果表明:第一,与中西部相比,东部沿海地区人地关系演进的实际紧张状态严峻的多,人地关系演进系数达到了2.13 (表观);第二,在地区人地关系的演进过程中,经济活动和人口集聚起着决定影响,其中尤以经济活动的作用最为关键,其贡献度达到75%;第三,未来人地关系状态的协调和改善主要取决于地区自身资源环境基础的扩展和改造能力。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图集的编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亲自题写书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中国科学院主持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人口与环境研究会联合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图集》 (中、英文版 )编制完成 ,并由科学出版社于 2 0 0 0年出版发行。这是迄今出版的第一部全面综合反映我国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基本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大型地图集。该图集为 8开本 ,2 70页 ,共有 1 80余幅地图 1 8万字说明和 2 0 0幅图片。按图集内容划分 9个图组 ,生动直观地描述了人口与健康 ,人居和消费 ,土地及其退化、固废与噪声 ,森林、…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协调问题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随着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增长,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的协调状态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基本目标。为此,本项研究选择了决定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关键的5大“公用性资源”并建立相应模型以评价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基础协调状态。结果表明,在全国7大区中,以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和华南5个区条件相对较优,而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状态相对较差。人地关系对应分析表明,华东、华南、华中和华北4个大区人地关系的紧张状态突出,其中华东区的情况最甚,目前当地实际人地关系压力系数接近6.8,高出全国均值水平33倍。尽管西北和西南的人地关系压力状态远低于其他地区,但是由于自身资源环境基础的脆弱性,当地资源环境大规模开发同样面临严重挑战。作为全国资源环境基础最佳的地区,目前东北区的人地关系依然保有较大演进空间,这也是全国区域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的最后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人地关系演进的新时代特征——“中国人地关系研究”专辑序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科古老又年轻的话题,其内涵伴随人类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具体表现形式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自吴传钧先生提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以来,人地关系在学科建设及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制定研究中发挥着基础科学支撑作用,其作为地理学研究核心的地位逐步被强化。在人地冲突不断加剧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对人地关系的系统认知,基于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探讨人地关系动态演进的理论基础,并从综合视角审视新时期中国人地关系的演进过程、核心特征及机制,继而探讨现代人地关系的协调路径。总的来说,人地关系演进的实质是人地要素之间围绕发展空间的博弈过程,新时期中国人地关系演变速度加快,人地要素的相互作用程度不断加深。通过技术进步、增加要素投入和调配资源等方式,中国基本已化解了“以量为主”的第一代人地矛盾,而进入“以质为主”的第二代人地矛盾期。典型表现是,粮食总量不再短缺,但在生产粮食过程中引发的土壤退化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加剧;区域性资源不再短缺,但在跨区域开发调配资源过程中引发的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提升人的思想认知和加深对人地关系的综合认知是纠偏人地演进路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人地关系研究前瞻 总被引:56,自引:8,他引:56
人地关系包括人对自然的依赖性和人的能动地位 ,人与自然关系的内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人地关系研究是近代地理学发展的基础 ,地理学中流行的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文化景观学和人类生态学等都是聚焦于人地关系研究的不同学派。地球系统科学领域的研究重心是揭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及所应采取的对策。信息时代人地关系的特征与工业时代有较大差别。人与自然的作用方式和强度将有显著不同 ,人类将全面系统地深化对自然的认识 ,人类活动空间将发生巨大变化 ,时空观念正在发生转变。知识与科技的作用 ,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由于地球的整体性和地球各圈层的相互作用 ,许多全球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公众关切的热点。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前沿领域包括 :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 ,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关系机理调控 ,社会生态与环境伦理研究与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6.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核心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各种高新技术的发 ,使人地关系有了新的变化,文章基于对知识经济与经济发展,人口、资源及环境的关系分析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时代人地关系协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34
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与实践操作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人地系统本身也必须得到发展,这样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内涵的丰富化与哲理化。在当代世界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困惑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研究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和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相互作用机理,探讨了人地系统的发展本质、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人地协调发展的时空背景、二者相互作用机理的哲学本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思想,我国党和政府已明确指出,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文章从宏观角度概括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区际,国际,代际和人际等五大关系内涵。 相似文献
19.
根据农户调查数据,运用人地关系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定量评价了母子山村人地关系的协调程度。结果表明,母子山村人地关系系统的发展水平、发展效率、发展潜力、社会经济协调度、发展控制度5大功能团指数分别为0.34、0.52、0.57、0.53、0.54,人地关系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为0.48,人地关系处于基本不协调状态。从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结构、人口与政府控制力等方面探讨了人地关系协调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指出教育先行、优化农业结构是优化调控村域人地关系协调度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作者系统总结了1990年以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在理论、方法、实践应用等方面取得的进展,指出并反思了人地关系研究中亟待解决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并展望了未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认为,中国科学家始终把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视为地理学研究的永恒主题与核心,以全新视角研究人地关系,深入分析人地系统的基本特征,科学划分人地系统的学科分支,尝试揭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与基本规律;新型人地关系理论不断出现,正在逐步形成理论体系,具体可归结为人地系统协调共生与耦合优化理论、人地系统危机冲突与错位异化理论、人地关系分形辩证与系统构型理论共三大类理论研究流派;人地系统研究方法趋于多元化,定性研究方法、数学模拟方法、3S技术方法和综合集成方法等新方法与新手段不断应用;人地系统理论在实践中广泛应用于解决不同时空尺度的区域发展问题和不同领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中国人地关系研究尚且存在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理论研究深度不深,实践应用广度不够,研究机构缺少,研究队伍不稳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未来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重要方向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加强人地关系理论的深入研究,加强人地系统调控机理与过程、格局与节律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的综合集成交叉与技术支持系统研究,加强人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济的研究,加强人地系统演进中全球问题、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的研究,加强以人为本的环境伦理与生态道德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