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逆向思维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地理教学往往对正向思维关注较多,长期正向思维形式的思维定势会影响逆向思维的建立。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科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朱浩 《地理教学》1997,(1):23-24
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逻辑推理,迅速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顿悟的思维,具有整体性、直观性、快速性、跳跃性等特点。在思维过程中,主体在得出结论对往往不能明确地意识到思维过程的步骤和环节,因此也很难用语言将思维过程清楚地表达出来,大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之感。实际上,虽然直觉思维所得结果论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浓缩了对思维对象的信息加工过程,是思维过程的简约,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正题目(08年全国卷)读下图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评析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而你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叫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人们习惯于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其实,对于某些问题,尤其是一些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本文探讨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驱动学生思维的“载体”,通过研究问题的设计、分类、筛选、呈现的优化策略,让学生思维过程、思维水平、思维状态可视化;以思维导图、可视化教具、数字化技术、测试评价量表的应用为学生思维可视的“工具”,构建“基于问题的思维可视化教学策略”模型,对学生的学科思维进行诊断,调控教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和核心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5.
赵军 《地理教学》2009,(4):44-44
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新颖的、独特的、有创意的见解往往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即所谓的“顿悟”和“灵感”。倘若过早的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问题的回答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扼杀了其他学生创新和发散思维的火花。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学生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好的创新灵感,共同经历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6.
杨明 《地理教学》2020,(1):52-55,39
思维是指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反应的过程,以感知为基础,又超越感知的界限,它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目前国内针对地理解题的思维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以浙江省历年选考地理试题为例,总结和提炼出六大解题思维,即:逆向思维、收支平衡思维、比较思维、发散思维、空间思维、辩证思维,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地理问题的方法,从而有效提升高中地理学习和复习效果,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在培养学生的地理解题思维过程中,落实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7.
沈强 《地理教学》2023,(6):36-39+47
本文采用“科学史+模拟实验”的范式,融合了HPS教学模式和科学方法,以“科学史”为思维主线来显化和可视思维过程,以“模拟实验”为实证辅线来推理论证和解释预测。教学内容的选取以科学性原则来激发认知冲突,操作性原则来显化思维轨迹,典型性原则来拓展思维深度。本文采用承上启下的方式优化教学设计,逐步建模促进概念逐层理解,深度探究以提升实践能力。这种创新范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概念,完善基于概念理解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8.
至1997年底,我国人口在百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共有37个(包括台湾省的台北和高雄),数量多,识记困难。由于绝大多数省区都有特大城市,在教学中,我尝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1997年我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分布图”,结合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向记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做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一、通过“逆向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寻找简便解法 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只会根据题目所给的已知条件或是隐含条件来推出结论,而不会想到根据结论向前推出需要的条件。其实在很多情况下,根据结论找需要的条件是可以找到非常简便的解题方法的。  相似文献   

10.
龚丽云 《地理教学》2015,(7):37-38,62
在地理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将学生内在思维外显,让学生思维过程可视化,有助于深入剖析知识的根源,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开发,让学生从认知结构中找到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笔者选取“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教学为例进行说明。一、思维导图——知识建构的先行者在教师向学生抛出一个地理问题时,学生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的地理现象,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地理原理学生只知一二,并不全面,因为学生不清楚应该从哪些  相似文献   

11.
追问,即针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二次提问,三次提问,“穷追不舍”……。追问可以避免课堂满堂问、随意问现象的出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追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以及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重要意义。追问式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可采用顺向式问题设计和逆向式问题设计两种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聚焦于高学历人才“逆向梯次迁移”现象,基于武汉市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正规就业驱动下北上广深至武汉的高学历人才逆向梯次迁移,结合粘性理论解释其机制。结果表明:(1)正规就业导向下,高学历人才逆向梯次迁移已成为人才迁移的重要趋势之一,以武汉为目的地的跨省城际迁移中近1/4呈现逆向梯次迁移意愿,非应届生占比高于应届生。(2)“逆向梯次迁移”受粘性因素、个人因素和城市因素影响。粘性因素即“户籍地粘性”与“就学地粘性”起到关键作用;包括“年龄”“毕业学校级别”“学历级别”和“户籍地所在城市级别”在内的个人因素和城市因素也存在影响。(3)与西方受宗教、种族、家庭和个人价值等因素影响不同,基于乡缘、学缘关系产生的户籍地、就学地粘性更深刻作用于中国的高学历人才择业迁移选择,引发逆向梯次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3.
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能不拘一格地从仅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各个方向去探寻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有三个特点:第一,广泛性;第二,变通性;第三,全新性。发散思维的内容很丰富,其中主要有逆向思维,横向思维,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地理学科试题的综合程度较高,在有限的题目里,  相似文献   

14.
成继龙 《地理教学》2000,(11):25-25
创新思维是一种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表现为打破常规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相似文献   

15.
竺辉 《地理教学》1999,(2):35-36
兴趣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前导。根据认知理论,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由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学习过程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态度、需要、兴趣,利用原有认知结构对当前的外部刺激作出的有选择的信息加工过程,而这一过程就是思维过程。兴趣的趋向性决定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情感,这种兴趣犹如催化剂不断促使学生去实践,去探索、去思考,而实践、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兴趣作为发展思维的内在“激素”,有利于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逆向思维的含义逆向思维就是思考者通常不采用由因及果、由始及终的正向思维定式,而是"反常规"由结果向原因,由最终向初始进行推导,以达到与正向思维相同的目的。我们地理高考生所面对的地理综合题通常可以分为两部分,已知信息和求解问题。为了评卷的方便,或者减少争议,试题的答案常常有明确的标准指向。正规情况下,考生的任务就是从已知信息出发,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进行推理,最后得出答案。  相似文献   

17.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要求重视学科大概念。UbD理论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是在教学中落实学科大概念的重要途径。UbD理论指导下的逆向教学设计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以学习结果为起点、评价优先,能够在教学中凸显学科大概念的价值和作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3中的“中国的能源安全”为例进行逆向教学设计,提出在地理课堂中应用UbD理论进行逆向教学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节外生枝”这个成语在很多情况下,是个贬义词。但是,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之下,我们就是要克服照本宣科和就事论事,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重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使课堂充满生机,也就是不惧“节外生枝”。当然,这里的节外生枝是生“新”枝,“新”就是要符合新课程的“新理念”,就是要利于三维目标的达成,就是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朱琳 《地理教学》2021,(7):41-44
高中地理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逆向教学设计紧扣教学目标,将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作为目标,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活动。本文以“大气的保温作用”一课教学设计为例,体现逆向设计以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地理知识有两条主线:一是时间,二是空间。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主要围绕着“时间主线”,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则围绕着“空间主线”,“时”“空”结合,构成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目前,在地理教学中,地理学科的空间特性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体现,相反,地理学科的时间特性却仍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谓过程教学,就是重视地理事物和现象“时间”发展过程的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