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大气环流,海温,太阳黑子,台风等方面分析了2000,2001两年河南汛期降水差异原因,结果表明,500hPa环流形势的差异是两年降水差异的原因之一;2001年登陆台风较多,且多位于水汽通道上,阻挡水汽向河南输送,这是2001年较2000年干旱的又一原因。  相似文献   

2.
利用常规资料和NCEP/NCAR 2.5°×2.5°再分析日平均资料、 FNL 1°×1°逐6h日分析资料,分析了2011年9月11-15日鲁中山区秋季连阴雨期间环流形势及物理量特征,结果表明: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到西西伯利亚维持一个稳定的阻塞高压,贝加尔湖到河套一带低槽异常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明显偏北;亚洲中纬度短波槽不断东移,700hPa切变维持,高、低空急流相互作用是连阴雨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连阴雨前期为对流稳定性降水,中后期为对流不稳定性降水。  相似文献   

3.
利用1971—2016年浙江常规气象站观测资料和多种再分析资料,分析了浙江省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其异常环流背景。结果表明:(1)浙江每年每站平均出现1.8次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平均可持续5.5 d,平均雨量77 mm;秋季3个月中9月出现连阴雨的频次最高;大多年份会发生1~2次持续5~7 d的连阴雨,78%过程累计降水量在100 mm以下;发生时多为全省一致变化型,多发区集中在杭州—绍兴一带。(2)连阴雨过程次数、累计持续天数及累计降水量有一致变化性,均反映出浙江秋季连阴雨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有4个强年和7个弱年。(3)浙江秋季连阴雨强(弱)年对应南亚高压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相向(背)而行"。强(弱)年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东),南亚高压异常偏东(西),华东地区上空垂直上升运动强(盛行下沉气流),低层异常偏南(北)风提供了充足的水汽(阻碍了暖湿空气北上),有(不)利于浙江连阴雨的发生。(4)连阴雨强弱年大气环流异常与热带海表温度强迫有关。强(弱)年时,赤道太平洋海温呈拉尼娜状态(距平不明显),使东印度洋—南海—海洋性大陆上空对流活跃(偏弱),潜热加热(不足以)激发低层Matsuno-Gill型响应,(不能)在亚洲大陆激发气旋性环流异常,而赤道中东太平洋强(弱)下沉气流则(不能)在西北太平洋激发反气旋性环流异常,此低层气旋—反气旋异常环流配置(弱环流异常)使华东地区有低层偏南(北)风异常,水汽增多(减少),有(不)利于浙江连阴雨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2007年秋季特长连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9月底到10月15日,甘肃省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低温阴雨天气,陇南市9月25日-10月15日的连阴雨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大,是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出现.本文从大的环流形势结构演变分析了此次连阴雨形成的原因:两次东移的乌拉尔山长波槽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强大而稳定的副热带高压使冷暖空气交汇于四川盆地以西以北地区;两条水汽通道保证了充沛的水汽供应.  相似文献   

5.
山西北中部一次秋季连阴雨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9年9月4—10日,山西省北中部出现了一次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落区范围广的连阴雨天气过程,致使气温持续偏低、日照偏少,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影响。该文对这次天气过程的大气环流、西风急流等主要影响系统进行重点分析,对各种物理量场进行诊断,初步揭示了此次连阴雨过程的成因和降水特征。  相似文献   

6.
对陕西2000年秋淋天气,从天气学和能量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有利于秋淋产生的大环流形势,及下副高、K指数的关系;并以秋淋期间的3场连阴雨进行分析,提出连阴雨开始和结束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7.
鲁西北罕见的秋季连阴雨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凤英  常平  杨学斌 《气象》2009,35(10):71-78
利用常规天气图资料和NCEP提供的1°×1°FNL分析场资料等,分析了2007年9月26日至10月7日鲁西北秋季连阴雨期间大尺度环流及物理量特征.分析表明,连阴雨期间,亚欧上空大型环流相对稳定,乌拉尔山附近维持一稳定的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强,低纬地区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南亚高压和副热带急流位置明显偏北,亚洲中纬度多短波槽东移,700hPa鲁西北及其北侧多维持切变线,与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黄河中、下游一带持续相互作用,形成了长达12天的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8.
我国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1961—2010年全国753站逐日降水资料,给出了我国秋季连阴雨的定义,分析我国秋季连阴雨和不同级别(5~7 d、8~10 d和11 d及以上)秋季连阴雨的气候特征;将我国秋季连阴雨划分为华北、西南、江淮和华南地区4区,并分析华北地区秋季连阴雨期间和不同级别秋季连阴雨期间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秋季连阴雨及不同级别秋季连阴雨50 a累计频次在长江中上游地区较大,黄河以北地区较小;随着连阴雨级别的增加,连阴雨频次大值区由东南地区移向西南地区;频次标准差与频次的分布特征类似。2)华北地区连阴雨及不同级别连阴雨期间,巴尔喀什湖与贝加尔湖间的阻塞高压增强,850 h Pa上增强的偏北和偏南气流交汇于华北地区,500 h Pa上东亚大槽槽后偏北气流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副热带高压西侧偏南气流引导南方暖空气北上,冷、暖空气在华北地区交汇,易形成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
1 引言 湘西南地区秋季(9~11月)常有连阴雨天气过 程发生,造成持续低温,甚至洪涝灾害。因此,作好秋 季连阴雨分析和预报,对农业生产、减灾防灾都具有 较大意义。 以怀化、靖州、通道三县代表湘西南地区,若其 中两地或以上出现降水,则定为一个雨日。把连续5 个或以上的雨日称为一次连阴雨过程,降水可以是 暴雨、大雨,也可以是中雨或小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数值预报模式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秋季连阴雨时期大气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和物理要素的平均场,结果表明:该次连阴雨的主要成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且稳定维持,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偏强,脊线偏北;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副高西侧盛行的偏南气流及700 hPa西风带短波槽沿副高西北缘东移,是造成长期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输送条件均有利于黄河流域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东部一次连阴雨过程等熵位涡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等熵位涡原理,对2005年5月中旬西北地区东部的一次连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影响这次连阴雨过程的大环流背景是乌拉尔山附近存在一高压脊,同时在巴尔喀什湖附近存在一不断加深的槽;这次连阴雨过程是由高原不断生成的低涡与北边分裂下来的冷空气所共同造成的;由于青藏高原大地形的作用,等熵面上高位涡沿高原北侧向下游输送;等熵位涡高值区与降水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IPV正值区能够反应冷空气的移动,具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7年9月下旬中期-10月上旬,晋西北地区出现了过程雨量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秋季连阴雨天气过程,致使气温持续偏低,日照寡缺,地表积水严重,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利用2007年9月下旬-10月上旬的气象观测资料,从高低空形势、风场特征、水汽条件等方面对2007年9月26日-10月10日秋季连阴雨进行初步分析发现,2007年我国北方秋季发生长时间的连阴雨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有重要关系。2007年秋季北方降水异常型表现出了典型的La Nina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利用降水实测资料、1°×1°的NCEP格点再分析资料对2000年以来的伴有区域暴雨的重庆秋季连阴雨过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伴有区域暴雨的重庆秋季连阴雨过程主要发生在9月份,重庆西部地区为伴有区域暴雨的连阴雨过程的多发区;可将连阴雨期间区域暴雨就有无台风西进登陆我国分为两类,两类暴雨的影响系统的差异表现为,没有台风登陆时700hPa/850hPa的主要影响系统为切变线或者西南涡;有台风登陆时的主要影响系统则为台风倒槽;24小时变温、低层涡度、假相当位温、整层水汽通量以及比湿对连阴雨期间暴雨的预报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同样表征水汽条件的相对湿度的指示意义较差。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省2008年10月24~11月6日严重连阴雨天气的环流和水汽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次连阴雨过程是在副热带高压强度较强、位置偏西、槽前西南气流和副高外围西南气流都有利于水汽向云南输送的环流背景下,中低层受槽前西南气流、低空急流和切变线的影响下产生的.在整个连阴雨期间对流层低层都有充足的水汽,连阴雨前期水汽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2个通道的汇合,而连阴雨后期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整个连阴雨期间云南全省或大部均处于水汽辐合区内,区域性强降雨出现在水汽通量散度<-32×10-7g·(hPa·s)-1·cm-2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2013年重庆秋季连阴雨期间暴雨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8月29日9月11日,重庆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连续降水天气,持续614天,降水日数多、日雨量大,连阴雨期间重庆出现两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为较严重连阴雨天气。利用NCEP 1°×1°的再分析资料及重庆地区逐日、逐时降水资料及雷达回波资料,对连阴雨天气期间两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连阴雨过程中欧亚地区中高纬500 hPa呈“两脊一槽”型,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过程的500 hPa中高纬形势有所不同,但影响系统均为短波槽;两次过程都存在强大的水汽输送带,因副热带高压位置不同,暴雨区水汽来源也不同,一次来源于南海,一次来源于南海与孟加拉湾。近地层弱冷空气及中层暖湿气流的持续影响使连阴雨天气得以维持,两次暴雨过程产生前或产生时都伴有低层冷空气和中层暖湿气流的加强。由于“9·10”暴雨过程在暴雨区附近有明显的θse锋区,而“9·2”暴雨却不存在θse锋区,因此连阴雨过程中两次暴雨的降水性质不同。在对流并不特别强的暴雨过程中,雷达资料对影响系统强度的判断同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20年9—11月贵州省出现了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最强的秋绵雨天气,1149站(总数的75.0%)出现特重级秋绵雨。秋绵雨天气造成秋收进度缓慢、秋种进度受阻,同时也不利于水果成熟采摘上市,2020年水稻单产较上年减产1.9%。针对该次秋绵雨天气过程,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及时启动应急保障服务,修正秋收及秋种气象适宜度等级指标,建立6 h、12 h、24 h秋收(抢收)气象适宜度指标,提前预警、及时发布秋收气象适宜度等级,滚动跟进服务,采用多种手段对外发布各种预报、预警信息,减少损失,保障贵州省水稻收获、颗粒归仓以及秋播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7.
利用数值预报模式客观分析资料,分析了2007年秋季连阴雨时期大气环流特征、影响系统和物理要素的平均场,揭示了该次连阴雨的天气学成因。结果表明:该次连阴雨的主要成因是大气环流异常且稳定维持,乌拉尔山高压脊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偏强,脊线偏北;稳定的环流背景下,副高西侧盛行的偏南气流及700hPa西风带短波槽沿副高西北缘东移,是造成连续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输送条件均有利于黄河流域形成降水。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上游流域秋季连阴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长江上游259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方法,分析了近1961—2012年来长江上游流域秋季连阴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上游流域秋季连阴雨过程平均出现1.54次/a,其中9月出现次数最多,10月次之,11月出现较少。秋季连阴雨日数、累积降水量分别以2.3 d/(10 a)、13.7 mm/(10 a)的速率显著减少,连阴雨开始和结束日期平均为9月9日和9月30日均表现出推迟趋势。进入21世纪后,5—9 d、10 d以上连阴雨过程的次数、80.0 mm以上连阴雨过程的次数均表现出减少趋势。金沙江下游和四川盆地东部为秋季连阴雨累计雨量及其变化速率的大值中心,四川盆地西南部为连阴雨日数及其变化速率的大值中心。9月的降水中心、雨日分布情况与秋季总体情况基本一致,10月降水中心、阴雨日数的中心出现了明显东撤,11月东撤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马艳鲜  何晓红 《气象》2005,31(12):28-31
利用西藏地区1961~2000年汛期(5~9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分析方法并结合降水距平百分率,分析全区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了西藏地区汛期的主要雨型,与全国夏季雨带进行对比,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特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