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2.
丁秋红  唐韬  王龄广  陈树旺  邢德和 《地质与资源》2021,30(5):570-576, 636
通过对辽宁北部地区岩石、土壤和植物中硒元素的地球化学研究,分析了硒元素在岩石-土壤-植物中的释放-迁移-吸收特征与数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岩石样品硒含量平均值为0.08×10-6,总体上岩石中硒质量分数呈现火山岩>碳酸盐岩>花岗岩/沉积岩>变质岩的规律;垂向上硒质量分数呈现土壤A层>土壤B层>成土母岩的变化规律;土壤表层硒平均含量0.24×10-6,土壤中硒质量分数总体上呈现棕壤(A、B层)>水稻土(A、B层)>草甸土(A、B层)>风砂土(A、B层)的规律;植物中硒平均含量0.07×10-6,植物对土壤中硒富集能力大小依次为杂草>榛子>水稻>玉米;土壤和水稻、土壤和榛子之间硒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土壤和杂草、土壤和玉米之间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广东省深圳杨梅坑地区为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系统的资料搜集的基础上,采集土壤、岩石和芒萁植物样品,研究深圳杨梅坑地区不同地层岩石-土壤-植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及分配特征,并揭示重金属元素在岩石-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累积规律.结果表明:(1)从岩石到土壤,春湾组土壤富集Cu、Ni、Cr,南山组土壤富集Pb、Zn、Cd、Hg.土壤在区域上富集特征,与岩石富集特征基本一致,表明地质背景是影响土壤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2)芒萁对土壤中Cu、Cd元素吸收程度最强,而对As元素吸收程度最低.植物体内重金属的转移能力趋势为Zn>Hg>Cd>Pb>Cu>Ni>Cr>As.(3)在岩石-土壤-植物系统中,As元素的迁移能力极弱,主要集中于土壤和成土母岩中;Pb、Zn、Hg、Cr、Ni在岩石-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较弱,较少受成土母质和母岩的影响;Cd、Cu在岩石-土壤-植物系统中的迁移较强,存在人为引起的来源.  相似文献   

4.
农业地质背景系统概念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地质背景系统这一边缘性交叉学科,是以系统论或系统科学(含系统工程技术)为理论技术方向,地学、农学、生物学及其它自然科学等渗透结合而建立的概念.它能直接服务于农、林、牧、副、渔业的发展,并应用于有效地减轻某些自然灾害作用,为大幅度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服务.  相似文献   

5.
元素硒是许多生物(包括土壤微生物,植物、动物和人类)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之一,而且对植物、动物和人具有双重生物效应。半个多世纪以来土壤—植物系统元素硒的迁移、转化和富集过程一直备受关注。土壤硒的存在形态包括可溶态硒、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硒、有机物结合态硒和残渣态硒5种形态,其中可溶态硒和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具生物有效性,有机物结合态硒随着有机质分解可转化为可溶态硒而成为土壤潜在有效硒源。不同植物硒含量水平取决于区域土壤有效硒含量和不同植物的硒吸收和富集水平。因此,土壤硒的生物有效性是决定食物链硒含量的关键,同时土壤有效硒通过调节根际环境和植物代谢过程提高植物抗逆性。土壤—植物系统元素硒的迁移和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受地壳运动、母岩性质、气候、地貌、土壤环境(物理、化学和微生物活动)条件、土壤硒含量及其化学性质、植物种类及其生理习性、田间管理过程等因素的耦合作用影响。为充分合理利用土壤硒资源,将来应加强植物体内,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蔬菜、果树和地道药材叶片、果实中硒迁移、转化和富集研究,为缺硒地区硒的生物强化、富硒地区农作物种植选择和居民食品选择及...  相似文献   

6.
袁正新  钟国芳 《广东地质》1995,10(2):64-70,T001
在云浮县城西南崩坑村石英片岩所夹的灰黑色千枚岩和罗定围底圩东南云袍村附近的灰黑色千枚岩中,新获得较丰富的微古植物化石,计有20属50余种,为该区广泛分布的低绿片岩相至角闪岩相变质岩的时代定为震旦纪提供了依据,对研究该区地质构造和指导寻找大降坪式硫铁矿,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达 《探矿工程》1992,(5):14-15
探矿工程发展到今天,一方面面临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它的主业——地质找矿工作相对萎缩;另一方面国民经济蓬勃发展为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大量机遇,它的服务领域扩展到了十几个工业部门。学科内涵越来越丰富,已远非“探矿”二字所能涵盖。这很符合科学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任何一门学科,特别是技术学科,都是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而逐步完善、成熟的。  相似文献   

8.
有关农业地质学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
山西高原是新石器时代末期龙山时代(公元前2900~1800年)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区域,研究该区域的史前农业发展状况对于理解其社会复杂化和文明化的经济基础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利用系统浮选的方法在山西高原的滹沱河上游、蔚汾河流域的考古调查和周家庄遗址的考古发掘过程中提取大植物遗存,获得龙山时期数量众多的以农作物为主的炭化植物种子。在山西高原两处流域的考古调查和周家庄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共采集、分析浮选样品218份,发现44500余粒炭化植物种子,包括19301粒粟(Setaria italica)、6697粒黍(Panicum miliaceum)、少量水稻遗存(Oryza sativa)以及18456粒杂草种子。出土的大植物遗存显示,山西高原龙山时期的农业经济是以种植粟和黍为主的旱作农业,粟居于主要地位;同时,在山西高原的不同区域农作物结构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在滹沱河上游和蔚汾河流域黍的比例较晋南临汾-运城盆地更高;炭化水稻虽在各个区域均有出土,但在滹沱河上游和蔚汾河流域水稻的比例较晋南临汾-运城盆地要低很多。对山西高原各重要区域考古遗址出土大植物遗存的直接研究,填补了山西高原植物考古工作的空白,对理解山西高原史前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为探寻史前人类的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0.
对土壤-植物系统中氚迁移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作了概括性的介绍与展望,包括氚在不同土壤和植物中的时空分布、迁移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氚的化学形态和氚迁移数学模型研究等。总结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分析、讨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皖南青阳及周边地区农业地质背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农业上的应用需求,对皖南青阳及周边地区区域农业地质背景(包括区域地貌背景、地层和岩浆岩背景、地质构造和地球化学背景)进行了综合研究,并以此总结提出区域农业发展的地质制约因素和有利条件以及应该注意的地化因素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大比例尺高精度航磁测量在寻找非磁铁矿床中的作用;对比分析研究了山东山亭地区几次不同比例尺和测量条件获得的测量结果,并总结了它们的磁异常特征。研究认为大比例尺高精度航磁测量获取信息丰富,由于可识别弱小的磁性地质体,除在原来寻找铁磁性矿床应用外,拓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张振飞 《现代地质》1993,7(2):215-220
热液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是多种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在空间上表现为场。隐伏矿床或矿体的存在会由各种场的异常反映出来。多场叠合法是通过研究各种场与矿化的关系,综合分析和利用多场找矿信息来进行隐伏矿床预测的方法。本文以辽西兰家沟钼矿床为例,叙述了这种方法的原理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发现锗的独立矿物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对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原生矿石电子探针观察分析过程中,发现1种锗的独立矿物,其粒径约80 靘,形态不规则,与黄铁矿、闪锌矿和方解石共生,波谱分析主要由Ge和Al组成(GeO2 39.84%和Al2O3 49.96%),同时含少量F和Si(F2O5.92 %和SiO2 3.52 %).从成分上看,该矿物与目前已报道的含Al的独立锗矿物明显不同,可能为1种新的矿物,有待更全面、深入的矿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四川会东大梁子铅锌矿床锗富集于方铅矿中的新证据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由于锗的离子半径与锌的离子半径相近,一般认为铅锌矿床中的锗主要与锌发生类质同像赋存于闪锌矿中,但也有证据表明,铅锌矿床中的锗也可富集于方铅矿中。对四川会东大梁子大型铅锌矿床进行了电子探针研究,锗特征X射线面扫描结果表明:该铅锌矿床原生矿石中方铅矿中的锗含量明显高于闪锌矿中的锗含量,且锗均匀分布在方铅矿中,没有出现明显高于本底的富集点,初步推测锗在方铅矿中以类质同像的形式存在。该结果为铅锌矿床锗富集于方铅矿中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6.
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我国部分土壤和作物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作了概括性的论述,指出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或贫化与成土母质、土壤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母质母岩中元素含量高则相应土壤中该元素富集;土壤偏碱性或氧化条件下,重金属元素的有效性低;重金属元素通常富集于土壤表层0-20cm层位。不同种类的粮食、蔬菜对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具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富集能力,叶类菜比茎类菜对重金属具有更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粮食作物的根比籽粒含重金属更多。对已污染的土壤大多采用生物修复和生态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17.
刘春  施斌  顾凯  孙义杰 《工程地质学报》2014,22(s1):551-557
本文分析了当前岩土体离散元法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1)离散元颗粒与宏观模型间力学关系不明确; (2)离散元法计算量大,计算效率低。并针对这两个问题开展了理论研究和系统研发。在建立离散元颗粒接触关系基础上,提出了利用微宏观力学参数转换公式,构建具有特定力学性质的离散元模型; 提出了离散元颗粒系统的能量计算方法。在一系列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自主研发了岩土体大型三维离散元模拟系统MatDEM。其具有良好的前处理和后处理功能,能自动生成各种云图和模拟动画; 采用矩阵运算和GPU(图形处理器)高速计算,显著地提高了离散元计算的速度。在实例中,MatDEM被用于岩体孔隙的水力压裂模拟,在单台计算机上完成了一百万颗粒的动态模拟。结果表明,微裂隙趋于平行最大压应力方向和各向异性软弱方向形成; 能量转化曲线表明,弹性应变能和动能逐步转化为热量,但总能量始终恒定,离散元系统实现了能量守恒计算。  相似文献   

18.
大型对称变带宽方程组的Cholesky分解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作者针对地球物理数值模拟中常碰到的大型稀疏变带宽方程组的求解问题,介绍了 大型稀疏变带宽矩阵的存储方法及Cholesky分解法,该方法的特点是用二个一维数组,其中一个输入时存储对称稀疏矩阵变带宽内的元素,输出时存储Chloesky下三角短阵带宽内的元素;另一个存储对称变带宽矩阵对角线元素在前一维数组中的位置,大大节约了所占的计算内存空间。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热系统类型图及其简要说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墨香  邓孝 《地质科学》1996,31(2):114-121
报道新编比例尺为1:1000万的中国地热系统类型图。该图旨在反映我国各类型地热系统形成的地热地质背景及其分布特点,为热水资源及地压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远景规划和地球科学有关问题的深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