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据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技术的原理及有关金的大量实验资料论证了王玉明等同志在“含金硫化物矿物中不可能存在负价金”一文中提出的“粒径小至500nm的自然金微粒可能具83e/V的Au4f_(7/2)结合能”以及提出“电子结合能与金属粒径具正相关关系”的论点是不成立的。并进一步阐明笔者所报道过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含金硫化物中测出之Au4f~(7/2)=82.5-82.9eV的电子结合能既不能由表面化学位移所引起,也不是由于金作为纳米级簇团呈孤岛状分布在碳、Al_2O_3和SiO_2表面形成金属原子簇芯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讨论金属结合能何以具有表面化学位移的原因开始,从金属团簇的一般性质出发,论证了金属结合能自尺寸大于1nm的团簇到金属微粒再到块体金属具有连续过渡性;金属结合能与粒径R呈正相关;与1/R具线性负相关关系,认为金微粒或团簇具有1.1eV以上的结合能负位移是可能的。并指出李九玲等同志在“评〈含金硫化物矿物中不可能存在负价金〉”一文中引用的某些衬底材料上的金团簇呈现结合能正位移的数据是由于这些金团簇  相似文献   

3.
青海赛什塘——日龙沟矿田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赛什塘--日龙沟矿田受南秦岭印支地槽西端海南三叠纪沉降盆地西缘的同生断裂控制,矿床(点)具“三位一体”特征,它们无论在空间上、时间上不审成因上与钙碱性岩浆岩存在着密切内在联系,可能属于斑岩型矿床组合。  相似文献   

4.
化探汞量测量在考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探汞量测量应用于考古工作是从验证解决典籍中的疑难问题开始的.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曾描述了秦始皇帝陵中“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壮观景象.但在陵墓发掘之前用传统的考古学方法查证这一记载几乎是不可能的,从而使一些,谨慎的学者存疑,而利用化探方法中的汞量测量将能直接验证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秦始  相似文献   

5.
沉积物粒径趋势分析:原理与应用条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高抒 《沉积学报》2009,27(5):826-836
长期以来,沉积学家尝试用粒度数据来识别沉积环境的类型或判定物质运动的方式,但只取得了部分成功。粒度参数还有一项可能的用途,即用其平面差异来获取物质输运信息。沉积学家将粒度参数的平面差异定义为“粒径趋势”,并建立了以“粒径趋势分析”为基础的定性物质输运模型。粒径趋势分析的基本科学问题包括:如何提取粒径趋势信息;如何确定含有物质输运信息的粒径趋势类型;粒径趋势分析的应用条件是什么。粒径趋势信息可通过粒径趋势矢量的定义及其各向异性显著性的检验而获得,而经验证据也显示,含有物质输运信息的粒径趋势类型是存在的。初步研究表明,粒径趋势分析应满足以下条件:粒径趋势矢量具有显著性;底质采样深度应代表同一时间尺度;平面采样间距应符合地统计法的规则;避免使用位于采样网格边缘上的采样点的粒径趋势矢量;沉积物样品应属于同一个输运体系或研究区处于堆积状态。但是,由于不同来源的物质混合、源区沉积物特征及变化、不同水动力条件下的物质输运、悬沙沉降、溶解态—颗粒态物质转换、物质输运动力的侧向分布等因素与粒径趋势形成之间的关系还不够明确,因此这些条件还不是完备的,这个问题的解决依赖于粒径趋势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钱家店铀矿田主要赋矿层位为青山口组、姚家组原生红杂色岩系,目前关于其内部灰色砂体沉积期的原生氧化还原性仍存在较大分歧,直接影响了区内找矿部署,而草莓状黄铁矿对沉积岩形成的古环境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文章通过系统研究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灰色砂体内草莓状黄铁矿的赋存、硫同位素、粒径等特征,首次利用其粒径特征反演目标层位沉积-成岩期水体的古氧化还原条件,进而探讨其对铀成矿的意义。结果表明,钱家店铀矿田灰色砂体中草莓状黄铁矿主要形成于沉积-成岩期,全岩δ34S值为-37.5‰~-23.4‰,为低温微生物还原作用成因。姚家组、青山口组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1.6~28.0μm、0.8~52.0μm,平均粒径分别为8.0μm、9.3μm,最大粒径分别为28.0μm、52.0μm,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分别占21.8%、28.3%,表现出姚家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整体较青山口组小,青山口组具较广的分布范围,但两者具有相似的粒径统计学分布规律。综合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对标准偏差和偏态系数二元图解表明,含矿目标层沉积时古水体为次氧化环境,这是目前含矿层不发育翼部矿体和具有“两红夹一灰”纵向氧化还原分带的主...  相似文献   

7.
在瓜德鲁普统末期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多类生物均遭受重创。关于此次生物灭绝事件成因,有学者认为海洋缺氧是主要的直接原因之一,但瓜德鲁普统-乐平统(G-L)过渡时期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的研究开展得较少,缺少直接证据证明海洋缺氧和瓜德鲁普统末期生物灭绝的关系。草莓状黄铁矿粒径是指示沉积水体氧化还原条件的少数可靠的指标之一。由于微晶粒径大小与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小密切相关,草莓微晶粒径大小同样也可以作为沉积水体的氧化还原指标。本文通过研究蓬莱滩剖面卡匹敦阶茅口组和吴家坪阶合山组下部草莓状黄铁矿微晶粒径特征,从而分析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状态。研究结果表明蓬莱滩剖面茅口组和合山组微晶粒径多数分布在0.4~1.2 μm之间,大部分样品微晶粒径分布相对较窄,部分样品分布较宽。茅口组-合山组界线处间歇性出现微晶粒径很小且分布范围窄的样品,其平均微晶粒径一般小于0.7 μm,最大值一般不超过1.2 μm,很可能指示硫化-缺氧的环境。茅口组和合山组大部分样品平均微晶粒径分布在0.7~1.0 μm之间,最大值一般不超过3.3 μm,很可能指示的是氧化-贫氧环境。蓬莱滩剖面硫化至缺氧环境对应着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事件层位,说明这两者很可能存在因果关系。海洋的硫化缺氧很可能是瓜德鲁普末期生物灭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鄂尔多斯盆地西部“古陆梁”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出发,充分汲取前人的有益成果,历史的分析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构造应力场特点,结合晚三叠世以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盆—山转换的沉积响应,合理利用地震资料所揭示的西缘深部的“CT”图像及物源分析等第一手资料,提出“西缘古陆梁”及“银川古隆起”在印支期是不存在的;燕山主期盆地西缘南段可能形成古陆梁,使得六盘山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具一定的分割性,但随后在早白垩世又被夷平,鄂尔多斯盆地又和包括六盘山盆地在内的西部白垩纪盆地连通,鄂尔多斯盆地西界真正形成的时间应在喜山晚期,这也是盆地西缘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南北向古陆梁”)形成的大致时间,它们是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远距离应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闪锌矿和黄铜矿交生形成的“黄铜矿病毒”结构通常被解释为由富铜热液交代闪锌矿形成。本文通过显微结构研究、电镜观察和电子探针微束分析,都证明了建德铜矿的“黄铜矿病毒”结构系闪锌矿交代黄铜矿形成。闪锌矿中“黄铜矿病毒”群仍保留着原始黄铜矿的轮廓,高倍电镜下具明显的交代残蚀结构,电子探针点、线、面成分分析都表明,无论闪锌矿中“黄铜矿病毒”含量多少,Fe:Cu原子比始终在1附近,与后期热液交代说不相符。总成分在相图上的投点还否定了固溶体成因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混合土”是一种特殊性土,成分复杂,粒径悬殊,力学性质变化较大。本文以株洲市南华花园地区“混合土”为例,剖析了勘察中应注意的事项,阐述了动力触探是对“混合土”勘察的有效手段,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浅谈对“混合土”的认识及其地基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中笑 《湖南地质》1999,18(2):159-162
“混合土”是一种特殊性土,成分复杂,粒径悬珠,力学性质变化较大。本文以株洲市南华花园地区“混合土”为例,剖析了勘察中应注意的事项,阐述了动力触探是对“混合土”勘察的有效手段,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地基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初论中国金矿床的成矿时代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基于中国50个岩金矿床84组直接测年数据,提出中国金矿床具“一老一新”的成矿格架。区域分布上,前寒武纪形成的金矿床成矿年代为“西低东高”,而显宙金矿为“西高东低”。  相似文献   

13.
济阳复式油气区大油田形成条件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济阳复式油气区是一个中、新生代“裂谷型”湖盆,具多构造层的“复式”不对称结构,发育多期断裂构造体系。多旋回沉积产生多元复合成烃的生油体系。沉降作用的推移影响各凹陷的主要含油层系。该块断湖盆具明显分割性和多源性。油气围涯陷呈环状分布,大油田毗邻主要生油区。  相似文献   

14.
火成岩构造组合与壳-幔成矿系统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讨论了火成岩构造组合,指出不能单纯地运用化学图解,强调要结合岩相学、岩石组合特征研究,要注意区分区域与局部的构造环境。指出双峰式火成岩组合的确切含义是指缺乏中性成员,而不单看化学图解的几何形态,讨论了伸展与挤压对双峰式和钙碱性火成岩组合的可能约束。指出由蛇绿岩套再造的古构造历史可能是残缺的,结合弧火成岩的厘定可在某些方面弥补这个不足,讨论了弧火成岩组成极性形成的可能原因。讨论了大陆碰撞造山带的火成岩构造组合类型及其在再造造山带的边界性质、造山带演化历史中的重要意义。指出大陆裂谷带的火成岩常呈组成对称的水平分带,而不同于弧火成岩的组成极性。讨论了岩浆构造热事件及其序列的重要意义,提出大陆碰撞造山带具类似于变质作用的顺时针演化的事件序列,而大洋俯冲造山带则具反时针演化的事件序列。最后,强调并讨论了“壳幔岩浆流体成矿系统”的科学命题,提出从壳幔这个大系统来考察成矿作用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面对我国加入WTO在即,提出了“实施四大技术改造(‘钻孔法’新型钎钢,‘一步法’等优质凿岩硬质合金,复合片齿系列钎具,DZ系列全液压凿岩设备),建设凿岩机具强国”的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南京地铁南北干线工程已正式批准立项,作为一项规模巨大的地下工程建设,考虑的内容应更加广泛、周全。从南京城市地质环境的基本特征入手,初步分析了该项工程对城区地质环境的影响及由此可能诱发的地质灾害,指出地铁工程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具“滞后性”和“缓慢性”,应引起必要重视。  相似文献   

17.
贵州南加花岗岩类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戴传固  杨大欢 《贵州地质》2000,17(3):160-165,175
从江县南加花岗岩类包括似斑状花岗岩及二长花岗斑岩。本文论述了它们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及与成矿作用的关系进行了不的分析。(1)主状花岗岩类具S型花岗岩的特点,这可能形成于先封闭“弧后盆地碰撞带”;(2)二长花岗斑岩既具有I型花岗岩的某些特点,也有S型花岗岩的一些特点,可能属碰撞后形成的钙碱性岩石;(3)似斑状花岗岩类与钨锡矿化关系密切,二长花岗斑岩则可能与铜矿化有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地球化学》2014,(2):196-196
《地球化学》继入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之后,2013年又再次人选“2013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水银洞金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银洞金矿是滇黔桂“金三角”卡林型金矿的重要代表,金矿体赋存于二叠系龙潭组与茅口组不整合界面间,受背斜轴部断裂构造控制,走向上具波状起伏向东倾伏、空间上具多个矿体上下重叠的特点。该矿床属产于沉积碳酸盐岩和构造蚀变体中的“卡林型”金矿,为构造-热液成矿,同时具有中—低温超高压成矿特点。  相似文献   

20.
冀北发现具鬣刺结构的超基性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冀北具鬣刺结构的超基性岩呈透镜状,产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早元古宙红旗营子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之中。富MgO,贫CaO,A12O3和FeO*=0.86,TiO2介于0.01%-0.02%之间,与SSZ型蛇绿岩中相应岩石的TiO2含量相当。原始地幔标准化的过渡元素配分型式表现为不对称的“W”型,在TiO2和Cu处形成两个明显的负异常“谷”。据此地球化学特征意味着它们可能来自于消减带之下上地幔,为上地幔高度部分熔融的残余物。岩石中鬣刺结构可能是叶蛇纹石高压分解的结果,表明研究区某些变质橄榄岩岩块曾经受过俯冲—消减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