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础隔震结构的能量设计方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本文以能量分析方法为基础,解释了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的能量设计原理和设计准则。根据作者建立的标准能量设计反应谱曲线,结合我国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建立了基础隔震结构体系的能量设计方法,通过能量平衡关系对隔层的变形反应进行预测.最后通过算例说明能量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为该类体系的进一步推广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刘平 《世界地震工程》2003,19(4):127-131
采用能量方法研究了含有裂纹缺陷的弯曲梁结构自由振动特性,分析模型为无限自由度的连续体非均匀弹性悬臂梁,裂纹的深度与位置是任意的。由Rayleigh-Ritz方法给出了结构前三阶固有振动频率的数值结果。  相似文献   

3.
依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建立了一个24层(高度为87.8m)的空间钢框架结构,基于等效线性化理论、能量平衡以及倍数法等设计方法,计算了附加在高层钢框架结构上的黏滞阻尼器的阻尼投放量,并采用Midas/Gen软件对附加阻尼的消能减震结构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能量法计算阻尼投放量时,所需要的参数和公式较少,且其减震效果最好,这一结果也得到了相关试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4.
姚安地震序列与永胜地震序列的高精度定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2000年1月15日云南省姚安地区发生了Ms 6.5地震,2001年10月27日云南永胜地区发生了Ms 6.0地震,两者均位于滇中块体,震中相距较近,构造相似,且各自都有丰富的余震活动。为深入研究姚安、永胜两地震的主震及余震序列的分布与破裂特征,根据云南省地震局布设的流动数字台网记录到的余震序列的震相资料,分别联合采用盖格定位法和双差定位法得出了这两个余震序列的时空分布。在此基础上,联合昆明区域台网记录的两个主震和较大余震的震相资料,利用双差定位法重新校正了姚安和永胜两次主震的震源参数。根据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结合两个地震区的地质构造、所属块体的受力状态等特征,对比分析了两个地震余震序列沿断层面破裂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指出了脉冲传播和谱振幅比法测定岩石破裂孕育过程中Q值变化矛盾的原因,提出用能量法测定Q值,并以大理岩,大姚铜矿砂岩为例给出了真三轴压缩时岩石破裂孕育过程中P波总能量的变化及不同方法所测Q值的变化特征。其中能量法所测Q值与P波总能量变化特征一致,即主断裂前它们都出现了“下降—回升”变化及变化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6.
耗能减震体系的能量设计方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建立了耗能减震体系的能量方程,给出了这类体系实用,简便的能量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结构弹性稳定理论,根据能量法推导出以位移为基本未知量的圆弧格构拱总势能,从Hamilton原理出发,建立了考虑剪切变形的圆弧格构拱的动力稳定微分方程.利用Galerkin方法将其转化为二阶常微分Mathieu型参数共振方程,求得周期解所包围的动力不稳定区域,探讨了圆弧格构拱发生参数共振的动力稳定性问题,分析了缀条面...  相似文献   

8.
岩石非线性破裂的衰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实验室内,模拟了在构造应力和引潮力的共同作用下岩石失稳破裂的过程,记录了整个过程中不同应力条件下通过岩石样品的纵波波形曲线.以此为基础,分别在时间域和频率域计算了P波波列能量随应力的变化;并根据Q值的定义,导出了接收到的波列的能量与岩石衰减Q的关系式,从而计算出不同应力条件下相应的Q值及其变化.利用加卸载响应比的定义,得到以Q为响应参数时岩石系统的加卸载响应比随应力的变化曲线,其结果和响应比理论的预测相当吻合.因此认为,Q值的加卸载响应比可以表征岩石系统的稳定程度,并可以用于预测岩石的非线性失稳.  相似文献   

9.
岩石破裂孕育过程中的几种Q值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彬  胡毅力 《地震学报》1996,18(4):513-517
采用脉冲传播谱振幅比法、能量法和尾波法分别测定片麻岩破裂孕育过程中的Q值变化.结果表明:谱振幅比法所得Q值呈现相对平稳值——升高至甚高值(极大值)——回降——破裂的变化形式;能量法所得Q值变化形态与上述相反,即平稳值——低值——回升——破裂;而尾波法所得Q值,主频Q值呈现相对高值——下降至低值(极小)——回升——破裂,与能量法Q值变化大体一致.而对于高频(大于主频)Q值则呈现平稳值——升高至极大值——回降——破裂.同时尾波振幅谱还表明:应力达70%破裂应力后,首先是高频S波迅速减少(QC)变大),临近主破裂时主频S波则大幅度减少(QC回升),这可能是两种尾波QC变化形态不同的原因所致.而P,S波(初至波)振幅谱也表明,随着裂隙出现,S波频带变窄,高频成分迅速减少.即S波谱变化不同.这使采用不同方法所得的QS的变化特征不同.   相似文献   

10.
针对采用绕圈悬挂式海底电缆系统进行海上多分量地震勘探的复杂情况,提出了一种称之为振幅法的水平分量检波器在任意随机取向情况下的方位校正新方法。通过对三维理论模型试算和对海上三维多分量地震勘探实际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均获得了很好的方位校正效果,表明了新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地表能量不平衡问题是近40年一直困扰微气象学界的重要难题.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定西干旱气象与生态环境试验站的相关数据,通过将湍流分解为相干结构部分和非相干结构部分,在涡动相关法中引入相干结构(Coherent structure,简称为CS)的贡献,探讨了CS在地表能量平衡中的作用.研究发现:(1)CS出现频次高,间歇性显著,在30 min平均时间中出现的数目为38个,出现时间与未出现时间分别占40%和60%左右;(2)CS对通量影响显著,引入CS贡献后,白天垂直动量通量、感热、潜热和湍流通量(感热与潜热之和)等4个通量计算的准确性均获得显著提高,分别提高达26%(0.01 m2·s-2)、24%(25.33 W·m-2)、31%(6.23 W·m-2)和30%(31.66 W·m-2).而不考虑CS的传统方法对这4个通量低估达19%、22%、21%和23%;(3)CS对4个通量的贡献分别为36%、41%、33%和50%;(4)传统方法得到的地表能量平衡闭合率EBR只有0.76、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能量CT虚拟单能量成像在鉴别脊柱急慢性压缩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85例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行双能量CT及MRI检查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0例急性压缩性骨折(共60个椎体)、35例慢性压缩性骨折(共48个椎体).所有病灶椎体均有MRI诊断结果作为参照.将双能量CT图像数据进行虚拟单能量重建,分别得到40...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尝试直接利用地震图记录中的Ps转换波,而非传统的接收函数方法,检测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虽然远震记录中的P波对Ps转换波会有干扰,但P波与Ps转换波具有不同的偏振特性,最小能量法可以将Ps转换波的各向异性参数检测出来,对时间窗的选择也很强壮.本文利用IC台网(New China Digital Seismograph Network,中国新数字地震台网)中的KMI,ENH,LSA,BJT,XAN,WMQ六个台站接收的宽频远震记录进行了测试,并且对比了接收函数方法的结果.研究表明,利用最小能量法直接测量与利用旋转相关法测量接收函数中Ps转换波的结果基本一致.两种方法测量所得的快波偏振方向与地壳运动方向,最大水平主压应力方向,震源机制解压缩轴方向,最大主压应变率方向以及已有的各向异性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估计转换波的静校正量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问题,常规的线性静校正方法无法取得好的效果.粒子群算法是一种很好的非线性全局最优化方法,但其缺点是"早熟"现象严重.最大能量法是一种常规求取静校正量的方法,局部寻优能力强且收敛速度快是其优点,但是当地震记录含有大的静校正量时易收敛于局部极值.本文在标准粒子群算法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算法:团体粒子群算法.并且通过对Rastrigin函数的寻优实验证明了其全局寻优能力优于标准粒子群算法.同时为了解决转换波静校正问题串行融合了团体粒子群算法和最大能量法.最后,建立了含一个水平反射层的模型并合成地震记录,加入随机值作为检波点静校正量.对合成的地震数据分别利用团体粒子群和最大能量的串行融合算法、标准粒子群算法和最大能量法求取静校正量并进行静校正.结果证明串行融合算法得到的静校正量与理论值误差很小,静校正后的叠加剖面连续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建立在地震作用下设置阻尼器的基础隔震结构在最大地震响应时刻的能量平衡方程,给出了结构隔震支座和阻尼器的能量表达式,演算了基于能量平衡的设置阻尼器的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预测式.选用人工地震波和天然地震波,利用时程分析法的解析值验证了地震响应预测式的精度,比较研究了仅设置粘性阻尼器和同时设置粘性阻尼器和滞回阻尼器的基础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表明:对于不同的输入地震波,能量法的地震响应预测值包络了多数时程分析的结果,能较好地预测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响应值.在基础隔震结构设计中,建议在隔震层同时设置粘性阻尼器和滞回阻尼器,粘性阻尼器的阻尼比在0.3 ~0.4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三分量地震资料的偏振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奇异值分解运用于三分量地震资料矩阵中,得到了径向能量这一具有物理内涵的数学表达式.证明了资料矩阵的总能量可用奇异值的平方和来表达,以及P波到达的径向能量最大值在第一奇异向量方向出现.据此得到偏振属性,其中最显著的特点P波出现在径向能量接近于最大的地方,这可以给弱信号提供较准确的到时.为发展同时利用偏振和频散资料的联合反演不同周期面波相速度的横向不均匀分布这一新的反演方法提供偏振分析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7.
深震能量速率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提出了地震能量速率函数,logE/△T,并把它用于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18.
运用能量分析法对并联复合隔震体系的地震耗能机制和能量响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首先,以层间剪切模型的多自由度运动微分方程为基础,建立了并联复合隔震体系的能量平衡方程。其次,引入状态空间法对并联复合隔震体系进行时程分析得到体系的地震响应,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各项能量。最后,以7质点多自由度体系为仿真对象,对并联复合隔震体系的耗能机制及其主要隔震层参数和不同特性地震动对能量响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并联复合隔震体系地震总输入能主要由滞回耗能和阻尼耗能承担;摩擦承压比和摩擦系数对能量响应有重要影响,存在最优取值区间;地震能量响应受地震动特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组合锤法强夯振动对周边场地环境的影响,对南昌市某软土地基进行现场原位试验.考虑距强夯点的距离、振动方向及锤击次数的影响,在各监测点分别布置水平东西、南北向和竖向振动传感器.结果表明:采用组合锤法进行地基强夯施工时,场地竖向振动是需重点监测的内容,振动响应随监测点与强夯点距离的增大而减小;距强夯点50 m范围处地面...  相似文献   

20.
安欧 《地震工程学报》2015,37(4):976-980
据岩体正交异性弹性理论,横跨与平行龙门山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红河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四个测区,用X射线法布设26条测线,测得了岩体宏观残余应变能密度水平分布等值线图,研究了其与区内大震时空分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