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夏产业结构演进与经济增长系统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产业结构的演进与升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与发展能力。以1978-2003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系统研究了宁夏产业结构变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但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依然低下;(2)宁夏产业结构变迁的空间集聚效应明显;(3)宁夏产业结构演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形成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型、产业结构偏离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型和产业结构偏离为负,竞争力偏离份额为正型三种类型;(4)产业结构变迁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较大。研究指出,在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以及在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建立产业协调与分工合作机制,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布局开发,形成区域性“群落型”经济优势,成为新时期宁夏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国庆生 《地理研究》1987,6(2):92-92
在深入调查湖北省宜昌地域城镇体系发展过程基础上,本文具体剖析了宜昌地域城镇体系的结构特征,认为现已初步形成的该体系是与区域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宜昌地域地理位置优越,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水力、矿产、旅游及土特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它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开发地区。为适应区域的进一步发展开展城镇体系的规划十分必要。为此,作者提出了新的城镇体系结构的设想;(1)建立以区域型工矿业城镇为核心的职能结构;(2)建设东中西均衡分布,各具特色的空间结构;(3)加强两宜城镇群建设,建立中小结合的规模等级结构。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省67个县级经济体作为研究的单元,通过综合发展指数和两两节点最短通勤时间,利用引力模型计算经济联系强度,依托最大经济联系方向"自下而上"进行组织,明确城镇等级体系,并从产业、交通和政策方面分析城镇等级结构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福建省67个县级单元综合发展实力存在明显地域差异,东西部发展水平差距显著;(2)省域内形成"一带三轴"的经济联系格局,具有明显的极核发展和点轴发展特征,并呈现多核心的发展结构,网络结构的发展相对简单;(3)依据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自组织模式在福建省域内形成6个子区域,以福州、泉州、厦门为核心的沿海区域和以南平、三明、龙岩为核心的内陆区域;(4)城镇空间结构受众多因素影响,其中产业布局、交通可达性和政策规划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交通特征是影响城镇联系的重要条件,产业布局是推动城镇结构转变的内在动力,政策规划则是城镇空间结构的重要引导因素。  相似文献   

4.
常熟市城镇用地扩展分析   总被引:75,自引:5,他引:70  
以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以GIS为分析手段,通过扩展面积、扩展强度指数、分维数指数以及相关用地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重心坐标详细分析了常熟市建设用地(城区、城镇以及独立工业用地) 的时空特征,揭示了我国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规律,分析了引起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 撤并的建制镇镇区扩展强度远低于建制镇,但用地没有萎缩;(2) 建设用地加速扩展,但不均衡,分散格局没有改变;(3) 以市区为中心,以新港镇为副中心的城镇工业带和镇区连绵区正在逐渐形成;(4) 用地扩展从中心城区及周边为主,开始向沿江区域拓展;(5) 经济发展的速度始终是常熟市区各研究时段用地扩展的主导影响因子,相关政策指引着经济发展的方向,贯穿于常熟城镇用地扩展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城镇密集区的空间地域结构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乔家君  李小建 《地理研究》2006,25(2):213-221
以河南省997个城镇数据、近900条交通线数据、127个县域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分别从节点(各级城镇)发育程度、交通网络联系强度、基质发展水平三方面讨论城镇集聚程度,并在空间分布上进行不同级别的划分。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中原城镇密集区的不同地域结构进行了空间界定:(1)核心区,包括郑州市区、巩义市、新郑市等13个县域;(2)次核心区,包括登封市、中牟县、新乡县等12个县域;(3)潜在核心区,包括开封县、杞县、通许县等18个县域;(4)外围区,包括洛阳市南部、平顶山市南部、新乡市北部等所辖14个县域。其中,核心区人均GDP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04倍,人口仅占全省总额的12.22%,GDP总量占全省总量的25.93%。中原城镇密集区今后除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加强城镇联系强度、提高区域经济实力外,还要进一步关注城镇密集区发展的薄弱区域。  相似文献   

6.
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时空异质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仇方道  金娜  袁荷  单勇兵  白亮宇 《地理科学》2017,37(10):1459-1468
整合ESDA和GWR 模型,以徐州都市圈为例,分析了2005~2014年成长型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发现:① 研究期内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程度不断增强,同期各县域间差异呈持续增大趋势;② 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差异格局的多尺度性特征显著。城乡尺度上,呈现以地级市市区为中心向外围降低的圈层式区域格局;省际边界区域尺度上,呈现向鲁南>皖北>苏北>豫东的区域格局演变趋势;③ 强响应县域主要向京沪铁路沿线地区集聚,城镇空间扩展轴线正在形成。弱响应县域在皖苏、豫皖边界地区集中,形成了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强度较低走廊;④ HH型县域主要集中于地级市市区及其周围地区,LL型县域在豫皖苏边界区域的黄河故道沿线地区集聚,表明南北差异正成为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强度关联性差异的主要表征;⑤ 徐州都市圈产业结构转型城镇空间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作用程度呈现对外开放>经济水平>创新能力>政府调控能力的特征,且空间不均衡性显著。  相似文献   

7.
以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样本单元,对民族自治区语境下收缩城镇的发展特征、形成机理与响应模式展开了理论探讨与实证验证。结果表明:(1)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部有62.5%的城镇被诊断为收缩城镇,但整个自治州并未被诊断为收缩城市,被识别的5个收缩城镇在产业发展、人口结构、经济理念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呈现出明显共性;(2)收缩城镇的形成是中圈功能关联区(整个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内部的空间分异“驱动”主导、内圈收缩城镇自身发展转型“挤出”+外圈外部性区域(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所处的外部环境)空间关联“拉动”辅助共同作用的结果产物;(3)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收缩城镇规划响应的路径设计为“加强与中圈功能关联区的融合发展、一体化发展,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8.
吴友仁  蔡建辉 《地理研究》1986,5(1):107-107
本文分析了徐州市域(一市六县)城镇体系发展的地理条件、历史发展进程和现状特征,认为徐州市域区位条件优越,将成为我国生产力布局的重点。作者预测2000年市域城镇化水平将达到27-30%,徐州市区人口将达65万,提出增设沛屯、贾汪、新沂三个县级市的建议。分析了一般县城的发展方向和人口规模,通过方案比较,提出了撤消铜山县,将其与徐州市区合并的新体制。指出为了发展区域经济,有必要增设53个县属镇。在此基础上,拟定了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结构:(1)形成矿产资源开发、交通运输中心和农副产品加工相结合的各级地域中心的城镇职能结构;(2)建立以大城市为主体,大中小相结合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形成以陇海铁路为主轴,以徐沛、津浦铁路和大运河为辅轴,均衡分布的城镇空间结构。同时,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实现上述城镇体系布局,指出必须建立工业生产协作网络、商业流通网络、交通运输网络和经济信息网络等,以保证城市中心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协同的视角,对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的态势与城镇组织模式的特征和趋势进行分析,以此为长三角城市群规划编制提供科学依据.认为:(1)长三角是我国城市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的领先地区;(2)城市群主副中心相结合、并有多轴连通的网络化特征已初步显现;(3)从整体上观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圈层结构的某些基本特征,并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4)目前以上海为中心基本上形成了4个圈层,预测未来将形成5个圈层;(5)空间轴线结构特征显著,并形成了"之"字形格局;(6)随着交通轴线的进一步拓展和衔接,将以此形成以超大或特大城市为节点的空间组织网络结构,在形态上形成多中心复合状的网络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成渝城市群县域经济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传统统计方法和ESDA方法,在Arc GIS和Geo Da等软件的支持下,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从时间、空间及影响因子三个方面对2000年以来成渝城市群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在波动中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内经济高值集聚区相对稳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2)成渝城市群县域经济空间总体呈东-西向格局、经济重心逐步趋于区域几何重心,经济发展在主要及次要方向上均呈现出持续扩张状态;区域经济水平得到显著提升、高水平县域形成"双核组团"结构、低水平范围逐步缩小且主要分布在边缘山地县域;区内经济发展热点区相对稳定并呈现出一定的扩散效应,而冷点区呈"品"字状分布但其范围持续缩小;(3)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发展策略、市场发育状况和人口增长状况是导致成渝区域经济差异扩大的主要原因,而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口增长对区域差异的影响相对深刻。  相似文献   

11.
从经济地理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出发,本文以诸城市为实验样板,对即将在我国全面开展的中小城市市域规划提出了三方面的理论要点。第一,如何运用地理区位论来分析区域条件和划分经济腹地;第二,对城镇体系布局和空间经济组织从理论上予以探讨,提出方向;第三,对区域经济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并用城乡再生产模式预测了九十年代城市和区域的合理产业结构与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四川省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结构演化及其城市化响应过程分析,揭示不同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特征,为四川省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提出"第二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系数R(2)"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系数R(3)"2个概念,分析了四川省改革开放以来二者的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产业与城市化过程的内在联系。根据不同产业发展的城市化响应水平的关联情况,将四川省21个市州划分为3类:一致响应型、偏R(2)响应型、偏R(3)响应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逐步回归法确定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响应的主要关联因素,探究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城市经济密度、空间集聚能力、人口集聚能力和城镇体系水平是影响四川省产业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据此对不同类型区域提出相应的调控对策:对一致响应型区域统筹城乡经济,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偏R(2)响应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控制城市规模,加快第二产业发展;对偏R(3)响应型区域应调整城镇体系,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市场共同体推动下的城镇化研究——浙江省案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修颖  叶华 《地理研究》2008,27(1):33-44
市场共同体是城镇化的重要动力。目前我国传统专业市场的业态和功能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推动城镇化的机制也开始转型。本研究通过浙江省典型区域的观察和实证,对专业市场的新形态及其推动城镇化的新机制做了系统分析。研究认为:(1)专业市场共同体的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2)专业市场推动下的城镇化具有空间结构的群落性、城镇生产的专业化分工、以中小型城镇为主体和快速城镇化四大特征;(3)市场共同体推动下的城镇化机制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乘数效应,途径是市场共同体-生产共同体-区域城镇体系的空间复合体的形成;(4)市场共同体推动下的城镇化具有阶段性特征。由于传统专业市场推进城镇化具有时代性和局限性,因此,应当尽快使孤立的专业市场联合成为专业市场共同体,促进单一产品市场向以专业市场为主体的多元结构的综合性三产集团转变。同时尽快完善和实施工商业反哺城镇建设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从产业异质性的角度,实证分析区域中心城市产业结构对周边城市人口增长的作用过程和机制,并进一步探究了产业结构对于区域城市体系的极化和均衡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制造业强化了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促进了周边城市人口的增长,而服务业则弱化了溢出效应,对周边城市的增长具有抑制作用;(2)以制造业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由于相对较小的城市规模和较强的溢出效应,更容易形成相对均衡的区域城市体系,而以服务业为主的区域中心城市,更倾向形成相对极化的区域城市体系;(3)产业结构与周边城市人口增长呈现倒“U”型关系,即中心城市制造业或服务业占比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周边城市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经济地理学角度,提出制定区域发展战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要与高层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相协调;正确分析区域经济优势,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明确区域发展专门化方向,建立区域经济主导部门;建立开放体系,实现区域间的分工协作和合理竟争;充分发挥各级城镇中心作用,建立合理的空间经济网络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建立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转型之间的耦合模型,深入分析了2000~2015年淮海城市群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转型耦合关系及时空异质性特征,发现:(1)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沿京沪和东陇海铁路呈轴线分布;(2)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且不同城市之间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3)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耦合协调状态沿"勉强协调→低度协调→中度协调→高度协调"线路逐次提高。空间上,呈以徐州为中心,沿京沪、陇海形成"+"字区域格局。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耦合协调度未体现出一致性且不同城市的差异性显著。  相似文献   

17.
运用泰尔指数和标准差系数,测度2000年~2012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的总体和省内东中西三大区域及其内部差异。结果表明:(1)山东省城镇化水平总体差异在2009年之前总体上呈现扩大趋势,2009年之后差异开始减小;(2)东、中、西部之间的差异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中部内部的差异相比东部和西部更明显;(3)2010年之前三大区域内部差异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占主导,2010年之后三大区域之间差异对总体的贡献率占据主导地位;(4)通过分析近十年影响山东省城镇化水平差异变动的因素得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区位条件是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因此,山东省城镇化未来的发展应该着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促进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坚持"一圈一区一带"的发展战略,促进各个地区的城镇化水平的协调发展,缩小差异,最终实现区域城镇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现有融资约束研究较多关注企业层面,而对区域层面的考察较匮乏,该文测算了2001—2020年中国区域层面的融资约束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同时将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质”和“量”的区分,探讨了融资约束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1—2020年中国内地31个省域融资约束整体呈波动降低趋势,受制度和政策的影响,中部地区融资约束的缓解进程快于东、西部地区;(2)融资约束不利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质”和“量”,对二者的影响具有一致性;(3)融资约束通过抑制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要素集聚进而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要素集聚是中介变量。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应从区域融资约束的构成出发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要素集聚,进而实现经济在“质”和“量”上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区域一体化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黄河下游滩区将承担更加多元的生态与社会功能,滩区周边城镇空间进入新的快速成长期。基于城镇空间扩展差异指数、紧凑度、相关维数的定量测算探析2000—2020年黄河下游滩区周边城镇空间扩展格局及形态特征,在此基础上耦合随机森林回归算法与重心-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采用“主成分分析-重要性判断-驱动空间识别”的分析方法对城镇空间扩展时空变化进行驱动机制的多维度解析。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滩区周边地区城镇空间呈圈层式扩展,时空分异与空间溢出特征显著;2005—2010年为高速发展期,此后众多城镇空间重心向靠近黄河与中心城市方向迁移,局部地区城镇空间沿河流方向轴向拓展,区域一体化发展不断加强。(2)研究范围内城镇空间形态在波动变化中不断演进,经历了多点集中式扩展-局部线性蔓延-组团化协同发展的变化过程,城镇间联系日趋紧密,簇群结构日渐完善。(3)社会经济、产业结构、自然条件构成了滩区周边城镇扩张的内驱力,政策战略与水利工程形成了城镇发展的外驱力,二者耦合协同推动滩区周边城镇扩展格局与空间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与产业结构是城镇扩...  相似文献   

20.
张佩  王姣娥  马丽 《地理科学》2024,(4):562-572
基于2013—2020年中国3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在测算出各省级行政单元新基建发展水平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并分析其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均逐年升高,其增长幅度皆呈增加趋势;(2)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高于中部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最低;(3)新基建发展水平在省域之间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在省域之间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4)影响新基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时空耦合的主要因素是产业结构和城市化进程。本文对中国新基建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及二者耦合协调度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判,期望为中国新基建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