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敦超 《地质论评》1981,27(4):358-359
一、石灰岩砾的产出层位 1979年在安徽省太湖县花凉亭水库从事工程地质工作时,笔者于大别群变质岩中发现一块石灰岩砾。砾石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它的长径为16厘米,中径12厘米,短径10厘米。这块石灰岩砾中还含有一块结核(可能为硅质结核)。结核的横切  相似文献   

2.
卞金忠 《地质论评》1984,30(4):371-372
“大别山变质岩中一块石灰岩砾的发现及其意义”一文,发表于《地质论评》1981年第4期。该文作者曾促请地质界有识之士对这一砾石感兴趣,对此笔者本着争鸣精神提出浅见,以示响应。该文指出石灰岩砾产于安徽省太湖县花凉亭水库溢洪道处,大别山群桥岭纽黑云母片麻岩内。砾石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大小为16×12×10立方厘米。砾石中还含有一块结核(可能为硅质结核),砾石围岩为黑云母片麻岩,中深程度变质岩,片麻状构造明显,并发育长英质条带;但其  相似文献   

3.
今天是李四光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第六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及《中国地质学》(扩编版)首发式同时进行。现在又召开地质力学学术讨论会,这都是地学界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4.
从李四光创立我国第四纪冰川学说以来,至今半个世纪,在中国东部仍然存在着有无冰川和冰川作用次数与规模大小之争。皆因何谓冰川沉积?它有哪些特殊标志尚未能统一认识。我们想以西部高山及邻近地区冰碛与非冰川沉积为例,从砾石与碎屑矿物表面形态入手,研究其砾石表面形态和碎屑矿物在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的表面微结构等特征。希望和从事冰川地质、地貌及第四纪沉积研究的同志们一起把这项工作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5.
论李四光教授的庐山第四纪冰川是对泥石流的误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施雅风 《地质论评》2010,56(5):683-692
李四光教授1933年提出庐山存在第四纪冰川,是否确实,长期处于争论之中,争论的焦点在于庐山较广泛分布的泥砾混杂堆积到底是冰期冰碛还是泥石流堆积。笔者经多年研究得知:(1)牯岭站海拔1165m,现代气候记录告知,7月之气温必须下降20℃,处此高度的庐山才具备积雪成冰的条件,从而判断中纬度山地冰期降温无此可能;(2)沉积物特征包括砾石组成、砾径変化、基质组成、沉积结构、色泽、粘土矿物、擦痕特点等表明主要是泥石流堆积而非冰碛;(3)包围砾石的网纹红土与孢粉组成表明,沉积时期为暖温带—亚热带湿热环境,而并非寒冷冰川环境;(4)借助何培元等著作中古地磁年代以及高价铁与低价铁元素之比值推算古温度,如上述推算古温度的方法正确,就可推断李四光所定庐山冰期、大姑冰期、鄱阳冰期及何培元定的大排冰期基本上在中国西部与北半球处于间冰期的时段内,排除了具有积雪成冰川的可能性。李四光的学术误解及其社会名望导致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的研究走过了一段弯路。  相似文献   

6.
中国第四纪地层和更新统、上新统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对中国第四纪地层和更新统、上新统界线的划分,过去已作过不少研究。杨钟健(1948)把中国第四纪地层划分为洞穴、砾石、河湖和土状四个堆积类型进行对比,李四光(1947)对中国东部第四纪冰期的划分,黄汲清(1944)对中国西部第四纪冰期的划分,为中国第四纪研究奠定了基础。新中国建立后,对更新统、上新统界线的划分大都采用18  相似文献   

7.
徐道一  孙文鹏 《地质论评》2004,50(6):659-661
1970年2月,李四光院士(1889~1971)完成了《天文·地质·古生物》(初稿)(李四光,1972)。  相似文献   

8.
《地质与勘探》2008,44(2):44
根据《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章程》有关规定,经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第五届四次会议终评决定,傅家谟等16人分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地质科技研究者奖、教师奖。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傅家谟院士被授予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荣誉奖。  相似文献   

9.
陈旭字旦初,浙江乐清人.著名的古生物学家、地质教育家.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留校任教.1927~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先后发表《(竹蜓)科化石之研究》(1929)、《黄龙灰岩及其动物群》(与李四光合作,1930)、《扬子江下游石炭纪及二叠纪灰岩中(竹蜓)科化石之分布与重要化石带》(1931)、《二叠纪(竹蜓)科之研究》(1934)、《广西黄龙灰岩及马平灰岩之  相似文献   

10.
地球系统科学从20世纪80年代蓬勃兴起。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球系统科学(Earth System Science)概念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1983年首次正式提出。然而如果我们重温李四光先生遗著,则不难发现早在20世纪20-30年代他就已将系统论引入地质学,提出了诸如构造系统(tectonic system)、大陆车阀说、海水进退规程等等新概念;1970年在他临终前出版的《天文·地质·古生物》,还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内容进一步扩大。可以说,系统科学思想贯彻在他的一生论著中,说明我国杰出地质学家李四光才是真正地球系统科学的先驱。李四光先生有诸多超前思维值得传承,他创建的“地质力学”的内容就是现代“系统构造地质学”加“地球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质科学》主编夏林圻荣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地矿部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研究员、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火山岩浆研究中心主任夏林所博士,前不久荣获中国地质学界最高奖——第三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被誉为我国地质界的“诺贝尔奖”。夏林所是从全国...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与当时苏联地学界来往交流紧密,他对地质学的贡献得到了苏联地质学家的高度评价。1958年,苏联科学院全体大会选举李四光为苏联科学院院士,并授予卡尔宾斯基金质奖章;该奖章是1947年由当时的苏联科学院和俄罗斯科学院共同发起的、对地质科学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最高单人奖励,李四光是第六位获奖人,也是至2017年止唯一获此殊荣的外籍地质学家,他的获奖理由是:在地质、古生物、地层和矿产研究工作的综合贡献。李四光有两部著作在苏联被译成俄文出版,分别是1952年的《中国地质学》和1958年的《中国西北部的旋卷构造》,这两部译作对当时的苏联地质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李四光学术思想的广泛认知;"地质无国界",中国地调百年的发展历程也有着俄罗斯地学理论、规范、方法实践的烙印,在新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李四光学术精神传承下,中俄、中国与中亚在地学领域的交流合作将不断深化,硕果累累。   相似文献   

13.
从地震预测整体观看中国四川汶川特大地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庆华 《地质通报》2008,27(6):729-725
地震预测是世界性的难题.为此需要广泛的探索。笔者认为,李四光开创的地震科学研究思路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 1962年广东新丰江地震以后,李四光十分重视地震工作,同年即在广东建立了第一支专业的地震研究队伍。1965年组建了西南地震地质大队,发表了《关于地震地质工作问题》一文。  相似文献   

14.
第五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获得者——李文恒《中国煤田地质》编辑部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建设事业和地球科学事业。为了纪念他对地球科学以及我国科学事业以及地质事业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顾松竹 《地质论评》2010,56(6):857-859
有关有孔虫Fusulinid的中文文献,自1920年代李四光的先驱性工作起(李四光,1923;李四光,1924;李四光,1927),经过近90年的积累已经非常丰富.但其中文译名的使用比较混乱,就笔者所见有:纺锤虫、筳蜗、(蜓)、虫 筳等几种.纺锤虫是日文的译名,且日文中"纺锤"两汉字的发音与"fusu"接近;筳蜗则是最早的汉语名(李四光,1923;李四光,1924),现均少用.至于"虫 筳"和""二字,自1920年代到1960年代,多用前者;而自1960年代以后,""逐渐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16.
发刊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四纪研究》是一本新的刊登第四纪研究成果的学术季刊。它的前身是《中国第四纪研究》。 1957年在已故李四光教授的主持下成立了“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并创办了《中国第四纪研究》。三十年来第四纪研究的队伍和工作扩大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昨日宣称:中国和西德的科学家已经复原了一块于一九七六年落在中国东北吉林省的陨石。科学家们在这块陨石里发现有硅酸盐、磷酸盐、硫化物与氧化物。陨石呈一不规则的椭圆形,半径为81cm,重量约4.5t。欧阳自远(中国科学家小组成员)谈到:经六个月合作研究已对陨石的成份与演化历史获得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他说:“陨石的研究将会促进地球化学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探矿工程》2012,(6):71-71
《中国矿业报》消息(2012—06—23)6月20日,全国国土资源科技奖励视频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报表扬了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的参加单位和个人,颁发了第十二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和第二次李四光优秀学生奖,颁发了2011年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  相似文献   

19.
汶川地震液化土层类型验证及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中,除在山区引发了大量山体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外,在成都平原等地液化现象也十分普遍。液化主要分布在含砂、砾石和卵石等的第四系地层。依据地层分布特征和地震烈度,选择6个典型液化点(带)进行现场勘测和试验,以验证液化土层类型、了解液化土层的土性特征,并检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液化判别方法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 典型液化点土类包含砂、砾石和卵石等,6个验证点中有2个为砂层液化(其中1个为砾砂)、3个为砾石层液化和1个为卵石层液化;(2) 与非液化地层相比,液化地层结构松散,均匀性差,颗粒大小分布曲线较平缓,不均匀系数较大,其中液化砂土级配良好,砾石和卵石级配不良;(3) 依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液化判别方法,将验证点1中砂液化判为非液化,其余5个验证点由于含较多粗颗粒,因无法进行标准贯入试验而无法进行液化判别。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仅就谢又予、吴淑安同志的论文(以下简称《探讨》)提出不同的看法,文中引用的实验室数据除注明外均引自《探讨》。 一、红色泥砾的沉积环境 红色泥砾是指李四光教授命名的大姑冰期冰碛物,即赭红色泥砾。网纹红土是同期产物。此冰碛物在庐山山麓分布甚广,为一套红色粘泥和砾卵石混杂堆积。前人对其岩性特征及冰碛成因已作详细论述,《探讨》又提供许多实验室数据。值得提出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