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聊二小序:中国天文历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无论是在斑驳散落的甲骨残片上,还是在弥足珍贵的蚌骨竹简里,抑或是断壁残垣的废墟古迹中,远古时代的中国天文历法,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向我们揭示它的博大与神奇……  相似文献   

2.
二十四节气的确立 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古代的独特创造,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西周和春秋时期,通过圭表测影,已能确定冬至、夏至、春分和秋分的时刻。战国时期,又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4个节气。在西汉初年的典籍《淮南子·天文训》中,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备。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行了《太初历》,历史上首次把二十四节气完整地订入了历法,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天文历法的置闰方法判断《黄帝内经》历法是一部阳历,因此寻找早期历法中出现的阳历,发现《吕氏春秋》中的月令体系是阳历。比较其他学者对《黄帝内经》成书年代的分析,认为内经的成书年代应在秦汉之际。在此过程中,发现《吕氏春秋》十二纪的天象并不是该书成书的年代,推断是由于历史上月令的持续应用,现在看到的月令中的天象实际上是以东汉时期的天象记录为基准,上至公元前620年,下至公元900年的长时间观测记录的整合。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上篇,将简说那位撰写廿四史中第一部史书《史记》的史官、天文学家司马迁,还有那部史书以外的、有系统简述天文历法的典籍《淮南子》及作者刘安的故事……  相似文献   

5.
五星运动的观测与研究是古代历法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检验历法疏密的主要方法之一,因此深受古代天文学家重视.《汉书·天文志》和《续汉书·天文志》记载有具体时间和位置的五星运动约160条.利用现代天文计算方法,对诸条进行计算、验证、分析与研究,并将正误结果用图和表反映出来.结果表明:160条记录中绝大多数是准确和比较准确的,占77.5%.错误的仅有36条,占22.5%.此外,160条行星运动记录中,其中有3种典型的或者说特殊的运动形态,即"守"、"合"、"犯"的运动分别占总数9%(14条),14%(22条)和29%(46条).对这3种特殊的运动形态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结果列于图表中.研究表明:汉代的行星运动记录为观测实录,至于36条错误记录,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后人对观测资料加工、整理、编辑和出版时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情缘     
我与《天文爱好者》相知有近30年的历史了。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我还是一名建筑工人,当时家里订了三种杂志,《无线电》、《科学普及》和《地理知识》,其中第一种我是从来不看的,另两种会翻翻,闲来无事时,会把看来的天上地下的故事讲给师傅们听。记得那时不少工人师傅都喜欢听我神侃。恢复高考第一年,我考上了大学,选的就是地理专业,但没想到的是,从此我与天文结下了不解的情缘。大学里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基础天文,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认识《天文爱好者》。大学毕业后,我在学校里教书,课余时间,带着一些爱好天文的学生做观测活动,自然就订起了《天文爱好者》,而且这本杂志成了我最完整的"收藏"。20多年来,几次搬家,调动工作,家中的藏书一再精简,但《天文爱好者》一本也没舍得扔。 20多年来,《天文爱好名》已经不仅是我与人神侃的材料,她还带我步入了业余天文爱好者的行列。  相似文献   

7.
元朝的纬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郭守敬等为了修订历法,进行了许多天文实测工作并创制了多种新的天文仪器.公元1279年的大规模的纬度测量就是其中的一项工作.这次测量在27个天文台和观测站上进行,地理纬度从 15°到 65°.本文对这次测量的方法、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十月太阳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太阳历,首先是彝族中进行实施地口头调查获得,继而在哈尼族、僳僳族中均有发现。随后有人认为口头调查不可靠,从未见有彝文和汉文记载,进而提出彝族自古使用的就是十二月,所谓十月历是有经编出来编人的,但近年来多方发掘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有关十月的历的彝文典籍,发现了《天文历法史》、等。  相似文献   

9.
祖冲之(429~500)·天文大事·纪念祖冲之逝世1500周年———《祖冲之科学著作校释》序○席泽宗  编者按:祖冲之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卒于齐东昏侯永元二年(公元500年)。祖冲之在数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得到圆周率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之精确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他在天文学上的贡献是编制《大明历》,首先将岁差引进历法,是中国历法史上的一大进步。另外他还打破19年7闰,采用391年中有144个闰月的新闰周。祖冲之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科学家,在音律、文学方面颇有成就,并略通各种机械…  相似文献   

10.
谢懿 《天文爱好者》2009,(12):20-23
木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岁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12年,正好与地支相同,因此得名。这一特性使得木星成为了天空中一个巨大的时钟,具有纪年和修订历法的重要意义。此外,中国古代还认为木星与农业之间有着特殊的联系。《淮南子·天文训》中有一段文字讲道(大意):  相似文献   

11.
在前文《天历初识·聊四》中粗浅地言及了星纪与太岁躔步的十二辰次之运、行历示时对应的天干、地支等话题。在我国天文历法古籍中,星象之运和所对应的天干、地支又与五音十二律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由于留存文献较多而又保持传统特色,明代天文记录是研究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重要资料。由于《明实录》卷帙浩繁,何丙郁等将其中与天文学有关的记载摘录出来,出版了《明实录中之天文资料》一书。以同样的体例,将该书未包括的《崇祯实录》及《崇祯长编》中的天文资料辑出,以为该书之补充。同时对其中能够计算的天象作了复算,以为注释;对崇祯朝天象记录文献来源的特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中国古代计时系统中的时间单位及其换算。详细讨论了宋代(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发达的历史时期)对回归年等基本天文常数的测算和昼夜时刻的定授。结合宋代历法,分析宋代气朔、没灭、日出晨昏等各种时刻的计算方法。指出:在宋代中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时间系统,它包括定时授时系统、观象测时系统和历法计时系统。  相似文献   

14.
上次聊了五帝及三代时期的天文历法,通过那些甲骨残片记载的古老天文与蚌骨砌摆的龙虎星斗,领略了“人人皆知天文”的时代。 此篇则是利用我们心灵中的“望远镜”,透过云雾弥漫的时空,将镜头锁定在秦汉之交动荡时代的史景烟尘,管窥战国末年经秦至汉初之天文历法发展变化的几个荧屏画面,在沧桑巨变时遗留在断简残绢及漏帛损瓦中的片言只语中,阅读华夏的古雅文明……  相似文献   

15.
壮族属于崇龙民族的后裔,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在历史上是否有过独立的天文历法,今天已成了未解开的谜,甚至连传统的新年也已经被遗忘。本文从实地调查入手,结合文献材料进行对比,确定出其传统新年就是流传至今的六月节,时间在大暑节气附近,源于夏至节气演变而来。另外,推测其历法属于阴阳历系统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6.
历书激光排版系统研究主要用于《中国天文年历》、《天文测量简历》、《航海天文年历》、《天文普及年历》及各种民用历书计算,编辑,排版和绘图自动化,使出版社可以直接采用激光印字机打印出的书稿照相制版或用记录在软盘上的排版文件直接在照相机上安排。  相似文献   

17.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伴随着这充满天文意味的"老生常谈",我们迎来了《天文爱好者》的第300期。两度停刊又复刊,路途漫漫岁月悠,48岁的《天文爱好者》 (下文昵称《爱好者》),阅历丰富、事业有成,  相似文献   

18.
第4期《天文爱好者》杂志、北京天文馆网站近期均刊登了"国际路边天文夜"面向全国招募志愿者的通知。在这里,中国天文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北京天文馆、《天文爱好者》杂志社、北京天文学会再次向全国天文爱好者发出倡议:只要您挚爱星空,只要您热衷公益活动,那么,请带上您的望远镜,加入"路边天文"吧!让我们共同将天文的乐趣告诉每一个人!对部分参与此次活动的爱好者,上述单位将择优进行奖励。  相似文献   

19.
我的启蒙老师我是1975年进入北京天文馆工作的,当时我还是刚从"广阔天地"返城的"知识青年",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天文"。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知识越多越反动",要想找几本天文知识的普及读物,谈何容易。记得当时对我们进行业务培训,所用的"教材"也就是朱志尧的《神秘的宇宙》和陈晓中先生的展览说  相似文献   

20.
太阳从诞生至今已走过大约46亿年漫长的岁月,今天还是精神焕发地照耀着我们,哺育着地球上万物的生长。没有太阳,就没有地球上的万物生灵。今年是〈天文爱好者〉杂志诞生50周年,在50年的风风雨雨中,《天文爱好者》杂志茁壮成长,拥有了成千上万的天文爱好者读者群,也可以说《天文爱好者》杂志也是一束明媚的“阳光”,在她的哺育下,众多天文爱好者从中汲取着天文的营养,幻想着浩瀚的宇宙,从而激励着他们学习知识的动力与对未来的憧憬,这就是《天文爱好者》的魅力和科普的魅力。我期盼着《天文爱好者》像普照万物的太阳一样,朝气蓬勃地走向未来,“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永远陪伴着天文爱好者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