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太阳系起源基本问题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评述了各种太阳系起源学说关于行星的物质来源、行星的形成方式、太阳系有序结构的形成等基本问题的主要观点 ;介绍了作者创立的太阳系自组织进化论新学说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3.
围绕其他恒星的尘埃盘中的神秘缝隙也许可以解释我们太阳系的样子。  相似文献   

4.
通过角动量守恒计算,证明了原始星云角动量不足,单纯靠星云自转惯性离心力无法抗衡中心部位星云的吸引力,无法在星云赤道处形成星云盘.原始星云角动量不足,同时星云收缩时径向方向速度不等,内快外慢,结果中心部位星云形成太阳,外部赤道部位星云物质因赶不上内部星云物质收缩而掉队形成星云盘.再由星云盘分裂、掉队形成星云环;星云环形成行星、卫星.对太阳系一些主要特征,作了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5.
太阳的体温温暖了我们的蓝色星球,使这里成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然而,太阳各类活动所波及的范围远远超过八颗行星所占据的空间,在其他同样被我们称作家园的区域,又有什么悲欢离合在上演呢?当越来越多的探测器被送入太空,人类对于“我们从何而来”和“行星是如何诞生演化的”,这些问题,有了越来越深刻的了解。但即使掌握了最先进的知识,广袤的太阳系中仍蕴藏着无数难以企及的秘密。什么是太阳系中最深邃的谜团?让我们来看看太阳系留给我们的十个谜题。  相似文献   

6.
太阳系外行星作为研究恒星演化重要的天体和探索生命起源的基础,多年来一直是天文学前沿研究的热点之一,目前已发展出近10种系外行星的探测方法.随着天文观测设备探测精度越来越高,自1992年至今,已发现4 000余颗系外行星.近几年天基天文观测手段日趋成熟,探测系外行星的精度与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并带动着更多地基系外行星探测...  相似文献   

7.
赵佳  赵刚 《天文学进展》2012,30(1):48-63
自1995年第一颗类太阳恒星周围的系外行星发现以来,随着已发现的系外行星数目的增多,对系外行星性质的统计分析变得重要和有意义。截至2011年6月9日,共发现系外行星555颗。以这些系外行星的轨道参数为依据,对系外行星的性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同时简要介绍现有的行星形成与演化模型并依据得出的行星统计性质对其进行检验,这对于系外行星的进一步探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从人造卫星上5毫米的凹痕到木卫三表面4,000千米的陨击地貌,太阳系中遍布着各式各样由撞击留下的“伤疤”。  相似文献   

9.
太阳系外行星探测方法及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和研究在过去十几年取得了重大进展,仅2007年就发现62颗太阳系外行星,随着行星物理学、天体生物学等学科的兴起,必将掀起对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一次浪潮.简要回顾了太阳系外行星研究的发展历史,介绍了探测太阳系外行星的主要方法和手段,并对方法本身的特点展开分析论述,列出了各种方法应用的最新进展.对已发现的270多颗太阳系外行星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预见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行星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科学家们正在从白矮星身上寻找证据。因其在已知生命演化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对于研究太阳系外行星来说,寻找水是至关重要的。然而,寻找其他行星上的水目前仍是一项进行中的挑战。近十年来,在行星被白矮星瓦解和吞噬的过程中,科学家对它们的成分进行了探测。由于重元素很快就会下沉到它们富含氢和氨的表面之下,在白矮星上探测到的任何金属(除了氢和氮之外的所有元素)都必定来自落到它之上的行星残骸。得益于这个过程,相比于地球内部的成分,天文学家对死亡太阳系外行星的内部有了更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何为尘埃环太阳系平面——黄道面——上存在大量尘埃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在秋季黎明之前或春季日落之后,寻一暗处就不难看到阳光散射这些尘埃的产物一一黄道光。在理想的暗夜之下,甚至还可以看到沿整个黄道分布的暗弱光带,它也是夜空背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中国用小望远镜进行的一些科研项目,如小行星的天体测量和测光观测,近地天体的观测和天然行星卫星的天体测量观测.介绍了小行星和近地天体轨道的测定,以及行星/月球历表的编制.简述了天体测量标准区的建立,从射电源光学对应体推算光学和射电参考架的联系,双星轨道的测定,以及星团成员星自行的测定.提出了改进GSC2.3的新项目...  相似文献   

13.
柯朴 《天文爱好者》2010,(10):28-31
新发现:小行星上有水冰 据2010年4月2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的杂志报道,有两个研究小组报告了他们对直径200千米的第24号小行星“司理星”(24Themis)的最新观测结果。借助于美国宇航局设在夏威夷的红外线望远镜设施(Infrared Telescope Facility),他们都观测到了一种红外吸收特征,预示着该小行星表面有薄薄的一层霜冻,还有一些未知的有机化合物。  相似文献   

14.
NASA的空间望远镜WISE可能在太阳系边缘发现类木行星“命运女神(Tyche)”的消息其实是在去年而非今年公布的,不过因为相关论文刚刚正式发表的缘故,这件事近日被媒体广泛报道,所以得到了公众的热议。本文的目的就是要理一理事情的来龙去脉,看一看这个消息是否确切。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目前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动力演化的研究现状。我们用数值模拟方法和并从分析的角度研究了GJ 876和HD 82 943。通过分析不同的共面和非共面构型 ,我们发现所有的稳定轨道都和2 :1共振有关 ,此外我们还发现在这两个系统内存在近星点共振—对应了两个行星的近星点经度之差在1 80 0或者 0 0附近秤动。这两种机制对维持行星系统的稳定性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几十年来,天文学家们一直在天空中搜寻围绕其他恒星公转的行星。但一直颗粒无收,直到1991年亚历山大·沃尔兹岑(Aleksander Wolszczan)和戴尔·弗雷尔(Dale Fral])在奇特的脉冲星PSR B1257+12周围发现了一个行星系统。4年后,米切尔·梅厄(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克洛茨(D1dler Queloz)则在一颗普通的恒星飞马51周围发现了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它每4.2天就会绕其宿主恒星转动一周。  相似文献   

17.
纵观空间天文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尽管各个国家的近紫外、远紫外空间望远镜有很多。但极紫外天文观测相对匮乏。在整个二十世纪,除了我们之前提到过的极紫外探测者EUVE,就只剩下了几个机载天文台:如美国、意大利合作的UVSTAR(Ultraviolet Spectrogragh Telescope For Astronom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8.
木星 木星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自转最快的大行星,亮度很高,仅次于金星。木星质量很大,是太阳系其他星体加在一起的2.5倍。古罗马人以罗马神话中的众神之王朱庇特为它命名,在中国人们称它为“岁星”,因其绕行天球一周12年,与地支相同之故。  相似文献   

19.
刘炎 《天文爱好者》2013,(11):42-47
2013年4月12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以下简称IAU)发布了一份《新闻公报(News Release)》IAU1301(以下简称(《公E1301》),标题是《行星命名权可以购买吗?——IAU对最近以来(太阳系外行星)名称的销售活动作出的回应》。IAU1301指出:  相似文献   

20.
美国航天局的凌星系外行星巡天望远镜(Transiting Exoplanet Survey Telescope,简称TESS)任务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天体物理学家领导。该望远镜于2018年4月18日发射升空,主要目标就是寻找太阳系外行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