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泌阳断陷断块圈闭、滚动背斜及其与砾岩体复合圈闭油藏的形成,与断陷东南缘由多条断层组成的具下道上正呈断阶状的深断裂带的演化有关。本文首先研究了泌阳断陷区域构造背景,对典型地震测线的原始采集资料进行了处理和解释。在此基础上,对断陷东南缘深断裂特征及其与油藏分布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
简要地介绍了平衡剖面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在新疆焉耆盆地断裂演化和圈闭研究中的应用。借助该项技术确定了盆地内断裂发育的时空关系及性质,指出盆地内中、新生代的断裂发育过程中有早缓晚骤、早正晚逆( 反转) 的特征,认为盆地内的构造圈闭主要有两个形成时期,即侏罗纪末的燕山运动时期和第三纪末的喜山运动时期,并且前者形成的圈闭有效性要好于后者。  相似文献   

3.
古风化壳孔隙与裂缝发育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总结前人研究结果,利用数据整理、薄片观察等方法对古风化壳中孔隙和裂缝的发育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古风化壳结构的油气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发育完全的古风化壳具有风化黏土层和半风化岩石的分层结构;半风化岩石中部孔隙和裂缝较发育,向上向下规模逐渐减小,至风化黏土层大孔隙和裂缝不发育。通过实例汇总认为,影响半风化岩石孔缝系统发育程度的主要因素包括风化基岩的岩性、风化的时间和强度、风化壳形成时期的剥蚀厚度和古风化壳的埋藏深度以及裂缝孔隙的充填特征。风化黏土层岩性致密,对油气的保存具有建设性作用;半风化岩层中部的孔缝连通体,既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也可作为油气聚集的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4.
根据油藏解剖及油气成藏条件空间匹配关系,研究海塔盆地中部主要断陷带油气藏类型及特征、油气成藏模式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油气藏类型主要有反向断层遮挡、不整合面遮挡、小型背斜、岩性上倾尖灭、砂岩透镜体和古潜山等6种.油气成藏具有反向断裂翘倾隆起复合圈闭、洼中隆复合圈闭、洼槽岩性圈闭、古隆起基岩潜山圈闭、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5.
发育在压性、压扭性盆地中的同沉积逆断层上盘地层比下盘地层相应地要薄。上盘可缺失某些层段或一直未接受沉积,上盘发育的不对称背斜可为同生、部分同生或后生;下盘地层有时呈楔状向断层处加厚,凹陷内的断层两侧岩性差异小,盆缘或凹陷边界断层岩性差异明显。断面形态有铲形和平直形,前者主要与逆冲推覆有关,后者主要受基底断块控制。断层活动方式有连续和间歇性活动两种。断层发育阶段分为同生冲断期、褶皱发育期和消亡期。 同沉积逆断层具有良好的聚油条件。圈闭形式主要有上盘背斜、断层遮挡、浅层压实背科、基岩潜山及地层尖灭等,并可叠合连片。聚油方式以“新生古储”为主,并有“古生新储”;油气主要通过接触式或顺断层运移。  相似文献   

6.
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的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反转构造的类型、分布、形成机制、与油气藏的关系及成藏模式和控藏特征,分析地震、油气藏开发及地球化学等资料.结果表明:伊敏组晚期,海塔盆地中部断陷带在近东西向压扭应力场作用下发生大规模反转,形成断层型、褶皱型和混合型3类5个亚类反转构造,并与上部含油气系统的大二段次生油气藏具有良好耦合关系.大二段次生油气藏为反转期原生油气藏沿主干反转断裂向上调整形成,以南一中段及下段烃源岩形成的原生油气藏为源,以大二段砂岩为储层,以伊敏组泥岩为盖层,以主反转断层为疏导为成藏模式;该次生油气藏的形成与反转程度密切相关,主要形成于反转程度较弱的塔南凹陷隐伏断展型反转构造发育的区域,北北东向的隐伏断展型反转构造圈闭是寻找该类次生油气藏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7.
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基本查明了侏罗系的分布范围及宗别立边界断裂对盆地沉积作用的控制。根据沉积相分析及相区展布特点,首次提出该沉积盆地是一个半地堑式陆相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8.
本义以东海陆架盆地地质调查和勘探开发的实际资料为依据,阐明了东海海底地形、地貌及地质特征;强调了近年来在石油地质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突破及石油勘探中的重要进展。文章分析了东海地层分布及其含油气规律;重点解剖了西湖凹陷及台北坳陷的油气资源富集特征;探讨了东海油气田早期开发利用方案;并指出了其开发的巨大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沉积岩石中断裂与裂缝是含油气盆地流体活动的重要通道,断裂与裂缝中充填的不同期次、不同类型的矿物脉体是烃-水-岩相互作用的产物,记录了断裂、裂缝形成过程中不同期次流体性质、组分、来源以及温压场、氧化还原环境等信息,为研究沉积盆地断裂发育、流体动力场特征、物理化学环境及封闭与保存条件等地层古流体活动、动态演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系统总结了含油气盆地微观裂缝脉体流体活动示踪、演化的基本方法及其地质应用现状,认为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①通过对裂缝脉体充填的成岩矿物岩石学观察,分析成岩矿物类型、结构及形成的相对次序;②通过对脉体成岩矿物的同位素、微量-稀土元素、流体包裹体等地球化学测试,示踪成脉古流体性质、来源、温压-氧化还原环境等;③通过对脉体成岩矿物放射性同位素(如U-Pb、Re-Os等)的测试,精确确定脉体形成时间,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探讨脉体形成过程、流体动力场环境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最后分析了现有研究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今后的发展趋势及地质应用前景,以期为含油气盆地古流体演化及其与油气运移、聚集与保存等油气成藏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裂谷盆地是夭折的裂谷。在其所形成的伸展构造中蕴藏有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渤海湾盆地是典型的裂谷盆地,按其形成和发展可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初成阶段;沉陷阶段;回返阶段及裂谷后沉陷阶段。这五个阶段的特征在深陷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其中沉陷阶段和回返阶段对油气的形成及聚集关系最为密切。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演化、岩浆活动、断裂变动及油气的形成、运移、聚集等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有着内在联系及一定的规律性,对这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将会对油气勘探工作起着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50 周年而作。文中分含油气区大地构造和盆地研究、陆相盆地生烃和油气聚集规律研究,海相油气田及其形成演化研究,天然气生成和分布规律研究等4 个方面概述了油气地质理论研究的进展并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地下水成矿理论,探讨了会理红盆南部爱国─湾子村砂岩型铜银矿点的成矿有利条件,根据构造对该类矿床的控制作用和金属矿物分带形成机制等新认识,阐明该区砂岩型铜矿床的控矿因素.  相似文献   

13.
沈丘盆地是中、新生代交错叠置盆地,具有地质结构复杂、断块发育、非均质性强、渗透性差别大、含油层系多、原油多源等特点,有一定油气前景,但勘探难度较大,不适用常规的勘探开发程序,下一步勘探应以小型断块油气藏和断块—岩性油气藏为主要类型,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多因素综合考虑、多手段协同作战的综合勘探方法,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优选有利区块实施滚动勘探与开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研究发现,粉子山群祝家夼组之下尚发育一套变质碎屑岩夹含铁岩系,主体岩性为黑云变粒岩、长石石英岩、斜长角闪岩夹磁铁角闪(石英)岩。故新建小宋组,使粉子山群的地层序列更为完善。已有资料表明,粉子山群变质相可达高角闪岩相。通过区域对比,认为粉子山群与荆山群同属早元古代,为同时异地异相产物;并认为这套地层原为辽东地区辽河群的组成部分,后经远距离推覆才拼贴于胶北地体上,推移距离大约100公里。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横跨华北地台和秦岭褶皱带两个大地构造单元,分布着中新生代陆相沉积中小盆地26个,这些盆地分割性强,沉积、构造特征各异,断块发育,具备形成油气藏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有很好的油气前景,21世纪勘探应以寻找断块和与断层有关类型的油气藏为主,在不断引入和运用新科技的同时,走综合勘探、滚动开发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本区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表现出多次波动性,周边山系呈不均衡抬升,盆地则呈不均衡沉降,因此使盆地呈现不对称的簸箕状,盆地中的水系结构也呈现不对称性。区内构造变形主要有褶皱、断裂、新隆起、新坳陷、拱曲和掀斜等,并产生现代地震、地热和火山活动。不均衡掀斜是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四川盆地23个站的年降水资料、太阳黑子相对数与西北太平洋副高强度指数资料,分析太阳黑子活动的异常与四川盆地降水的联系,认为:四川盆地东西部降水量呈振荡型、这种振荡型可能是太阳活动通过西北太平洋副高的作用而激发的、时间上有滞后一年以上的特性,即太阳黑子活动的强弱、引起西北太平洋副高强度的变化,进而影响四川降水的东西分布特征。反映为太阳黑子偏多年分,第二年的西北太平洋高压偏强、相应四川盆地降水呈西涝东旱型、反之亦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依据地形图和航空照片解译,并经已有地质、钻孔资料验证及野外实地考察的方法来研究地形面及其变形特征,由此确定渭河盆地活断层的分布、最新活动特征及活动规律,为地震预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四川石棉大水沟独立碲矿床堪称世界首例,其矿体两侧的围岩蚀变较窄,且蚀变带与矿脉及未蚀变岩呈清楚而截然的接触关系。主要围岩蚀变为白云石化、白(绢)云母化、云英岩化及电气石化等。这些蚀变作用分别发生于177.7~165.1Ma和91.71~80.19Ma。蚀变作用过程中SiO2大量析出,Al2O3、TiO2、CaO、MgO、K2O、H2O、CO2、Fe2O3、MnO则有不同程度地带入。与此同时,REE在此过程中包集体迁出,Te、Bi、AS等元素的含量则决定于蚀变作用及其强度,而与原岩无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地质资料、水系统计资料、震源机制解、地震等烈度线及断层位移测量、地应力测量结果等,研究了渭河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变,讨论了盆地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盆地新生代沉积特征,对其发展演化阶段进行了初步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