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利用时间序列动态数学模型、周期图、熵谱分析、灰色预测、时间分布函数等方法结合地震活动的迁移规模,对我国新疆和青海两省区7级左右地震活动周期和未来强震地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新疆地区强震复发周期为9年;北天山温泉至中苏交界一带,南天山阿克苏、柯坪及南天山库尔勒以东一带可能是未来7级强震的危险区;青海及邻区7级左右地震复发周期为10年,1990年共和7级地震之后,青海省将是6级左右地震活动时段,除甘青交界祁连山地震带外发生7级左右地震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流动形变测量资料,对北天山地震带的地壳形变过程、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北天山地震带地形变具有趋势性、同步性、阶段性,水平形变量大于垂直形变量,并且北天山地震带的地壳活动方式继承了新构造运动。同时,对北天山地震带上的地形变与地震活动的关系也做了探讨,认为地震前后,地壳在垂直形变方面具有“N”字形变化模式,并指出北天山地震带在地震过程中有一形变衰减波存在。 本文分析、处理了自1971年至1986年以来的北天山地震带上十几条跨断裂流动水准测线资科、1982—1986年的水平形变网资料,以及乌市跨断层形变台站的部分地道水准测量资料,力求揭示它们所控制的断裂带及地区的形变过程、特征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并找出其中的活动规律。  相似文献   

3.
利用周边国家天山地震目录、中国天山地震目录及USGS地震目录,对天山地震带强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天山地震带的强震在空间分布上有西强东弱、西密东疏且在40°〈φN〈42°范围出现强震的空白区并存在特殊的易发震地区。强震在南、北天山之间有往复迁移的特征,并在迁移的过程中有单发-双发-群发,但未出现过单发迁移后出现群发的过程。在时间分布上有较明显的周期特征及南、北天山交替发生的特征。在强度上,7级以上地震主要沿天山构造带分布,而6级地震不但有沿天山分布的还有沿斜切天山带的次级构造分布的,且6级以上地震出现高频地区,集中在东经77°±1°的天山地区。  相似文献   

4.
试论全天山地震活动的韵律性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苏乃秦 《内陆地震》2000,14(1):9-14
对全天山地震带总体活动特征的科学认识是中亚各国正确认识本国局部天山地震活动规律的重要前提。在收集了较完整的全天山地震目录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分析了全天山地震活动的韵律特征,发现全天山存在100年左右的大震活动准周期和50年左右的地震活动幕;对天山年折合震级时间序列的AR谱分析和周期参数精估计证实了上述分析,并表明还可能存在与太阳黑子活动相关的周期。根据上述分析认为,天山在2000±12年期间处于新一轮百年尺度大震活跃年份,同时在2007年前处在50年尺度地震活动幕中的7级以上地震活跃时段;2007年前天山仍可能发生多次7级以上大震,最大可达7.5级以上。  相似文献   

5.
喀什河断裂带古地震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喀什河断裂带是我国北天山西段一条规模较大的活动断裂,第四纪以来垂直运动速率为3.8毫米/年,现今地震活动频繁。历史上曾发生过1812年尼勒克8级地震,沿断层带造成长达80公里的形变带,史前地震也很活跃,经初步研究,断裂带至少发生过两次古地震活动,大震复发周期为2000—2500年  相似文献   

6.
2006年11月23日新疆北天山乌苏5.1级地震发生在2006年度新疆划定的5~6级地震危险区内。为此对该次地震前的中强震活动背景、局部应力场以及地震前后的小震活动变化和前兆异常特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北天山地区未来1年的中强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分析结果表明,5.1级地震前后,北天山地震活动明显增强,多数前兆观测资料震前无突出短临异常,震后趋势异常没有恢复,因此,北天山西段地区可能仍处于中强地震的中期孕震阶段。  相似文献   

7.
1.1989年地震活动概况 今年我国大陆至今未发生7级以上地震,但发生7次6级以上地震,其中6次在西南地区,表明大陆地震活动仍处在起伏活跃中,西部乃是主体活动地区。 1989年1—10月,新疆境内发生的地震3.0—3.9级(M_S下同)138次,4.0—4.9级26次,5.0—5.1级3次。地震活动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地震活动主要集中于西昆仑地震带、乌恰地区和南天山地震带。北天山地震带继续相对平静。  相似文献   

8.
天山地震带近期地壳形变分析及地震危险性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9—2018年天山地震带GPS连续站及流动站观测资料,采用线性球面块体模型分别计算了1999—2007期,2009—2013期,2013—2017期的滑动速率,结合天山地震带基线及区域应变结果分析天山地震带近期地壳形变情况,对天山地震带的地震危险性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北天山断裂带西段的挤压滑动速率有微弱的调整,基线结果显示北天山断裂带中西段远场挤压应变加载增强,同时还表现出时空非线性变形过程,需关注其强震危险。南天山断裂带西段的挤压速率处于稳定的高值状态,2013—2017期的挤压速率达到了(-12.5±2.0) mm/a,跨越南天山断裂带西段的基线和应变都是以挤压状态为主,结合地震活动状态的分析,认为该段发生地震的危险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浅析北天山西段与南天山中东段地震活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振生 《内陆地震》2008,22(2):170-176
对比分析了北天山西段与南天山中东段的地震活动关系,发现1935年以来两区地震活动水平相近,中强以上地震具有交替活动的特征,且有一定的成组性南北迁移的规律。时空扫描分析发现,北天山西段新源—温泉附近地区的中小地震集中活动对南天山东段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前兆意义,南天山东段的4级地震频度的减小与北天山西段5级以上地震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两区域地震活动存在的以上规律和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收集全天山尽可能完整的地震目录资料和进行较为科学的天山地震活动分区的基础上,按照从大区到小区、从整体到局部的层次性分析思路,分析了新疆北天山地震活动的阶段性及关联性特征,并进行了b值外推和应变能累积预测分析,估计了新疆北天山强震发生的累积概率和马尔柯夫概率,从而对新疆北天山未来3-10年的中长期地震活动形势提出了分析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11.
Downhole periodic seismic sources have been proposed as a means for studying fluid zones in hydrothermal/magma systems encountered in deep scientific holes drilled as part of the Continental Scientific Drilling Program. Scientific measurements in these holes will require the use of downhole, nondestructive,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tools. Downhole periodic seismic sources tested in a shallow geothermal zone showed that a pneumatic oscillator could effectively generate downhole low-frequency (10–100 Hz) seismic waves and that these waves could effectively penetrate a highly fractured formation. An improved version of these downhole sources, capable of swept-frequency operation, is currently under development. This type of downhole seismic source has applications in crustal studies and in the evaluation of petroleum, groundwater and geothermal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12.
地震带与地震统计区关系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华  金严  胡聿贤 《地震学报》2003,25(3):308-313
总结和分析了中国地震带划分的研究历史、目的和用途、划分原则、表现形式以及基本特点,指出地震带是以地震活动性区域划分研究为目的,它不同于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中的地震统计区的概念.文中对地震统计区概念及其演化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地震统计区与地震带在统计意义、物理内涵、层次性、划分规模的要求、对空间重叠的排斥性以及划分目的和用途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现行工作中将两者不加区分地使用是不合适的, 一方面造成地震统计区未形成自身的适应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划分理论,另一方面也造成以地震活动特征和地震孕育发生环境、机制研究为目的的地震带划分研究的停滞不前.文中最后指出,地震统计区划分是以地震带划分研究为基础,它产生并服务于考虑地震活动时空不均匀性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应将其与地震带概念加以明确区分,并加强其划分原则、理论和方法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汾渭地震带的地震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怡之  王进英 《内陆地震》1992,6(2):143-150
根据历史强震与现代地震的资料,研究、分析了汾渭地震带强震及中、小地震的时、空、强分布特征,对该带未来地震危险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块体北缘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地震周期性规律等角度,着重研究了该区域中强以上地震活动特征。阴山地震带6.0级以上强震自公元849年以来,具有百年尺度的周期性特征,1900年之后进入第五活跃期,且当前应变处于较高状态,未来几年内该地震带发生6级以上地震可能性较大。临河—乌海—巴彦浩特地区是7.0级地震的主体空区。ML5.0以上地震具有以东经110°为轴东西对跳特征,东经110°以西地区是新一轮中等以上地震活动的主体区域。1970年以来,发生的6次5.9级以上地震前,均存在ML4.0级以上地震空区或条带。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阴山地震带逐渐形成两条明显的ML4.0级以上地震条带,条带交汇部位所在临河—乌海地区可能是未来发生强震的区域。  相似文献   

15.
天山地震带及乌恰交汇区强震活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国英  王秀达 《内陆地震》1993,7(3):271-278
根据1880~1990年天山和乌恰地区M_s≥5.5级地震资料,分析讨论了研究区内各带强震活动的韵律特征和相关性、强震活动的整体迁移规律及环境因子与强震之间可能存在的某些内在联系。用信息熵和马尔柯夫方法对各地震带资料进行了统计计算。认为:在大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由于力源和构造环境的差异,造成区内应力场分布不均匀,应力在一定范围内变化、调整和传递,形成了各带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据此对整个天山地震带和乌恰区近期强震活动趋势作了判断。  相似文献   

16.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广西地震活动与我国主要地震区(带)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广西地震活动与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关联程度最大(r=0.86),根据这一结果,对广西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的相关性作了进一步探讨,发现本世纪以来广西地震活动与东南沿海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同步起伏,两区(带)之间发生中强地震的互相对应关系特别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杜品仁 《地震研究》1993,16(3):221-228
本文根据月球交点运动周期规律,发现全球主要地震区的浅源大地震(1897—1990,Ms≥7.0)都存在18.6年地震轮回:活跃期为12.4年,平静期为6.2年。根据最好的统计结果,13个研究区中有4个区这种轮回存在的置信水平为95%,有9个区为98%。本文给出了各研究区的范围、各活跃期的具体时间、x~2检验结果和时空分布图。本文还定义了标志震级Mm来反映各研究区不同的地震活动水平。本文的结果可以充分代表全球浅源大地震的活动图象,为认识地震轮回的机制和地震的混沌性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部一条明显的北西向中强地震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清-临沂地震带是山东中部一条明显的北西向中强地震带,由9次中强地震组成。这些地震沿北西向展布,主要分布在四个震源区,大致呈50 ̄55km等间距分布。除1668年郯城地震与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有关外,其它地震受北西向蒙山断裂控制,是该断裂各为层段新活动的结果。另外,该地城带内地震的发生还有一定深部构造背景。未来应注意研究该带内再次发生中强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马边-永善地震带构造形式及地震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德润 《地震地质》1993,15(3):253-260
根据该地褶皱形态、断裂特征、应力场分布等资料研究,指出马边~永善及其两侧的构造形迹自西而东有一个相应强~弱变化过程。推测其力源主要来自西部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侧向推挤,所形成的马边-永善地震带是处于马边-昭通-曲靖断裂构造带的一部分,从而成为川西经向构造带的东部边界,也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的浅部界线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帕米尔─西昆仑带的强震活动规律,指出该带强震活动在时间轴上可划为6个活动幕,在空间上可划为3个优势分布区域,地震活动水平呈西强东弱态势,并且存在强震从帕米尔向东南方向沿地震带作定向迁移规律,文章对此现象作出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