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以厚重的古、根文化闻名于世。但随着以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为主流的国内旅游的蓬勃兴起,河南较为单一的文化观光旅游产品结构亟待调整。由此,山地旅游开发及其研究逐步引起重视和广泛关注。文章在对河南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存在问题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河南山地旅游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旨在促进河南山地旅游的开发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山地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的特色鲜明,不仅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而且大部分山地既是风景区,叉是自然保护区,是开展各种旅游与科考活动的极佳场所。长期困扰我国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混乱。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已加大对山地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和管理整顿的力度,促使山地旅游资源开发逐步迈上科学、和谐发展的轨道,其特有的价值和经济效益得到初步体现。文章在分析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开发优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山地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3.
金华山地旅游资源整合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金华山地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四面都有名山。随着以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为主流的国内旅游的蓬勃兴起,金华山地旅游资源迫切需要整合开发。分析了金华丰富的山地旅游资源,阐述其特色和资源优势,商讨了金华山地旅游整合开发的若干问题,并尝试给出相应的金华山地旅游发展建议,旨在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金华山地旅游发展和山区人民经济水平改善。  相似文献   

4.
陕西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宇峰  孙虎  原志华 《山地学报》2008,26(1):113-119
陕西人文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相对薄弱.秦岭是陕西山地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且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对秦岭山地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秦岭山地旅游资源具有4个显著特点.针对目前秦岭山区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结合自然地域分异规律,并在"资源环境保护"为开发前提的理念基础上,总结了秦岭山地的开发模式,包括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地质地貌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生态主题公园旅游开发模式、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等.  相似文献   

5.
论山地旅游资源分区与开发布局原则:—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飞雄 《热带地理》1994,14(1):83-89
本文以湖南省山地旅游资源为例,论述了山地旅游资源的六个分区原则和四个开发布局原则。依据这些原则,编制了湖南省山地旅游的资源分区图和开发布局图。  相似文献   

6.
论山地开发与旅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结合山地特殊的旅游资源与山地环境,分析了山地区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特征,将旅游开发的优势与传统产业进行了对比,提出山地区旅游发展程式、应该遵循的原则、开发以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活动,同时还应该强调旅游开发过程中的道德、科技等保障措施,以维护山地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山地不仅适宜观光、休闲、度假和疗养,还便于开展丰富的休闲类运动和娱乐项目。通过采用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从气候舒适度、度假旅游资源、度假环境条件和区域发展条件4个方面构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体系,并以伊犁地区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准则层的4项指标按照权重从大到小排序为气候适宜度、度假环境条件、度假资源条件和区域发展条件。(2)伊犁地区休闲度假旅游适宜度得分为4.016 6,属于"非常适宜"级别。研究揭示了影响山地休闲度假旅游适宜性的因素及相应的权重,研究结论不仅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适宜性评价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也为山地休闲度假旅游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银元  李晓琴 《热带地理》2012,32(6):676-682
从旅游业态角度出发,回顾了山地旅游业态研究情况,界定了山地旅游业态的概念,归纳出山地旅游业态的五大构成因素,即山地旅游资源(R)、市场需求(M)、生态限制(E)、产业技术(I)和利益主体(A),探讨了各因素的主要构成和现实载体,并依据其在山地旅游业态规划中的不同作用,将其划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灵活型三大类.并以贡嘎山风景名胜区为例,进行山地旅游业态规划的实证研究,将贡嘎山全域划分为综合旅游区域(东坡)、配套旅游区域(西北坡、西坡)和科考区域(西南坡、东南坡)三大区,对贡嘎山旅游业态进行了影响因子分析和业态规划.  相似文献   

9.
安徽省山地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运用定量方法对安徽山地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分析,并将其山地风景名胜区划为三个等级,最后提出该省山地旅游资源的开发设想.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河南省旅游开发战略布局的演进分析,根据河南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旅游资源区域分布特点,提出了河南省旅游的战略格局构想,将河南省旅游资源开发的总体格局概括为"弓箭式",并对此构想进行了释义,对河南省不同区域旅游资源特色进行了分析评价,提出了此格局对未来河南旅游产业布局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石家庄地区的山地旅游资源在石家庄旅游区,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笔者总结了石家庄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点,运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及市场学原理,就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主题性与多样性,市场细分与市场定位及横向联合等三个重要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对中国近30年山地旅游的文献进行梳理,对山地旅游研究内容、实证区域、研究方法进行总结。主要结论如下:中国的山地旅游研究可以划分为萌芽、起步、发展和深化4个研究阶段,其主要内容涉及山地旅游概念、资源、发展战略和策略、安全管理、市场和游客行为、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等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以定性研究为主,研究地区上集中在中国西南地区。最后,针对山地旅游研究现状,提出了丰富基础研究、加强系统研究、细化研究内容、扩大研究范围、丰富研究方法的进一步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河南是一旅游资源大省,但其强大的旅游资源优势并没有完全转化为相应的经济优势。其根本原因之一是旅游生产力缺乏合理的空间布局。文章在对河南旅游生产力的布局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重点突出又兼顾整个区域的旅游生产力空间布局网络:3级旅游中心、2条发展轴、4个大旅游区、10个精品旅游区和10条特色旅游线。  相似文献   

14.
河南地质旅游资源区划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河南省地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对其进行综合区划,既顺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依据地质演化历史的相似性等4个原则,作者把该省地质旅游资源划分为:太行山地质旅游资源群、邙山黄河地质旅游资源群、嵩山地质旅游资源群、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地质旅游资源群和南阳盆地地质旅游资源群等5个区域。  相似文献   

15.
地表自然条件的地域差异构成了千变万化的景象和环境,使得自然旅游资源也呈现区域差异性。以综合分析、主导因素、相对一致性、完整性和梯度分级为原则,以地貌形态为主导因素,以自然旅游资源类型、数量和品质为指标,将河南省自然旅游资源划分为中部资源独特区、北部资源差异区、西部山地资源密集区、南部山水资源丰富区、东部平原资源贫乏区5个大区和12个亚区,并对各区自然旅游资源的特征、开发利用现状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6.
气候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是旅游地的主要旅游吸引物。利用西南地区56个气象台站1971—2000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采用旅游气候指数法,根据旅游气候指数和海拔之间的回归方程,结合Arc GIS技术,对四川省山地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评价,分析四川省山地旅游气候资源时空分布。结果表明,四川省全年旅游气候都在可接受的舒适范围内,春季和秋季山地旅游气候指数最高,为最佳旅游时期。就月份而言,4月最高,7月最低。从地区分布来看,不同地区旅游气候舒适期不同,川东丘陵地区旅游气候舒适期为春季和秋季,川西北高山高原地区为春季和夏季。盆周山地区旅游气候全年舒适,四季旅游气候指数均较高,是四川省旅游气候资源优势最突出的地区,总面积达到186 000 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8.4%。四川省山地旅游气候资源丰富,呈"两类三区"分布,四川旅游应高度重视旅游气候资源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山地是宝贵的旅游资源。近三十年来,国际旅游事业发展迅猛,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山地的旅游开发。瑞士积极利用阿尔卑斯山的雪峰,并开展游览、登山、疗养、滑雪等活动。一些传统名山(如意大利的维苏威火山、日本的富士山、苏联的高加索山等)均被开辟为旅游胜地。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3。有许多名扬中外的山地,如五岳、黄山、庐山、峨眉山等,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攀登或宗教朝圣之场所。历史  相似文献   

18.
龙门山地区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地区旅游资源富集程度高、特色鲜明。5.12龙门山大地震中,除少数景区遭到毁灭性破坏外,大部分世界级、国家级核心景区只是局部受损,旅游发展的基础仍在。龙门山因世界第三种造山奇观与阿尔卑斯山齐名,震惊世界的5.12龙门山大地震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龙门山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物种宝库和资源基因库,生物多样性优势明显。同时,该区还是中国道教发源地和中国重要的人文地理分界线。该文在评价龙门山地区旅游资源特色基础上,提出龙门山地区旅游开发模式,包括地震遗址公园群落开发模式、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生态主题公园开发模式和乡村山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旨在为5.12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建设中国山地旅游示范区提供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山区旅游小城镇建设规划研究——以重庆金刀峡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华松  张兴国 《山地学报》2006,24(6):739-743
快速发展的旅游业为山区旅游小城镇带来了生机,但粗放型经营对城镇的生态环境、土地利用、风貌形态等带来建设性破坏。结合山地旅游小城镇生态资源脆弱性、建设用地局限性和人口集聚不均衡性等特点,提出了旅游环境保护、城镇景观优化及城镇功能分区的规划理念,促进山区旅游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开封大相国寺游憩价值TCIA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传统的评估自然资源、环境资源经济价值的方法用于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经济价值的评估中.以河南开封大相国寺为例,采用旅游费用区间分析法(TCIA)设计出其游憩价值的评估路线,在实地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SPSS统计分析技术,评估大相国寺的游憩价值,得出大相国寺2011年的游憩价值为1.49亿元.运用这一结果对大相国寺资源管理决策和资源补偿提供一定的参考,对其维修、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估提供可参照的样本,为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管理和补偿提供积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