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十二五"时期及2015年工作回顾"十二五"时期,国家海洋局海洋咨询中心全面履行各项职能,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项目评审评估工作规范高效;海洋专家智库建设效果明显;海洋资质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海洋咨询服务成果丰硕;海洋工程奖项评选影响深远。各项工作都取得显著成绩。五年来,项目评审评估工作规范高效。有效完成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共700余个的评审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中的要求为依据,结合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的主要污染物和数模预测影响范围,对海洋环境监测计划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同时提出对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跟踪监测计划应加强管理和指导,为跟踪监测承担单位提供参考,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跟踪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中的要求为依据,结合海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中的主要污染物和数模预测影响范围,对海洋环境监测计划内容进行调整优化。同时提出对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跟踪监测计划应加强管理和指导,为跟踪监测承担单位提供参考,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跟踪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进行海洋石油开采活动的同时,亦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保护立法。在控制由海洋石油开采、运送途中发生的溢漏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法律体系,它所采取的重要法律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环境影响报告书《国家环境政策法》对环境影响报告书作了详细规定。依该法,政府各部门在建议  相似文献   

5.
未持有经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擅自兴建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或者按照管理权限,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其限则拆除或者没收。并可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绝或者阻挠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现场检查,或者在被检查中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限期纠正,并可处以300元以上3000元以下的罚款。没有按照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要求建设,或者没有建成环境保护设施而投入生产或者使用…  相似文献   

6.
根据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海上油气开发、海砂开采、人工鱼礁、海水淡化等资源开发与保护类海洋工程项目的特征污染物、主要环境影响及相应环保措施等,提出了各类海洋工程的监测频率及监测内容,为海洋工程分类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查阅海洋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及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围填海、跨海桥梁、海底隧道、海底管道等造地和运输类海洋工程项目在建设期和运营期的特征污染物、主要环境影响及相应环保措施等,建立了对各类海洋工程有针对性的监测体系,提出各自的监测区域、监测频率及监测内容,为海洋工程的污染防治和分类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了推动海洋调查研究的不断深入,日本海洋开发审议会设置的海洋调查研究部门会议,对日本海洋调查研究开展的状况及相关的技术开发、完善基础设施等推进海洋调查研究的方针政策进行了研究,并向海洋开发审议会递交了中间报告书。 1 重点基础研究 该研究将开展全球规模的海洋调查,以便查明海洋热循环、物质循环、海  相似文献   

9.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7):11-11
全国海域论证海洋环评科技工作者: 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论证环评)报告书是政府批准项目建设和用海的重要依据,其科学性直接影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影响人与海洋的和谐共存.最近,国务院领导就加强围填海及论证环评管理工作做出了重要批示,提出了新的要求.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的重要批示精神,扎实做好论证环评工作,认真给出科学、客观、公正的结论是论证环评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借"首届全国海域论证海洋环评技术论坛"召开之机,我们向全国论证环评科技工作者发出以下六点倡议.  相似文献   

10.
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是海域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其质量控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根据笔者的论证实践和学习体会,对海域使用论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内容主要包括:在论证的前期阶段,要重视质量控制的起始环节,如论证资金的管理、项目的实地考察以及论证大纲的前期策划等;在论证的中期阶段,要对论证报告书质量严格控制;在论证的后期阶段,专家组评审要严格把关,海洋主管部门要进行严格审批,此外建议开展海域使用后评价研究,以加强项目审批后的监督管理,维护国家海域所有权,促进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合理用海。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海域使用论证工作中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人为降低论证等级、报告书整体质量不高、论证程序流于形式、论证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差别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对比了我国海域使用论证与美国海岸带环评制度上的一些异同,总结出问题产生的六方面原因:论证周期不完整;海洋功能区划的约束力不强、论证对象不确切;不关注海域的累积影响;对跨机构合作和公众参与没有规定;缺少有效的监管方法;法律效力有限。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海域使用论证制度,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增加必要的论证内容,使整个论证程序更加完整;增加筛选阶段,明确论证对象,提前审核项目用海与海洋功能区划及相关规划的符合性;深化整体海域使用论证工作,增加生态区划及环境容量等理念;建立部门合作和公众参与的长效机制,提高海域论证工作的效果;引入"三方合同"的监管方法,杜绝论证工作中的偏袒现象;将海域使用论证与海洋工程环评两制度结合,增强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随之而来的便是众多大型工程项目纷纷选址并落户于海岸带.众多工程项目落户于海边,主要是基于海岸带丰富的资源因素:便利的港口、方便的物流、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较易排污等.然而,海洋工程的建设和运行,往往伴随着围(填)海、温排水、动植物量衰减和岸线人工化等问题.虽然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从理论上来说,海洋的环境承载能力是无限的,但是通常情况下,与人类生产生活接触较为密切海域面积极为有限,主要是近岸浅水区和河口地区,其环境承载能力非常有限,受人类活动影响极大,围(填)海造陆、航道疏浚、城市和工农业发展产生的废弃物,使海岸带正经历着巨大的环境变化,引起近海海洋环境质量恶化.就目前国内的实际情况而言,海洋工程造成的实际海洋环境影响往往会突破工程动工前实施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预测值(主要为其带来的海洋环境负面影响),造成了海洋工程正式运营期间所产生的海洋环境影响缺乏评估与监管,因此,必须引入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目前,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机制在我国尚属空白,而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在国外海洋管理中已发展得较为成熟,政府规定凡是重大、典型的海洋工程一律需参加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是在海洋工程正式运营一段时间后,通过对工程周边海域的环境质量现状展开实地调查,与工程前期实施的海洋环境影响的相关报告书中的相关预测值进行对比分析,一方面复核工程前的环境影响预测值的正确性,前期评价单位采用的预测方法和参数的合理性,一方面通过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发现前期环境影响评价中预测有误之处或者未能预测到的实际问题,对相关企业提出整改意见,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类似的海洋工程的立项和建设提供一定借鉴.施行海洋工程海洋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不仅与国家提出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相一致,而且2006年11月1日施行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设项目污染损害海洋环境管理条例>也明确提出海洋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90-2013年的遥感卫星数据,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开展了北戴河海域的海岸线遥感监测,对1990年、1995年、2004年和2013年4年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从1990-2013年,岸线长度变化不大,在2013年为最长,2012年北戴河及领近海域进行了岸滩环境整治,通过对2012年与2013年的遥感影像分析,有效地保护了沙滩以及河口,河口宽度变化不大,但港口码头建设面积稍有增加。在此基础上,针对北戴河岸线的保护、利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年至2009年、2011年和2013年各年九月份南海开放航次获取的东北部120°E断面的水文观测资料,运用了地转流诊断和模态分解两种方法,研究了该断面流场结构和体积输运的年际变化特征。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13年流场呈显著斜压特征,断面上、下层流速方向相反;而2008、2009年和2011流场垂向变化不明显,呈现准正压结构。断面体积输运沿深度分布呈现三种方式:一致向西(2005年、2007年和2011年),上西下东(2008年和2013年)和上东下西(2006年和2009年)。断面净体积输运亦有显著年际变化,在2005年出现西向最大-11.2Sv,在2013年出现东向最大9.1Sv,而在2009年仅为西向-1.2Sv。模态分解表明,准正压结构的年份,流场主要被正压模态控制,但第一斜压亦不可忽略;而斜压结构的年份,流场由正压模和第一斜压模态共同主导。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1987年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台风及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7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具有年台风个数少、强台风个数偏多等特点;而副热带高压具有强度强、两脊偏西和脊线位置偏南的特点。分析还发现,1987年和1967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分别为1951年以来最强年和最弱年,其相应为少台风年和多台风年。  相似文献   

16.
贺兰山过去196年降水的树轮宽度重建及降水变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兰山属于中国北方的半干旱地区,位于东亚夏季风的西北缘。应用贺兰山南段、中段和北段的3组树轮宽度差值年表合成贺兰山树轮宽度年表,应用邻近采样点的贺兰山东坡、山顶和西坡的气象站资料合成贺兰山气象数据。通过贺兰山树轮宽度年表和贺兰山气象数据的线性回归分析,重建了1802—1997年2—7月降水标准化序列,重建方程的方差解释量是46%。计算重建序列的11年滑动平均标准差后,发现存在着3次标准差的突然变化:1908年标准差由前年的0.38增加到当年的0.56,1942年标准差由两年前的0.57增加到当年的0.70,1956年标准差由前年的0.74降低到当年的0.63。小波分析表明,1908年到1949年之间存在显著的11年准周期,1942年出现2年准周期,该2年准周期到1959年彻底消失。1965—1997年,存在由8年向3年过渡的准周期。11年周期对应着太阳活动周期,2年周期对应“准两年脉动”,8年到3年周期与ENSO周期比较一致。故此认为,当太阳活动、“准两年脉动”或ENSO活动增强时,贺兰山地区降水变率一般比较大,年际间降水变得不稳定。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中国沿海海洋站监测数据,详细探讨了能够表征气候变化的中国沿海海洋气候关键指标-海表温度、海平面和海冰。监测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海表温度持续升高。1980-2019年,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速率为0.25°C/10年,2011年之后升温趋势尤为显著,2015-2019年连续五年处于高位。2019年,中国沿海平均海表温度较常年(本文取1981-2010年为气候基准期)偏高1.1°C,为1980年以来最暖年份。此外,本文基于四个长期海洋站探讨了1960-2019年极端海表温度变化特征。(2)中国沿海海平面加速上升,且区域差异明显。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2.4毫米/年(1960-2019年)、 3.4毫米/年(1980-2019年)和3.9毫米/年(1993-2018年),其中渤莱湾、长江口、珠江口和海南沿海海平面上升较快。中国沿海极值水位总体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区域特征明显。1980-2019年,中国沿海年极值高水位上升速率为4.4毫米/年,其中山东烟台沿海上升速率最大,为9.9毫米/年。(3)渤海海冰冰期和冰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1963-2018年,渤海沿海年度海冰冰期和冰量下降速率分别为0.7~1.3天/年和4.5~5.9成/年,其中冰量下降速率北部大于南部。2019年渤海冰情较常年偏轻。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9-2019年实测资料分析研究我国三大河口咸潮入侵的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以来,珠江口每年都会受到咸潮入侵的威胁,2019年咸潮入侵程度为近8年来最为严重的一年,全禄水厂超标时间超过210 h;钱塘江口除2014年外均发生较强咸潮入侵,其中2019年咸潮入侵程度为近9年最为严重的一年,南星水...  相似文献   

19.
金庆焕,男,1934年10月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市,1952年9月考入浙江大学,1953年9月考取留苏预备部,1954年9月至1963年5月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专业读完五年大学(本科)和三年半研究生,获苏联地质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原地质矿产部海洋...  相似文献   

20.
面向21世纪的海洋遥感前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闻 《海洋信息》1997,(5):12-13
在21世纪到来之前,国际上海洋卫星的发射进入频发时期。现已知,列入2000年前后国际卫星发射计划的海洋卫星或兼顾海洋遥感功能的卫星计有:SeaStar(美国,1997年)ENVISAT(欧空局,1998年)、EOS-color(美国,1998年),Landsat-7(美国,1998年)、ADEOS-Ⅱ(日本,1999年)、KOMPSAT(韩国,1999年)、TOPEX/POSEIDON后续星(美、法合作,1999年)、NOAA-N(美国,2000年)、SPOT-5(法国,2002年)、EOSALT(美国,2002年)等10余颗。基本上每年都有发射,有时甚至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