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邓涛 《第四纪研究》2011,31(4):577-588
甘肃临夏盆地的晚新生代沉积物厚度巨大,其中富含从晚渐新世到早更新世各个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目前已知包括10目42科131属172种,在种级水平上全部是绝灭类型,仅少数属有现生代表.这些化石是研究哺乳动物群演化及其与气候环境背景关系的重要材料.哺乳动物的多样性和形态特征与气候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对温度、湿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在红嘴子首次发现猛犸象等哺乳动物化石和石核、石片及刮削器等旧石器。其中刮削器为目前吉林省境内发现最好的两刃刮削器。旧石器和猛犸象等哺乳动物化石一起出土,表明其地质时代为晚更新世,文化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该发现证明早在1~4万年前长春地区就有古人类活动。为在该区寻找古人类化石和古文化遗存提供了佐证,对研究当地第四纪气候、古地理也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东北辽宁西部地区以产中生代热河生物群,尤其发现众多长羽毛恐龙、原始鸟类、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化石而闻名于世。本文记述了一件保存有精美的毛发和软体印痕的对齿兽类哺乳动物化石,产自辽西北票四合屯地区义县组的底部。笔者将其命名为Maotherium sinensis gen.et sp.nov.,  相似文献   

4.
高春玲 《辽宁地质》2000,17(1):34-38
大连地区碳酸盐岩分布广泛,裂隙溶洞发育,洞穴堆积物中蕴含了丰富的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和古文化遗物,在境内陆地和附近海域陆续发现了30余处化石点。在众多的化石点中尤以古龙山跨越和大连动物群最引人注目,前者在同一地点内采集到377种上万件的俏椎动物骨骼化石,并伴有石器、骨器、灰烬等远古人类活动的遗物;后者包括了28种早更新世的小型哺乳动物,这是大连乃至东北地区的首次报导。这些事实说明了东北地区不只是仅有  相似文献   

5.
秦岭东部李官桥盆地玉皇顶组生物地层划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长期以来,李官桥盆地始新统玉皇顶组的时代一直被认为是属早始新世。笔者通过野外追索,使盆地中原来分散的化石地点有了层位归属,并于玉皇顶组上部发现了新的哺乳动物化石群。本文将玉皇顶组分为上、中、下三段,并根据各层位哺乳动物化石性质,提出玉皇顶组的时代范围应为早始新世至中始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6.
哈尔滨黄山地层的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5年夏,在黑龙江进行旧石器时代考古野外调查期间,在贾兰坡教授的带领下,对哈尔滨黄山的地层作了短时间的考察,从地层中发现了较为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以及大量树枝化石,还有远古时代人类使用过的工具——石器。  相似文献   

7.
《中国远古人类》是由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19位高级研究人员,在完成该项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分工合作写成的一本专著。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自本世纪初开始的古人类学、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 本书在古人类学方面全面记述了我国发现的人类化石,并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期人类化石的主要性状进行了对比,探讨了我国化石人类在古人类进化中的地位。根据我国化石人类某些重要性状的连续性,提出我国古人类的进化以区域连续进化为主、基因交流为辅的观点。同时,依据丰富的晚期智人化石的资料,讨论了晚期智人演化以及人种起源和形成等古人类学研究中的某些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内蒙乌审旗萨拉乌苏组地层因产人类化石、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和旧石器而引起人们的注意,成为中国北方晚更新统的标准地点.其中萨拉乌苏滴哨沟湾削面出露完好。郑洪汉等根据沉积相的分析,将该剖面自下而上分为四段37层。为探讨剖面上化学成分的分布与沉积环境的关系,笔者根据郑洪汉提供的样品对剖面进行了主要化学成分,碳酸盐、游离Fe_2O_3和稀土元素(REE)分析。结果表明,萨拉乌苏组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相似文献   

9.
丁村组底界的侵蚀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我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丁村遗址,是1953年发现1954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下进行系统发掘的。除获得三枚人牙化石和2005件石制品外,还有28种哺乳动物化石、5种鱼类、30种软体动物化石。经研究,人类化石处于早期智人阶段,文化期为旧石器时代文化中期亦即地史上的更新世晚期早一阶段。发  相似文献   

10.
中国黄土磁性地层与生物地层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统计了中国黄土地层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并对一些发现较丰富哺乳动物化石的黄土剖面进行了磁性地层学研究,分析了磁性地层与生物地层对比结果,讨论了黄土层中哺乳动物化石的时空分布,以及有关气候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 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历史, 差不多在全国范围哺乳动物化石的研究, 都有一定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近年对中国中、东部晚第三纪生物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研究成果的综述。在河北泥河湾地区,根据小哺乳动物化石新建立了稻地组。其下是含哺乳动物化石的蔚县组(早上新世)及壶流河组(最晚中新世)。宁夏同心地区晚第三纪生物地层可划分为两部分:上部可能属上新统;下部属中中新统上部。二者皆含哺乳动物化石。在甘肃广河地区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证明,车头沟组及咸水河组分别属于早中中新世及晚中中新世。在湖北钟祥地区,根据采集的哺乳动物化石,将罗汉寺组划归中新世。 根据上面4个地区哺乳动物群的研究和对比,广河车头沟组最老,其它依次是广河咸水河组、泥河湾壶流河组、蔚县组及稻地组。钟祥罗汉寺组可能相当于车头沟组或者时代稍早。同心下部地层的时代可能与咸水河组相同。  相似文献   

13.
云南元谋发现的猿人牙齿化石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是世界上人类化石极其丰富的国家之一,继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之后。又在我国南方云南元谋发现了一个新的猿人化石产地。 1965年5月1日,原地质部地质科学研究院地质研究所钱方同志等,于云南元谋上那蚌西北,在“元谋组”褐色粘土层中采到一些哺乳动物化石和两颗猿人的牙齿。动物化石经程政武同志初步鉴定如下:  相似文献   

14.
季强  袁崇喜  王旭日 《地球学报》2012,33(5):715-720
真兽类哺乳动物是现代最为丰富多彩的哺乳动物类群,其起源和早期演化是国际科学界高度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中国辽宁中侏罗世髫髻山组产出的中华侏罗兽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真兽类哺乳动物,代表了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一个新里程碑。研究表明,中华侏罗兽的发现将以前国际上的白垩纪化石记录提前了3500万年,填补了早期哺乳动物演化的化石记录间隔,帮助校正了现代基于DNA方法研究的哺乳动物演化历史,并与基于DNA方法测定的真兽类哺乳动物起源时间的研究结果相吻合,为哺乳动物演化历史建立了以化石为标准点的新标尺。中华侏罗兽的精确年龄有助于确定真兽类哺乳动物与其它哺乳动物,如后兽亚纲(它们的后代包括有袋类,如袋鼠)和单孔类(如鸭嘴兽),分异发展的时间。  相似文献   

15.
发现于安徽繁昌早更新世早期的人类活动证据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5月,笔者在安徽繁昌调查性试掘一处名叫人字洞的裂隙堆积时,与大批哺乳动物化石一起出土了几件有人工打击特点的石片。材料虽少,但可能代表东亚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证据。人字洞位于长江南岸繁昌县孙村水泥厂采石场瘌痢山西南坡上,海拔高度约120m。裂隙发育于三叠系薄层状灰岩中,最大宽约8m,向北东方向延伸约800m,堆积的可见厚度近30m。裂隙堆积物由褐色合少量角砾的亚粘土、棕红色合大块角砾的亚粘土以及灰色、棕色混杂的泥质砂岩组成,自下而上可分为5层。脊椎动物化石和人工打制石片主要产于厚约10m的第3层和第4层棕红色含大块角砾的亚粘土中。出土的大型灵长类上颌骨4件、下颌骨5件、下颌联合1件及45  相似文献   

16.
兰州盆地晚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的新发现(摘要)张行(甘肃省博物馆兰州730000)1991~1992年,在兰州盆地东北缘的榆中上花岔乡上苦水村,发现了一处层位确切、门类较多的化石点。哺乳动物化石沿黄土冲沟延续出露,达数公里之长。这种类型的化石点在甘肃中...  相似文献   

17.
<正> 陕西省186煤田地质勘探队于1982年在彬县县城西北的坡头村南小章沟內,发现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彬县一带塬高、沟深,坡陡,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海拔高度一般在1100—1300m,气候属典型大陆性半干旱性气候。小章沟呈北东南西向,沟长5km,沟内流水为常年性支流,但流量较小。 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小章沟组不整合于白垩纪志丹群洛河砂岩之上,其岩性在下部以棕褐色砂砾岩或含砾砂岩为主;中、上部以棕褐色粘土及砂质粘土为主。最大厚度为  相似文献   

18.
龙担哺乳动物群发现于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的早更新世黄土底部。此前我国早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大多发现于河-湖相地层中,在黄土中极少发现,而且主要在六盘山以东。在龙担哺乳动物群中还发现了灵长类化石,这在我国西北地区尚属首次。龙担哺乳动物群产于黄土底部约30m的地层中,最低的层位距“底板”(积石组砾岩)仅约3m。化石相当丰富,其中有不少新的种类。目前已发现的化石共21种,大体可以分为3类:1)与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相同或很接近的;2)与泥河湾哺乳动物群相比,在进化水平上稍低,因而可能代表较早地质时代的;3)在泥河湾哺乳动物群中没有发现过的。龙担哺乳动物群的地质时代可能比泥河湾者稍早,可能约2MaB.P.。其组成倾向于表明,当时该地区周围还有相当面积的森林覆盖。  相似文献   

19.
顾乡屯组下界(限)及其测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启晓 《地层学杂志》1990,14(4):315-320
<正> 哈尔滨西郊顾乡屯因出土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遗迹,一直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其化石群称之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代表晚更新世一个生物地理区,被广为引用;出土化石的地层——顾乡屯组,在东北第四系划分中占重要地位。近年在人类考古学研究中,把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印第安人及其文化与我国中原文化相联系,将顾乡屯做为中原文化向我国北方→西伯利亚→阿拉斯加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研究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截止1998年,仅在云南、四川、新疆、内蒙、辽宁五省区发现12个化石产地,8个类群,15个种。地质时代从早侏罗世至晚白垩世。从已发现的化石中,有些代表了哺乳动物演化史上的重要阶段,如中国尖齿兽、张和兽、真兽类和蜀兽类等。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研究哺乳动物系统演化的时代。吉林省所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暂定为白垩纪未分。岩性,下部为一套黄褐色河流相砂岩,具有明显斜层理,分选性极好;上部为灰褐色细砂岩、粉砂岩,其间夹有河漫相堆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