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西藏土地风沙化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金炯  董光荣 《地理研究》1994,13(1):60-69
西藏地区风沙土地主要分布于山地之间的盆地和河谷区的河漫滩、河岸阶地和山口处的冲洪积扇与山地上。自藏东南至藏西北大体处于三大自然带,讨论了不同自然带风沙化土地类型和特点及其差异。据考察,该区现代土地风沙化状况分布格局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自然过程和人为因素引起的人为加速过程组成。所以,未来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两种因素决定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夏津县土地风沙化及其整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向乐 《中国沙漠》1997,17(3):313-316
夏津县土地风沙化问题突出,以农田土壤风蚀为主,以旱季最为严重。增加植被盖度,完善防护林体系,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是其整治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适应湿润半湿润地区水资源评估的水文模拟方法,对水资源总量,地下水量,陆面蒸散发和蒸散发能力等的评估模拟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理论系统性,成果客观性和生产实用性。并通过水文模型参数的规律性研究,初步解决了缺乏水文资料地区的水资源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4.
海南昌江县海滨土地风沙化及其环境整治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毕华  刘强 《中国沙漠》2000,20(2):223-228
昌江县海滨土地风沙化主要是由于昌化江、珠碧江两大河流及研究区其它西流水系源头及沿岸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恶劣的气候条件;盲目开发等原因所致。针对上述原因和研究区土地风沙化状况,海南省和昌江县林业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治沙造林试验研究,主要技术措施是:①先固沙,后造林,为造林幼苗生长创造有利条件;②用木麻黄大苗、壮苗带营养袋深栽造林;③采用"旱天造林"新技术,确保造林质量。该试验研究已取得成功,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如木麻黄枯梢较为严重;垂直于主风方向的露兜行成活率较低;治沙林树种单调;后期管理差等。为此,本文提出了有关解决问题的建议:①造林过程中施加稀土微肥,以增强治沙林的抗逆性等;②增加与主风方向垂直的露兜行行数,提高网格固沙露兜的成活率;③扩大藤本植物种植面积,以增强固沙能力;④尝试引进其它地区固沙效果较好的物种,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⑤在防风林中立体套种适于生长的经济作物,以林养林;⑥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加强环保教育,以确保治沙造林任务的顺利进行和环岛海防林的早日保质保量合拢。  相似文献   

5.
北京平原区地表质地特点与土地风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继贤 《中国沙漠》1989,9(3):13-21
本文是在实地调查研究及采集大量样品分析的基础上, 对北京平原区地表质地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是: 延庆盆地地表以含石砾为特点; 北京平原区的广大河间冲积, 淤积区以粉壤质为主, 沙土主要分布在温榆河、潮白河及永定河流域, 以永定河流域占面积最大且比较集中; 风沙化土地的分布地域, 基本和沙土的分布地域一致, 只是由于沙质地表为主的地区, 因风沙长期作用及不合理的开垦利用, 加强了风沙活动强度, 地表细粒物质进一步被吹失, 地表相应粗化。  相似文献   

6.
半湿润地区风沙化土地改造利用的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张春来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7,17(4):403-409
观测,实验和样品分析结果表明,位于半湿润地区的豫昆延津县,其沙地农业综合开发试验示范区的改造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具体表现为;1.抑制了风沙活动,防止了风沙危害;2.恢复了提高了沙地生产力;3.改善了沙地小气候。最终实现了土地风沙的逆转。  相似文献   

7.
半湿润地区风沙流结构的定量研究:以豫北沙地为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韩致文 《中国沙漠》1993,13(3):25-31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豫北沙地相同下垫面不同风速下0—20cm高度内总输沙量随2米高处风速增大而增加:Q_(0—20)=7.488002—3.045697V 0.309797V~2;输沙率Q_L随2米高处风速增大而以Q_L=3.743841—1.5228816V 0.153897V~2,函数形式增加。上层(4—20cm)、中层(2—4cm)、下层(0—2cm)输沙量随2米高处风速增大而以不同函数形式增加,各层占输沙量百分数随2米高风速增大分别成增加、波动、减小趋势;各层输沙量随总输沙量增加而以不同函数形式增大。观测结果表明:半湿润地区豫北沙地0—20cm高度内风沙流中10%输沙量在4—7cm范围内随风速大小变动。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沿乌兰木伦河谷地带矿区复垦现状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有关复垦规划的指导思想以及复垦设计原则,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应以林业复垦为主,并设计出相应的复垦模式,最后进行了不同复垦模式的造林复垦投资概算比较。  相似文献   

9.
李玉霖  崔建垣 《中国沙漠》2000,20(Z1):42-44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3种类型风沙土中地温的变化特征分析,有植被覆盖和裸露地表条件下地温的关系探讨。结果表明:①地温随时间进程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随深度加深地温日变化振幅按指数规律减小;②半固定风沙土的浅层(5~20 cm)地温略高于流动风沙土和固定风沙土,尤其表现在地温达到最大值时;③流动风沙土土壤热扩散率λ较大,固定风沙土土壤热扩散率λ较小;4有植被覆盖的风沙土中平均地温略高于裸露地表下的平均地温。  相似文献   

10.
风沙现象的相似问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贺大良 《中国沙漠》1987,7(1):18-23
风沙现象室内模型实验要做到与自然界的风沙现象完全相似是很难实现。第一,要做到模型与实物几何相似很困难,如气流中沙粒按模型缩尺缩小,其在与流中物理本质将完全改变;第二,满足相似的判据太复杂,技术上难以实现。如要同时满足两个最重要的判据雷诺数(Re)和福洛德数(Fr),就需要改变运动介质或改变地球的重大加速度,这在技术上实现很困难,故只能采用近似相似的方法,只考虑一个较重要的相似判据。风沙问题可以分为无沙与有沙气流两大类。无沙气流研究沙粒或其他物质在风力作用下的稳定性问题时(如沙粒起动,大风吹翻火车货车等).应主要考虑Fr数相同。而在研究固定的物体在风力作用下的绕流问题时(如防护林防风效益).应主要考虑Re数相同。研究风沙流的问题就较为复杂,在可能情况下加以简化,如只测流场,由流场中的风速大小、分布推测沙的蚀积情况;或采用不同比尺的模型实验,用系列模型法外推原型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宋锦熙 《中国沙漠》1987,7(1):24-33
北京地区不同类型的风成沙经重矿物成分、特征进行详细分析鉴定表明,与本区河床沙、平原堆积物和坡积物均很相似,与河床沙更为接近.但与区外沙漠沙丘砂的重矿物成分资料对比,差异较大.研究表明:1)本区河床沙与沙丘沙重矿物含量相对较高;2)本区沙丘沙与河床沙中,辉石,尤其紫辉石含量相对较高;3).本区沙物质中不稳定矿物与较稳定矿物含量高,重矿物磨圆度普遍较差,河床沙与沙丘砂尤为明显;4).本区沙丘沙与河床沙存在着明显的继承关系.故本区风成沙主要来自本区河床沙,风沙的来源区域有限,在治理上应着眼于本区为主。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半湿润/半干旱类型及区域划分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区划所采用的原则、方法和指标不同, 对它们之间的划分存在着较多的分歧和争议。本文对我国从综合自然地理学角度进行半湿润与半干旱区划分的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 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在指标的选取上应着重考虑的几个方面。试图为中国生态地理区域系统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盐尘暴是一种常见的极端气象灾害。柴达木盆地频发的沙尘暴实质上就是盐尘暴。柴达木盆地盐尘暴已经对区域大气、土壤、植被、人类健康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柴达木盆地盐尘暴中可溶盐成分来源复杂,尽管目前对其形成过程和机制还缺乏深刻理解,但人类的资源开发活动对盐尘暴显然具有促进作用。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来考虑柴达木盆地盐尘暴对区域乃至全球的影响,这对于区域生态环境的正确评估和后期恢复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8.2 ka B.P.、5.5 ka B.P.和4.0 ka B.P.事件为全新世3次典型的气候突变事件。本文以海岱文化区的主体——山东作为研究区域,综合分析全新世古气候变化、新石器考古文化等方面的资料,研究认为3次气候事件在研究区具有不同的响应方式,对海岱文明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其中,8.2 ka B.P.和5.5 ka B.P.事件均以干冷为特征,分别对研究区后李文化的产生和大汶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4.0 ka B.P.事件是一次洪水与干冷事件前后接踵的组合事件,它通过不同的影响机制导致了研究区各个区域的史前文明在4.0 ka B.P.事件前后普遍发生衰退。  相似文献   

15.
正From July 31st to August 1st, 2018,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Cryospheric Changes and Their Regional and Global Impacts,co-sponsored by 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ryospheric Science of Northwest Institute of Eco-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NIEER),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People's Government of Dunhuang City,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ryospheric  相似文献   

16.
17.
沼泽发育过程中堆积的各类沉积物真实地记录下区域环境演变与沼泽发育过程的信息。以向海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由137Cs、210Pb法定年实现沉积层深度坐标向年代坐标的转换,对典型沉积剖面特征元素比值进行了综合剖析。结果表明: Sr/Ba、Rb/K、(CaO+K2O+Na2O)/Al2O3等比值具有盐碱化和气候干湿变化的指示意义。该区域的盐碱化并非只发生在近几十年,而是由来已久,只是近年来人类活动促进了盐碱化进程。霍林河流域近240年来气候存在冷干-暖湿-冷干的多次波动,1880年之前气候以冷干为主,并有小幅度波动;1880年后气候开始转暖,但仍以冷暖波动振荡为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国大陆频现大范围的空气污染问题,雾霾成为公众高度关注的热点,雾霾及其旅游影响成为新的学术研究问题。本文利用问卷调查的手段,借助问卷星和微信的问卷设计和传播平台,深入研究了北京居民对雾霾影响的感知及其旅游需求和决策行为倾向。研究表明:1)北京居民对雾霾的健康影响、心理影响和生活影响有强烈的感知,大多数北京居民认为北京的雾霾问题十分严重;2)严重雾霾的持续困扰下,北京居民有着逃离意愿强烈,雾霾刺激和强化了北京居民的旅游需求;3)北京居民对雾霾的感知有着明显的群体差异,高收入、高学历、在企事业单位工作和中青年人对雾霾的感知和态度尤其强烈。最后,作者讨论了本研究对于旅游营销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57—2011年中国中部不同气候带气候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湖北、河南与山西三省的气象资料,以湖北中部、河南中部、晋东南豫北和晋西北作为典型区域,研究1957—2011年中国中部亚热带湿润、温带半湿润、温带半干旱3个气候带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气候差异显著,自南向北降水集中程度增强、集中期明显缩短。湖北中部、河南中部降水年际波动大且无明显变化趋势,晋东南豫北地区、晋西北降水呈波动减少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升温趋势显著,在90年代出现升温突变并呈持续上升趋势,且南北增温快,河南中部增温慢。暖事件(El Nio)具有使中部地区各气候带不同程度的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作用,冷事件(La Nia)则相反。暖事件使半干旱区和湿润区降水减少较多,使半湿润区减少幅度较小;冷事件使半湿润区的河南中部降水增加较多,使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增幅较小。暖事件使半干旱区升温幅度最大,半湿润区的河南中部升温幅度最小;冷事件使气温下降幅度均较小,且不存在明显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