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尹继才 《地球学报》1988,10(1):195-200
本文以中国地质博物馆为例,介绍我国地质博物馆的工作性质、任务、历史、现状和发展过程。在为社会服务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地质博物馆事业中直接获取经济效益的新思想。这不但对该馆今后布展工作有所帮助,而且对全国72个地质博物馆和陈列室以及正在筹建中的展厅都具有其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地球学报》2017,38(2):129-129
<正>中国地质博物馆:值此中国地质博物馆建馆100周年之际,谨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全国广大地质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100年来,中国地质博物馆恪守建馆宗旨、不断精进学术,在地球科学研究、地学知识传播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为发展我国地质事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作出了重要贡献。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希望你们以建馆百年为新起点,不忘初  相似文献   

3.
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以下简称省地质博物馆)新馆即将开馆,馆藏面积两万平方米,较之老馆呈几何倍数增长,展品将会有很大的不足。而省地质博物馆展品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古生物化石,新馆成立后,势必需要补充古生物化石。  相似文献   

4.
这块全球唯一的灯影恰尼虫化石安静地躺在湖北省地质博物馆化石展厅内。馆长林淑萍作介绍的时候,语气颇为自豪。毕竟,全球唯一的名头,在全周省级地质博物馆中实属罕见。  相似文献   

5.
1964年8月,当时的地质部第一普查大队在山东省诸城县吕标乡龙骨洞发现一根巨大的恐龙腿骨化石后,与地质科学院、地质博物馆组成联合发掘队,在4年间展开4次发掘,采集标本达30t。经3年修复,于1972年由中国地质博物馆胡承志研究确定为一种新发现的鸭嘴龙,命名巨型山东龙。同一采坑内,至少已发现10具个体。  相似文献   

6.
封面故事     
正封面故事:中国地质博物馆今昔照片。创建于1916年7月的中国地质博物馆,是由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公立自然科学博物馆。抗战期间辗转搬迁,始终作为独立的科学机构存在与发展。我国的田野考古学、古人类学、新生代地质学、古脊椎动物学、地震学、宝石学等在此发端。中国地质博物馆是中国地质事业的传承者、地学科普的开创者、近代科学发端的见证者,也是中国科学史、地学史、博物馆馆史上的传奇。  相似文献   

7.
4月26日上午,位于郑东新区省国土资源厅彩旗飘飘 ,军乐声声。被专家们誉为“国内一流”的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建成开馆并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大卫出席开馆典礼,为地质博物馆剪彩、揭牌,并郑重宣布:“河南省地质博物馆正式开馆!”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地质博物馆布展建设工作已进入展品征集阶段,沂水局对标本和展品征集工作高度重视,按照优中选优、精益求精的要求,挑选出能突出表现沂水特色的标本,为山东省地质博物馆布展建设增石添玉。  相似文献   

9.
中国博物馆学会地质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于10月10日至16日在成都地质学院召开。到会59名代表来自25个省、市、自治区的46个地质博物馆。会议收到论文37篇。围绕地质博物馆的社会效益问题,代表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深入的探讨。大家认为要有一个正确的办馆思想,把科普宣传、教育群众、服务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要加强自身建设,不  相似文献   

10.
焦红军  郑拓摄影 《河南地质》2012,(8):F0003-F0003
本刊讯6月30日至7月2日,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终身研究员、古生物学家、祖籍我国四川的美籍华人学者孟津教授,应邀到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开展学术交流。7月1日上午,孟津教授在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多功能厅作了题为《新生代地球环境变化与亚洲生物群的演替》专题学术报告。报告结合他本人多年的研究实践和成果积累,辅以宇宙周期变化、南极科学考察、蒙古野外调查等视频画面.为省地质博物馆职工和观众介绍了地球环境变化、亚洲生物群演替、人类演进趋势等诸多学术观点,激发了听众进一步了解地球环境变化与生物演化知识的兴趣。  相似文献   

11.
专业科技博物馆的迅猛发展和公众对地学知识的渴求对地学类博物馆的展示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地学博物馆的类型、公民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现状以及地质地貌类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方式,结合地质地貌学科内容特点,借鉴科技馆/科技中心公众展示技术对地学博物馆的启示,探索研究"地貌形成与演变机理展教系统"中适用的公众展示关键技术,提出了一种多媒体与机电一体化相结合的核心展示技术——多媒体机械数字矩阵集成演示技术,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试制品研制。基于该核心展示技术的地貌形成与演变机理展教系统尊重用户体验,实现了虚拟模拟与实景、机械活动沙盘与数字多媒体相结合,内容易于拓展,成本可控,适宜在地学类博物馆及相关展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基于互联网的应用、信息数字化、多种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及适应公众需求的基础上,对矿物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做了简要的分析,将矿物按矿物一结晶学分类方案将馆藏矿物进行合理的分类,设计了七大功能结构和相应的子结构,并对矿物所要展示的内容设定了标准.建设矿物数字博物馆旨在利用三维技术、多媒体技术、文字信息等,将矿物从宏观的外形到抽象的晶体形态和微观的晶体结构及其最小单位结构通过网络的形式具体展现给观众.矿物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为人们认知整个矿物世界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在科研教学、推动国民科学普及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武昭晖 《地球学报》2017,38(2):293-298
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数字化是现代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各博物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实施博物馆数字化建设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路。通过对当前流行的识别技术(条形码、二维码和RFID)进行对比,选择RFID技术作为博物馆藏品管理的技术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对应用RFID技术实现智能导游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系统设计模型,完成了藏品管理、智能导游的实现原型,为博物馆的智能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14.
乐圆 《地球学报》2017,38(2):304-312
随着地学博物馆数量逐年大幅增加,除自身的基本陈列外,专题展览活动也随之加重,具有专业性、科学性、趣味性、及时性和延续性等多种特点。在国家文化繁荣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部分地学博物馆陈列展示使用的展览内容框架雷同、千篇一律,难以激发观众参观热情。中国地质博物馆作为地学博物馆的"领头羊"对博物馆展览陈列设计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以该馆为例,总结了地学博物馆展览陈列的设计原则、流程和要素。在原则方面,设计师在进行艺术设计同时需掌握地学知识;在流程方面,先策划,确定展品数量梳理展览大纲,再进行总体规划和展览艺术形式设计,最后实现协作与优化。在要素方面,展览陈列设计需要特别注意空间布局、展品选择、艺术表现形式、光环境设计、色彩设计等七个方面的应用。展览陈列设计师要努力挖掘和彰显地学专业的特性,不断创造新的表现形式,从而促进我国地学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更好地为公共事业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大数据时代数字找矿与定量评价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赵鹏大 《地质通报》2015,34(7):1255-1259
这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数据爆炸的时代。不同学科领域及不同类型工作都需要针对其特点开发和建立自己的数据科学,培养各自领域的科学人才。通过对大数据时代概念和形成的深入理解,将其引入到地学领域的研究工作中,从而提出数字找矿的概念,实现数学地质到数字地质的飞跃,弥补传统定性找矿的缺陷,结合四大找矿系统理论,对矿产预测做出科学的定量评价与分析,是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针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市场疲软, 与黄土地质遗迹极高的科学、科普价值不匹配等问题, 运用SWOT态势分析法, 对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进行系统诊断, 提出了加快现代化地质博物馆建设、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提高科普效应、整合资源、联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产权分离、广泛融资等发展战略, 以期为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深度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CAD和“3S”的数字化地质填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地矿信息化工程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实现数字化地质填图的意义,结合地矿勘查、开发特点,详细介绍了CAD技术在数字化地质填图中的方法、工作流程、创新成果及应用意义,阐述了数字化地质填图建立在"3S"技术基础上的应用方法、发展趋势,并结合上述技术归纳了数字化地质填图的工作流程,讨论了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虚拟现实技术在矿物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俊丽  朱杰勇  陈刚 《云南地质》2005,24(1):122-129
详细介绍基于照片的虚拟现实技术在矿物数字博物馆中的实现方法和应用,并对VRML与基于照片的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进而对两种实现方法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提出见解。  相似文献   

19.
地质大数据特点及其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数据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将开辟一个新的认知空间,提出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新模式,催生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经济新领域和开创一个新的人类生活方式。"数学地质"与"信息技术"结合形成"数字地质"。"数字地质"是地质科学的"数据科学"。地质数据科学是用数据的方法研究地质学,根据地质数据的特点和地质工作的需要研究和开发利用地质大数据。本文概述了地质数据的混合性、抽样性、因果性、时空性、多态性和多元性等主要特点,提出地质大数据的开发利用宜首先建立"知识库",据此建立"数据库""模型库"和"方法库",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到获取、分析、研究和应用大数据。  相似文献   

20.
矿产勘探的理念,在西方国家被称为"勘探哲学",是指导矿产勘探的思想、方法、技术、目标和组织.矿产勘查的3个基本要素是"找什么"、"哪里找"和"如何找".随着"三要素"的发展,矿产勘查的概念正在逐渐变化,"三要素"为改变矿产勘探的概念、方法和技术提供了强大的动力.矿产勘查概念的创新是持续的勘查和开发与时俱进的结果."数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