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2005-2011年阳江站和阳春站的气温、降水的逐时资料进行分析,探讨阳江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春天气温日较差最大,盛夏最小;最低气温除了盛夏其余都是晴天时最低,夏季夜间气温大小和变化都比较接近;白天秋冬春季晴天时气温接近或低于多云时的气温;阳春的对比差距相对要大些,最高气温出现时间随季节的变化和天气状况的变化相差很大.(2)前汛期降雨概率大于后汛期,6月为降水主峰期,后汛期则以8月降雨最为频繁.阳江站前汛期降雨有两个频密时段分别在早晨和傍晚,阳春站午后降雨最频繁,并呈现中心向两边递减态势.短时强降水阳江概率分布与出现降雨的分布很相似,阳春站短时强降雨则分为早晨到上午和午后两个集中阶段.  相似文献   

2.
2004年夏季的天气及预测试验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简要介绍了2004年夏季的主要天气过程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2004年汛期预测的结果.总体上看,2004年夏季江淮流域的降雨分布较均匀,没有造成大江大河及大范围的洪涝,中高纬度典型的梅雨环流形势没有完全建立,西风槽活动频繁.夏季最强的一次降雨过程(7月15~20日)是高空低压槽前的持续性暴雨.2004年夏季华北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多,多为低槽冷锋造成;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明显偏多,8月登陆浙江、福建的2个台风破坏力较大;江南和西北都出现了较强的高温天气,江南和新疆的高温分别为副高和大陆高压造成;9月2~5日川东和重庆的降雨与低涡在该地区的稳定维持有关.从汛期实时降水预测结果看,预测系统对6~8月江淮雨带及其暴雨中心的预测较为准确,对大范围的雨带无漏报和空报.而对华北地区降雨而言,预测评分要低于江淮梅雨,这可能是因为模式中的物理过程,特别是降水的物理过程未能完全准确反映华北地区的情况.要提高华北地区降雨的预测水平,今后应继续开展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佛山市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68—2017年和60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自动气象站2008—2017年的降雨资料为基础,采用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佛山市降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佛山年均降雨量月际分布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5和8月;降雨主要集中期4—9月(汛期),汛期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9.2%;年降雨量和前、后汛期降雨量都呈增加趋势,但不显著;年降雨量和后汛期降雨量存在15年左右的周期变化,而前汛期降雨量则以4~8年的局部周期变化为主。佛山年、前汛期和后汛期降雨量地区差异明显,年平均降雨量最大值出现在南海城区,最小值在禅城祖庙;前汛期降雨大值区在三水西南、三水乐平、顺德城区,小值区在禅城祖庙、顺德杏坛、南海桂城。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怀化地区2008年汛期10次强降水过程天气形势进行分析,归纳出3种天气型式,对强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探索,探索了强降水过程预报的经验方法.  相似文献   

5.
利用斗门1979—2016年逐日降雨资料,采用百分位法计算得到斗门前后汛期极端降雨总量和极端降雨强度,运用小波分析对极端降雨强度进行分析,并划分正负异常年对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异常进行合成分析,结果表明:近38年来,斗门前后汛期极端降雨总量和强度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前汛期极端降雨总量和强度呈小幅上升趋势,极端降雨强度具有3~5年显著的变化周期;后汛期极端降雨总量维持平稳,强度呈下降趋势,且具有1~3年显著的变化周期。前汛期极端降雨偏多的原因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珠三角以西为显著的辐合区域,有利于上升运动,北方冷高压加强有利于冷空气南下,南北气流在广东沿海交汇,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的生成和活跃,从而导致极端降雨事件的增多。后汛期极端降雨偏多的原因主要是珠三角以西为显著的水汽辐合区域,华北为显著的正高压异常,有利于冷空气堆积南下,西北太平洋为广阔的正海温异常,激发的气旋性环流异常,为该区热带气旋等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易发生极端降雨事件。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常规、非常规加密观测资料、风云卫星资料和1° X1°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19年主汛期湖南一次强降雨过程进行分析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此次降雨过程影响系统复杂多变,由暖区暴雨、中层冷平流入侵暴雨、锋面暴雨组成,冷空气入侵时降雨效率最高,小时雨强与累计降雨达到最强;副高明显偏强,较历年同期偏西24...  相似文献   

7.
利用1973~1989年南极海冰北界资料研究海冰变异对华南不同区域后汛期降雨的影响,认为:华南后汛期降雨与南极海冰和南半球大气环流间存在遥相关显著性。分析海冰与南半球大气环流、副高、热带气旋、南亚高压等系统间的相关关系表明,海冰变异是通过影响这些系统,而对后汛期降雨产生影响作用的。其中上年9月罗斯海海冰、7月全南极海冰和威德尔海海冰的作用更明显。当年1月低纬气旋数和前期南美深对流区强弱与广西后汛期降雨关系显著。  相似文献   

8.
降雨型滴谱与反射率因子及雨强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C++Builder对激光降水粒子谱仪的原始雨滴谱数据进行解码,应用M-P分布对2008年6月8—9日庐山的一次降雨过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M-P分布的拟合曲线与雨强有关,但不利于对比分析雨滴谱。以无量纲粒子直径和无量纲粒子密度分布的自然对数为自变量和因变量,建立M-P分布、线性最小二乘拟合、Γ分布的雨滴谱拟合关系式,通过误差分析得到Γ分布相对最优。比较雨滴谱反演的回波强度和南昌雷达观测取样点上的回波强度,发现它们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但反演的回波强度略大于雷达观测。按平均直径、中数体积直径对降雨进行分类,分别建立层状云和对流云降雨的反射率因子和雨强之间的关系式(Z-I关系式),2种降雨类型关系式的系数存在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3 ̄1989年南极海冰北界资料研究海冰变异对华南不同区域后汛期降雨的影响。认为,华南后汛期降雨与南极海冰和南半球大气环流间存在遥相关显著性。分析海洋与南半球大气环流,副高、热带气旋、南亚高压等系统间的相关关系表明,海冰变异是通过影响这些系统,而对后汛期降雨产生影响作用的,其中上年9月罗斯海海冰、7月全南极海冰和威德尔海海冰的作用更明显,当年1月低纬气旋烽和前期南美深对流区强弱与广西后汛期  相似文献   

10.
准确预报优质服务大灾之年再创最佳效益──1995年汛期服务工作回顾朱其文1概述我省今年汛期天气十分异常,仅降雨分布就打破了建国以来的17项记录,6—8月虽然是气温接近常年、降水稍多,但旱涝和冷暖地域分布差异大,阶段性变化也十分突出。6月下旬至8月中旬...  相似文献   

11.
影响陕西汛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强信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寻找影响陕西省汛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前期强信号,应用陕西省1959~2003年36个气象代表站汛期(6~9月)降水量标准化资料,进行经验正交EOF分解.根据特征向量分布,确定陕西汛期降水典型分布场为"全省一致"型、"南北振荡"型和由北向南的"两头多(少)、中间少(多)"型.通过分析关键区的海温异常和大气环流变化等因子与EOF分解前3个时间系数的相关性,得到了汛期降水预测的一些重要前期强信号,如西风漂流区海温,Nion 3区海温、北太平洋涛动、东亚冬季风等,对陕西汛期降水分布预测具有明显的预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湛江市前汛期 (4~ 6月 )总降雨量主要由大雨及暴雨过程决定。大雨、暴雨过程与降雨量的偏多或偏少有很好的相关性。可通过点聚图及回归方程来表征两者的线性关系 ,从而将前汛期降雨量的预报转化为相当大雨日数 (将大雨或暴雨过程的总降雨量除以 30 ,所得之整数为相当大雨日数 )估算问题 ,而相当大雨日数的预报 ,可以用自回归方程得出。1 前汛期总降雨量的年际分布  采用业务工作中的旱涝级别 ,对 195 1~1996年湛江市前汛期总降雨量进行分级 :1级表示降雨距平百分率ΔR≤ - 5 0 % ;2级表示降雨距平百分率 - 5 0 % <ΔR<- 2 0 % ;3级表…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气象局整编的《台风年鉴》、《热带气旋年鉴》、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NCAR提供的逐日再分析资料,统计了1961~2017年对牡丹江汛期降水产生影响的北上台风过程,分析了汛期北上影响牡丹江地区台风过程的不同特征。结果表明,北上台风对牡丹江地区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汛期的7、8月份,其中8月份出现的频率最大,7月份对牡丹江地区的降雨影响更强;北上台风对牡丹江地区降雨的主要作用机理是通过与西风带共同作用提供水汽输送条件,仅有一成左右的北上台风会给牡丹江地区带来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降雨天气;牡丹江地区汛期台风降雨量与汛期降雨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两者降水的异常年份均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4.
2009年夏季异常天气及其环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讨论了2009年夏季的异常天气过程和环流形势演变,主要涉及南海夏季风、华南、江淮、东北降雨等情况.该年夏季未发生区域或流域性的洪涝,而干旱的面积较大.2009年南海夏季风在5月第4候爆发,爆发后季风的推进出现了异常,同时,印度季风的推进出现了异常.华南前汛期降雨时间长、降水范围广.江淮梅雨期典型梅雨形势没有建立,为...  相似文献   

15.
利用西南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系统SWCWARMS,结合全国汛期高空加密观测资料,对2013年6月29—30日的一次西南涡暴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与控制试验相比,同化试验模拟的降雨与实况更为接近,并成功模拟出四川东部的强降雨中心,对于西南涡的模拟,同化试验西南涡出现时间更早,强度更强。并且,通过两组试验初值差异对比发现,同化试验初值在四川盆地对流层中低层表现出更强的低压,更强的涡度以及更强的旋转风扰动,四川盆地西部边坡也存在更强的上升气流,这都有利于西南涡的发生、发展。另外,同化汛期高空加密观测资料对强降雨中心单站的预报改进也较明显。因此,加强汛期加密气象观测,有利于揭示西南涡的发生、发展及其降雨天气影响,也有助于提升数值预报业务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6.
本系统选用丹江口水库流域内50个水文观测站降雨资料和常规天气图及部份单站资料,采用IMFOS程序制了水库流域秋季降雨短期预报专家系统.1 预报目标的确定和资料普查丹江口水库流域有春、夏、秋三个汛期的长、中、短期降雨预报,而秋汛期库区降水预报对水库调度更为重要.此次首先确定研制9-10月份降雨预报专家系统.具体技术规则如下:  相似文献   

17.
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夏季风降水Ⅱ.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中国730站降水资料和第I部分 (郑彬等, 2006) 得到的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的划分日期, 计算出1958~2000年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量 (强度) 和季风降水量 (强度) 的序列, 采用EOF和扩展EOF分析方法, 得到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几个主要分布型, 并探讨锋面降水与季风降水的可能联系.分析结果表明: 华南前汛期的锋面降水和季风降水分布主要有三种类型--全区旱涝型、西南涝 (旱) 东北旱 (涝) 型、东南涝 (旱) 西北旱 (涝) 型.各分布型的时间系数与850 hPa风场的相关结果表明不同的分布对应着不同的低层环流形势.统计结果显示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的分布形式与季风降水的分布形式有一定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湛江降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收集的2019年汛期68个降水样品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结合HYSPLIT(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模式溯源,分析了湛江地区汛期降水稳定同位素的变化与水汽源地的关系,并对5个代表性的降水个例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湛江地区汛期局部降水线为δD=8.02318O-0.703 7,R2=0.954,n=68;前汛期季风带来西太平洋的水汽,18O含量丰富;后汛期降雨主要取决于局部大气环流,一定程度受云下二次分馏影响,δD和18O偏低。2)前汛期西南季风爆发前,湛江降水的水汽主要源于副热带高压外围东南气流输送的西太平洋水汽,西南季风爆发后,南海、孟加拉湾为其水汽源地;后汛期热带系统带来的降水,南海、孟加拉湾为主要水汽源地;非热带系统带来的降水,孟加拉湾为主要水汽源地。  相似文献   

19.
利用高空、低空、地面、物理量等常规资料对广西防城港市2011年6月28-30日一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本次暴雨过程为较为典型的防城港市前汛期低涡切变暴雨过程,强降雨集中出现时段和物理量大值中心出现契合较好,十万大山造成防城港市降雨南北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应用分类法分析洞庭湖区汛期降雨分布类型,归纳得到五种旱涝型,从历史情况看,其中前涝后旱和前旱后涝两种降雨分布型,洞庭湖区容易出现大洪水.1988年洞庭湖区的秋涝就是由前旱后涝型降水分布造成的.对洞庭湖区各种旱涝型形成原因分析表明,应用相关分析统计量揭示了500hPa高度场球谐系数和洞庭湖区旱涝关系,获得了各型高相关预报指标,为旱涝长期预报提供了影响旱涝主要环流因子.其次,分析了各种降水型前冬北太平洋海温分布特征,结果得出,不同旱涝型海温场有明显的差异,同时还指出,黑潮、亲潮、西风漂流区以及南北道海流区海表温度的变化和洞庭湖区的各旱涝型都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