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怡  陈仲榆  柳艳香  鲁亮 《气象学报》2022,80(3):375-384
基于2014—2016年京津冀地区学龄前儿童流感发病人数和气象观测数据,研究了学龄前儿童流感发病与单个气象要素以及综合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地区学龄前儿童流感发病人数与一周以内的气温、相对湿度、气压和综合气象条件指标—大气环境人体感知度(BPWI)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大气环境人体感知度与学龄前儿童流感具有更稳定的暴露-反应关系:当BPWI≤?11或0≤BPWI<10 时,随着BPWI减小,流感发病风险增大。气压是另一个显著影响流感发病的气象要素:当本站气压>905 hPa,随着气压的升高,流感发病人数增多;当本站气压达到1007 hPa时,流感发病风险达到峰值。在厘清暴露-反应关系的基础上,采用机器学习方法进行预报建模,发现超前3天的BPWI对流感发病人数贡献最大。通过历史回报检验,得到了较好的学龄前儿童流感发病回报效果,为流感的分类人群干预提供了预报依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短期天气变化强度对湖北省流感发病的定量影响,对开展发病风险预警和制定防御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09—2020年湖北省流感发病数据和气象站观测数据,通过建立一项衡量短期内相邻两周最低气温累积变化的短期天气变化强度(Short-term Weather Variability Intensity,SWVI)指数,基于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定量评估SWVI指数与流感发病风险的关系,探讨流感发病风险预警等级划分方法。结果表明:湖北省流感样病例(Influenza-Like Illnesses,ILI)发病人数年内变化呈双峰型,峰值位于秋冬季,次高峰位于前夏;SWVI指数也呈双峰型,但峰值出现时间较ILI发病人数早。11月至次年3月,SWVI指数对ILI发病率的变化有较强的指示意义,该时段内当SWVI指数达到8.0℃时,同期至未来1周ILI发病的累积相对风险(Relative Risk, RR)达1.16(95%置信区间为:1.087~1.250);此外,SWVI还对滞后4—9周的ILI发病风险产生间接影响,相比...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祖国传统医学中的运气学说,结合现代天气统计学方法分析探讨了苏州市1990~1994年流感、呼吸道疾病的发病率分布情况。研究证明,天气气候异常与高发病住院率关系十分密切,运气学说对分析预测当代天气气候异常及高发病住院率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流感的季节性和爆发的生物力学机制,在收集、分析、计算全球各地流感监测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流感传播的多元激发理论及相应的数值模式,并运用该模式对全球各大洲不同气候带的季节性流感和周际流感进行了数值模拟和预报尝试。模式近似解的数学表达式以及模式输出与实况高度吻合的模拟结果证明:流感的发病率呈高度自相关,同时受生物、气象环境和社会-行为因素支配;流感的爆发是各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动力共振、太阳辐射、降水、露点温度变化、行为和干预效应以及人群对优势流行毒株的免疫力是支配流感季节性和每周活动变化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对于所有气候区,流感发病率都是降水日数的指数函数,日照时数的1/4次方的负指数函数。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季节性流感的发病率是露点温度的负指数函数。在热带地区,则是露点与其年平均值绝对偏差的指数函数。研究提示:早期干预(例如适时和广泛接种疫苗、迅速隔离病例、停学、遏制早期病例总数等)是控制和预防季节性流感的关键;适量的日光照射或在雨季和日照短的季节补充维生素D、增加户外活动、发布高危天气预警、设定适中的室内露点温度是值得高度重视的预防策略。模式的模拟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流感季节性的机理和证明了著名医学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RobeRt EdgaR Hope-Simpson在上世纪提出的流感季节性成因的猜想。模拟结果还表明,模式对每周流感发病率具有一定的预报能力。该理论和模型很可能适用于当前的甲型流感大流行和其它传染性疾病,可被进一步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5.
利用深圳市2003-2007年5年的流感样病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对深圳市夏季流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统计。研究发现深圳市流感高峰期发生在春季和夏季,且存在向夏季转移的趋势,这种流感流行的季节差异与天气条件有很大的关系,受气温、相对湿度的影响显著,在平均气温处于25-30℃之间,相对湿度较高的天气条件下易出现流感高峰。用最低气温、最小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为预报因子,建立了深圳市夏季流感就诊率的等级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6.
流感流行期大气环境特征及流感分级预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998和2001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流感大流行期的大气环境特征,得出冬季气温偏高,冷空气活动次数偏少且降温幅度增大;降水比上一年明显偏少且年际变化大、时间分布不均以及大气中烟尘含量高等大气环境特征与流感流行有密切关系。用1991~2001年的流感住院人数,气温、降水和能见度为因子,建立流感发生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7.
感冒与气象     
一、前言:流感严重影响广大劳动人民的健康,预防流感,至为重要。预防感冒除使人群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方法外,还可以从感冒与天气关系方面进行研究,追踪流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二、资料来源:我们根据1977年12月至1979年11月地面气象资料及每日02、08、14时地面天气形势图,及杭州市第四医院内科、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在人口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很特殊,而对于其热带向副热带过渡的气候特征对流感发病的影响仍缺乏深入研究。本研究收集长序列(2003—2019年)的深圳市流感样病例(Influenza Like Illness,ILI)监测数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系统分析了ILI与多种气象因子的关联,并分别使用Prophet时间序列和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对流感风险进行预报。近17年来深圳ILI发病在2003—2009年增加、2010—2014年平稳、2015—2019年下降,年周期特征凸显;多数年份发病率呈夏季单峰型,与高温、高湿的气候背景高度相符;个别年份在年末出现次高峰,常与大规模暴发疫情有关。DLNM揭示,高温对ILI风险的即时性影响较强,气温达到29.9℃,相对危险度值(RR)可达1.237(95%置信区间(95%CI):1.203—1.272);而低温效应在滞后2—3周起主导作用。70%—75%的湿度范围对应ILI高风险段, 70%相对湿度的RR为1.089(95%CI:1.046—1.135)。偏高的湿度与高温共存可诱使ILI最高风险点出现,即二者有协同增强效应,在其长夏短冬气候下尤其需要注意。ILI危险度在气温日较差为4—6℃或>9℃时均有显著增加,即日内温差对流感的活跃程度亦有显著影响;由于深圳的风速整体较小,其影响整体较弱。Prophet时间序列模型和逐步回归模型的回报准确率相近(>86%),而同时考虑了气象因子和前期发病人数的回归模型预测准确率更高(>80%)。简言之,深圳市ILI风险与温、湿度的非线性协同影响关系最为密切,其发病率很大程度上是可预测的。   相似文献   

9.
引言 流行性感冒(FLU)是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流感传播迅速,常导致世界性大流行,在较大的流行中死亡人数往往超过千万,如果我们事先能预测流感的行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显然有着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感冒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由感冒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条件必须具备三条: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者。这三条构成了流行的可能性,但是否流行、流行的规模、以及流行后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还取决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本文试对流感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11.
识别影响流感流行强度的关键气象因子有助于提高流感疫情预警、预测能力。基于2010—2018年上海市冬、春季周流感样病例数(ILI)和气象观测资料,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和广义相加回归模型(GAM)系统分析了ILI与多种气象因子的关联,在此基础上使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识别调控流感流行强度的关键气象因子。结果表明,冬、春季平均气温和相对湿度与ILI呈反向关系,低温和低湿效应的滞后持续时间较长,5℃和50%环境下滞后3周的累积风险分别为2.16(95%CI:1.18—3.95)和2.51(95%CI:1.96—3.23),且气温与相对湿度对ILI存在交互影响,干燥环境会显著加强冷效应。此外,与气温有关的不稳定天气要素也与ILI具有显著关联,其中气温日较差对ILI的影响在当周最大,每升高1℃,ILI风险增加1.8%(95%CI:0.2%—3.4%), ILI流行早期的冷空气活动频次与ILI呈单调递增线性关系,冷空气活动频次每增加1次,ILI风险增大6.8%(95%CI:2.1%—11.7%)。其中,流行早期阶段的频繁冷空气活动和流行期内的干燥环境为严重流感事件的爆发提供了合适的外界环...  相似文献   

12.
流感爆发与气候的剧烈变化有关。本文揭示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拉尼娜、太阳黑子极值年、厄尔尼诺、低温冷害、沙尘暴、潮汐南北震荡异常与流行性感冒世界大流行相互对应的关系及其物理机制,对气候及其相关灾害的预测有重大科学意义。规律表明,在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全球强震、低温、飓风伴随拉尼娜、全球性流感伴随厄尔尼诺将越来越强烈。面对日益增大的全球灾害,长期气候预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采用1999—2008年德州市人民医院高血压发病人数入院资料和德州市地面气象资料,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四季的高血压发病人数与气象条件及其变化的线性回归关系模型,借鉴生活气象指数、医疗气象学等研究方法,利用聚类分析法将德州市高血压病发病等级划分为4级,从而预测每个季节德州市高血压的发生程度。结果表明:德州市高血压发病与气压、气温关系密切;大雾主要对冬季高血压发病有影响,冬季出现大雾,尤其出现连续性大雾时,高血压发病等级增高,大雾对其他季节高血压发病影响较小;高血压发病等级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秋冬季连续阴天寡照,高血压发病等级增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1999-2008年德州市人民医院的高血压发病人数入院资料和德州市地面气象资料,应用逐步回归方法,分别建立四季的高血压发病人数与气象条件及其变化的线性回归关系模型,借鉴生活气象指数、医疗气象学等研究方法,利用聚类分析法将德州市高血压病发病等级划分为4级,从而预测每个季节德州市高血压的发生程度。结果表明:德州市高血压发病与气压、气温关系密切;大雾主要对冬季高血压发病有影响,冬季出现大雾,尤其出现连续性大雾时,高血压发病等级增高,大雾对其他季节高血压发病影响很小;高血压发病等级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秋冬季连续阴天寡照,高血压发病等级增高。  相似文献   

15.
通过收集兰州市2010-2013年每日脑卒中发病资料,结合同一时间段的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人群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性,分析不同气温和不同滞后天数对脑卒中发病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气象因素与脑卒中病例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兰州市脑卒中每日发病人数与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均存在相关性,气温在不同滞后日与脑卒中的关联呈非线性,不同类型脑卒中与气温的关联强度存在差异。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低温在当天就表现出危害效应,随后发病风险不断增加,滞后2~3 d时达到最大,可持续至低温发生后的第30天。脑梗塞的发病过程与脑出血存在一定差异,高温和低温均会引起发病风险增大,并且气温效应在当天就能发生,在滞后3~5 d内最强。低温对女性或者19~64岁者的影响更大,而高温对≥65岁者的影响更大;低温对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病均有影响,高温仅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有影响。气温对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脑卒中发病影响存在差异,对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发病影响也有所不同。气温是作为外因通过影响机体功能而致人发病的。  相似文献   

16.
根据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心医院和第三医院2013—2016年逐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BP)病例资料和惠州市气象站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研究了惠州市BP发病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31~70岁是BP发病的高发期,男女发病总数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年龄段男女发病率有很大的差异。2013—2016年BP发病人数和发病日数呈增加的趋势,秋季受气压升高、气温日较差增大、风速增大等的影响,发病人数比其他季节显著增多。春季冷空气活动、夏季相对湿度增加、冬季海上暖湿气流影响也会诱发BP发病。  相似文献   

17.
探讨分析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影响及其滞后效应。通过收集嘉峪关市2008-2013年每日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结合同一时间段的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人群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关联性,分析不同气温和不同滞后天数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性痢疾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发病高峰一般出现在每年6-8月,对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病例数据做相关分析,表明嘉峪关市细菌性痢疾每日发病人数与气温、气压和降水量均存在相关性,嘉峪关市日平均气温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暴露效应曲线为J型和U型,气温对细菌性痢疾日发病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在暴露当天出现,女性2~3 d达到峰值,男性3~5 d达到峰值。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的效应中,女性所受的高温效应大于男性,高温效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气象因素在嘉峪关市细菌性痢疾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菌性痢疾发病受到多种气象因子共同作用的影响,但首要影响因素是高温。气温对细菌性痢疾发病不是直接作用,而是通过影响细菌性痢疾发病的各个环节(居民生活习惯、传播途径与易感人群自身体质),间接影响细菌性痢疾在人群中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警惕流脑     
专家预测我国流脑在近年内可能流行。其理由是,由于我国流感一直处于低流行,因而易感人群积累数增加;随易感人群增多带菌者也会增多;人群抗体水平较低;流行菌群发生了新的变化。 美国哈佛医学专家就心脏保健提出了新的见解: △运动可预防心脏病。步行对心脏保健有效,以较快速度步行20至30分钟,就可达到预想效果,但必须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99—2008年德州市人民医院高血压住院病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揭示了高血压发病的月、季变化特点,通过高血压发病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气压及其变化、气温及其变化与高血压发病关系显著,不同季节影响不同,找出了诱发高血压发病的主要气象因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高血压发病分季逐日预报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0.
应用盘锦市疾控中心2008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逐日脑血管病发病人数及同期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脑血管病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建立了逐日脑血管病发病趋势的气象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各类气象要素与未来3 d脑血管病发病人数滑动平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气象因子对脑血管病发病人数的影响存在着一种滞后效应和持续效应;脑血管病发病人数与当日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最低气压、平均风速、湿度、最大气温日较差等气象要素相关显著;不同的季节影响脑血管病发病人数的敏感气象因子不同,且相关关系差异较大。逐日脑血管病发病趋势的气象预报模型预报检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