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昌宁盆地地下水水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昌宁盆地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为确保评价的精度,在进行模糊评判中,建议四种A·R复合运算方法联合应用,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3.
4.
本文按污染源不同在对地下水水质分类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区地下水水质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论述各区地下水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6.
黄际能 《华东地质学院学报》1998,21(1):77-83
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衡阳市区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及分区,从而将本市地下水资源分成A,B,C,D四种区域,并对各区域的开采远景做了详尽的分析。分区结果为区内地下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8.
模糊集理论应用于地下水污染综合评价,是现阶段国内比较先进的方法之一。该方法用隶属函数描述水质分级,使本来具有模糊性的水质级别有了比较清晰的数量标准,从而使地下水污染的水平分带和垂向分带更趋于合理。本文从建立地下水污染通用线性隶属函数数学模型出发,以长春市东郊地下水污染的模糊综合评判为例,并应用PC—1500A计算机进行模糊综合评判,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该方法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层次分析法在水质污染模糊综合评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层次分析法引入水质污染模糊综合评判的权重计算中,力图既考虑各项因子对环境污染的数量值贡献,又较好突出重要因子的作用和因子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以及它们之间的拮抗、协同作用。文中还列举了具体实例来论述该法的使用及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评价宝应县地下水质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尝试性运用模糊数学评判法 ,对扬州市宝应县地下水主采层第 承压地下水质量进行综合评判。从确定数学模型、建立模糊关系矩阵、计算权数分配 ,到进行综合评判等几个方面 ,系统介绍本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 ,并对评判结果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根据流域的特点,建立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和分级量化标准,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以塔里木河为例,对源流和干流的生态环境质量分别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源流到干流,从干流的上游到下游,生态环境质量的脆弱性逐步加重,评价结果符合塔里木河流域的现状。模糊综合评价法能较好地反映出生态环境系统的模糊性,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合理。 相似文献
13.
14.
松嫩盆地地下水水质评价图的编图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我国现行的《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为主要依据,结合松嫩盆地地下水化学组分和水质与地方性疾病密切相关的特殊情况,对《地下水质量标准》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订,采用国标推荐的方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整个盆地的地下水质量等级进行了评价,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松嫩盆地地下水水质评价图》,该图由《地下水水质级别分区图》(主图)、《主要开采含水层天然有害组分浓度分布图》和《地下水人为污染有害组分超标范围图》(辅助图)、《水质动态曲线图》三部分组成,该图在内容上突出反映了主要开采含水层的地下水质量状况、不同级别水质和地下水有害组分的时空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5.
Zheng Yi Yu Chunxing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9,(3)
本文论述了灰色聚类方法的原理及方法的计算步骤。并用吉林省前郭镇部分承压水水质分析资料进行水质综合评价,还通过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对比,说明该方法的可靠性与先进性。 相似文献
16.
为查明其地下水质量现状,通过对无为地区地下水取样分析,采用地下水单指标及分类指标评价法对无为地区地下水质量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无为地区地下水质量较差,影响地下水质量的天然化学组分主要为铁、锰、铝、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硝酸盐、CODMn、pH、砷等,分析了地下水超标原因,可为该地区地下水资源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频率统计法选择Hg、COD等评价因子,从隶属度、权重的计算以及模糊模型的选择等方面,详细介绍模糊数学法运用于项城市浅层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的过程,并结合综合指数评价结果对其进行简析. 相似文献
18.
模糊数学法在地下水污染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对于由诸多综合因素的决定的,不宜用二值逻辑评价的事物,用模糊数学的进行总体评价是一种创新,这在人类的思维方式上是一大进步,本文就是根据地下水的诸多杂质含量的实测数据,用模糊数学的方法评价地下的污染程度,判定水质等级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