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世界上最早的一条地震记载,是《太平御览》上记载的公元前23世纪山西永济西南蒲州地震,距今已有420O多年.公元前132年,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创造了世界有史以来的第一台地震仪(后人称候风地动仪),当时此地震仪测到陇西地震,众人皆服其妙.中国地震资料最丰富,地震记载时间长.明朝全国地方志盛行以来,我国地震记载遍及于各县,积累了一大批宝贵的  相似文献   

2.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是否真实存在,至今还是一个有争议的科学与历史问题。否定其最大的理由在于因历史记载产生的矛盾。依《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张衡于阳嘉元年(公元132年)建造候风地动仪,而其卒于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在此期间,《后汉书》只记载过一次地震,即永和三年(公元138年)的甘肃陇西地震。一般认为候风地动仪记到的是此次地震。矛盾之处在于对公元138年甘肃陇西地震的历史记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后汉书·五行志》 记载当时京师“裂城廓,室屋坏,压杀人”,即在陇西地震的同时,京师也发生了破坏性的地震;而《后汉书·张衡传》却说“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记载的是在陇西地震发生时京师并无任何有感地震发生。由此,有人认为,在公元138年候风地动仪记录地震的同时京师就已经发生强烈有感地震了。人都有感,地震动仪记到也就不足为奇了。更进一步,由于历史记载出现矛盾,地动仪无出土实物,发明后很快遗失,因而就认为候风地动仪历史上并非真实存在,其存在性值得怀疑。本文针对这个记载矛盾做出另外一个解释,论证在东汉时有两个京师,一是长安,一是洛阳,京师震指的是长安,而候风地动仪放在河南洛阳。从而对历史记载中的矛盾有所解释,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候风地动仪存在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3.
1850多年前,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着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举世闻名的地震仪之父——张衡.张衡博学多才,精通天文、历法、数学,也擅长文学,历任郎中、尚书侍郎,两度任太史令,前后凡14年.公元132年,张衡在洛阳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测量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这比欧洲的地震仪早1700多年.此外,他还创制了最早的用水力推动的天文观测仪器.他创立的系统的完整的天文学说——“浑天说”,提出宇宙是无限的见解,对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有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名词解释     
[东汉灵台]我国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安放观象仪器的场所,相当于近代的观象台。灵台是太史署下属机构。杰出的地震学家张衡两次任职太史令,亲自领导和参与灵台工作。他创制的“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都曾先后安放于此。1975年在洛阳汉魏故城南郊发掘出东汉灵台  相似文献   

5.
《地球》2011,(11):6-7
关键句:一千五百年前的幸福至今还在 1500年前,意大利的一对夫妻合葬,1500年后,他们依旧对视着。当考古人员发现这一幕时,他们为之动容。 近日,在意大利摩德纳翻修一座宫殿时,工作人员无意中挖出两具合葬情侣的骸骨,从其姿势可以看出,他们死后仍双手紧握,女方似乎仍深情地望着对方。考古学家认为,这对夫妇并不富有,因为他们的墓室非常简单,他们可能居住在附近的一个农场里。  相似文献   

6.
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 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 由于地震灾害的严重性, 中国对地震这一自然现象的记录、观察具有悠久的历史. 《今本竹木纪年疏证》记载了公元前23世纪的地震, 后来的《史记》、 《汉书》等也记述了地震事件及其影响, 为现代地震科技发展留下了宝贵的地震史料. 众所周知, 张衡于公元132年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 并于公元138年在洛阳测到了千里之外的陇西地震, 开创了人类用仪器感知地震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张衡候风地动仪原理复原方案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有关记载,明确提出张衡候风地动仪所具有的各项性能及原理复原的目标及方案。按本文提出的原理复原方案,地动仪能够接受地震波中的“首波”,并可以此来确定地震的大致方位,在首波较弱,不足以报警时,则利用它来抑制后续横波,使横波不干扰方位角的测定。  相似文献   

8.
张衡候风地动仪原理复原方案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依据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有关记载,明确提出张衡候风地动仪所具有的各项性能及原理复原的目标及方案。按本文提出的原理复原方案,地动仪能够接受地震波中的"首波",并可以此来确定地震的大致方位,在首波较弱,不足以报警时,则利用它来抑制后续横波,使横波不干扰方位角的测定。  相似文献   

9.
正像海洋在月球影响下发生涨潮和落潮一样,地壳也是有规律地升和降,但其量值甚小。探索此种地球潮汐与地震联系的尝试,至今尚无成效。美国的威姆斯(R.Weems)对1937年以来美国东部全部地震的地点和时间的资料做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有近6千万年来形成的地壳大断层系通过的地方,地球潮汐能促使地震活动增加。  相似文献   

10.
人类对地震的认识最早始于我国.东汉的张衡在公元132年研制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候风地动仪.他的基本思想是:地震是由远处一定方向传来的地面震动.这是一个本质性的理解,被公认为是地震科学发展的里程碑.直到18、19世纪,西方的一些人才重新确认这个概念.地震学诞生后,一直沿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研究地震——研究地震的成因和地震预报;二是利用地震——利用地震产生的地震波去探测地球内部.从科学史上看,前者开始得早,但进展缓慢.而本世纪以来,后者即利用人工方法产生地震波,再接收它们在岩层分界面产生的反射  相似文献   

11.
张奕麟先生和768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68工程是电信传输地震台网观测分析处理系统项目的简称.是一个从设计、研制、开发、生产、技术集成到工程建设的综合性科技工程,也是当时国家地震局建局以来的一个最大的工程项目,建成了北京,昆明,兰州,沈阳,成都和上海6大电信传输地震台网(后改称为地震遥测台网).  相似文献   

12.
张衡在公元132年创制的地动仪是人类在地震学的首创仪器,复原工作被国内外学术界和社会大众所重视.中国历史博物馆1951年展出的王振铎地动仪复原模型,其原理因袭了日本萩原尊礼1937年的直立杆推测,外形参照了服部一三1875年的部分设计.该模型曾赠送给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至今与美国赠送的月球石头并列展示在日内瓦,地位很高.但随着国内外的广泛知晓,模型复原中的偏谬日渐突出.问题不仅在于模型没有做过理论计算和仪器鉴定,而且50多年间国内没有一件(包括模型原件)验震的实例,加之日本在1939年的地震观测中得到了否定的结论.国际上对该模型的公开否定和批评已经见诸于正式的学术刊物和专著中,少数学者误以为这是中国研究的定论结果,继而认为地动仪不属于真正的科学,失传的根本原因是没有达到科学的要求,甚至认为中国人把张衡地动仪视为"国宝",更多地象征着一个民族的想往,而不是代表一个完满的现实,还出现了完全否定张衡地动仪在科学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张衡地动仪的失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武玉霞  朱涛 《中国地震》2007,23(1):93-103
0引言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世界上更多的人注意到了中国的张衡和他创制的地动仪。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出现比西方的验震器(1703年Feuille、1747年Cirillo、1751年Bina、1784年Cavalli等仪器)早约1600年(Dewey等,1969),是人类第一台地震仪器,还因为它成功地测到了公元134年的陇西地震,首开人类测震记录之先河(“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后汉书.张衡传》)。目前,张衡地动仪的研究已经国际化,国内外取得的一些新成果,修正、更新和弥补了早期研究中的一些内容和缺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长期宣传的地动仪曾经检…  相似文献   

14.
张衡候风地动仪的原理复原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冯锐  武玉霞 《中国地震》2003,19(4):358-376
候风地动仪复原研究的分歧源于工作原理不清,影响到外形复原的合理性和对地动仪科学地位的公正评价。针对百年来悬垂摆和直立杆这两种基本原理的猜测,作者从现代地震学的角度出发,对验震器的特点、《后汉书》的记载、都柱结构与运动、陇西历史地震、洛阳的烈度以及洛阳地震台的现代地震记录图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候风地动仪的工作原理是悬垂摆,触发地动仪运动的是瑞利面波,共振起到放大作用。长期流行的直立杆原理(曾一度被误称为“倒立摆”)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15.
张衡地动仪的外形需要重新复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最流行的王振铎1951年复原的地动仪模型,不仅工作原理和内部结构不对,其外形也是错误的。这个外形既不符合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也不符合考古发现的汉代文物,更被灵台遗址的考古发掘结果所否定。因此,不能继续用这个模型的外形再进行广泛的社会宣传。重新复原已是不可阻档的历史潮流。坚持不改,拖延下去,会有损于中国古代文化乃至今天中国的形象。在重新复原时,对于模型的整体外形、蟾蜍、龙以及其他装饰的处理问题,提出了应该遵循的3个原则。  相似文献   

16.
张奕麟先生是我国老一代的地震科学家,我国近代地震观测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张奕麟先生生于1928年10月12日,现在退休安居于上海地震局的家属院内.已经80岁的张老不仅身体依然硬朗,而且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流利.  相似文献   

17.
张衡地动仪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冯锐  武玉霞 《中国地震》2013,29(2):179-197
地动仪的诞生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本文旨在探讨张衡科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物质基础.张衡生活在东汉文化发展的顶峰时期,“观察异象、辨别凶吉”的朴素愿望是研制地动仪的原始动力.作者追溯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张衡的学术历程、地动仪的问世过程,分析了东汉早期的地震活动、古代的地震观念和灵台科学活动的特点.指出地动仪的研制起步于公元128年,张衡基于感性认识升华出两个地震概念——地震的位置可按方位判断、地震和地裂必须加以区别,这使地动仪的研制有了明确的技术追求.仪器制作上,张衡崇尚“制器尚象”的原则.地动仪的测震原理模仿了悬挂物(即天然验震器)对地震的反应,技术实现上借鉴了门闩类的触发机构,还通过龙首吐丸的方式留下了发生地震的物质证据,这3个关键问题的解决成就了公元132年地动仪的问世和134年的成功验震,构成他科技创新的完整内容.地动仪的发明深化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对当时的东汉及其后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20.
冯锐 《中国地震》2016,32(4):571-583
地动仪的研究涉及历史和科学的统一。古籍文字的主要部分是对测震现象的描述,研究的学术观点和模型尽可不同,但地震学基本概念和原则是需要遵循和坚持的,方能正确把握和解读史料。针对一些专业认识上的误解,本文以地震学的基本概念和学科发展史实为依据作了必要的澄清和纠正,诸如地动仪的反应方向、对地震和非地震的不同反应、陇西地震的量化分析、地震学的实验检验、在地震科学史上的作用等。还对个别的脱离实际却被媒体高调宣传的模型实验,指出了其原则性失误。地动仪研究的重点并不局限于重建一个模型,更要探寻古人如何发现和利用了自然规律,学习和掌握地震学的基本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