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阳江市1980—2015年降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阳江市强降水(小时雨强≥20 mm)年平均天数为14.2 d,连续性强降水(1 d出现2次或以上的强降水)年平均天数为4.2 d,超强降水(小时雨强≥50 mm)年平均2.1 d;强降水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5—6月是阳江市强降水多发期,04:00—11:00和14:00—16:00是阳江强降水多发时段。  相似文献   

2.
重庆地区短历时强降水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重庆地区34个气象站1981—2016年逐分钟降水资料,对10、60、360和1440 min短历时强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和分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地区短历时强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全市有3个高值区,中心分别位于西部沙坪坝站、东北部开州站、东南部秀山站。短历时强降水趋势变化空间差异较大,东南部、东北偏北地区以增多趋势为主,其余地区以减少为主。360 min最大降水量最不稳定,随着降水历时的缩短,最大降水量的稳定性逐步增大;各历时最大降水量均为正偏态分布。根据重庆地区短历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其EOF分析结果,并考虑到重庆地区复杂地形、城市雨水排除规划和应用上的方便,将重庆地区短历时强降水分为3个区,分别是西部区、东南部区和东北部区。  相似文献   

3.
三峡东区春季首次强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谦  谢安  刘霞 《高原气象》1999,18(1):71-78
应用16年NMC常规资料和卫星OLR资料,分析了三峡东区春季首欠强降水的气候特征,其特点:以西路冷空气影响为主,与高原的对流系统有直接联系,从中南半岛向东北,经我国西南的低层暖湿空气输送带是春季强降水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刘丽  陶云 《干旱气象》2012,(1):15-20
利用云南省1961~2008年94个站点逐日降水资料,根据百分位法定义了不同站点的极端强降水阈值,应用EOF、线性倾向率和周期分析方法,对云南极端强降水事件频数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诊断。结果表明:云南省汛期极端强降水阈值的空间分布呈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大的分布趋势;以百分位法定义的极端强降水事件频数和大雨及以上强降水频数的空...  相似文献   

5.
基于粤东暴雨中心范围内1967—2019年国家气象观测站和2003—2019年区域气象监测站降水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等统计方法分析了粤东暴雨中心强降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1)粤东暴雨中心年平均强降水日10.43 d,国家站统计强降水日数、雨日占比和雨量占比最大都为汕尾海丰,但24 h降水量极值出现在惠东高潭1 056.7 mm。(2)强降水雨日和雨量月变化均呈双峰型,强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且前汛期和后汛期基本相当。(3)强降水日年变化呈增加趋势但变化不显著;21世纪起强降水日年际变化幅度明显增大,最多年和最少年均出现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6.
利用1996—2017年佛山3个遥测站统计数据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 mm/h以上的短时强降水的气候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天气集中在4—9月,前汛期短时强降水次数与后汛期年际变化无一致性,前汛期变化比较平稳,而后汛期则有增多趋势;后汛期短时强降水次数年代际增多趋势较为显著。前汛期短时强降水次数高值年,位势高度异常主要集中在亚欧大陆的东海岸上,较低纬度的正异常正好对副高有增强作用,对应的水汽通量季风异常主要是从南往北输送与水汽积分在华南地区出现的正异常;后汛期高值年异常主要出现在青藏高原上的正异常,对应从中南半岛水汽输送西南向东北异常,后汛期同样在华南偏西南地区出现水汽积分的正异常。  相似文献   

7.
利用1986—2016年62个国家气象站5—10月的逐日和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省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强降水发生范围,逐年、逐月、逐旬、逐时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雨强分布规律等。结果表明:1)1994年辽宁省强降水频繁、雨强大、降水范围大,为典型强降水年份。2)辽宁省强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尤其是7月下旬—8月上旬,占总发生次数的38.3%。3)早晨和下午为短时强降水高发时段,上午及夜里为短时强降水的低发时段。4)辽宁省强降水呈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特点,存在3个高值区, 2个低值区。5)辽宁省短时强降水以20—40mm/h为主,日强降水以50—100mm/24h为主。  相似文献   

8.
淮河流域暴雨强降水的环流分型和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淮河流域1961—2009年39站逐日降水资料,通过趋势分析、EOF和REOF方法分析了近50年淮河流域暴雨的气候统计特征。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历史天气图资料,研究了淮河流域8个洪涝年份26个集中强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 淮河流域年暴雨量多年平均在山东西部、江苏东北部以及河南南部有三个极值中心,REOF分析表明年暴雨量的空间分布可划分为4个分布型态:淮南型、中部型、东北型和西北型;(2) 淮河流域年暴雨量近50年来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但各分布型均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且存在明显差异;(3) 从上述26个集中强降水过程的大气环流形势中归纳出6类典型的环流型:梅雨型、江淮气旋型、江淮切变线型、暖切变线型、深槽型和台风北上型。   相似文献   

9.
张凯静  江敦双  丁锋 《山东气象》2018,38(1):108-114
利用1981—2012年4—10月青岛市7个观测站逐时降水量资料和同期NCEP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青岛市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建立青岛市短时强降水天气概念模型。结果表明:青岛市年短时强降水日数无明显变化趋势;4—10月均有短时强降水出现,7—8月是多发月份;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有2个多发时段,主峰在下午到傍晚时段,次峰在凌晨时段;即墨、平度、黄岛为青岛市短时强降水的多发区域,其中黄岛为连续性短时强降水出现最多的区域;青岛市产生短时强降水的天气系统可分为六种类型,西风槽型、横槽型、冷涡型、热带低值系统型、西北气流型、切变线型,其中西风槽型出现次数最多。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71—2003年辽宁省53个地面国家级气象站降水自记纸记录的经数字信息化处理后的逐小时降水量数据和2004—2014年自动气象站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4—10月辽宁省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4年辽宁省短时强降水的发生次数与年降水总量分布对应,均呈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的分布特征,与辽宁地区的地形和低空西南急流的风向等气候特征密切联系。1971—2014年辽宁地区年平均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为1.5—3.5次/a,并呈剧烈的振荡变化,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与辽宁省旱涝变化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7月和8月辽宁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最多,辽宁省东部的丹东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明显偏多;6—8月旬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7月下旬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达到峰值,辽宁地区不同地域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的变化趋势也不同。受辽宁地区地形和低空急流的日变化影响,辽宁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的日变化也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辽宁省北部和最西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次数的日变化不明显;辽宁省南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多出现在后半夜至早晨,其他地区短时强降水多出现在下午。  相似文献   

11.
阿克苏地区大降水天气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61—2006年阿克苏地区气象观测站资料,从时空分布及地形影响等方面对局地和系统性大降水进行了分析;普查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降水天气资料,探讨了大降水的预报指标。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大降水次数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明显增加,50%以上发生在夏季,大降水集中出现在1~3h之内,1h降水量≥10mm一般出现在下午,傍晚是高峰期。局地大降水发生次数远多于系统大降水,有78.4%的局地大降水出现在西部和山区,东部和南部以系统大降水为主。大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是巴尔喀什湖低槽和中亚低槽,中低层切变线、辐合线的暖湿区和高能区与大降水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三门峡市4个观测站1971-2005年的历史资科,分析了三门峡市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造成本地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等.结果表明,三门峡市暴雨主要集中出现在夏季7-8月,尤以7月最多;东部和南部山区暴雨日数较多.影响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500 hPa三门峡处于副高边沿西南暖湿气流中,700 hPa受东西向切变线影响,地...  相似文献   

13.
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气候特征及暴雨落区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61-2016年湖南88个台站逐日降水及NCEP再分析数据,利用突变分析、聚类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的气候特征,并对暴雨落区进行了分型。结果表明,近56年湖南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年平均出现2次,最长持续日数为5天;夏季发生次数最多占73%,冬季未发生,出现较多的月份5,6,7和8月分别占16%,38%,20%和14%;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次数在1993年发生了均值突变,年平均过程次数从1961-1992年的1.4次增加至1993-2016年的2.8次。持续性区域暴雨过程年均发生0.9次以上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湘中以北,湘中以北较湘南年均次数偏多。持续性区域暴雨强度全省区域平均值为82.5 mm·d^-1,大于85 mm·d^-1的台站主要分布在湘西北及湘东南。暴雨日强降水落区可分为4类空间分布型即湘西北型、湘中偏北型、湘中偏南型及湘东南型,4类空间分布型的累计暴雨日数占总持续性区域暴雨日数的百分比依次为25.6%,30.1%,21%和18.4%,湘西北型与湘东南型的降水强度较湘中偏北型与湘中偏南型的降水强度大,且强降水落区相对更集中;对应4类暴雨落区分型合成的925 hPa风场切变及水汽辐合大值区的位置、走向与4类暴雨空间分布型的强降水落区基本吻合,对强降水的落区有较好指示性。  相似文献   

14.
华北盛夏暴雨过程的能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实况资料和T213输出资料,对发生在2005年8月16日~17日的华北暴雨过程进行了能量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前24h~36h,对流层上下层有暖湿空气同时发展,是暴雨发生的重要动力机制;强的干、湿静力能锋区稳定维持是这次大范围暴雨产生的能量基础,中低层湿静力能差值大于0,且数值很大,说明对流不稳定层结很强,暴雨发生在高能、高不稳定度的条件下;水汽的充足补给作用,是这次暴雨过程能量转换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东北地区夏季暴雨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200个测站1961~2005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东北地区夏季暴雨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以及各类暴雨与各种影响天气系统之间的气候统计关系。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暴雨由东北地区的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地域特征十分明显,绝大多数大范围和区域性暴雨一般都集中出现在东北地区的南部和中部,而局地暴雨的分布范围相对较广,地域差别也较小。在时间分布上,几十年来东北地区暴雨的阶段性变化特征十分明显,多暴雨和少暴雨的出现具有11~12年左右的低频变化周期。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暴雨日出现的年际变率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东北地区暴雨发生的次数虽然明显减少,但平均每个暴雨日的暴雨量却有所增加。在东北地区出现的局地暴雨中,以北方天气系统的影响贡献最大,而在区域性暴雨和大范围暴雨中,南方天气系统影响的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华北北部黑风暴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刘景涛  郑明倩 《气象》1998,24(2):39-44
使用内蒙古中西部72个地面测站1957~1996年历史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黑风暴的气候学特征,包括黑风暴的地理分布、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年变化、旬变化、日变化等时间变化特征和强度变化;讨论了形成上述变化特征的气候成因。得到如下结论:内蒙古中西部是黑风暴的易发区和多发区,最大中心位于内蒙古中部的朱日和;黑风暴的时间变化特征显著;强度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华北北部黑风暴的气候学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景涛  郑明倩 《气象》1998,24(2):39-44
使用内蒙古中西部72个地面测站1957~1996年历史资料,分析研究了该地区黑风暴的气候学特征,包括黑风暴的地理分布、年代际变化、年际变化、年变化、旬变化、日变化等时间变化特征和强度变化;讨论了形成上述变化特征的气候成因。得到如下结论:内蒙古中西部是黑风暴的易发区和多发区,最大中心位于内蒙古中部的朱日和;黑风暴的时间变化特征显著;强度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8.
我国北方区域沙尘天气的时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占华  任国玉 《气象科技》2007,35(1):96-100
将我国北方沙尘主要影响区划分为3个区(西北区、华北区、东北区),用网格面积加权计算区域平均的方法,比较了各区沙尘天气的时间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部沙尘日数的量级明显多于东北部;沙尘暴的发生有比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各区白天较夜间更易发生沙尘暴,2区(华北区)和3区(东北区)发生沙尘暴初始时刻的峰值出现在14:00,1区(西北区)出现在15:00~16:00;2区和3区出现沙尘天气的极值在4月,而1区在4、5两个月都是极值期;春季是各区沙尘天气的多发期,1区夏季沙尘天气发生的频次也较高;各区的沙尘日数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发生了由多到少的跃变,1区和2区的突变点在1987年,3区在1983年。我国北方3个区沙尘天气的日、月、季节变化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中1区表现得较为独特,2区和3区则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9.
1961~2005年中国大雾天气气候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曹治强  吴兑  吴晓京 《气象科技》2008,36(5):556-560
利用1961~2005年中国541个地面台站观测的能见度和相对湿度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雾时空分布特征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冬半年大雾日数明显偏多.夏半年明显偏少.其中11月最多,6月最少.在空间分布上,中国东部降水量较多的平原和丘陵年均大雾日数较多,而内蒙古大部和中国西部大部分地区年均大雾日数较少,多在1天以下.长江中下游和黄淮地区一些省市,是大雾天气多发的地区,并且具有明显正变化趋势,年大雾天气日数呈波动增多的趋势,波动的周期大约为1.5年.1982、1987、1989~2000年和2002年是大雾日数较多的年份,而1967年则是大雾日数明显偏少的年份.  相似文献   

20.
利用日本气象研究厅提供的1980~1997年共18a3h一次的Tbb资料,采用统计Tbb≤-36℃出现频率的方法,研究了南海及邻域对流活动的区域统计分布特征,为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