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黄河口潮间带沉积物团聚体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到海岸带的侵蚀过程。采用扫描电镜SEM、土壤物理和土壤化学领域的多种方法,对比分析影响黄土和黄河口沉积物团聚的主要物质基本理化性质,通过测定不同条件下碳酸钙和Ca2+对团聚度的影响,研究了碳酸钙和Ca2+的团聚作用和对黄河口沉积物水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钙是影响黄河口沉积物团聚的主要物质,其含量与黄土中的含量相当,为10.67%,而沉积物的平均粒径比黄土小,说明碳酸钙以微晶态形式胶结黏粒形成小粒径颗粒,被径流通过河道带到黄河三角洲沉积下来。碳酸钙的团聚呈现出粒级越大碳酸钙含量越高的趋势,对比碳酸钙与Ca2+对黄河口沉积物的团聚作用表明,碳酸钙对颗粒的团聚作用比Ca2+的团聚作用强。黄河口沉积物黏粒基本上不是分散存在的,而是被碳酸钙团聚成微团聚体存在的,在长期的往复潮流和波浪的作用下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生物洞穴对潮滩沉积物扰动的影响研究越来越受到海洋沉积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等学科交叉的重视,并影响潮滩沉积物侵蚀的细观机理.室内土柱试验制备了有生物洞穴和无生物洞穴扰动土样,模拟了波浪作用下土样的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并对这2种土样进行了基本的物理力学性质测定和冲刷试验.结果表明:生物洞穴形成的优势通道,使其孔隙水压力累积值小于无生物洞穴扰动土样,其表层的含水量和黏粒含量比无生物洞穴扰动土样大.当冲刷流速大于土样泥沙起动流速时,有生物洞穴扰动的土样比无生物洞穴扰动土样更容易被冲刷.但当冲刷流速增大到一定值时,有生物洞穴扰动土样与无生物洞穴扰动土样的抗冲刷性能又趋于一致,因此生物洞穴的存在将影响海岸侵蚀过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采用不同方法对东沙底质沉积物进行了土粒相对密度分析前处理,以探讨东沙底质沉积物中可溶盐、碳酸盐和有机质对其土粒相对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盐、碳酸盐和有机质后,东沙底质沉积物土粒相对密度明显降低,其中可溶盐对其土粒相对密度的影响最大。有机质含量的变化与东沙底质沉积物土粒相对密度变化的关系较大,呈负相关;而可溶盐和碳酸盐含量的变化与东沙底质沉积物土粒相对密度变化的关系则很小。  相似文献   

4.
以螃蟹扰动作用下黄河口刁口地区潮滩表层沉积物为例,对沉积物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其运移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螃蟹扰动作用使表层20 cm以内沉积物的含水率明显增加,渗透性略有提高,表层30 cm以内土体贯入强度降低,下层土体贯入强度增高;螃蟹每日掘出的细粒物质达502.08 g/m2(干重),远大于螃蟹洞穴在涨落潮过程中所捕获的细颗粒物质,并使潮滩表层沉积物细化。从螃蟹扰动对沉积物组成、性质和运移产生的作用,可以得出生物活动对黄河口潮滩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0.1 mol/L HCl和1%Na2CO3两步连续提取法,对103个渤海表层沉积物样品的生物硅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范围为7.3~54.7 g/kg,均值31.5 g/kg,高于其他相关调查,原因可能是由于采用0.1 mol/L HCl提取过程中,破坏了生物硅表面的金属氧化膜。对沉积物生物硅含量的空间分布表征显示,莱州湾是沉积物生物硅的低值区、而渤海湾与辽东湾之间的河北沿岸海域是相对高值区,初步认为是陆源营养物质的输入与黄河泥沙长期不断输入干扰沉积环境的稳定性,造成了该海域表层沉积物生物硅分布差异。主成分分析显示,生物硅含量与沉积物黏粒含量、细粉砂、有机氮、有机碳的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进一步证实沉积物粒度特征和营养环境对生物硅积累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要素,本文在现代黄河三角洲不同沉积区域,垂直海岸线布设测线,采用黏结力仪进行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测试,并在相应测点开展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与粒度成分测量工作。研究结果表明高潮滩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最高,在1.1~4.02Pa之间,沉积物不易发生侵蚀,含水量低、干容重大、黏粒与粉粒含量高、平均粒径小、不排水剪切强度大是高潮滩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偏高的重要因素;中潮滩沉积物受生物活动影响显著,临界剪切应力在0.10~1.90Pa之间,生物活动扰动、生物排泄及遗体遗迹的程度与数量是造成不同区域测试差异的重要原因;低潮滩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很低,在0.08~0.80Pa之间,沉积物极易发生侵蚀,含水量高、干容重偏低、砂砾含量高、平均粒径大、不排水剪切强度小是其典型的沉积物物理力学性质,也是造成低潮滩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普遍低于高潮滩的重要原因;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区域特征表现为北部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水平最低,在0.11~0.4Pa之间,东部最高,在2.8~4.55Pa之间,南部与东北部居中,分别在0.63~0.84Pa与0.83~2.99Pa之间,东北部空间非均匀性分布显著,粒度组分的分异是导致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区域差异显著的重要因素,黏粒含量高的沉积区域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普遍高于砂砾含量高的沉积区;与世界其他大型河口三角洲相比,现代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临界剪切应力水平偏低但非均匀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埕岛海域长期以来的海洋沉积物工程分类样品进行分析,发现并总结了黏粒质量分数与塑性指数之间存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下,只利用沉积物的粒级组分就可进行工程分类。研究发现:粉土与粉质黏土的黏粒质量分数界限为20%,粉质黏土与黏土的黏粒质量分数界限35%。使用该分类界限,在研究区只使用粒度对沉积物的工程分类命名准确率可达90%以上,做出沉积物分布图准确率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8.
强烈波浪作用在河口海岸区域引发海底沉积物的剧烈扰动,所形成的近底高浓度浑水体可汇集成海底浊流,在污染物和含碳物质自近海向远海输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陆海相互作用的重要驱动力。而近底高浓度含沙层因含沙量及其中组分的不同,其流动性亦不同。针对海底可能存在的高浓度含沙层,采用流变试验,通过剪切速率-剪切应力间的流变关系对不同含沙量下的粉土浑水体进行流变特性分析,并结合前人所做的不同粉粒黏粒比例、不同含量的浑水体流变测试结果,将粉土浑水体在100~1 350kg/m3含沙量范围内划分为牛顿流体、过渡流体和宾汉流体三种流体类型,给出了以粉粒与黏粒组分为主的含沙浑水体的流变性质变化界限图,为近底高浓度含沙层运动研究提供流体性质分类参照。  相似文献   

9.
长江水下三角洲浅表沉积层中的生物扰动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查明长江水下三角洲生物扰动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生物扰动构造的可能影响因素,使用箱式采样器获取包括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过渡带以及正常浅海的无扰动沉积岩心,利用高分辨X-ray成像技术对浅表沉积层中的生物扰动构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水下三角洲发育虫孔构造和挖掘构造,虫孔构造直径0.5-2mm,长度数厘米至数十厘米,多数虫孔垂直于层理发育,挖掘构造形态呈漏斗状,其内沉积物混合强烈;生物扰动构造具有明显的分带性,三角洲前缘生物扰动指数〈1,前三角洲及过渡带扰动指数为2-3级,最高达4级,而紧靠前三角洲的正常浅海生物扰动指数为2级。生物扰动构造的发育主要受上覆水体盐度、悬浮体含量制约,在盐度接近正常浅海水体盐度、悬浮体含量中等的前三角洲、过渡带是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有利环境。研究未发现底质沉积物类型、底质环境因子对生物扰动构造的明显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北太平洋CC区表层沉积物中的微体生物化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区表层沉积物中的微体生物化石丰富,且分异度较高,反映了热带大洋高生产力的特点。中一方面,保存于海底沉积物中的不同的地质时期的微体生物化石都代表着一段沉积的历史。本文通过对表层沉积物中不同的微体化石的组合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该区表层沉积物的沉积类型,只特点以及它们与微体化石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Analyses of clay mineralogy about 30 surface sediments indicate widespread occurrence of illite, kaolinite, chlorite and montmorillonite throughout the Bohai Sea. Illite is the most abundant mineral, averaging 60%, kaolinite, next to illite, is the most abundant one,averaging 18%. Chlorite and montmorillonite come second, averaging 12% and 10% respectively. The distributive patterns of clay mineral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uspended materials carried into the Bohai Sea, especially to those did by the Huanghe River, and to water dynamics in the area.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the assemblages and the others of clay minerals, the Bohai Sea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lay mineral regions, the Liaodong Gulf region and the Bohai-Laizhou Bay region.  相似文献   

12.
冲绳海槽中部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1992年7月“向阳红16号”海洋调查船利用大洋50型抓斗在冲绳海槽中部(25°30’-30°N,125°-129°E)区域内获取表层沉积物样品88个。表层沉积物中的放射虫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愈近海槽放射虫的数量及属、种丰度值愈高,西侧槽坡离开槽区越远,放射虫数量及属种越渐少。而东侧槽被放射虫数量则表现了高、低值成点状分布的格局。表层沉积物中两大类放射虫的百分含量分别为泡沫虫约占87%,罩笼虫约占13%。另外根据分析结果,把本区分为3个小的沉积区:陆坡上部沉积区;陆被下部沉积区;海槽底部沉积区。  相似文献   

13.
南海神狐海域含水合物层粒度变化及与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沉积物粒度与水合物饱和度的关系,对南海神狐海域水合物钻探区2个获取水合物的钻孔岩心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及粒度与水合物饱和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含水合物沉积物具有粉砂含量72%~82%、黏土含量小于30%、砂含量一般小于10%的基本特征,其中粉砂中以8~32和32~63 μm粒级的中细一粗粉砂占优势;该特征与上下不...  相似文献   

14.
白洋淀地区近3万年来的古环境与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沉积环境特征的研究和~(14)C年代的测定表明,本区近3万年来的岩层,可划分为五个层段。主要是河流或河流泛滥相沉积。全新世底界为6m。历史上白洋淀多次变化,人类活动是影响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5.
南海西沙海槽盆地地质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沙海槽盆地是一个发育在南海北部陆坡深水区的新生代沉积盆地,接受了厚1 500~8 000m的沉积,沉积层中部厚,南北薄,呈南北分带特征。地震剖面上表现出下断上拗的特点,盆地裂陷期的构造样式以"多米诺式半地堑"或"地堑"为特征,控制半地堑发育的主要断层有F1、F2、F3、F4、F5。盆地发育经历了古新世—渐新世断陷和中新世—第四纪拗陷两个主要演化阶段,断陷阶段发育陆相河湖相沉积,拗陷阶段发育浅海-半深海沉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岩性特征、沉积旋回、接触关系、孢粉和微体古生物等资料,对大小凌河地区的第四纪地层进行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第四纪以来的沉积物及其特征,并分析晚第四纪以来的海相地层与海侵特征。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表层沉积物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nirS基因为分子标记,将PCR、克隆文库构建与测序和典范对应分析相结合,对珠江口表层沉积物nirS型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3个站位共获得180个nirS基因克隆子,隶属于62个OTUs,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在50%—100%之间。各站位OTU分布格局差异明显,范围在19—33之间,表现出高度的多样性。系统进化分析表明,62个OTUs形成了5个类群,分别与河口、海洋沉积物、海岸养殖排放废水、富营养化海湾及海水养殖沉积物等的反硝化微生物聚类在一起,表明珠江口作为海淡水交汇区具有独特的反硝化微生物群落分布格局,同时也指示了珠江口氮污染及富营养化程度。典范对应分析结果表明,盐度、氮相关营养盐水平(PON/TN、NH4-N、NO-N和NO-N)可能是影响其分布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南海永乐龙洞发育于永乐珊瑚礁台地,龙洞深度达300m,为世界之最。沉积物堆积在龙洞的洞壁斜坡、龙洞中部的转折平台以及洞底等部位。使用激光粒度仪、X射线粉晶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等对采自不同深度的沉积物进行了粒级、矿物物相、元素含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龙洞沉积物绝大部分为钙质生物碎屑,以砂粒级碎屑为主,含砾石碎屑、粉砂碎屑,分选和磨圆差;沉积物矿物组成以文石、高镁方解石为主,含少量低镁方解石,其平均含量分别为69%、28%、3%;化学组成以Ca、Mg、Sr为主,平均含量分别为35.5%、0.9%、0.5%,含少量Si、Al、Ti、P、S等元素。该区沉积物来源包括礁坪生物碎屑和东亚季风风尘陆源物质两个方面,以礁坪来源的生物碎屑为主;龙洞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捕获作用和垂直沉降作用两种方式,而以机械捕获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19.
赵全基 《海洋科学》1993,17(1):62-66
本文分析了南黄海近岸沉积物中P_2O_5,CaCO_3、有机碳及一些金属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这些特征与沉积物类型、水动力状况、入海河流、生物活动及沉积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角洲潮滩剖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验潮、潮滩水准测量、沉积物分析和遥感资料,分析了黄河三角洲不同岸段潮滩的特征。水准测量表明,侵蚀潮滩剖面形态为下凹,而淤积潮滩则上凸,由高潮线至低潮线,潮滩沉积物均变粗,这种变粗趋势在北部侵蚀岸段和河口侧缘明显,在河口南侧稳定海岸则不明显。潮滩沉积物含水量为12.2%~32.2%,平均为21%,海滩表层沉积物不排水剪切强度在0.1~0.35 kg/cm2之间。受局限岸滩的平面形态和剖面形态受到周围大坝地形影响,具有和砂质海滩类似的形态,显示波浪对该潮滩的作用强烈,根据剖面测量结果与遥感图像,发现河口北侧有一个小的冲积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