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7 毫秒
1.
气候生态产品是指生态系统中与气候密切相关,满足人类需求的气候要素产品及气候服务功能总和。浙江省气象部门在探索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推动国家气候标志创评,推进天然氧吧、避暑旅游地、气候宜居地等气候生态品牌创建示范活动,探索农产品气候品牌溢价实现策略,开展气象景观预报,发展“气候贷”,开展“气象+医养”服务模式探索。但是,相关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主要体现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不多、缺乏价值定量核算办法、社会宣传不足、科技支撑不强、复合型人才缺乏等。为了更好地促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出几点思考:一是强化政府主导,融入产业发展,多部门联合推动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二是加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与技术支持,提升科技能力;三是开展效益评估,重视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定量核算研究;四是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上级业务指导和政策支撑;五是加强宣传,提升气候生态品牌影响力;六是加强生态气象综合型人才引进与培养。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分析制定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且提出制定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的基本构想。主要运用了实证分析、价值分析、经济分析和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认为:制定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要明确“维护生态公平与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理念以及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二元立法目的,并由此确立该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监管体制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3.
概述了旨在分析制定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制定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的基本构想。主要运用了实证分析、价值分析、经济分析和历史分析等研究方法。结果认为:制定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具有必要性与可行性;我国气候资源保护单行法要明确“维护生态公平与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理念以及促进经济发展与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的二元立法目的,并由此确立该法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监管体制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量化分析和分类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量化分析和分类评价青海省的农业生态气候资源,根据青海省46个台站多年平均气象资料,采用农业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动态模型,首先计算了农业生态气候的资源指数、效能指数和利用系数;然后通过对多年逐月平衡效能指数模糊动态聚类,划分出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7个类型,并进行相应的评价,结果表明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潜力、匹配状况和利用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发利用农业生态气候资源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秦巴山区板栗气候生态条件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板栗树生长的生态气候习性,采用气象资料和有关实践经验,运用类比综合等方法,分析研究秦巴山区板栗树生长对生态气候条件的适宜程度,并提出进一步开发气候资源和提高板栗产量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秋粮作物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玉米、马铃薯、糜谷等秋粮作物生态气候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将甘肃省玉米划分为5 个、马铃薯4 个和糜谷4 个生态气候适生种植区,并对这 4 种作物提出提高气候资源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乐清是全国经济百强县,具有很高的经济发展活力。但乐清资源短缺,耕地面积紧缺,全面发展乐清经济,推进现代化建设,只能走高科技、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气候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合理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乐清地处浙南沿海,气候资源丰富,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是解决能源紧缺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生态城市,确保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正>《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双月刊)是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气候变化领域内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致力于促进气候变化学科发展,并推动其研究成果在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制定,气候政策与环境外交谈判,生态与环境改善,气候资源保护、开发和高效利用等  相似文献   

9.
从气候状态向量的观点出发,借助于旋转主分量分析方法,计算各站气候资源向量.在此基础上,将光照、热量、水分等气候环境条件综合为气候资源向量并分别与某种作物的标准生长模式曲线线型建立差异(作物生态适宜度)比较关系,提出一种新的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模型.由此得到相对光合生产潜力、相对光热生产潜力和相对气候生产潜力,从而改进了原有...  相似文献   

10.
<正>《气候变化研究进展》(双月刊)是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主办的气候变化领域内由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致力于促进气候变化学科发展,并推动其研究成果在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措施制定,气候政策与环境外交谈判,生态与环境改善,气候资源保护、开发和高效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科学应对气候变化 建设江西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对实现“建设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重要性。结合江西实际,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江西农业、水资源、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江西应对气候变化应采取的措施:一是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节能减排管理,以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二是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选育抗逆品种,以加强农业生态建设;三是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进一步强化水利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四是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市、县和生态城市建设,健全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测报和防虫服务体系,以加强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建设;五是研究和用好“排放权”特殊资源;六是采取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管理与协调,加强气候变化相关科研工作,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科技人才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节能减排科技成果的推广和转化,加大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等,以提高气候变化相关科技工作的水平和能力;七是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江西省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为工业、农业、金融、保险、交通、电力、能源、城市规划和大型工程建设等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本文阐述了江西省气候可行性论证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发展对策,以期为江西省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为更好地发挥气候可行论证在服务江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应加强专业人才引进,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公众对气候论证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和协作,推进部门内外联动机制建设,建立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扩大气候可行性论证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3.
《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新机制,明确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长期目标,将加速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方式的低碳转型,推进能源体系的革命性变革,促进社会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进而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形态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演变。全球低碳转型的紧迫形势,将重塑世界范围内经济、贸易、技术的竞争格局。中国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指引,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路径,确立有雄心、有力度的国家自主决定贡献目标和行动计划,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是顺应世界低碳转型的潮流,又是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制约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减缓碳排放的多赢战略。中国要以全球长期减排目标为指引,制定中长期低碳发展战略,打造低碳先进技术和发展方式的核心竞争力,同时深度参与全球治理,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生态危机体现大国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4.
Despite a wealth of financial, technical, and human capacity in Canadian cities, it remains a challenging task to transform this capacity into effective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and mitigation. Indeed, mitigative and adaptive capacities only represent the potential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s of greenhouse gas and vulnerability reduction. This paper builds on previous explorations of barriers to identify powerful levers by which action can be triggered and sustained at the local level through the study of three municipalities in the Lower Mainland of British Columbia, Canada. The necessity of an explicitly articulated high-level directive, leadership that stimulates a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of 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on, and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climate change response measures within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emerged as crucial enablers of action. Addressing a lack of technical, financial, or human resources is less a matter of creating more capacity than of facilitating the effective use of existing resources. This facilitation depends most fundamentally on re-working the path dependent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policy-making procedures that have characterized the unsuccessful patterns of climate change policy development in the past. The ultimate goal is to contribute to the ongoing efforts to adapt institutions to the complex and uncertain futures associated with a changing climate, while simultaneously embedding broader sustainability goals in long-range strategic planning.  相似文献   

15.
为定量评估鄱阳湖及五河(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以及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参考,文中收集整理了2015年流域水资源、农作物及水产品产量、污染物排放量、水土流失等数据,运用市场价格法、替代成本法等对江西省鄱阳湖及五河流域年度流域物质生产、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承载力、蓄水功能和水土保持五大功能价值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鄱阳湖及五河流域2015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经济价值为4.53×10~(11)元,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比例最高的是流域物质生产,为54%,这反映了江西省是一个拥有丰富农业资源的农业大省。江西省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承载力、蓄水、水土保持等其他功能价值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其服务功能价值将得到更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各级政府纷纷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政策。以江西气候变化和影响事实为基础,分析和总结了目前江西省应对气候变化所采取的政策,包括农业政策、林业政策、水资源管理政策及防灾减灾政策等,得出了政府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政策的制定者的结论,认为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Climate change impacts and adaptation in citie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Many of the decisions relating to future urban development require information on climate change risks to cities This review of the academic and “grey” literature provides an overview assessment of the state of the art in the quantification and valuation of climate risks at the city-scale. We find that whilst a small number of cities, mostly in OECD countries, have derived quantitative estimates of the costs of climate change risks under alternative scenarios, this form of analysis is in its infancy. The climate risks most frequently addressed in existing studies are associated with sea-level rise, health and water resources. Other sectors such as energy, transport, and built infrastructure remain less studied. The review has also undertaken a case study to examine the progress in two cities—London and New York—which are relatively advanced in the assessment of climate risks and adaptation. The case studies show that these cities have benefited from stakeholder engagement at an early stage in their risk assessments. They have also benefit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institutional responsibilities for co-ordinating such research from the outset. This involvement has been critical in creating momentum and obtaining resources for subsequent in-depth analysis of sectoral impacts and adaptation needs..While low cost climate down-scaling applications would be useful in future research, the greatest priority is to develop responses that can work within the high future uncertainty of future climate change, to build resilience and maintain flexibility. This can best be used within the context of established risk management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8.
陈怀亮  徐祥德  李飞  王兰宁  杜子璇 《气象》2012,38(4):385-391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传统的农耕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区域之一,使得该地区植被覆盖发生了明显变化。为研究城镇化对气候与水资源的影响,应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通过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在保证积分时间(2001-2005年)的情况下,输出降水、蒸发、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径流、整层水汽含量等资料,利用敏感性试验和控制试验输出量的差值,来分析黄淮海地区城镇化对气候和水资源要素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研究地区气候及水资源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局地风场减弱、降水减少、地面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水资源总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减少和地表径流增加等方面,从而对气候和水资源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相比,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有关农业的评估对象由作物生产系统延伸到粮食供应链系统,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不利影响的证据在加强。气候变化改变了作物适宜种植区,使中高纬度及温带地区作物种植界限向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推移。人为引起的气候变暖阻碍了作物产量的增长,地表O3浓度增加使作物产量降低,CH4排放加剧了这种不利影响。气候变化加剧作物病虫草害,极端气候事件高发加剧了粮食不安全,推升了国际粮食价格。适应措施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基于自然的适应方案在增强作物生产系统气候恢复力和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具有较高潜力。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大战略需求出发,AR6报告对我国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工作的启示如下:需要高度重视气候变化背景下作物种植适宜区转变与种植带北移的重要战略价值,合理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加强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防治体系和能力建设,保障粮食生产稳定性;关注气候变化对国际作物生产和谷物贸易的影响,统筹国内、国际市场粮食资源,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与作物生产高效协同,为实现国家减排目标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