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刺参池塘养殖的生态与经济效益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除进一步观察刺参在池塘养殖中的生态习性外,主要对生态与经济效益进行了初步分析。 Ⅰ. 过程与方法 试验分两个阶段。1989年5月~1990年 相似文献
2.
由于近海水域生态环境因素的变化 ,赤潮生物常常侵袭到海水养殖池塘中 ,给养殖业造成严重威胁。根据多次处理海水养殖池塘受赤潮生物危害的经验 ,对赤潮的认识、常用赤潮治理药物的使用、赤潮生物大量形成后的处理方法作一些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江苏南部沿海养殖池塘水温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逐月的水文实测资料,利用统计方法,详细分析了江苏南部沿海养殖池塘水温变化规律。(1)水温的季节变化分析表明:高温期出现在七月中下旬,最高水温为32℃,30℃以上高温持续15d;低温期出现在一月中下旬,最低水温为0.5℃,2℃以下低温持续15d。(2)池塘水温昼夜变化分析表明:夏季晴朗天气日温差较明显,每天最高温出现在16时前后,最低温出现在上午8时前后,冬季昼夜温差较小,但每日最高温、最低温出现时刻与夏季基本一致,均较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刻滞后2~4h,水位越深,滞后时间越长。(3)水温垂直变化分析表明:不同水位温度月平均日振幅随深度增加而变小,即表层温度变化幅度较大,底层水温更趋于稳定。以上结果对该地区适合养殖品种的选择、养殖池塘的建设、不同季节水位调节等养殖生产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水养殖发展状况与养殖海域赤潮生态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陆地资源已难以满足人们对动物蛋白的需求。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水养殖业受到政府鼓励得以迅速发展,中国现已成为世界上海水养殖产量最高的国家”。随着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养殖海域富营养化和频发的赤潮等环境问题已成为海水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海域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海域和海岸带调查资料为基础数据,对锦州市养殖区环境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与分析,结合锦州渔业经济状况,提出养殖现状中存在养殖规划滞后、用海不合理,沿海开发活动加剧、水产养殖空间减少,养殖病害和自然灾害多发、渔业损失加大,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环境和质量问题凸显,养殖品种结构不合理、品种种质退化,渔业行政监管体系尚未完善等问题。通过基于GIS的适宜性评价方法,确定锦州海域围海养殖适宜区256km~2、底播养殖适宜区113km~2、设施养殖适宜区183km~2、有限适宜区359km~2和不适宜养殖区271km~2。 相似文献
6.
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漳浦县佛昙湾垦区对“鱼-虾-贝”多营养层次养殖的海水池塘水体进行采样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养殖过程中,各池塘水温变动范围为17.8~25.5℃;盐度变动范围为33.1~35.2,偏高且较为稳定;pH值变动范围为7.94~9.46,先下降后趋稳;溶解氧变动范围为7.46~10.43 mg/L,水体溶解氧充足;化学需氧量变动范围为0.57~4.57 mg/L,总体呈上升趋势。无机氮含量变动范围为0.03~0.18 mg/L,均处于低值;活性磷酸盐含量变动范围为0.009~0.208 mg/L,在养殖后期剧增;氮磷比变动范围为0.68~17.22,呈先升后剧降趋势。养殖水体营养状况从初期的贫营养状态演变为后期的氮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为监测近期中国红树林的空间分布状况和分析近30年我国红树林演变趋势,本文以1990年、2000年和2010年3个时期Landsat TM以及2019年Landsat OLI和GF-1 WFV卫星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基于SVM结合目视解译的方法完成了红树林信息提取,利用动态度模型、质心模型和景观格局指数开展了相关分析。本研究利用红树林与盐沼植物的物候差异来解决两者混生对红树林提取精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近30年来,我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总体呈缓慢增加趋势,2019年我国红树林面积为21 612.9 hm2,相比1990年共增加6 107.7 hm2,2010—2019年全国红树林增长速率最高,达到1.72%。全国红树林分布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初步表明红树林分布有向寒冷区域偏移的趋势;(2)近30年来,我国红树林趋于破碎化,红树林斑块形状越来越复杂且内部连通性降低;(3)设立红树林保护区对红树林保护起到了主导作用,2019年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区内红树林面积在全国占比达到64.63%。从2000年开始,国家级保护区增长变缓,省级保护区成为红树林的增长活力点。 相似文献
11.
海水养殖已成为近海水体环境的重要污染源, 叶绿素a作为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一个重要参数, 是水质评价的重要指标。本文以广东省柘林湾为研究区域, 采用2018年9月4日的哨兵2号(Sentinel-2)影像与海水养殖区水体中实测的叶绿素a浓度数据构建了叶绿素a浓度的单波段模型、比值模型、三波段模型与归一化叶绿素a指数模型(Normalized Difference Chlorophyll Index, NDCI)等估算模型; 通过对比评价, 以反演精度高的模型估算了2018年多个月份的叶绿素a浓度, 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 1) NDCI模型的反演精度明显高于其他模型, 其可决系数R2为0.8,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为9.7, 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ean Absolute Percentage Error, MAPE)为0.99; 利用实测数据对NDCI模型的时间适用性进行检验, 表明NDCI模型能有效地估算出叶绿素a浓度的空间分布特征。2) 叶绿素a浓度呈现出从近岸向湾外逐步降低的趋势, 养殖区中叶绿素a浓度的总体趋势为池塘养殖区>滩涂插养区>网箱养殖区>浮筏养殖区; 受到水体交换、降雨及养殖活动的影响, 池塘养殖区中的叶绿素a浓度在投放幼苗期的2月最低, 其变化趋势为2月<4月<6月<12月。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对柘林湾养殖水体的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监测和了解海岸线的动态变化对海岸带防护、海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通过Canny边缘检测算子提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的海南岛海岸线,获取岸线长度以及陆地面积变化等信息,分析了海南岛25 a年来的海岸线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0—2015年海南岛海岸线总长度增加33.58 km,海岸线总体向海推进,沿岸陆地面积呈增加的趋势;岸线变迁主要集中在北岸和东岸,人工岸线长度增长显著,淤泥质岸线等自然岸线长度减少;海岸线变化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海岸开发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以围垦养殖、城镇建设和港口码头建设为主。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海南深水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海浪精细化预报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以海南岛周边海域为目标区域,基于近岸海洋模式ADCIRC(Advancedcirculationmodel)和海浪模式SWAN(Simulating WavesNearshore),建立了海南岛近岸养殖区台风浪数值预报系统。该系统采用非结构高分辨率网格,近岸分辨率达到了100m。选取2014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RAMMASUN)进行针对海南岛近岸养殖区的台风浪数值模拟后报。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较为吻合。采用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风场和气压场数据作为驱动场对2018年7月的一次热带风暴过程进行预报,48小时、24小时预报的有效波高和实测结果比较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0.75%和17.0%。总体来说,该模型的预报精度可以满足近岸养殖区台风浪预报业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以深圳沿岸海域为研究区,以MODIS/AQUA卫星遥感产品为数据源,结合实测浮标数据修正了VGPM中叶绿素a含量的估算进而分析深圳沿岸海域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表明:(1)深圳沿岸海域2014年2、5、8、10月的净初级生产力在空间分布上从近海向外逐渐降低,初级生产力整体呈现出"西高东低"的局面,且未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2)4个海区的叶绿素a含量均表现为夏季最高秋冬季次之,但各海区主要影响因素不同,珠江口主要受季风造成的浮游植物种类与细胞密度的季节变化影响,大亚湾主要受营养盐限制,大鹏湾的主导因素为湾内余流的季节变化,深圳湾的叶绿素a含量主要与浮游植物细胞密度的季节变化有关.(3)珠江口的初级生产力春夏季高于秋冬季;大鹏湾的初级生产力夏季最高,且季节变化趋势与叶绿素a表现一致;深圳湾的初级生产力夏季最高,且季节变化趋势与海表温度表现一致;大亚湾的初级生产力波动明显,夏冬季海洋初级生产力数值总体高于春秋季. 相似文献
15.
16.
Nutrient loadings are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aquaculture impacts as they can lead to cascade effects at the ecosystem level. An evaluation of these effects on foodweb functioning is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for the case study of Lake Burullus in the Nile Delta, Egypt, where semi-intensive aquaculture in earthen ponds has grown remarkably in recent decades. Estimations of nutrient loads into the lake's brackish water, from agriculture and fish ponds, were assessed. A biogeochemical model was set up and calibrated to simulate the loads from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hytoplankton, with and without fish ponds. The biogeochemical model was coupled offline to a foodweb model to test the effects of additional nutrient loads from aquaculture on the lake's foodweb functioning.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present conditions of aquaculture development with a no-aquaculture scenario allowed us to identify a set of indicators of foodweb functioning which are sensitive to changes in nutrient loads from aquaculture. The limited changes in phytoplankton concentration with respect to changes in nutrient loads suggested that primary production in Lake Burullus is presently controlled largely by factors other than nutrient influxes from aquaculture. This study emphasises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using a combination of biogeochemical and foodweb models to assess the cumulative effects of nutrient loading from aquaculture on a receiving water body. 相似文献
17.
利用海南东方近岸海域2014年至2015年间一整年的海浪观测资料, 分析了海浪的时间变化特征。观测时间段内, 有效波高最大值为4.03m, 平均值0.79m; 平均周期最大值为6.32s, 平均值为3.58s。该海域冬季波高较大, 秋季最小, 常浪向为SSW方向, 强浪向为WSW向。基于该长期观测数据, 文章亦研究了平均周期、有效波高之间的关系, 同时还确立了该海域波高与平均持续时间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观测时间段内波浪能流密度的变化特征, 发现一年中能流密度大于2kW·m-1的频率为26%, 且从全年的计算结果来看, 观测位置处12月的波浪能较适宜开发, 但总体波浪能资源不够丰富。文章对于认识海南东方近岸海域波浪特征以及工程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周边浅海砂矿资源潜力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拥有全国最为丰富的滨海锆钛砂矿资源,然而,随着长期大规模矿产的开发,陆域滨海砂矿资源已日渐枯竭。海南岛四面环海,海岸线漫长,多为砂质海岸,沙滩宽广,特别有利于海洋砂矿的形成。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海南岛周边浅海砂矿资源勘查现状和勘查成果,分析了区内砂矿的地质特征,从物源、气候与水动力条件、海岸类型与地貌类型、第四纪沉积作用和海平面变化等5个方面综合分析砂矿的成矿条件,阐述了浅海砂矿的成矿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调查资料,从成矿的有利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认为万宁市东澳南后海至田头港一带、东方感城至乐东莺歌海一带、文昌铺前湾至景心角一带和临高马袅至东英一带等4个浅海区具有较好的砂矿资源潜力,它们可作为今后该区砂矿勘查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19.
辽东湾绥中海岸演变及悬沙分布特征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辽东湾绥中地区22个年度(1975~1997年)的多时相卫星资料,分析绥中海岸自芷锚湾至狗河口约30km岸线的动态特征、近岸泥沙运动特点和悬浮泥沙的分布状况。所得结果表明,该段海岸近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近岸悬浮泥沙浓度较小,一般在10~50mg/L范围,是建设大中型海港码头的可选优良岸段。此外,通过遥感图象处理并结合现场调查,分析了近期近岸输沙特征和已建码头突堤堤根岸线淤涨特征,指出绥中沿岸输沙的主要方向是自西向东。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近岸海域夏初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2011年夏初在海南岛近岸海域采集的浮游动物样本,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类、丰度、生态类群,生物多样性及均匀度,并对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海南岛近岸海域共鉴定出终生性浮游动物164种,阶段性浮游幼体11个类群,其中以桡足类的种类最多,40属82种。优势种主要有棘皮动物幼体Echinodermata larva、鸟喙尖头溞Penilia avirostris、异体住囊虫Oikopleura dioica、长尾类幼体Macrura larva、肥胖软箭虫Ferosagitta enflata、羽长腹剑水蚤Oithona plumifera、小齿海樽Doliolum denticulatum、中型莹虾Lucifer intermedius、泡抱球虫Globigerina bulloides、微驼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racilis等。海南岛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平均值为1 348.68ind/m3,东部海域浮游动物丰度最高,由近岸向远岸呈递减趋势,而北部湾海域和南部海域由近岸向远岸则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夏初由于受沿岸流和南海暖流的影响,海南岛近岸海域的生态类群以暖水沿岸种和广布暖水外海种为主。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平均值为3.03和0.72,东部海域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较低,主要原因是阶段性浮游幼体的偶然性暴发。相关性分析显示,海南岛近岸海域浮游动物丰度与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r=-0.360);与浮游植物丰度(P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r=0.395);与盐度、DO、CODMn、NO3-N浓度、NH4-N浓度、PO4-P浓度成正相关,与温度、NO2-N浓度、SiO3-Si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