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云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龙芳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2,24(5)
利用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模型对云南省近十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云南省近十年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差异较大,2001年最高,为285×10^6hm^2,2009年最低,为175×10^6hm^2,而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不明显;(2)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在0.5306hm^2/人~0.5669hm^2/人,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呈逐年下降的趋势;(3)各用水指标中生产用水水资源生态足迹所占份额最大,均大于21.0×10^6hm^2,生态环境用水所占份额最小,均小于1.0×10^6hm^2。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甘肃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依据,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评价区域旅游环境承载力是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出发的一种宏观测算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已对甘肃省2000-2005年旅游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旅游业处于一种生态不协调状态;并且通过实例的分析,探讨了这种方法在评价旅游环境承载力应用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生态足迹模型是用于计算人类生态消费、衡量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本文运用此方法对广西南宁市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并将之与其他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南宁市当前社会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存在严峻的矛盾,进而提出了减轻生态赤字、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和建议,试为该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新疆艾比湖地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艾比湖地区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显示,2003年艾比湖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4.222hm^2,而实际生态承载力为3.193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029hm^2。表明艾比湖地区的发展模式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从该区人均生态足迹的供给需求结构看,耕地、建筑用地、林地、化石燃料用地出现人均生态赤字,表明艾比湖地区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主要以消耗当地土地和能源资源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水域、草地虽出现人均生态盈余,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生态供给丰富,主要与地方采取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措施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黑河流域2004-2010年水足迹和水资源承载力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利用生态足迹法构建了黑河流域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镇公共用水、生活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5个二级水资源账户,并利用水资源负载指数,研究了黑河流域2004—2010年水资源承载力、水足迹和水资源负载动态特征。结果表明,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从2004年的16.36 hm2增加至2010年的24.40 hm2;总水资源生态足迹从2004年的571.81 hm2减少至2010年的486.73 hm2;而水资源生态赤字从2004年的555.45 hm2下降至2010年的462.33 hm2;黑河流域水资源负载指数高,水资源开发潜力很小;黑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增加与降水量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基于改进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31个省级区域生态承载力实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发达地区通过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污染型行业,导致污染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同样,在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破坏在区域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间接转移。一个地区使用了大量的生态资源,但其绝大部分资源都可能是靠输入,在这种情况下,输入资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输出资源地区的生态系统却承受了巨大的生态压力。通过实证研究,应用改进生态足迹模型分析比较了2008年中国31个省市区生态承载力,并讨论了区域间生态破坏转移问题,为实现以生态文明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比例变化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中国1995-2006年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的各构成组分.运用统计-动力学建模方法,构建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各组分构成比例变化的普适预测模型.结果表明:①1995.2006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构成以能源足迹和耕地足迹为主,耕地、林地、建设等足迹比例在波动中不断下降,草地、水域足迹比例先上升后下降,能源足迹比例不断增加;人均生物承载力构成以耕地为主.林地、建设、水域承载力比例相差不多,草地承载力比例最小,其中耕地、草地承载力比例不断增加,林地、水域、建设等承载力比例不断下降,且变化幅度均很小.②2007-2015年,耕地、林地足迹比例继续下降,草地、水域、能源足迹比例将逐渐上升,建设足迹比例将在下降一段时间后出现增加趋势,耕地、林地、草地等承载力比例将不断增加,其中耕地、林地承载力比例增加幅度很小.草地承载力比例相对增幅较大;水域、建设承载力比例均呈下降趋势.文章还探讨了可能导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构成比例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对指导我国调整产业结构、土地利用规划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较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且计算简便、操作性强,容易进行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比较。但是,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测度方法,其政策含义往往具有笼统性和不明晰性。从地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分别从空间上和时间序列上来分析区域生态足迹的空间结构及其演化特征和演化趋势,就能解决这一局限,为区域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9.
以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因子主要包括经济发展因子、人口因子、水资源供需平衡因子、农业生产用水因子;2006-2015年,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甘肃省水资源承载力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甘南等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较大,白银等地区居中,张掖等地区较小,兰州等地区最小,这主要是受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生产用水差异较大和经济发展及人口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空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预测模型——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介绍了测度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模型:在生态足迹的预测方面采用消费预测模型和人口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在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方面采用地理元胞自动机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以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为例,采用以上模型方法计算了1995、200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预测了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的生态足迹在逐年上升,生态承载力前5年上升后5年下降。采用该模型方法计算与预测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具有快速、准确、可操作性强的特点,但预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2000、2005、2010、2015年4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解译数据以及新疆水资源公报和统计年鉴资料,旨在评价新疆沙产业与水资源承载力状况。通过计算未利用土地转化成农地、林地、草地的数量,分析16 a来新疆沙产业发展状况,结合水足迹模型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计算新疆2000—2015年水足迹,对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0—2015年间,随着新疆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新疆沙产业发展迅速,部分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土地和草地被开发成耕地、林地、工矿和城镇及农村居民用地。(2)新疆水足迹整体呈上升趋势,水足迹以消费农产品水足迹占主体,且消费农产品水足迹量快速增加,主要原因是新疆地区大力发展沙产业,利用未利用土地、草地进行植物、沙生药材种植。(3)新疆人均水足迹、水资源压力指数、水足迹效益指标呈现增加趋势,但数值明显低于我国人均水平。新疆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趋势向好,但水资源利用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水资源未得到合理开发。因此,新疆应采取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农作物种植比例和用水结构,以增大水资源所支撑的沙产业发展规模,研究可为区域产业结构及消费模式调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分县生态承载力供需平衡空间格局分析(英文)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A balance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its understanding are important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r human kind.Here,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has been used for measuring the dependencies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China’s ecological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has become a global concern and is widely debated.In this study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supply-demand balance of China’s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Firstly,the ecological supply and demand balance was calculated and evaluated,and secondly,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ECCI) was derived for each county of China in 2007,and finall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pply-demand balance of Chin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cological deficit appeared to b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upply-demand balance in 2007 of China at county scale.In general,more than four-fifths of the Chinese population was concentrated in less than one-third of the land area and more than two-thirds of the land area was inhabited by less than one-fifth of the populatio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demand-supply was unbalanced ranging from significant overloading to affluence from southeastern to northwestern part of China.It appeared to be more dominant in regions located at coastal areas which are attracted by migrants and had a generally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y.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trends in China,ecological deficits in these regions will become more severe.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全面客观评价水资源承载状况,进而为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布局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在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考虑水量、水质、水生态3个要素,讨论分析了水资源承载能力内涵,从水资源承载负荷和承载能力2个方面出发,构建了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实物量指标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各因素分别评价,采用“短板法”全面考虑各要素评价结果,进而得到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河北省为案例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最后结合资源承载状况和超载成因,提出了河北省水资源调控措施建议,以验证评价方法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三维水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中国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2004—2018年水生态足迹的时空特征,并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①基于不同视角,确定了中国省域三维水生态足迹的类型。从演变趋势来看,山西等10个省份属于先升后降型等4类;从发展限度来看,浙江等14个省份符合可持续等2类。②中国省域三维水生态足迹的空间差异显著,水生态足迹广度大致呈由南向北递减趋势,深度则呈由南向北递增趋势。③中国省域三维水生态足迹的驱动因素存在地域差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分别对河北等12个省份、北京等18省市影响能力较强,而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分别对河北等19个省份、天津等21省市影响显著。因此通过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加强污水防治等举措,以促进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测算了1997-2009年甘肃省在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最佳耕地资源容量,运用ARIMA模型对甘肃省2010-2015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按照《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的社会经济指标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1997-2009年,甘肃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总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997-2002年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基本低于实际耕地面积,2003-2009年,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均高于实际耕地面积,出现耕地利用负荷现象;ARIMA模型预测结果显示,2010-2015年,甘肃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呈现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4.75%,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呈现减少趋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人均耕地生态赤字从2011年成为负值,并且逐渐增加;情景预测结果显示2010-2015年,甘肃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容量与实际耕地面积差距愈来愈大,预计到2015年,为实际耕地面积的2.42倍,耕地利用负荷现象严重,人地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16.
区域生态承载力预警评估方法及案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本文针对国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估中生态承载力评估的需求,探讨了生态承载力及预警的定义与内涵,从预警角度提出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的内容与方法,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开展了案例研究。主要结论为: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提供服务功能、预防生态问题、保障区域生态安全的能力。生态承载力预警评估的实质是评估人类活动是否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主要服务功能的提供,是否产生了生态环境问题,是否影响到区域的生态安全。其评价流程主要包括: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选取及评价方法和阈值的确定、生态承载力预警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成因解析等内容。本文提出的生态承载力预警评价的方法及案例,可为全国及区域生态承载力的评估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特大城市群生态空间及其生态承载状态的时空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快速城镇化导致中国城市群地区生态空间被大量挤占,生态承载压力加剧,已成为制约城市群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界定并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长江中游5个特大城市群三生空间结构分布特征,解析了1990—2020年生态空间时空分异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进一步通过水资源供给、水质调节、空气质量调节、休闲游憩探讨了近30年生态空间综合承载状态及其时空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不同形成发育阶段的城市群呈现差异性的三生空间面积结构比、以多中心组合为主的生活空间拓展演变模式,以及屏障式、紧密、离散、全包围式的生态空间结构。② 1990—2020年城市群生活空间面积持续大幅度增加而生产空间呈现相反趋势,除粤港澳大湾区以外,生态空间均表现出增加态势尤其近10年增势明显。三生空间面积结构及其时空变化特征,说明特大城市群生产、生态空间的主要功能从供给转向调节和文化,并反映了中国从快速城镇化到新型可持续城镇化的转变。③ 5个城市群分别有78.6%、73.1%、54.5%、56.3%和25.8%市域呈现严重超载的综合生态承载状态,其中水资源供给、水质调节是制约城市群生态承载水平的要因,未来需要重视城市群生态空间保留量及其合理布局以减缓生态承载压力。本文可为城市群绿色可持续发展、三生空间结构优化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