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利用三维广义反演技术对重力资料进行反演,计算出了琉球沟弧盆系地区的莫氏面深度。由于考虑了分辨率和方差之间的最佳折衷问题,反演结果不论是在精度上还是在分辨能力方面都有了明显改进。分析结果也表明,重力反演得到的莫氏面深度同李昭兴等人用地震折射波法得到的莫氏面深度有较大的差别。文中地产生这种差别的可能原因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以1993-1995年对琉球沟弧盆系各个航次的热流数值进行了搜集整理,发现这一地区热流的分布特征和构造特征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大致上呈出现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分布特征,冲绳海槽有极高的热流值,而琉球海沟则有极低的热流值,这和板块的撞碰,俯冲,弧后扩张模式相吻合,用二维热传导平流议程用有限单元法对冲绳海槽进行的地球动力学热模拟显示,冲绳海槽的高热流值和海槽内的岩浆活动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不考虑海槽中岩浆因  相似文献   

4.
南海及邻区重力场特征与地壳构造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八五”新编南海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结合磁力,地震等其它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认为南海西缘的越东大断裂自中生代后期以来表现为右旋走滑,而且切割岩石圈,断裂以西为挤压环境,而东面则处于拉张环境;沿115°20’E南北延伸的中沙东大断裂是北部中西沙陆核与东沙块体南部太平-永署陆核与礼乐滩块体之间的分界,这两条大断裂对南海海盆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6.
7.
北斐济海盆的构造特征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斐济海盆位于西南太平洋边缘,近半个世纪以来,针对该海盆地质和地球物理特征的调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今海盆内活动的构造带主要包括北斐济断裂带以及北部、中部、斐济西侧3组扩张中心,北斐济断裂带以左行走滑作用为主,扩张中心具有不稳定性。北斐济海盆形成于约10 Ma,早期主要受控于瓦努阿图岛弧的顺时针旋转,后期在以近NS和EW向的扩张作用控制下逐渐张开。扩张中心的迁移和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是造成现今海盆内复杂构造和磁异常特征的主要原因。北斐济海盆扩张活动的深部动力学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9.
典型的前陆盆地一般位于造山带和稳定克拉通之间的狭长槽地,而南黄海盆地则主要为华北—扬子地块陆陆碰撞及后期太平洋系构造运动叠加形成的"再生"陆内前陆盆地,因此具有其"特殊性"。虽然南黄海前陆盆地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及破坏,但仍然保存了比较完整的楔顶、前渊、前隆及隆后各带,故划分了各带分布的位置,认为其楔顶沉积带位于千里岩隆起、前渊带位于北部坳陷东北凹、前隆带位于其乳山凸起、隆后沉积带位于乳山凸起与中部隆起间;并从地震、沉积、构造3方面分析了各带的结构构造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丽水—椒江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内,研究其断裂构造特征与成盆机制的关系不仅对该区的油气资源勘探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东海的油气成藏规律的认识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地震反射剖面解释,丽水—椒江凹陷断裂构造可分为6种组合类型,其断裂具有分段性的特点,存在构造转换带,对盆地的形成发育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并与各期的构造运动相对应,集中反映了盆地裂陷、坳陷、抬升和区域沉降4个阶段。  相似文献   

11.
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对弧-陆碰撞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东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简称东沙海区)位于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东邻马尼拉俯冲构造带。为了讨论晚新生代以来东沙海区的构造变形特征,从中找出吕宋弧对中国东南大陆边缘碰撞的构造相关,特别是8Ma以来的吕宋岛弧和中国大陆边缘之间构造消减过程的响应。根据地震地层学分析,结合区域重磁资料、ODP184钻孔资料对东沙群岛海区晚新生代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东沙海区自南海扩张后发育了3个沉积层序(层序Ⅴ,Ⅵ,Ⅶ),经历了较强烈的构造抬升作用、岩浆活动、沉积物剥蚀。该区发育NEE-SWW和NW-SE向两组断裂,且以NEE-SWW向断裂最为发育。断裂大多具有多次活动,且为上新世到第四纪的活动断裂构造,断块抬升幅度大,沿断裂带发生岩浆侵入。分析结果表明,晚新生代期间经历了二次重要的构造运动,即东沙运动(9.8-4.4Ma)和流花运动(1.89-1.4Ma),奠定了该区的构造格局。综合该区东强西弱构造变形、构造抬升发生的时间和应力场变化等特征看,该区受8Ma以来中国东部大陆边缘与吕宋岛弧碰撞所产生的构造运动的影响,在8Ma以前,由于台湾岛不存在,活动的古东海大陆边缘延伸至东沙群岛海区东北部。  相似文献   

12.
13.
TAICRUST计划和琉球弧-沟系西端的深地震反射调查刘家TAICRUST计划是台湾、美国和法国科学家联合进行的一项综合地震计划,目的是研究台湾弧-陆碰撞带的深部结构。在1995年8月至9月间,用M。Ewing号船在台湾东部和南部外采集了超过4800...  相似文献   

14.
15.
南海西北海盆的构造特征及南海新古生代的海底扩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姚伯初 《热带海洋》1999,18(1):7-15
分析了南海西北海盆及其邻区的地形地貌,重磁场异常和地壳结构特征,并对穿过西北海盆和中央海盆的地震剖面进行精确解释。结果发现,西北海盆的地球物理场异常,地质构造和地壳厚度均呈NE走向展布,而中央海盆则表现为EW向特征,西北海盆中的新生代沉积比中央海盆多一套地层(T4-T8),说明西北海盆的年龄比中央海盆老,联系到南海西南海盆和西北海盆在区域构造,地球物理场异常和地形地貌特征等方面的相似,以及西南海盆  相似文献   

16.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和法兰西海洋开发研究院(IFREMER)于1985年利用“让·夏尔克”号考察船,在南海中部成功地进行了一次综合性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本文利用实测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较详细地研究了南海古扩张脊的地貌-构造特征,从而进一步推测南海中部古扩张脊系由两条走向和成生时代均不相同的脊叠置而成.根据磁条带及两条脊的交切关系可推测,南海自中渐新世以来,可能经历了两次扩张过程,时代较早的一次发生在南北方向,而北西-南东方向的扩张时代开始得可能较晚.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讨论的海区,位于北太平洋的西侧,西依我国大陆,东濒太平洋,北连东海,南接南海,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属热带和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本海区的海水温、盐特征和海流系统都与黑潮、大陆沿岸流和南海季风漂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海水温度海水温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是受黑潮和大陆沿岸流的影响,並随季节而变化的。冬季(12—2月)受寒冷的东北气流影响,沿岸近海水温普遍降低,1—2月,低于9℃的沿岸冷水可达温州以南,低于12℃的低温水可达金门附近。而20°N以南海区和受黑潮影响显著的海峡东侧,水温较高,暖水舌直指向北和东北方向。因此,黑潮暖水与沿岸玲水互相对峙的局面在冬季很为突出,尤以2月最为典型。同时,海峡水温东暖西冷的趋势也十分明  相似文献   

18.
以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GC/ECD)分析并结合外标法,定量测定了桑沟湾海域水体中15种有机氯农药和多氯联苯类化合物的含量.结果表明:桑沟湾海域表层水体中有机氯农药浓度范围为20.34~52.86 ng/L,底层水中的浓度范围为31.7~58.68 ng/L.该海域水体中共检出有机氯农药6种,DDTs类化合物是水体...  相似文献   

19.
依据2006年7~8月对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总有机碳(TOC)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讨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06年夏季台湾海峡及邻近海域的TOC含量范围为0.54~3.68 mg/dm3,平均值为1.20 mg/dm3.TOC含量平面分布呈现由近岸向离岸逐渐降低、由北向南先降后升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随深度的增加TOC含量均值由1.35 mg/dm3降至1.07 mg/dm3,至底层时略有升高,为1.10 mg/dm3.TOC含量高值区主要出现在盐度32以内的区域,这表明径流输入是导致近岸TOC含量较高的主要因素,一方面通过直接输入,另一方面通过浮游植物繁殖间接增加,从而形成近岸TOC含量高值区.叶绿素a含量与TOC含量呈较弱的正相关,表明浮游植物活动对TOC的增加有一定贡献,海流运动以及浮游动物对叶绿素a的摄取可能是导致叶绿素a与TOC含量呈较弱正相关的主要因素.而在东山-南澳附近局部海域,上升流是影响TOC含量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