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1,22(3):445-446
2007年夏天,陈清濂先生手术康复后不久就来南京出差,和在宁的老水文所(1956~1969年期间北京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文研究所)的同事们欢聚一堂。席间,陈清濂说:"我的名字里有六滴水,所以这一辈子注定是‘卖’给中国江河了。万万没有想到,仅时隔一年,他就于2008年6月7日永远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2.
佚名 《山西地质》2012,(2):33-33
"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岗位?"雷锋,就是这一缕阳光、这一滴水、这一粒粮食、这颗最小的螺丝钉,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他的精神长存,虽然他的一生平凡,但他的形象伟岸。有人说,"雷锋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他真的离开了吗?不,没有!虽然他的肉体离开了,  相似文献   

3.
叶大年 《岩石学报》2013,29(5):1457-1460
2013年3月27日是卓越的岩石学家从柏林先生逝世十周年的日子,从柏林生前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岩石圈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我们是好朋友,有整整四十年的交情,他的身影一直在我的脑海里闪烁。在他逝世十周年之际,我责无旁贷写点文字怀念他。  相似文献   

4.
2011年2月,注定是我生命中记忆最深刻的一个月.这一个月有3位科学大师先后离开了我们,他们是:中国现代冰川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施雅风院士,中国河流泥沙工程科学奠基人之一、国际知名的江河治理泰斗谢建衡院士,两弹一星元勋核物理学家朱光亚院士.此前的2010年12月12日,当我专程去南京看望我的导师施雅风先生时,他人虽在病床,但仍向我们安排他正在计划的很多事情.他甚至详细提出了他十分关心的、由他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金为基础设立的基金评审小组成员名单和第一届被奖励者的候选人名单.我们当时在场的人甚至有点兴奋,认为这是他病情好转的标志.现在想来,也许这时他已感觉到在世时间不多,在向我们安排重要的后事.由于医生不希望我们谈话太多,他的安排和交代不得不中止.我们约好下次再谈.没料到这竟是最后诀别!每当想起,悲恸不已!他奔波在科学研究不同场合的身影总是不断在我脑海涌现!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10月 17日 ,我所优秀的地质学家李兆鼐同志因病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他从事地质事业的 50年间 ,在火山岩、岩浆作用及其与资源、环境关系领域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为了缅怀他的光辉业绩和高尚品德 ,我们特在《岩石矿物学杂志》上编辑出版了这期纪念文集。李兆鼐同志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1935年 1月出生于浙江嘉兴市 ,1956年 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7年北京地质学院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 ,1962年秋调入原地质部地质书刊编辑部工作 ,1973年调入…  相似文献   

6.
2007年7月31日,著名的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我国地球化学事业的奠基人、我会名誉理事长涂光炽院士走完了他八十八年的人生道路,离开了我们。涂先生在国内外地球科学界享有崇高的威望,提出过一系列新理论、新领域和新观点。在他将近七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一贯积极提倡开拓思路,辩证地看待问题,倡导实事求是、扎实细致的工作作风,弘扬兢兢业业、创新奋进的精神,为开创我国地球化学事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人们还记忆犹新,20世纪50年代初,他刚刚冲破层层阻挠回到祖国,就走上讲坛,为青年学子介绍国外的先进地球化学思想;随后,参加祁连山综合地质…  相似文献   

7.
由于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与加拿大著名冻土学家Ross Mackay教授一起在加拿极地海岸带共同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野外工作。每天我们有充裕时间交谈。我曾提出一些我们很关心的冰缘地貌及其他问题向他请教。事后又找了些参考资料,终于澄清了对一些问题的模糊认识,觉得有必要和国内同行们交流。我想首先谈谈对所谓“冰卷泥”(Involu-tion)的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施雅风 《冰川冻土》2003,25(4):482-484
优秀的冻土学家邱国庆同志离开我们快四年了,在我脑海里一个抹不去的影子是他去世之前几年,已患严重的气管炎和肺气肿病,仍然艰难的带病从事《中国冻土》专著的撰写和编图工作,他曾多次住院,我去看望,发现他虽住院养病而仍在伏案工作.一次他打电话给我,说有事要来我家商量,我说:“你身体不好,有事就在电话里讲,不必前来”,但他坚持说:“身体尚好,一定要到你家面谈”,我只好恭候,半小时后,他敲门进入我家坐下,我看他一脸浮肿病容,连续急促地喘了好几分钟,才平静下去,我实在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9.
在深冬严寒的一场无情大火中,我的良师益友——林选才同志不幸遇难,噩耗传来,悲痛欲绝。一位年富力强、正打算在塞外高原干一番事业的好同志,就这样突然离开了我们。悲恸之际,我不禁要指天发问:为什么一位心地如此善良的人竟会遭此噩运。  相似文献   

10.
我“家”是个小所,也是个“名”所。有人说,我们这个“家”有“仙气”,来这儿任职的所长日后必将委以重任;也有人说,我们这个“家”特有人气,里里外外都有好口碑;要我自己说,我们能这么融洽,那得归功于家里6个恪尽职守、吃苦耐劳的铁打兵,所里有了他们,谁当所长都是福气。  相似文献   

11.
3月2日上午10时,年仅36岁的谷相云,这位身材高大、仪表堂堂的汉子,因为突发脑溢血,永远地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上蔡县小岳寺乡国土资源所,也永远地离开了他的同事、母亲、妻子、女儿。  相似文献   

12.
大山情怀     
胡俊芳 《河南地质》2011,(10):50-50
最初认识老李,是在那年的表彰会上。他作为年度先进代表发言,据说他有经验,有水平,应该能洋洋洒洒说上一段,可他仅仅说了一句就结束了。他说:"资源是珍贵的,我们一定要尽自己的所能保护好它,为子孙后代造福。"可就因为这一句铿锵有力的心里话,赢得了雷鸣般的掌声。我也因此记住了他,没想到有年单位轮岗,我去了他所在的那个乡所,  相似文献   

13.
哦,父亲     
我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父亲并不是我的生父。父亲来到我们家时,我的年纪还很小。依稀记得,那时的我还没有上学,整天吊着鼻涕,脸上抹着灰土,领着弟弟和一群小伙伴或翻墙或踏青,或执树枝撵打村里的狗,整天到处疯跑。父亲来了,一个陌生的男子走进了我们的家,  相似文献   

14.
任纪舜 《地质通报》2019,38(8):1403-1404
<正>2019年5月25日是马杏垣先生诞辰100周年,今天我们在这里开会座谈,传承马先生等老一辈地质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请允许我对主办这次活动的单位邀请我参加这次会议表示衷心的感谢,对我们尊敬的老师马杏垣先生的在天之灵表示最崇高的敬意。马杏垣先生是中国著名大地构造学家,特别对前寒武纪构造地质研究造诣深厚。他和他的学生在五台  相似文献   

15.
冯业茂 《河南地质》2009,(11):52-52
我作为国土资源宣传战线上的一名老兵,多年来一直受到杂志社领导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可以说是《资源导刊》杂志给了我们国土资源战线上宣传工作者一个温暖的家,让我们有了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体会到了一点,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宣传工作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媒介的宣传作用,来展现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16.
2008年3月6日,北京传来噩耗:刘东生院士永远离开了我们。 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先生身体不是好好的吗?虽然耄耋之年也听说稍有微恙,但经过治疗和调养很快出了院。不是吗?先生73岁那年去南极,79岁赴北极,86岁下南海,88岁走罗布泊,今年该91岁高寿了,还准备再给研究生上课,春节前出院,准备节后就上班呢! 但是,走了还是走了;先生近七十年的学术生涯画上了句号,但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平易近人的态度、孜孜不倦的精神和永不停歇的脚步永远驻留在人们的脑海中。 为悼念先生,回忆先生的为人,他的学生韩家懋研究员写下一篇短文,聊表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7.
李璞教授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但是他那和霭的谈吐神态和坚毅硕壮的风姿仍时时浮现在我们眼前。他那严谨的治学态度,艰苦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开拓创新的革命精神,一直在激励和鞭策着我们继续前进。李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岩石学家、超基性岩类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奠基人。他1911年6月20日诞生在山东省文登县,青年时代求学北平,参加过“一二·九”学生  相似文献   

18.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3,24(3):457-458
2010年仲夏,我收到陈家琦先生寄给我一本他的新作《云烟札记》。我一口气读完后在给他的回信中写道:"你所‘札记’的不是团团絮絮的云烟,而是一条绚丽的彩带。沿着这条彩带,我看到你气宇轩昂地从北京拐棒胡同走来,看到你风华正茂的少年和意气奋发的青年时代,钦佩你在战火纷飞年代投身革命的胆识,分享了你多彩的留苏生活,也勾起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们相处的历历回忆。"2012年1月11日,我去北京宣武医院看望陈家琦先生,那时他已久卧病床,靠鼻饲维持生命,可当他见到我时,目光里依然闪烁着他那固有的乐观和幽默,而那时,他还不知道与他相濡以沫50余载的爱妻已在另一家医院先他而去了。我顿时难忍酸楚,背过脸去,然后才默默地和他对视着,许久,许久。2012年6月22日,陈家琦先生去世的消息传到了南京。痛哉!人生的最后时刻是多么脆弱和无奈啊!然而这都是因为在漫漫一生中,为事业已付出了全部的生命力,乃至弥留之际再也没有一丁点气力了。  相似文献   

19.
张含英 《水科学进展》1993,4(4):325-325
谢家泽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水利专家,是新中国水文事业的奠基人.他对我国水利水文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47年,我与家泽先生曾同在中央大学水利系执教,新中国成立不久又在水利部共事,我们是心灵相通的好友.他对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和旺盛的工作热情以及对事业前途充满信心和乐观的精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20.
年初先生谢世时,我正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未能在他弥留之际看上最后一眼,心中总有一种隐隐的痛感.在此之前,先生已转辗病榻一年有余,我们这些做弟子的,却很少去看望他,惟恐他老人家化疗后抵抗力不足,我们把外面的病菌带给他.说实话,我们都没有最后的思想准备,先生尽管已九十高龄,但身体底子一直很好,国家在他罹病期间,又提供了最好的医疗条件,我们坚信他会挺过这一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