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成军  韩旭 《测绘学报》2013,42(3):447-452
西晋人裴秀的《制图六体》是研究中国古代测绘技术发展历程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本文基于以往研究成果,结合裴秀编制《禹贡地域图》的基本方法和缘由,充分考量当时的测量技术发展水平,对《制图六体》进行了整体析读,在此基础上指出:作为六体核心的“准望”是中国古代所有精确测量的泛称,《制图六体》是以裴秀为代表的地图编绘者对地图测绘提出的基本要求总结,也是裴秀时代采用“计里画方”的绘图方法、利用区域地图结合文字考证绘制全域性地图的最好诠释。这一研究,补正了以往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
张德梅  尹贡白 《地图》1998,(2):36-40
虽然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帛地图及天水放马滩木板地图的发现,改变了“宋代地图为我国现存最古老地图”的观点,但宋代地图品种和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使宋代地图不仅在中国地图学史上,而且在世界地图学发展进程中都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宋代地图学的成就1.宋代地图数量众多,品种齐全宋代以前中国古代各朝代遗留的地图,总共不过十余幅,而宋代一朝存留至今的著名地图则有《华夷图》、《禹迹留》、《地理图》、《舆地图》、《九域守令图》、《平江图》、《静江府城池图》、《地理之图》及《禹贡论断》中的中国西部水系图、程大昌的《禹…  相似文献   

3.
安敏 《测绘科学》2012,37(5):53-54,102
本文从古代地图的收集整理方面论述了古地图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古代地图起源及古代地图制图理论的萌芽期;从绘图方法、地图质基、地图图例符号的使用、地图方向和维度等4个方面探讨了古代地图制图技术的发展;并指出虽然我国古地图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对已有的文本记载和现存地图的研究,对史前地图即岩画的研究还很少,这是以后要加强的部分。  相似文献   

4.
地图是客观世界的摹写与抽象。但是“地图作为一种书写,它却只是给了阅读者一个绘制者眼中的世界,这世界的大小、上下、方位、比例,都渗透了绘制者的观念。”(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二卷)这里所说的观念就是制图者的宇宙观,或者说是制作地图的那个时代的流行的宇宙观。我们知道,宇是指空间,即古人所说的上下四方,宙是指时间,即古人所说的古往今来。因此,从宇宙观的角度说,地图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地图历史悠久并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作为中国古代权力支配一切的政治制度对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影响较大。本文以明清时期地图绘制为例,得出中国古代地图对政治具有强依附性的特点,并指出该特点促进了中国地图测绘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地图测绘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毛元元 《地图》1999,(4):42-45
唐宋时期唐宋时代,制图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国家明令规定各道、州、府定期更新地图内容,并向朝廷造送,全国上下对地图工作十分重视,设置了制图机构和专门从事地图编绘的画工,编纂了不少全国性地图。保存至今的唐宋地图,成为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的制图实践中,涌现了一些对地图的测绘技术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唐代的贾耽和宋代的沈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贾耽(730~805年),沧州南皮人,曾任宰相13年。公元801年,他指导编制《海内华夷图》,该图宽10m,高11m,以一寸折百里的比例绘制。这一巨幅唐代全图,比裴秀…  相似文献   

7.
孙果清 《地图》2006,(3):100-101
宋、元、明初时期的中国古地图,传世极少,除保存下来的十几幅石刻地图外,在古代书籍中还存有一些,我们称之为版刻地图。但这些书籍中的古地图,历经数百年的板荡流离,现在能见到的实物寥寥无几。而明初编纂的巨型类书——《永乐大典》收录并绘制了部分精细的宋、元、明初时期的地图。这些难得一见的珍贵地图,也正是中国地图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史料。《永乐大典》,明成祖令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辑而成。始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告成于永乐五年(1407年)十一月。初名《文献大成》,后经增补,更名《永乐大典》。共22877卷,11095册。编成后,未…  相似文献   

8.
王麟 《地图》2004,(3):32-33
地图学科.我国在1800年以前就有人开始研究。地图绘制是由晋代裴秀开始的.到了明代.罗洪先在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的基础上.用较科学的计算方法绘制了新图.取名《广舆图》.对我国地图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潘晟 《地图》2001,(2):37-40
地图具有如何的功效 ?美国学者丹尼斯·伍德认为 :地图呈现并再现过去积累的思想与劳动 ,以及我们生活其间、同时又共同努力维持其存在的环境[1] 。这就是说地图是在一定的思想与劳动 ,以及人们生活的环境的影响下进行绘制的。我国古代传统地图的绘制同样如此 ,它们是古人社会思想与地理认知的地图表现。这其中与五服制所体现的政治地理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五服及其政治地理思想《国语·周语》称 :“夫先王之制 :邦内甸服 ,邦外侯服 ,侯卫宾服 ,蛮夷要服 ,戎狄荒服。甸服者祭 ,侯服者祀 ,宾服者享 ,要服者贡 ,荒服者王。”第一次系统地…  相似文献   

10.
孙靖国 《地图》2014,(1):128-129
我们常常混淆“古地图”与“历史地图”这两个概念,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含义。简而言之,“古地图”是古代人绘制的地图;“历史地图”则是现代人绘制的表现历史时期地理状况的地图,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就属于此类。这两类地图并非截然不同,也有交集。古人绘制的前代地图,相对于今天来说,属于古地图,但对于绘制者的时代而言,也可以划到历史地图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凌申 《地图》1993,(1):61-63
宋代是我国地图学发展史上的大发展时期。由于发展生产、便利交通、巩固边防等的需要,朝廷对地图的绘制颇为重视。其时绘制的著名地图有“淳化天下图”、“九域图”、“十八路州军图”、“十八路图”、“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地图”、“天下州县图”及“华夷图”、“禹迹图”、“地理图”等,一般学术著作中多见这些图的介绍。而宋本《历代地理指掌图》因研究资料缺乏,其在地图学等方面的价值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笔者文中略作介绍,祁请指正。  相似文献   

12.
孙果清 《地图》2008,(6):120-121
《皇明舆地之图》是《广舆图》系统以外的木刻全国行政区地图,没有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计里画方之法绘制,有其特殊的价值。该图目前国内无存,而在日本东北大学的狩野文库和神宫厅的神宫文库各藏一部。  相似文献   

13.
丁建伟 《地图》1993,(4):56-57
1989年《文物》月刊第2期公布了1986年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的7幅地图,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实物地图,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严格意义的地图。这个发现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关注和研究探讨。一、放马滩地图的绘制年代根据对史料(同墓出土的竹简《墓主记》)的考察分析,史学家和考古学家普遍认为放马滩  相似文献   

14.
试谈中国舆图的产生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果清 《地图》1997,(4):34-37
中国舆图(中国古代地图的旧称)发展史,源远流长。近年来研究中国古代舆图的文章不断出现,而研究舆图发展的学者并不多见。尤其是对中国舆图的起源发展问题,一直受着已故地图学家王庸[1]“在文字产生以前,就有地图了”之说的影响,以至后来学者对此概念并没有进一步探讨,乃至任其流传,几乎均在传说:“地图起源很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就有地图了。”[2]笔者认为类似这种说法不够严谨,特此试谈见解。其次,目前有许多人对“舆图”一词还很陌生,应该了解它,利用它,使其在历史、地理等学科研究中发挥作用。一、中国原始地图的起源与形…  相似文献   

15.
孙果清 《地图》2012,(3):130-131
《台湾田园番社定界图》纸本长卷,纵48厘米、横670厘米,系我国现存的清乾隆年间彩色绘本的台湾舆图之一. 《台湾田园番社定界图》内容丰富,绘画精细,为当年绘画台湾的其它地理图所不及.制图人采用了中国古代地图传统的地形地物形象画法与山水写意相结合的绘图方法,是一幅地图与绘画相结合的杰作.该图遵循"陆在上、海在下"的原则,故方位为"上东下西、右南左北".  相似文献   

16.
作者推荐     
黄齐 《地图》2014,(4):6-6
这是一幅绘制于清朝乾隆年间的湖北地图,纸本设色,收录在《清朝舆地全图》中,大约绘制于乾隆二十四年至二十八年(1759—1763年)之间。图上彩绘出了当时湖北省所属的府、州、县及其水系。清朝康熙年间就已经采用近代测绘方法绘制过《皇舆全览图》,但这幅湖北地图仍沿用中国传统的舆图绘制方法,其绘制理念和方法与《皇舆全览图》迥然不同。可见,在中国古代地图学开始展露出近代的端倪时,传统的舆图绘制理念与方法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7.
黄锡之 《地图》1998,(2):34-35
我国地图科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堪称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苏州历史地图,因其特有的状貌和价值,在地图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地图的始创,上溯于商周时期,以商代的《九鼎图》首开先河。至周代,具有明确主题思想和实际使用价值的地图就应运而生。开始初步应用于城建、农牧、军事和墓葬等方面,其中著名的如在城建方面因营建洛邑而出现的《洛色图》。而苏州作为已有2500年建城历史的古城在筑城的规划和营建上,足以与洛色媲美。据《吴越春秋》、《越绝书》载,吴王阖闾筑城,有“(伍)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  相似文献   

18.
孙果清 《地图》2004,(3):68-71
在著名的西安碑林中保存有一块刘豫阜昌七年(1136年)刻的石板.石板的两面分别刻着《华夷图》和《禹跻图》。这两幅图长宽均各为114厘米。 《华夷图》未画方格,方向为上北下南.图上中央竖刻“华夷图“三字。四周标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绘图范围,可以说是当时的中外地图.但以中国为主要部分。地图较详细地表示了山脉、河流、湖泊、长城及全国各州、府名称。其中长城的画法.形象逼真。  相似文献   

19.
孙果清 《地图》2006,(6):106-107
《古今形胜之图》,明代喻时绘制,原图纵横115厘米×100厘米,木刻墨印着色。根据中国古代地图着色的传统习惯,黄河涂成黄色,长江涂蓝色。图的左下角刻有“嘉靖乙卯孟冬金沙书院重刻”十三字,说明此图是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十月福建省龙溪县金沙书院重刻本。此图以《明一统志》为依据,为学者研究历史、了解“天下形势古今要害之地”而编制,属历史地理图和形势地图的性质。绘图范围包括两京十三省及周边地区,东至日本、朝鲜,西至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南的铁门关,北起蒙古高原,南达南海,包括爪哇、三佛齐(今苏门答腊)等地,用不同的符号和文字标注…  相似文献   

20.
《皇舆全览图》是中国首次以实测经纬度为基础、以经纬度分幅的方法绘制的地图,深刻影响着后来的中国地图发展。运用微分几何方法和ArcGIS技术,对该图的数学基础进行考证与研究,证明其数学基础为以倾斜直线为经线的等面积伪圆柱投影。该研究对古代地图的挖掘与整理、古今地图的时空对比、古代地图精度的分析评价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极具价值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