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山地系统化的生态经济集群开发,立足于经济地理学,汇集协同学理论、科学哲学、工程哲学、农业地理学和发展经济学等交叉学科思想,在界定其相关概念、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论述了山地自然与山地文化的集成性特征、山地系统化的生态经济产业集群动力机制,分析了山地系统化的生态经济产业集群技术路径,以解决山区经济发展的技术性难题,实现山区人地关系系统的优化和山区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山地生态农业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文章从我国山区地貌地特点和山区农业发展问题入手,分析了山地农业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作为山地农业最佳选择的山地生态农业构建原则的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3.
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危机与反贫困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反思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李阳兵  王世杰  容丽 《地理科学》2004,24(2):157-162
西南岩溶山区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贫困人口集中。文章探讨民族传统文化观念在岩溶山区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力图寻找岩溶山区生态恶化和贫困的深层次原因,指出岩溶山区存在的山地文化封闭性和典型的贫困文化特性及不合理的现代性转换导致区域生态恶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滞后。岩溶山区应通过生态恢复模式示范建设、开展参与式社区资源管理、改善居民聚居点环境来实现文化创新和文化整合,实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深层次互动与接纳,拓宽现代性生长的内在精神空间,变外源性的“输血”机制为内源性的“造血”机制,从而使岩溶山区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山地和山区范围的界定是山区数据库建设和数字山地战略实施的基础。该文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技术的支持下,选取高程、道路密度、林草地比例、耕地比例、人口密度和GDP 6个因子,通过构建基于栅格单元的边缘生长模型,计算非山地的栅格单元被划分为山区的概率,并设定一个阈值以区分山区和非山区,在湖南省山地范围的基础上探讨其山区范围的划分。计算得到湖南省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4.52%,相对于山地面积增长了43.47%,且将原本孤立的山地连接成片,山区更具连续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5.
山地科学的重点问题与学科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面临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严重挑战,山区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战略后备地将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山地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山地灾害防治以及山区国土整治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的指引.从山地的概念和属性人手,论述了山地科学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讨论了山地科学与山地学的联系与区别,构画了山地科学的学科框架,提出山地科学近期应关注的5个重点领域:1.山地环境演变过程与作用机理;2.山地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关系;3.山区城乡关联发展模式;4.山地自然灾害形成机理与减灾途经;5.数字山地与虚拟现实技术.加强山地基础科学问题和分支学科的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地理科学,并为山区资源和环境的科学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论山地经济的发展前景及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唐淑云 《山地学报》2002,20(1):80-84
本文对山地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又从资源特征,国内、外市场需求状况论述了山地经济发展前景,并对资源可持续利用及其开发途径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7.
量化中国山区范围——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区范围较之山地范围更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同时山区在空间分布上更为连续和完整.在计算中国山地范围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和统计模型中的聚类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技术,选择人口、土地利用、GDP、道路等社会经济因子,构建了计算山区范围的边缘生长模型,同时运用该模型计算出四川省的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76.77%,较之四川省的山地面积增长了3.21%,主要分布在川西及盆地周边区域.  相似文献   

8.
<正>《山地学报》是专门报道山地科学研究理论与山区开发、整治、建设实践相结合等内容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内容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门类中与山地研究、开发有关的多学科知识,重点报道山地资源开发与山地生态环境演变、山区工程建设与山地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山洪等)防治、山区社会发展与城镇规划、山区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9.
在对5·12汶川大地震灾区考察中发现,汶川大地震暴露出山区发展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尤其是山地科学研究现状存在很大缺憾.针对所暴露的问题,重新对山地科学研究的丰富内涵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指出无论是山地科学体系构建,还是山区资源环境的保护利用、山区发展布局、灾后重建,山地研究所涉及的相关科学体系及其山区发展中的安全等问题,都需要尽快建立起一个国家层面的政策调控机制,进而科学指导编制山地科学研究分期计划,加强布局,调动和协调国内相关研究力量,形成山地科学研究的合力,整体上促进山地科学的发展,推动山地科学基础理论与技术创新和重大突破,从科技创新方面支撑和促进山区又好又快又安全的发展.最终引领世界山地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山区的山地经济协同开发研究——以重庆市三峡库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是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问题集中的区域。以国家有关资源型城市发展、重庆市近年来区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三峡库区治理贯彻实施的大政方针为宏观背景,以三峡库区山地资源系统开发为个案,并将该区域资源状况进行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综合,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为我国山地资源系统开发与山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科学整合做了探索性研究。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尖峰岭地区山地土壤发生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成敏  龚子同 《山地学报》2000,18(3):193-200
对地处热带的海南岛尖峰岭地区的山地土壤的发生和发育特性进行了研究。因母岩因素以及较弱的成土作用和较强的侵蚀作用 ,土壤质地普遍较粗 ,石砾含量高。由于山地气候的垂直分异 ,不同海拔高度土壤间的发生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高海拔地区土壤易风化矿物含量高 ,低海拔地区土壤中抗风化能力强的锆石含量高 ;高海拔区土壤中粘土矿物以三水铝石和埃洛石为主 ,含有一定量的铝蛭石 ,低海拔土壤以高岭石为主 ,有一定量的水云母。伴随海拔高度的增加 ,阳离子交换量 (CEC7)、盐基总量、盐基饱和度、pH下降 ,而代换性酸H 、Al3 却逐渐增多。高海拔区湿润的水分状况和酸性成土环境导致粘粒的硅铝率、硅铁铝率较低海拔土壤小。尖峰岭地区土壤类型以雏形土为主 ,山麓分布有淋溶土。  相似文献   

12.
从山岳旅游地形成和发展、管理与制度、旅游景观、旅游影响、旅游者行为与旅游市场、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7方面对山岳旅游地研究进行综述。利用定量评价法分析载文所反映的名山研究影响力,其具有层次性、区域性、不平衡性特征;分析山岳旅游地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并从研究队伍、研究理论和方法、研究数据、研究方向4方面展望未来山岳旅游地研究。  相似文献   

13.
山地环境研究发展趋势与前沿领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钟祥浩 《山地学报》2006,24(5):525-530
对国内外山地环境研究现状、发展趋势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并对国外山地环境研究发展特点和国内山地环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对山地环境概念和山地环境系统特点做了阐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山地环境研究的前沿领域:①山地表层环境过程及其变化的综合模型研究;②山地环境演化动力学研究;③山地环境脆弱性与山地环境保育研究;④山地环境与全球变化研究。对开展这四个领域研究的必要性和主要内容做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30年来我所在建立山地灾害学过程中,培养造就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从事山地灾害及其防治研究的科技队伍;完成了国家和地方的科研、生产任务300余项.这些成果不仅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完善,而且在发展国民经济和减灾防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丁焕峰  陈烈 《山地学报》2002,20(3):307-312
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对大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系统的提出是为了增强山地旅游的竞争优势,实现山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大城市边缘山地旅游创新系统的内涵及其构成进行了阐述,同时对相关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山区发展研究的态势与主要研究任务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国阶 《山地学报》2006,24(5):531-538
山区发展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山区发展滞后是全球普遍的现象。国际上对山区发展研究十分重视,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因山区发展的水平和方向不同,对其研究的内容也明显差异。我国山区发展既不同于一般发展中国家,也有别于发达国家,正处于受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冲击的变革期。山区发展在全国总体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当前是全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贡献者,是“三农”问题的集中区和难点区,是全国脱贫的最后攻坚区。国内对山区发展研究虽然已取得巨大进展,但仍不适应新时期对山区发展的需求,加强全国山区发展研究势在必行。当前我国山区发展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山区发展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山区工业化,山区农业产业化,山区聚落和山区脱贫等方面上。应以科学发展观统帅山区发展研究,引入现代发展新理念,引进现代科学新理论和新方法,分别在国家层次、区域层次和聚落层次上开展研究;提倡深入山区,深入农村,深入农户;创建山区发展的长期、连续、定点的跟踪调查、监测,构建全国山区发展社会观测网络。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In the European Alps, high mountain environments are subject to major impacts resulting from climate change, which strongly affect human activities such as mountaineering.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amine changes in access routes to 30 high mountain huts in the Western Alps since the 1990s. Data were derived from the use of two different methods, geo-historical studies and a questionnaire, and were used to identify both the climate-related processes affecting the climbing routes and the strategies implemented by public entities, Alpine clubs, guide companies, and hut keepers to maintain acceptable safety and technical conditions. The case studies revealed issues affecting three access routes and the results from the questionnaire showed that the main processes affecting access routes were loss of ice thickness and retreat from the front of the glaciated areas. Commonly, in situ equipment was installed to facilitate access for mountaineers and/or a part of a route was relocated to a safer area.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in most cases, the measures were effective but they were limited by financial, ethical and legal issues, especially in protected or classified areas that could jeopardise their dur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18.
西藏山地半淋溶土壤分布与大骨节病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西藏大骨节病县与非病县山地耕型褐土和灰褐土各土壤亚类的对比分析表明,山地褐土和灰褐土环境是西藏大骨节病主要土壤类型。其中大骨节病县有3.2万公顷耕种褐土,占全部耕种褐土的89.4%,而非病县仅0.4万公顷,占10.6%;同样,近3.9万公顷的耕种灰褐土分布在病县,占全部耕种灰褐土的97.4%,而非病县仅0.1万公顷,占2.6%。相似的半淋溶耕型土壤环境,雅鲁藏布江南岸多为非病区,北岸多为病区,可能与北岸念青唐古拉山和南岸喜马拉雅山的岩性和成土物质来源差异有关。同时土壤水土流失也可能是影响大骨节病分布的重要因素,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多为病区,而非病区多分布在地势较平坦的地区。因此系统研究西藏典型大骨节病区的土壤分异及其土壤侵蚀程度的差异对探讨未来西藏大骨节病的分布与流行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太行山地区旅游风景地貌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行山地区的旅游风景地貌由深切的河谷、高耸的山地及山顶平台和山地与河谷之间的山坡等三种地貌类型组成。它可使旅游者既享受到幽深、雅静、古朴的谷地风情 ,又欣赏到争奇斗艳的山地景色 ,还饱览到一览众山小 ,心旷神怡的山顶风光。它呈S—N向的带状 ,分布在太行山地区不同山地的不同海拔高度上 ,又往往与地质构造带和山前多雨带相吻合。其形成与地貌发育史密切相关 ,时代均不超过 5 5MaBP以来的新生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