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甘肃西和——成县地区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对西汉水群的详细解体,划分,首次在西和-成县地区发现元古代地层单元。在多尺度,多层次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该区自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2.
黄增保  金霞 《西北地质》2004,37(1):51-57
位于北祁连山造山带西段的昌马地区,1:5万东湾、三道湾幅区调在中寒武世地层中发现Leiosphaeridia,Lophosphaeridium,Cymatiosphaera,Retisphaeridium,Synsphaeridium,Multiplicis-phaeridium,Retinarites等晚震旦世的藻类化石。据此,笔者将本区中寒武世地层解体为3部分:晚震旦世地层、早寒武世地层和中寒武世黑茨沟组。并对锅底坑蛇绿混杂岩带进行了确认,在此基础上对本区寒武纪构造演化模式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甘肃西成地区区域地质的野外详细调查,结合室内测试及综合研究,首次在该区的西汉水系中解体出元古宙地层单元。通过多尺度、多层次的构造解析,划分出元古宙地层5期构造变形及古生代地层的4期构造变形。在此基础上,提出元古宙地层是在晚三叠世由西向东抽拉─逆冲至古生代地层之上的。  相似文献   

4.
辽西地区构造系统的形成与东北亚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庚  郭华 《铀矿地质》2002,18(4):193-201
燕山造山带东部辽西地区的构造填图,地质研究,以及中生代火山-沉积岩系的同位素资料 ,提供了东北亚和燕山板内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华北板块北部燕山-辽西地区自中元古宙至中生代,与整个华北克拉通一起,接受相同的地台盖层沉积,其沉积历史完全相同。在中晚三叠世之后,该区沉积了中生代火山碎屑岩和陆相沉积岩,并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这才有别于华北克拉通的其它稳定区。同位素资料表明,兴隆沟期火山岩,蓝旗期火山岩和义县期火山岩形成时间分别为200-170Ma,170-155Ma,140-100Ma。按构造成因和系统的指导思想,将该区构造构造归并成3种构造系统,即逆冲推覆构造系,正滑断裂系和走滑断裂系。这3种断裂系统的发育顺序是:逆冲推覆构造形成于早白垩世中期(相当于义县组,九佛堂组之间的界面);正滑断裂构造系是九佛堂组和阜新组的同沉积构造;走滑断裂构造系形成最晚,为晚白垩世形成的构造。其中早期逆冲推覆构造起了主导作用,奠定了本区构造格局的基本格架,晚期构造的叠加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已有的构造格局。三叠纪到早白垩世期间,在欧亚板块向南挤压和古太平洋板块向北向西方向的挤压作用下,于早白垩世中期形成本区的逆冲推覆构造;早白垩世晚期受古来洲大陆区域扩张的影响,形成了辽西地区的正滑断裂系,晚白垩世北北东向的走滑断裂系形成则与郯庐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5.
文章统计分析了金川矿区内地层和侵入体中的节理构造,对矿区内的共轭剪节理进行配套、分期,综合区域构造演化史后分析了矿区构造应力场。研究表明,金川矿区从新太古代到古生代至少受到4期古构造应力的作用。第一期构造应力场为NS向的挤压,由阴山陆块与鄂尔多斯陆块碰撞形成华北古陆西部陆块引起。第二期构造应力场为NE-SW向的挤压,与华北克拉通东、西陆块碰撞拼合并参与Columbia超大陆拼合事件有关;其后阿拉善陆块与华南陆块参与Rodinia超大陆拼合事件,应力场持续作用。第三期构造应力场为近NS向的挤压,由祁连洋不断向北俯冲引起。第四期构造应力场为NNE-SSW向的挤压,与祁连造山带发生的强烈造山运动有关。  相似文献   

6.
甘肃成县庙沟铅锌矿床位于秦岭造山带西部,西(和)-成(县)铅锌矿田东段,矿床类型属喷流沉积型。岩石、矿石微量元素特征表明矿区形成时为贫氧环境;稀土元素Eu异常特征反映矿区古成矿流体温度较低,与厂坝-李家沟铅锌矿床形成条件相似; Ce异常特征亦反映矿区形成于贫氧的还原环境。通过探矿工程揭露,认为银洞湾矿段受其北东侧断层(F)与南西侧陡倾矿体共同控制,构造挤压是矿区形成高品位矿石的主要原因。结合区域上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矿区成矿模式,指出矿区应注意寻找块状、网脉状矿体,赋存于标高1700~1500m空间内的矿体,以及被断层(F)断失的矿体。  相似文献   

7.
东喜马拉雅南迦巴瓦地区区域地质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研究区位于喜马拉雅造山带的东构造结。本文以区域地质填图成果为基础 ,结合前人资料 ,首先对研究区进行了构造单元划分 ,其次对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特征进行了总结 ,最后对构造演化和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论为 :1南迦巴瓦地区可以划分为冈底斯—拉萨陆块、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印度陆块 3个一级构造单元。以蛇绿混杂岩为代表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呈向 NE凸的马蹄状连续分布 ;印度陆块由被称为南迦巴瓦岩群的高喜马拉雅结晶岩系单独构成 ,南迦巴瓦岩群由以含高压麻粒岩透镜体为标志的直白岩组、派乡岩组和多雄拉混合岩组成。2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时间早于 70 Ma;2 3Ma以来主要断层的运动性质以伸展拆离作用为主 ;大约 5 Ma时发生了大规模的混合岩化和深熔作用。3地幔上隆是本区快速隆升的关键因素 ,但河流的作用同样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8.
根据辽西建平地区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和构造变形等方面的特征,将区内的构造演化大体划分为4个阶段:克拉通基底形成阶段(新太古代-古元古代末)、克拉通盖层发育阶段(中元古代开始直至古生代末期)、板内造山阶段(晚古生代末-中生代)和新构造运动发展阶段(古近纪以来).吕梁运动、印支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是4个演化阶段的转折点,燕山运动则奠定了该区现今的构造轮廓.板内造山阶段分为始板内造山阶段(晚二叠世末-中侏罗世)和主板内造山阶段(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地球动力学特征显示始板内造山期的造山机制为受兴蒙造山带超碰撞期远程影响的陆内俯冲作用,而主板内造山期的造山机制则属于受太平洋板块俯冲远程影响的大陆边缘型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北缘昆仑-羊湖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昆仑—羊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昆仑山脉中段之南侧,区內发育古生代以来地层和几克里阔勒蛇绿岩、阿克苏库勒蛇绿岩、奥依亚依拉克花岗岩带、昆仑花岗岩带,经历了祁秦昆(原特提斯)洋的形成和发展阶段;南昆仑洋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金沙江(古特提斯)洋的形成和发展阶段、陆內造山及隆升阶段。  相似文献   

10.
东亚地区区域构造演化与构造域划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东亚大陆不是简单地以一个巨型前寒武纪克拉通为主体而形成的单一大陆, 而是由一些小板块和众多微陆块及其间的褶皱带或造山带组合、经长期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大陆。在前人分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把东亚地区作为一个整体, 经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 形成对整个东亚地区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的系统认识。研究表明, 东亚地区构造演化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 即前寒武纪稳定陆壳形成阶段、古生代陆洋分化对立阶段和中新生代盆山对峙发展阶段, 尤其以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对东亚大陆具有重要意义。以燕山期以来东亚地区所受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其在不同地区作用的差异为主要参考指标, 可将东亚地区划分为7个构造域:西部挤压构造域、西部相对稳定构造域、青藏—羌塘构造域、中部克拉通构造域、俯冲边缘构造域、东部环太平洋构造域和兴安—蒙古构造域, 构造域的划分对于研究区内沉积盆地的成盆演化历史、进行盆地类型划分和盆地油气资源潜力类比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上地壳多层次自北而南逆冲-拆离是本区构造格局的基本特征。区内柳林、洪清、大洪山三条逆掩断层与深部拆离面一起构成了一尖端指向南的楔形薄皮构造。逆掩断层最大位移量可达107km,逆冲系统以背驮式扩展演化。多层次推覆构造格局因后期高角度断裂的切割破坏而复杂化。构造格局的定型时代为燕山期。  相似文献   

12.
赣东北地区构造演化的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几年来赣东北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及科研工作所获的地质资料、化石资料和实测数据,论述了该区晋宁期以来的构造演化,提出了以下看法:①该区是一个多期造山作用的复合体,它经历了褶皱基底形成、洋陆转化和陆内发展三大阶段和晋宁期、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四个构造旋回;②早古生代该区存在一小洋盆;③加里东期构造旋回在赣东北地区是明显的,其造山作用是存在的,并由此奠定了该区构造分区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13.
辛东地区位于多个构造带的结合部,构造复杂,其中辛镇构造是研究区内的主要构造带。区内断层活动表现出明显的生长性和继承性,沙三上段到沙二段(Es3上—Es2)沉积时期和东营组(Ea)沉积时期是断层发育的全盛期。根据4116测线平衡剖面的演化史分析,辛东地区新生代构造演化主要经历了沙三段(E%)沉积前的雏形阶段、沙三段-东营组(Es3-Ed)沉积时期的定型阶段和馆陶组-现今(Ng-现今)的衰退阶段三个时期。研究区内的油源主要来自于邻近的民丰洼陷和牛庄洼陷。油气成藏期次基本分为东营期和馆陶末~明化镇期,且以晚期成藏为主。生成的油气首先就近运移,在深部沙四段(Es4)、沙三中下段(Es3中下—Es2)发育的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其次,通过大规模联通的储集体和活动性断层向本区运移,在靠近洼陷的构造翼部和核部的古近系断块区富集起来;此后,由于长期发育的活动性断层的存在,已形成油气藏的平衡条件被改变,部分油气随着活动性断层继续向上运移在浅部新近系中形成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川东—武陵地区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陆内变形是现今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川东-武陵地区位于扬子地块的内部,远离板块边界,是研究陆内变形的绝佳场所。通过野外断裂构造详细的解析、褶皱构造的形态分析以及沉积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建立了川东-武陵地区显生宙构造格局,探讨了多期构造演化过程。晚中生代以来的两次构造作用奠定了研究区的构造格架,认为滑脱层的深度及数量从根本上控制了川东-武陵地区侏罗山式褶皱变形的差异,褶皱与断裂构造几乎同时形成,川东地区的隔挡式褶皱为单层滑脱变形的结果,而武陵地区的褶皱构造是由于多层次滑脱背景下、差异隆升剥蚀造成的不同构造层次褶皱出露的结果。结合区域地质演化,提出川东-武陵地区显生宙时期主要经历了五期构造演化。晚志留-中泥盆世、石炭纪末和中、晚三叠世之交,研究区均以整体的抬升作用为主,不发育任何褶皱构造;晚侏罗-早白垩世发生大规模褶皱-逆冲作用;新生代晚期,受印度与欧亚大陆汇聚作用的影响,区内断裂带走滑方向发生反转,早期构造被强烈改造。   相似文献   

15.
应用构造—岩性—事件法将五台山碰撞造山带划分为3个构造片体:弧前混杂岩带、古岛弧系和弧后混杂岩带。提出该造山带构造演化5个阶段:洋盆扩张阶段(>2600Ma);南部洋盆向微陆块下俯冲—微陆块转化为岛弧阶段(2600~2500Ma);弧前碰撞—弧后消减阶段(2550~2500Ma);陆—陆碰撞阶段(2550~2450Ma);伸展作用阶段(2500~2400Ma)。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北盆山地区地壳结构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训 《新疆地质》2004,22(4):343-350
根据新疆及其它相关地学断面所获资料,论述了中国西北盆山构造地区的地壳结构,已有资料表明,在中国西北盆山地区,山脉和盆地具有明显不同的地壳结构,它们的地壳厚度不同,表现为山区地壳厚,具有明显的山根:盆地区地壳厚度小,同时地壳分层和各层的组分也有所差异,这些地壳本身结构性的差异,以及它们所受到的应力状态和热状态的不同,就是小区各种构造活动产生的根源,最后从区内地质构造形成过程讨论了区内地壳不同结构形成的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7.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KULU-RAMPUR AND LARJI WINDOW ZONES, WESTERN HIMALAYA, INDIA  相似文献   

18.
在 1∶2 5万基础地质调查过程中 ,通过分析前人资料 ,结合野外调查及室内分析 ,对白银地区早古生代地层重新进行了详细划分 ,首次在寒武纪地层中发现早期脆性断裂及顺层韧性剪切叠加变形。在多尺度、多层次构造解析的基础上 ,建立了区内早古生代地层构造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