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三叠纪结扎群分布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南北两侧,根据基本层序、沉积环境和层序界面特征,结扎群至少可划分出四个三级层序。沉积古地理格局显示出南浅北深的特点。南部靠近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陆源物质供应丰富。北部雀莫错一带因远离中央隆起,陆源物质供应相对较少,以泥岩、灰岩为主,生物化石丰富,沉积环境以陆棚为主,在相对稳定的沉积水体中以双壳类、菊石类等生物群得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羌塘盆地北部马料山侏罗纪布曲组地层古生物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兵 《地质通报》2002,21(7):415-420
详细描述了羌塘盆地北部乌兰乌拉湖地区马料山侏罗系剖面,将剖面划分为雀莫错组、布曲组和夏里组3个岩石地层单位,其中布曲组出露齐全,化石丰富。根据沉积环境及相对海平面变化规律将布曲组划分为2个沉积层序,并讨论了各体系域特征。依据马料山剖面布曲组的生物组合及分布特征建立了1个双壳类生物组合带即Chlamystipperi-Protocardiastricklandi组合带,并细分为3个组合亚带,其时限为中侏罗世巴通期。  相似文献   

3.
羌塘盆地胜利河地区雀莫错组地层及其古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羌塘盆地胜利河地区实测了多条雀莫错组地层剖面,在区块南部剖面中采集到大量的硅化木以及一定含量的双壳类Astarte delicata Fan,A.cf.voltzii Goldfuss,Pleuromya sp.,Protocardia sp.,Modiolus sp.,Neomiodon sp.,Chlamys sp.等和孢粉化石Cyathidites,Deltoidospora,Neoraistrickia,Classopollis等。雀莫错组地层之下广泛沉积了一套那底岗日组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其火山岩喷发年龄为205~220Ma。雀莫错组地层之上与中侏罗统布曲组整合接触,依据上述特征确定了雀莫错组地层的时代为早-中侏罗世。雀莫错组地层沉积早期,以冲积扇-辫状河砾岩沉积为特征,之上沉积了一套三角洲相碎屑岩地层及局限台地相灰岩沉积,表现为一个向上变深的海侵序列。雀莫错组沉积期,胜利河地区处于偏潮湿的热带-亚热带环境。  相似文献   

4.
羌塘北部拗陷东段晚三叠世地层沉积特征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区内晚三叠世土门格拉群(组)、结扎群、巴塘群分布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南北两侧,夹于金沙江缝合带南侧和前缘隆起带之间,呈NW向带状分布.笔者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通过实测剖面的详细研究和区域对比,从生物群面貌、岩石类型及其组合、基本层序和沉积相角度进行了分析.沉积古地理格局显示出总体南浅北深的特点,南部靠近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陆源物质供应丰富;向北至雀莫错一带因远离中央隆起,陆源物质供应相对较少,泥、灰岩增多,灰岩中化石丰富,双壳类、菊石类等生物群得以快速发展;沿北东,靠近金沙江缝合带,受其活动影响而表现出火山活动频繁.这3个群(组)可很好对比,基本特征相同,因此认为是同一地质时期同一构造单元不同构造部位之沉积产物.  相似文献   

5.
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上三叠统结扎群双壳类组合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雀莫错一带上三叠统结扎群采获大量双壳类化石,根据产出层位,建立了Quemocuomegalodon orientus-Neomegalodon boeckhi、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 disperseinsecta、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Tulongocardium)xizangensis3个组合.这一生物组合反映的地质时代为诺利期,依据双壳类化石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特征及围岩岩石化学分析,说明垂向上双壳类生活的结扎群具浅—深—浅的古地理变化特征,为区域上地层对比及生物生存环境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青海西南部海相侏罗纪地层新认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白生海 《地质论评》1989,35(6):529-536
本文通过综合研究雀莫错等三条剖面及其中丰富的古生物资料和沉积旋同、岩石组合特征等,将青海西南部唐古拉山地区的侏罗系划分为中侏罗统雀莫错组、沱沱河组、布曲组、夏里组和上侏罗统索瓦组、扎窝茸组共六个地方性地层单位,并叙述和讨论了这些地层单位(包括部分新发现地层)的沉积特征与地质时代,还简要分析了该区侏罗纪古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7.
羌塘雁石坪中侏罗统雀莫错组地层及沉积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详细描述了雁石坪附近一段地层剖面,并根据地层的岩石组合特征将其归入雀莫错组;依据古生物化石特征,将其时代划为侏罗纪早巴通期。沉积环境分析表明,雁石坪剖面为一套海侵的半咸水潮坪相沉积。  相似文献   

8.
赤布张错地区中侏罗统十分发育,最大沉积厚度达6311m,包括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和雪山组等5个岩石地层单元。根据所含丰富的双壳类、菊石、腕足类等化石,将它们划归中侏罗统(巴柔阶至卡洛夫阶)。沉积盆地的性质、早期的地貌格局和同沉积断裂活动可能是导致该地区中侏罗统厚度巨大、横向变化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在野外详细测量剖面基础上,对碳酸盐岩宏观特征、矿物和碎屑组分、结构、碳氧稳定同位素、生物古生态等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显示碳酸盐岩主要为泥晶灰岩、颗粒泥晶灰岩和泥晶颗粒灰岩等岩类,δ13C和δ18O值呈现低→高→低→高→低(雀莫错组→布曲组→夏里组→索瓦组→雪山组)的规律性变化。雀莫错组和雪山组以河控三角洲相沉积为主,布曲组为碳酸盐缓坡相沉积为主,夏里组主要为潮坪-三角洲相沉积,索瓦组主要为潮坪-泻湖相沉积,中晚侏罗世羌塘盆地古水深在下降的总趋势中呈现浅→深→浅→深→浅的升降旋回,盆地沉积中心由东向西迁移,区域构造演化和全球海平面变化共同控制了沉积面貌。  相似文献   

10.
在丁青蛇绿岩以西的色扎岩体顶部单元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早侏罗世菊石化石;在丁青县雪拉山口南的雀莫错组、布曲组中新采获双壳、桦树等化石;在巴青县雅安大山雀莫错组、马里组板岩中新采获云雀贝化石;边坝县的多尼组可分为3套岩性组合,在灰岩中发现大量的双壳类化石,可望建立一个新的岩性地层单位;拉孜北凼木曲东岸的拉贡塘组碳酸盐岩应为一套多旋回凝灰岩,发现丰富的苏铁类和真蕨类植物化石,具有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植被面貌;在索县次汝乡北多尼组中新发现白云母花岗岩岩滴;将嘉黎断裂带南侧娘蒲乡至错高乡一带的原蒙拉组解体为4套地层,并在其中发现变质侵入体;新发现几处蛇绿岩.  相似文献   

11.
研究区属北羌塘盆地,上三叠统巴贡组呈NW向带状分布于长江源各拉丹冬地区南北两侧(以往南部称土门格拉组),夹于金沙江缝合带南侧和中央隆起带之间,南部土门格拉一带产Cardium(Tulongocardium)martini-Trigonia(Kumatrigonia)huhxilensis组合,北部雀莫错一带产Halobia superbescens-Halobia disperseinsecta组合和Amonotis togtonheensis-Cardium(Tulongocardium)xizangensis组合,反映的地质时代为诺利期,但南北部双壳类组合优势种明显不同。本文从物源区、沉积岩石类型及其组合、高频旋回沉积和古盐度、古水深、古气候及岩石地球化学和古生物特征角度,探讨南北巴贡组沉积古地理格局和双壳类组合的古生态,提出南部双壳类组合生活在盐度较低、氧化、干热、弱碱性浅水环境并繁盛于海泛晚期-海退期层位中,陆源物质供应充分而物种分异度不高;北部双壳类生活在盐度稍高、弱还原、温暖潮湿的较深水环境并繁盛于海侵-高水位期层位中,生物群面貌上的差异是同一地质时期南北不同的沉积环境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吉林地质调查院在西藏北部申扎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对石炭纪一二叠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自下而上划分为永珠组、拉嘎组、昂杰组、下拉组和木纠错组,并进行了生物地层划分,在永珠组建立了Gnathodus girtyi-Gnathodus tezanus牙形刺组合、Goniatites菊石带、Choristites-Spirigerella腕足组合和Trigonatreta cf.paucicostulata-Elivella baschkirica腕足组合;昂杰组建立了Spiriferella-Costiferina腕足组合;下拉组建立了Ipciphyllure-Waagenophyllum-Wentzelellites珊瑚组合、Dielasma millepunctatum-psudoantiquatonia mutabilis腕足组合和Neoschwagerina筵带。  相似文献   

13.
青海南部沱沱河地区陆相红层分布广泛,确定这些红层的时代对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红层中化石稀少,因此,这些地层的形成时代长期以来未有定论。曲麻莱盆地是沱沱河盆地东部的一个次级盆地,在该盆地红层之中部灰色钙质泥岩中获得了相当数量的孢粉化石,其中希指蕨孢子居绝对优势,据此确定含化石的地层地质时代属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地层问题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青海省南部侏罗纪海相双壳类异常丰富.根据近年来新测制的地层剖面和化石资料,本文分析了该区双壳类动物群的时代意义,从而确立了本区侏罗系应包括中,上侏罗统;海相侏罗纪沉积大致自巴柔阶到基末里阶.东特提斯区北缘的弧形地带,诸如青海南部、藏东、藏北、滇西,缅甸掸邦和泰国呵叻等地在中,晚侏罗世基本上属于同一个生态环境较特殊的双壳类生物地理分区,双壳类动物群表现出强烈的地方性色彩,特别是淡水双壳类动物群cuneopsis—Psilunio—Lamprotula组合,半咸水动物群Corbula—Neomindon组合以及淡水(微咸水)动物群Peregrinococha组合完全是该区特有的土著分子,从时代对比意义上来说,它们之间可对比度更高.云南和平乡组双壳类动物群和本区相比较后表明,和平乡组沉积时代大致相当于巴柔期(含早巴通期).缅甸南瑶系中的双壳类动物群时代不应晚于巴通期.藏东和青海南部产出的奇异蛤动物群时代则应不早于基末里期.  相似文献   

15.
本文据中-法合作期间的地震广角反射资料阐述了青藏高原的深部地壳结构及构造特征,结合地表地质现象探讨了高原的形成机制。资料表明青藏高原上、下地壳分别增厚一倍左右,最厚处达75km。它是由来自北侧并逐渐向南推挤的强大水平力,使该区地壳与其南部的印度地块相碰并受其阻挡,在经向水平挤压力的长期作用下,该区地壳终于从喜马拉雅运动早期开始,在经向上因地壳片段的褶皱和叠覆而缩短,在垂向上急剧增厚和抬升而形成高原。这是构造力与重力联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分析了大兴安岭及其邻区石炭-二叠纪地层,着重介绍各地层单元的分布范围、岩性组合、生物化石特征,特别总结了早、中二叠世冷水型和暖水型生物组合在本区局部出现的混生现象.根据本区板块构造发育,结合生物组合特征,进行了生物古地理分区的划分.本区北部属于北方大区,准噶尔-兴安区,兴安亚区;南部属于特提斯大区,华北区,华北北缘亚区.  相似文献   

17.
在长江源区各拉丹冬一带晚二叠世地层中建立了2个腕足类生物组合,下部为Spinomarginifera cf.kueichowensis-Tschernyschewia cf.sinensis-Tyloplecta cf.yangtzeensis组合,见于乌丽群下部的那益雄组;上部为Leptodus nobilis-Perigeyerella costellata-Enteletes subequivalis组合,见于乌丽群上部的拉卜查日组。两个组合生物群属于特提斯动物群,均可与华南地区同期地层中的生物群相对比。  相似文献   

18.
长白山地区近期地质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地壳不断上升,是我国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区之一.通过对长白山北坡登山长廊上方边坡危岩体的分析,考虑崩塌形成的影响因素、崩塌类型,总结出崩塌变形破坏机理及流沙坡形成机理;根据地形、地貌以及岩体工程地质特征,对危险区进行分区评价,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