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搜集了457个活动星系核样本,根据活动星系核的演化实质是指宇宙时标上的变化,讨论了红移量与活动星系核演化的关系,最终证明了活动星系核的演化分为两个序列:(1)从类星体到Seyfert星系之间的演化;(2)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BL Lac天体—射电星系(RG)的演化。  相似文献   

2.
对有光变资料的34个类星体及9个活动星系统计了它们的平均光变速率与红移的关系,发现平均光变速率有随红移增大而减小的趋势,而活动星系的平均光变速率比类星体要大.从宇宙演化的角度来看,类星体的光变随着宇宙时愈演愈烈,最后与活动星系相接.  相似文献   

3.
通过文献收集了90个活动星系核样本,研究黑洞质量与核球质量的关系,分析黑洞质量及核球质量比与宇宙学红移的关系,进而研究活动星系核的演化关系,结果表明:(1)在Seyfert星系中黑洞质量与核球质量无明显相关,类星体中则呈线性相关;(2)活动星系核演化序列由类星体演化到Seyfert星系。  相似文献   

4.
活动星系核的能量反馈是星系形成理论模型中的一个重要物理过程,与星系所处的暗物质晕质量、星系中央大质量黑洞吸积率等因素有关。当前的半解析模型预测活动星系核反馈机制主要有两种模式:射电模式和类星体模式,前者主要发生在大质量暗晕中央的大质量星系中,后者主要由较小质量星系并合导致。利用斯隆数字化巡天(SDSS)提供的目前最大的类星体光谱观测样本,结合基于SDSS构建的星系群(团)表,从统计上分析了类星体的热光度和暗晕质量的分布情况。初步分析结果显示,在大质量暗晕中,类星体的热光度和所在暗晕的质量没有相关性,类星体所在暗晕的质量分布很广,进一步证实了高光度的类星体并不存在于大质量的暗晕中。  相似文献   

5.
光变是活动星系统的共同特征,光变规律的研究已成为人类探索活动星系核物理的有力手段,综述了类星体样本光变的研究现状,对样本的光变比例,光变类星体的平均光变幅,光变时间尺度,光变幅与类星体物理参量的相关情况,类星体样本光变和其它活动星系核样本的关系进行了详细评述,并评述了样本光变的星暴模型,微透镜模型,吸积盘模型三种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6.
本文第1部份,描述从SAS-2卫星得到的能量大于100MeV的宇宙Υ射线数据来证认有Υ射线的活动星系核。11个类星体、3个BLLac天体和1个射电星系的Υ射线辐射已得到证认。 本文第2部分描述活动星系核对河外Υ射线背景辐射的影响。SAS-2的Υ辐射数据,已被用来测定类星体和赛弗特星系的Υ辐射绝对光度与光学绝对光度间的函数关系,并由此导出它们对河外Υ射线背景辐射的贡献。我们指出,类星体(B<20)、赛弗特星系(1型和1.5型)对35—100MeV能量范围的弥散Υ射线背景辐射有相当大的贡献(59%)。由此我们得出河外Υ射线背景辐射可能是由类星体和赛弗特星系这类活动星系产生的结论。 本文第3部份我们对3个有Υ辐射的活动星系核综合其Υ波段和其他波段的数据,以探索这些天体辐射的发射机制。这些综合的数据对发射机制给出严格的限制。我们指出,对这3个天体的数据,与同步自康普顿模型(SSC)的预计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
红移、中心黑洞质量和吸积率是活动星系核演化的重要参数.利用反响映射法计算了172个类星体和Seyfert星系样本的中心黑洞质量,并分析了中心黑洞的质量、红移、爱丁顿吸积率的分布,进而验证了从类星体过渡到Seyfert星系的演化.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我们对极亮红外星系研究的系列工作。这些工作包括对星系并合激发星暴和星系核活动并最终形成椭球星系的演化过程。特别介绍了星系多重并合的观测证据和IRQSO与窄线Seyfert 1(NLS1)、低电离宽吸收线类星体之间可能的演化关系  相似文献   

9.
根据LBQS在Virgo天区的类星体样品和BST的Virgo星系团的星系样品,利用交叉相关函数的方法研究了类星体与星系成协的现象,发现在角间距5'<θ<40'范围内成员星系与类星体有明显的成协性。而对背景星系不存在这种成协现象。本文还讨论了成协与视星等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King模型去描述星系的引力透镜行为,把已知类星体作为光源,从统计上计算了引力透镜类星体对与其像间分离的关系。结果表明,星系的透镜行为不仅能解释全部透镜事例,而且可以揭示出星系的某些统计参数,如星系的最大质量、平均半径、平均核半径及质光比。宇宙中星系质量密度因子,Ω_g,亦可从中求得。  相似文献   

11.
根据LBQS在Virgo天区的类星体样品和BST的Virgo星系团的星系样品,利用交叉相关函数的方法研究了类星体与星系成协的现象,发现在角间距5'<θ<40'范围内成员星系与类星体有明显的成协性。而对背景星系不存在这种成协现象。本还讨论了成协与视星等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利用星族合成和合成谱能量分布的方法,对10颗新的红移在0.3附近的后星暴类星体的宿主星系的星族年龄、黑洞质量以及爱丁顿比率的研究表明:这些后星暴类星体的黑洞质量约108M⊙,热光度为爱丁顿光度的百分之几,宿主星系的年龄介于几百Myr到几Gyr之间.这一结果表明在并合触发的星暴活动和类星体被触发(或光学可见)之间存在着时间延迟.后星暴类星体的合成谱能量分布显示其和极亮红外星系的联系密切,推算出的红外光度也已经达到了亮红外星系的级别,暗示这些光学光谱选择的类星体很有可能处于极亮红外星系向光学类星体演化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就相信类星体处于星系的中央,我们的研究试图证实事实是否果真如此。为此目的,我们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类星体处在什么类型的星系中?它是在旋涡星系还是在椭圆星系中?当然,一种全新类型的星系也是可能的,但我们知道塞佛特星系核是在旋涡星系中,而射电星系是椭圆星系。 (2)类星体是否影响所在星系的特性? (3)所在星系是否影响类星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概述了Einstein天文台IPC获得X射线流量和光度的统计结果,对混合样品,即光学选择类星体样品,射电选择类星体样品和X射线选择活动星系核样品,讨论了X射线光度与光学光度、射电光度、射电形态的关系以及它的演化性质。  相似文献   

15.
我们利用最新的类星体星表和Uppsala星系表的资料,对于类星体与星系的成协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两点交叉相关函数统计方法的结果表明,相对于类星体在天球上完全随机分布而言,平均说来在每一个类星体附近10.0范围内星系数目大约超出0.153±0.011个。同时有迹象表明,随着类星体的红移值或视星等数值的增大,这种成协现象也趋于加强。此外,最邻近间距试验也进一步支持了类星体与星系成协的统计结果。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活动星系的红外辐射作了一般介绍后,着重介绍了IRAS发射后存活动星系红外辐射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新进展,包括作为恒星形成和Seyfert活动指示的红外色余和作为Seyfert选择的红外谱指数以及作为类星体前身的超亮红外星系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了三组具有代表性的类星体观测资料:(1)类星体第二总表,(2)赤纬-40°天区类星体,(3)室女座星系团区类星体。分析的内容包括:类星体红移和星等的大尺度分布,类星体在局部天区内的空间分布,类星体与场星系以及与星系团中亮星系的成协性。 得到的初步结果是:(1)类星体就整体来说其红移和星等在各种尺度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2)在局部天区内这种不均匀性表现得更为显著;(3)类星体与场星系的普遍成协性不明显;(4)类星体与星系团中亮星系普遍成协的可能性是统计显著的;(5)类星体在演化上应该具有不同的起源。就其本质来说很可能是宇宙论性和非宇宙论性两者兼之。  相似文献   

18.
富尘埃宽发射线类星体在星系演化中十分关键,而星系中分子气体的信息有助于人们了解其恒星形成潜力等性质。使用IRAM-30m望远镜对红移0.5 ⊙·a-1,气体耗竭时间为(20~300) Ma。将它们的红外光度与CO光度进行比较,发现该富尘埃宽发射线类星体样本的恒星形成效率相对其他亚毫米波星系及类星体无明显区别。在该样本中发现了活动星系核相对强度与气体耗竭时间的负相关关系,这与目前的类星体演化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19.
收集了142个射电类星体(28个射电宁静类星体、114个射电噪类星体)、43个核占优型射电类星体、82个瓣占优型射电类星体和80个Seyfert星系的样本,基于Logistic非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对红移和热光度、黑洞质量、5 GHz射电光度、爱丁顿吸积率、核主导参数R的关系进行研究,拟合出相应的演化曲线,得到如下结论:(1)射电类星体的演化是从射电噪类星体(RLQ)演化到射电宁静类星体(RQQ),当演化到一定阶段射电类星体过渡到Seyfert星系;(2)核占优型射电类星体(CDQ)和瓣占优型射电类星体(LDQ)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随红移演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最邻近间距试验对类星体与亮星系的成协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射电类星体,特别是太红移的射电类星体,与亮星系明显成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