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沙蚕科性信息素的种间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明远  杨宇  吴宝铃 《海洋学报》1992,14(5):95-100
本文对海洋多毛类沙蚕科4属7种沙蚕:褐片阔沙蚕(Platynereis dumerilii)、双管阔沙蚕(P.bicanaliculata)、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琥珀刺沙蚕(N.succinea)、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绿沙蚕(Nereis virens)和涂沙蚕(N.fucata)性信息素的种间作用进行了电生理和行为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同属的双管阔沙蚕和褐片阔沙蚕及日本刺沙蚕和琥珀刺沙蚕的异沙蚕体的体腔液可以互相诱导异性的异沙蚕体发生婚舞(naptial dance)和释放配子;雌性或雄性的多齿围沙蚕、雄性的绿沙蚕和涂沙蚕的异沙蚕体体腔液分别可以诱导异性褐片阔沙蚕异沙蚕体发生婚舞并释放配子;但雌性或雄性褐片阔沙蚕、雄性的日本利沙蚕、琥珀刺沙蚕和涂沙蚕的异沙蚕体的体腔液却不能诱导异性多齿围沙的异沙蚕体发生婚舞或释放配子.不过,雌性褐片阔沙蚕异沙蚕体的体腔液能引起雄性多齿围沙蚕异沙蚕体脑电活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2.
腺带刺沙蚕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3年7—12月于室内进行了腺带刺沙蚕Neanthesglandicincta人工授精、孵化及幼体培养观察.该种沙蚕在性成熟时没有异沙蚕型出现。水温在13.0—29.3℃范围内,沙蚕均能完成胚胎发育和幼体发育。担轮幼虫期在膜内渡过,五刚节疣足幼虫开始摄食,七剧节疣足幼虫开始钻砂,沙蚕幼虫体节在20节之前体节与体长呈明显的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对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 Savigny)亲体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齿围沙蚕的适宜培养温度为16~32℃,盐度为25~32.培养时以粉末饵料为佳,16~32℃摄食活泼,摄食时间为15~20min,16℃以下摄食量减少,12℃以下基本不摄食.在19~20℃、保持潮湿条件下,可存活28 d.异沙蚕体形成与温度有关,特别是在经历了一定的低温期(2~4℃)后,再提高温度至18~25℃,可以有效地促进异沙蚕体形成.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异沙蚕体的形成及群浮并未出现半月相型规律,成熟后只要有微弱的光照,任何时间加水覆盖水槽均可见到异沙蚕体群浮.  相似文献   

4.
沙蚕是一种潮间带和浅海底栖生物,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它是海水养殖中鱼、虾的理想饵料,有些种类的沙蚕还可以供人类直接食用。由于它含有生物引诱剂,故沙蚕又有“万能钓饵”之称。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和世界“钓鱼热”的出现,沙蚕的需要量急剧增加,目前沙蚕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而,解决人工养殖沙蚕的技术也就成了海水养殖业中一个引人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生态学及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条件下多齿围沙蚕(Perinereis nuntia Savigny)亲体培育条件及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多齿围沙蚕雌雄异体,非成熟季节外观上无法辨别雌雄,性成熟时,雌(异沙蚕体)灰绿色,雄(异沙蚕体)红白色.生殖细胞起源于体腔膜上皮,不久就释放到体腔中,在体腔内卵原细胞和精原细胞http://ebook/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index.htm分裂增殖形成卵原细胞群和精原细胞群,体腔中充满了外形不规则或近圆形的滋养细胞,细胞内可见嗜伊红颗粒,滋养细胞之间可见发达的微血管.卵原细胞群不断增殖发育,至初级卵母细胞后游离至体腔中继续发育为次级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精原细胞群形成精子合胞体(syncytium),各级精母细胞在合胞体内发育,直至形成成熟精子时才分散游离.水温18℃以上,多齿围沙蚕的生长体经培育才可能形成异沙蚕体.特别是在经历了一定的低温期后,再提高温度可以有效的促进异沙蚕体形成.胚胎发育的适宜温度为18~25℃;适宜盐度为25~32.胚胎发育过程经历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担轮幼虫期、后担轮幼虫期、膜内游毛幼虫期等阶段,在水温25℃、盐度30条件下,从受精至孵出3刚节幼虫约需65 h.3刚节游毛幼虫至10刚节幼体约需28 d.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研究青岛潮间带多齿围沙蚕的群浮,发现野外多齿围沙蚕每年6月初到9月底群浮,海水的表层水温从17.5℃到24.5℃,高峰期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水温范围20.7℃到23.5℃,而室内多齿围沙蚕在13℃就出现群浮。随着温度的升高,群浮的异沙蚕体数也增加。多齿围沙蚕在新月和满月之间出现群浮,受潮汐和日照的共同制约,表现出半月相型群浮周期。  相似文献   

7.
沙蚕属环节动物门多毛纲,主要栖息于海滨泥沙滩和浅海底,是底栖动物群落中的优势种,也是底栖性鱼虾类的主要捕食对象,因而是海洋中的基础饵料动物。素有“万能钓铒”之称的沙蚕,是垂钓渔业的理想钓铒。近年来,在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钓鱼热之后,活沙蚕出口的需要量急剧增加。由于供求矛盾的尖锐化,促使了沙蚕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相似文献   

8.
日本刺沙蚕Neanthes japonica(Izuka)分布于我用黄海、渤海沿岸;日本的日本海和太平洋沿岸:为中国和日本的特有种。 1908年,日本饭启Izuka首次报导,,定名为日本沙蚕Nereis japonica,并对其生殖发育做了简单记述。1955年,香川义信研究了日本沙蚕成体及幼虫与盐度的关系;1962年赫列勃维奇、吴宝铃报导了我国的日本沙蚕;1964年Imajima和Hartman在“日本多毛多环虫”一书鉴定为杂色刺沙蚕Neanthes diversicolor(O.F.Muller);1972年Imajima订正为现名。  相似文献   

9.
日本刺沙蚕大规模移植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1年11月—1992年5月在文登市高岛盐场总面积1665亩的30个虾池进行了日本刺沙蚕的移植研究,沙蚕的总投放量为1849/kg,每亩平均11.11kg。3月中旬测得的幼虫平均密度为20130个/m~3,4月中旬测得的定着幼虫和幼体的平均密度为3352个/m~2。对两次6组随机抽样总计1215条成体沙蚕测得的雌雄比为1:2。成熟雌体的平均怀卵量为24×10~4(±3.6×10~4)个,平均粒径为209(±3.7)μm。在移植沙蚕的虾池中,沙蚕幼虫定着的数量和生长发育的情况同自然纳潮虾池中的情况无任何差异。提出了两个简易的公式,以便计算对虾生长盛期为保持一定数量的沙蚕密度每亩所需投放的沙蚕数量。  相似文献   

10.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亲体为2010 年半人工育苗的苗种, 人工培育至异沙蚕体后进行集中催产、人工授精, 受精卵经过消毒后, 孵化至囊胚期, 收集入水泥池进行中间培育, 经3 d 孵化至3 刚节幼体再次收集, 放入土池进行幼虫培育。卵子受精后, 定期(早期每隔1 h, 囊胚期后每隔3 h)取受精卵, 置于OLYMPUS-CX31 显微镜进行活体观察并进行拍照。结果表明, 在双齿围沙蚕的胚胎发育过程中, 出现了与已有结论不符的特殊现象, 例如油球与胚胎发育的关系, 胚胎的高温孵化。而且,在孵化期, 一种寄生纤毛虫导致沙蚕胚胎及出膜3 刚节疣足幼体的大量死亡, 其病害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盐城市沿海滩涂大米草滩沙蚕资源丰富,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沙蚕,射阳县于1987年建立了沙蚕站,专门从事沙蚕采捕开发出口工作。盐城沿海滩涂总体规划也将大米草沙蚕列入基地建设,规划大米草面积由目前的6万亩发展到30万亩。本文为盐城沿海滩涂的沙蚕生态环境的初步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2.
海味品的生活史,各有千秋,别具特色,奇妙巧趣。沙蚕的群舞春末或秋初,沙蚕开始了它们特有的繁殖活动———群婚舞会。雌性沙蚕穿上了兰绿色的嫁衣,雄性沙蚕披上了粉红色或乳白色的礼服。有的迎着皓亮圆月起舞(喜光生殖),有的躲在幽静的月下  相似文献   

13.
双齿围沙蚕是底栖多毛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亚洲近海和河口环境中。本文研究了天津北塘河口双齿围沙蚕对沉积颗粒物的再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对沉积颗粒物有显著的混合能力,其中对小粒径颗粒物的混合作用强于大粒径颗粒物。小粒径颗粒物可以被沙蚕摄食随粪便排出。  相似文献   

14.
摄食对中国对虾能量代谢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硕  王芳  董双林 《海洋科学》1998,22(2):49-51
于 1996年 5~ 6月在水温 2 5℃时测定了两种规格中国对虾 ( Penaeus chinensis)摄食沙蚕和配合饲料后的耗养率和氨排泄率。小规格中国对虾摄食配饵的代谢率略高于摄食沙蚕 ,而大规格组中摄食沙蚕的代谢率大于摄食配饵组。小规格中国对虾摄食配饵和沙蚕的代谢能比未摄食组提高了 33.2 2 %和 2 7.4 0 %;大规格中国对虾摄食配饵和沙蚕的代谢能比未摄食组提高了 34 .78%和 4 0 .0 5%。中国对虾摄食后的氨排泄率明显增加 ,表明蛋白质在摄食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建国 《海洋信息》2002,(3):27-28
沙蚕,俗称海蚂蝗、海蚯蚓,形似蜈蚣,是栖息于海滩大米草根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海洋鱼类饵料.沙蚕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近几年成了国外餐桌上的新兴热门冷菜,日本、澳大利亚和法国等国家每年都从我国进口大量的沙蚕.  相似文献   

16.
凡纳滨对虾亲虾常用天然饵料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比较了凡纳滨对虾亲虾培育中 4 种常用天然饵料———长吻沙蚕 Glycera chirori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 (去壳)和杜氏枪乌贼Lol igo duvancelii 的营养成分及组成。结果表明,杜氏枪乌贼的蛋白质(78. 41%)和胆固醇(16.1 mg·g-1 )含量最高;双齿围沙蚕的 EPA 和 DHA 含量最高(分别为 14. 15%和12.97%),∑n 3/∑n 6值为5. 79;长吻沙蚕的 EPA和 DHA含量略低(分别为 12. 36%和11.54%),但其∑n 3/∑n 6值最高,为 7.06;长吻沙蚕的α 生育酚含量最高,为 47.72mg·kg-1,以下依次为双齿围沙蚕(43.02mg·kg-1 )、近江牡蛎(42.31mg·kg-1 )、杜氏枪乌贼(38.93mg·kg-1)。双齿围沙蚕具有最高的抗坏血酸含量,为 110.12mg·kg-1,以下依次为长吻沙蚕(100.06mg·kg-1)、杜氏枪乌贼(91.41mg·kg-1 )、近江牡蛎(33.75mg·kg-1 )。通过比较这些天然饵料的营养组成并结合已有研究结果,认为杜氏枪乌贼具有较高的蛋白质和胆固醇含量及理想的氨基酸组成,是凡纳滨对虾亲虾的优质蛋白质和胆固醇来源;而长吻沙蚕和双齿围沙蚕具有高含量的EPA和DHA,以及更高的∑n 3/∑n 6值,是凡纳滨对虾亲虾的最佳高度不饱和脂肪酸来源。此外,2 种沙蚕的α 生育酚和抗坏血酸含量较高,对凡纳滨对虾  相似文献   

17.
1沙蚕的主要用途用沙蚕养殖对虾的研究成果早已推广,且在不少地方取得了节约饵料10~40%、提高产量30~35%的较好效果[2,3]。但是,由于沙蚕自身进行新陈代谢需要耗氧,且具杂食的习性.因此,有时也发生争夺饵料,出现缺氧。在用沙蚕养虾的过程中,沙蚕和对虾之间的关系并非固定不变,沙蚕也并不总是处于被对虾捕食的地位。近年有不少地方,由于用沙蚕养虾,出现对虾小苗成活率极低,甚至全无的现象。在文登市销售的虾苗中发现,在同一批虾苗中,只是由于买主不同,虾苗成活率高低相差悬殊。分析发现:凡是虾苗成活率低的…  相似文献   

18.
沙蚕的营养分析与功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2种双齿围沙蚕和国产鱼粉进行了营养组成分析。结果表明,2种双齿围沙蚕在营养构成上差别不大,只是在脂肪和灰分以及钙、铁上有差别;与国产鱼粉相比,在所测定的各种营养指标上,2种双齿围沙蚕的营养性超过国产鱼粉:其中呈味氨基酸超过高达5%左右,各种微量元素也相差较大。沙蚕的营养性、诱食性以及适口性均超过国产鱼粉。  相似文献   

19.
于1988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沙群岛进行综合考察,在采集到的多毛类标本中,发现了背褶沙蚕Tambalagamia的一新种,其与代表种背褶沙蚕T.fauveli和东方背褶沙蚕T.orientalis在眼、双背须出现的刚节数以及背须的形状等有明显的区别,故定名为中华背褶沙蚕Tambalagamia sinica,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20.
投放双齿围沙蚕养殖中国明对虾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养殖中国对虾的围隔内投放不同密度(0kg·m-2,0.4kg·m-2,0.8kg·m-2,1.2kg·m-2)双齿围沙蚕,定时监测水体总氨氮(TAN)、亚硝氮、透明度、DO等指标。实验结束时计量养殖效果。结果表明:总体上,投放沙蚕的处理组对虾产量高于末投放沙蚕的对照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0.4kg·m-2沙蚕处理组对虾产量最高[(165.4±8.7)g/m2],水质最佳。随着沙蚕密度增大,国格内TAN、亚硝氮、pH均上升且不稳定,这可能是致使对虾成活率下降的一个原因。投放沙蚕对透明度也有影响。依据实验结果认为,双齿围沙蚕促进了沉积物无机氮向水体释放,进而加速浮游植物的繁殖速率。沙蚕密度过人,可引起对虾成活率下降,建议沙蚕密度控制为0.2~0.6k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