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热带海洋非埃尔-尼诺时期海温场的一种重要分布形式——海温场EOF展开第一特征向量场与高低空大气的相关分析和谱分析发现,该类海温分布典型场不仅对高空大气的起伏振荡有重要影响。而且与低空大气的涛动现象关系密切,其变化领先于低纬涛动现象4~5个月,可能是低纬涛动现象的启动因子。 相似文献
3.
巴伦支海海冰异常对初夏大气环流和东亚天气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在NCAR气候模式CCM1(R15L12)基础上改变为用于长期数值预报的CCM1(R15L7),以1991年5月2日12时(GMT)国家气象中心客观分析资料为初始场,分别以巴伦支海附近海域不同的海冰边界作为下垫面极冰条件,进行了相应相应的月长期数值预报试验。以研究该海区海冰对大气环流特别是东亚天气的影响。试验〈A〉以接近于91年5月平均冰边界作为极冰边界条件,试验〈B〉和试验〈C〉分别对应 相似文献
4.
5.
6.
本文用一个简单的斜压两层模式,在热力学方程中只考虑牛顿冷却和感热加热,从理论上分析了大尺度海温异常时感热加热带大气压Kelvin波的影响。研究发现,牛顿冷却使大气Kelvin波振幅减,并使波速减慢;感热加热可使得Kevin波波速加快;当海气温差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波动趋于不稳定。 相似文献
7.
利用北京325 m气象塔不同阶段(第一阶段:1991-1995年;第二阶段:2004-2008年)风温梯度观测,北京地区气候站长期观测(1971-2008年,20站)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978-2008年),从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对比的角度,分析研究北京近地层大气风温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城市化进程已经导致该地区近地层大气特征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地面和近地层温度增加,热岛强度增强;地面风速和近地层低层风速明显减小;近地层低层(63 m以下)风向变得更为紊乱;近地层温度垂直递减率增加;近地层大气风温结构特征的变化表明:2004-2008年325m气象塔,在63 m以下基本反映的是城市冠层流场特征,即气象塔周边地区城市冠层厚度约为63 m. 相似文献
8.
利用北京325 m气象塔不同阶段(第一阶段:1991—1995年;第二阶段:2004—2008年)风温梯度观测,北京地区气候站长期观测(1971—2008年,20站)和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1978—2008年),从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对比的角度,分析研究北京近地层大气风温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城市化进程已经导致该地区近地层大气特征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地面和近地层温度增加,热岛强度增强;地面风速和近地层低层风速明显减小;近地层低层(63 m以下)风向变得更为紊乱;近地层温度垂直递减率增加;近地层大气风温结构特征的变化表明:2004—2008年325 m气象塔,在63 m以下基本反映的是城市冠层流场特征,即气象塔周边地区城市冠层厚度约为63 m。 相似文献
9.
在1992年北方的春季和秋季、1993年的春季、1994年的春季和秋季以及1996年的春季和秋季这两个野外季节,获得了一整套大气和海洋表层二氧化碳分压(pCO2)测量结果及有意义的水文数据。1992~1994年的春季航次是在温暖的厄尔尼诺/南方波动事件期间进行的,秋季航次是在“冻舌”条件下进行的。东赤道太平洋具有高海水pCO2和赤道底流上涌造成的高养分浓度的特征。这种水团由向西流动的南赤道流和上升的亚热带水混合而成,并由Ekman辐射沿着赤道向极地方向搬运。作为这些过程的结果,这个地区成为大洋内… 相似文献
10.
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对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1967-1985年间,西太平洋137°E剖面(34°N-1°S)的深层海温调查资料及500hPa月平均图,首先分析了该剖面上深层海温变化的分布结构和年际变率特征,发现西太平洋赤道暖池温跃层(取纬度4°-8°N,厚度75-200米)海温年际间的变化与赤道逆流流量呈反位相的关系,在埃尔尼诺年期间,赤道逆流(自西向东)加强,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下降.当埃尔尼诺结束时,赤道逆流流量迅速减小、温跃层海温上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对低纬大气环流的影响,发现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与低纬大气的关系比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要明显,尤其是对夏季低纬大气和副热带高压强弱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一统计事实说明,赤道暖池温跃层海温的变化可能是影响低纬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的重要热源. 相似文献
11.
The paper considers the effects of sea roughness and atmospheric stability on the wind wave growth by using the logarithmic boundary layer profile including a stability function, as well as adopting Toba et al.'s [J. Phys. Ocean. 34 (1990) 705] significant wave height formula combined with some commonly used sea surface roughness formulations. The wind wave growth is represented by the non-dimensional total wave energy relative to that for neutral stability used by Young [Coast. Engng 34 (1998) 23]. For a given velocity at the 10 m elevation, spectral peak period and stability parameter, the wind wave growth is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12.
厦门港球型侧腕水母Pleurobrachia globosa摄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实验观察,记述并讨论了厦门港球型侧腕水母的摄食行为、摄食机制和饵料动物的组成以及该水母摄食率与各种饵料动物密度的关系,并估计了它对对虾育苗业潜在的危害程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厦门海沧海岸地区花岗岩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运用生态恢复理论讨论了矿山采石高难度地生态恢复技术途径和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稳定度的国家行业标准分类法,使用福建崇琥气象站1991-1994年逐日24h资料,分析了台湾海峡西岸中部大气稳定度频数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由于该地区的地方性气候特点,导致其大气稳定度的两个明显地域性特征;(1)中性类频数大于其他2地区;(2)稳定类和不稳定类频数在夏季同时达到一年中最大。 相似文献
15.
大型深水航道作为大型码头的配套工程,其建设方案和工程投资对大型码头工程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厦门湾后石港区大型码头规划为例,对配套的3个大型深水航道建设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比选研究,以供规划和建设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6.
厦门筼筜港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实际调查的资料,概述了筼筜港区的地质地貌特征,重点论述了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和时代,阐述了该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把它划分为5个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17.
18.
利用高精度数字式测深仪对厦门港海沧港区10号泊位建成后的港池进行5a水深地形监测,并结合该区沉积物柱状样的粒度特征,分析研究区地形演变特征和冲淤变化特性.结果显示,停泊区底质沉积物从2002~2007年共淤积了2.72 m,其中2002~2004年表现为快速淤积,2005~2007年表现为缓慢淤积;季节性变化明显,表现为洪水期淤积,枯水期冲刷的特征;强淤积区的柱状沉积物自表层到柱样底部粒径逐渐由粉砂变粗为砂,粉砂段为洪水期淤积层,砂段为枯水期淤积层.上述结果表明研究区由于洪水期陆源物质补给量大,河流水动力条件较强,故以细颗粒的沉积或潮流引起悬浮泥沙的再沉积作用为主,淤积量较大;枯水期由于河流径流量减小,河流水动力条件减弱,故以潮流作用对表层沉积物的剥蚀改造或底床推移粗颗粒泥沙的沉积作用为主.本研究可为港池维护及泥沙淤积计算提供实践经验,同时在航道与港口建设、水利建设等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厦门港岩石岸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生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1982年2月至1983年2月在厦门港岩石岩潮间带采集的软体动物,论述了其种类组成,数量分布,生活型及影响软件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厦门港岩石岸潮间带共发现软动物54种。其中,多板类6种,腹足类33种,双壳类15种,优势种有僧帽牡蛎,黑荞麦蛤,复瓦小蛇螺,粗糙滨螺等。与60年代初调查结果比较得出,厦门港岩石岸潮间带的软体动物群落是相对稳定的,潮汐是决定河口结果比较得出,厦门港岩石岩潮间带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港口在整个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港口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也越来越大,舟山等城市的港口职能化现象明显.如何确保港口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舟山这一典型的港口资源型城市为例,从舟山市的自身特点出发,在叙述该市港口和临港工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建模分析,提出舟山港口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