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对比固原地电场2011、2015年固体不极化电极的埋设情况,分析更换电极后观测资料质量的变化和成因,总结出了埋设固体不极化电极时需特别注意的事项:(1)固体不极化电极的稳定剂需与大地充分接触,保证可靠的接地电阻;(2)埋设电极的极坑应尽可能的保持潮湿,以延长电极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韩和平  张广莉 《山西地震》2020,(3):20-24+56
精度的高低是考量地电场观测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阳原地震台近10年的观测精度进行分析(主要针对背景场项目改造后的观测数据),并对目前使用的JH-020型不极化电极观测及深埋处理进行研究,得出使用JH-020型不极化电极观测及电极深埋处理是有效提高观测精度的可行方法。同时,也为全省乃至全国台站提供地电场观测的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前,地电场台站均采用单电极测量方法,当电极出现不稳定或故障时,无法快速准确判断电极问题,更不能及时更换电极,从而影响地电场观测质量,可信度降低。洛阳地震台采用固体不极化和铅两种电极观测,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保证地电场观测资料的连续、可靠及真实性。  相似文献   

4.
地电场观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在概要分析地电场及地电场观测系统的基础上,从地电场测量原理出发,着重研究地电场观测系统的各个关键技术环节(包括Pb-PbCl2固体不极化电极、ZD9A地电场仪等)的工作原理、技术指标、工作方式以及系统连接等,并地电场试验观测台网产出的数据进行相应的分析,地电场是一个重要的地球物理场,已获得的各种观测资料表明,基于“ZD9A地电场仪”的地电场观测网,真正记录到了地球表面的地电场及地空变化,地电场观测系统将为进一步开展地球电磁学的综合观测和研究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地电场观测系统和观测环境的检查,认为蒙城地震台数据变化与电极故障有关,非地震前兆异常.分析数据变化原因,叙述蒙城地震台本次电极更换的全过程,成功消除数据的不正常变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平行方位相关分析,纯异常矢量比和功率谱分析,Pc地电脉动,动电暴湾扰等多种方法论证了岱山中学地电场的短周期变化属于大地电位变化,该观测点是观测大地电位变化的敏感点。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不极化电极基本实现原理的基础上,研究和讨论影响地电场测量电极工作稳定性的主要技术因素,采用Pb-PbCl2技术方案和可螺旋拆解的分体式结构,完成一种不极化电极的研究和试验。结果表明:①该电极的主要技术性能不低于目前国内外在该领域的指标要求;②在性能试验期间,极化电位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均较高;③应用研究过程中,较好记录了地电场日变化和地电暴等背景变化。  相似文献   

8.
大地电场观测深埋铅电极测量系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使用铅电极替代不极化电极,以解决滨海地区大地电场观测系统稳定性差的问题,先后开展了浅埋的铅电极与不极化电极的大地电场对比观测,以及深埋铅电极与浅埋铅电极的对比观测试验。结果表明:铅电极与固体不极化电极的观测数据在短期内有较好的一致性;深埋铅电极的大地电场观测资料在长期稳定性上优于固体不极化电极;而观测数据的内在观测质量也高于浅埋铅电极。  相似文献   

9.
经过对不同形式的电极:铅电极、不极化电极、圆柱形电极、板状电极等进行对比观测试验,对观测试验的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及相关系数分析.分析研究实验结果,探讨不同情况下的电极性能及优缺点,得出在不同要求、不同场地、不同条件下电极的选择和使用情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疆乌恰地震台附近的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勘察以及介质的电学特性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论证,认为,该台址条件有利于地电场仪的观测。ZD9A型地电场仪在该台架设与调试后,通过对该仪器的各项仪器指标、观测记录和标定结果的检测分析后,认为,该仪器的各项指标达到了规范的要求,工作正常,并且记录到了正常的地电场日变化形态。此次架台的成功为进一步开展地电场观测工作和为地震预报提供前兆资料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利用延庆地震台2004年地电场的观测资料,研究其变化情况,分析引起其变化的具体原因,结果表明:延庆地震台地电场的观测容易受到磁暴、雷雨等干扰,电极的极化影响最为严重,这些因素给地电场震前中短期异常的识别带来了困难,但是从短期来看,地电场观测精度较高,对场地的电磁变化反映比较灵敏。  相似文献   

13.
区域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对地电场观测方法进行了概要介绍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编写的不同台站之间观测数据的相关分析软件和MAPSIS中的谱分析功能,对“首都圈”地区部分台站地电场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包括相关性研究和频谱特性研究等。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正常观测条件下,小区域地电场台网观测数据有一定的相关性,频谱特性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地电场台站之间的观测数据的相关性,似乎与台距有一定的关系;②通过多个台站的相关性分析和频谱特性分析,可以对地电场数据的变化情况如干扰,漂移等进行初步评判和辐助研究。  相似文献   

14.
选取河北省6个地电台站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地电场静日和地电暴期间的波形变化,讨论地电暴期间不同台站之间急始脉冲和急始变幅差异性,认为:地下介质不均匀性造成地电暴急始脉冲相位不同;地电暴急始变幅差异与观测台址表层电阻率大小关系密切。应用最大熵谱方法提取频谱成分,发现地电暴日高频短周期成分更加丰富,优势周期约1.6 h。  相似文献   

15.
以南昌地震台2008年以来的地电场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在对比分析观测数据质量的基础上,阐明影响地电场观测的主要干扰因素,并分析了造成观测资料质量不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观测场地不平,6个电极所处的埋设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引起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的大规模建设,其形成的接地极放电电流对电场观测设备产生持续影响,并可能对埋地设备产生影响。基于入地电流对金属设施的面腐蚀量公式,对上海区域3个地电场台站的接收信号进行分析,确定接地极放电电流(高压直流接地极放电信号)在地电场观测信号中的特征和强度,计算多个距离范围内特定接地极放电电流强度对金属设施的腐蚀量,结合目前的接地极放电电流强度、放电时间和接地极与设施的距离,认为高压直流输电入地电流对固定台站埋地设施的影响较小;但是,当进行近距离、长时间的特定观测时,高压直流输电入地电流会对埋地设备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选取应城地电场观测数据,分析地电场日变化规律和数据干扰特征,得到以下结论:①应城地电场日变形态表现为两峰一谷,日变幅约15—30 mV/km;②应城地电测区环境不稳定,降水及高压直流输电干扰显著;③高压直流及雷电干扰会造成地电场观测数据曲线出现台阶变化,而雷电干扰数据表现为恒定值;电磁暴会引起观测数据曲线发生振荡变化,日变幅甚至可达正常幅度的10倍;降雨会导致观测数据出现突跳和漂移现象。研究结果有助于识别地电场数据干扰,剔除无效信息,更好地为湖北省地震监测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