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安盆地501矿点铀矿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安盆地501矿点是1960年代末期提交的小型砂岩型铀矿。该矿点主要产于砂砾岩、砂岩中,以产次生铀酰矿物为主;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它是一种特殊的基底古河谷型砂岩铀矿,其形成后遭受了强烈的后生氧化改造,次生铀酰矿物是铀矿床或铀矿体的地表氧化带产物。运用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对501矿点地质特征、铀矿化特征进行了论述,认为铀矿化赋存于辫状河沉积体系中,与原始沉积灰色层、潜水氧化带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
滇西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特征,成因类型及成矿模式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陈友良 《铀矿地质》1998,14(4):193-199
文阐述了滇西新生代盆地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矿床特征,讨论了铀矿床的成因类型,认为属“潜水顺层氧化带型”铀矿床。根据铀矿床的形成机制,对滇西地区新生代盆地的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喀什凹陷构造演化与砂岩型铀成矿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盛富  曾耀明 《新疆地质》2007,25(3):302-306
运用构造地质学与现代水成铀矿理论,分析喀什凹陷的构造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并研究构造演化与铀成矿的关系,认为喀什凹陷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次级构造单元,经历了中新生代以来的多次扩张拗陷和被动挤压上隆的构造演化过程,为砂岩型铀成矿创造了条件,并决定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改造与保存.晚三叠—中侏罗世扩张拗陷,沉积巨厚含煤碎屑岩建造,形成初始铀源;晚侏罗世挤压上隆,沿山前遭受风化剥蚀,形成古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早白垩—渐新世快速沉降,沉积巨厚层陆相与海相碎屑岩,使古层间氧化带和铀矿化得以保存;渐新世以来大规模上隆,沿山前快速剥蚀,破坏了早期的铀矿化,铀元素重新分配.表明以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在中下侏罗统含煤碎屑岩建造中不甚发育,或者说不可能形成较大的层间氧化带或铀矿床,而下白垩统则形成了与油气次生还原作用有关的铀矿床,如巴什布拉克矿床.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新生界发育大量砂岩型铀矿点、矿化点,其成因目前存在较多争议,尤其是对赋存于下白垩统清水河组钙质砾岩中的铀矿化,存在潜水氧化带、层间氧化带,潜水-层间氧化带、油气还原-潜水氧化带及构造热液成矿等多种认识。通过资料收集、综合分析前人成果及近几年来区内开展的铀矿勘查实践,初步认为下白垩统清水河组钙质砾岩中铀矿化为层间氧化带砾岩型,矿化受层间氧化带控制,深部有次生还原与层间氧化作用叠加形成铀矿化的可能,该地区具较好的砂岩型、砾岩型铀矿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5.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砂岩型铀矿是我国典型的古层间氧化带铀矿床,目前已发现的大营铀矿主要位于中侏罗统直罗组下段上亚段,受层间氧化带和氧化带前锋线控制。笔者通过对大营砂岩型铀矿沉积特征、矿化特征以及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成矿过程中各种主要化学成分及地化指标的变化主要受成岩作用、水-岩作用和油气二次还原作用等的影响。大营砂岩型铀矿主要受沉积建造和古层间氧化带的控制,铀矿化主要位于辫状河道中-厚层砂体夹持的、相对薄的砂体中,以及曲流河道的边缘。绿色蚀变与正常灰色砂岩的接触线区域,也是砂岩型铀矿的主要富集地带。  相似文献   

6.
孙泽轩 《铀矿地质》2000,16(2):79-84
本文介绍了盈江盆地的构造格架及构造分区、晚第三纪盆地沉积特征 ,对盆地盖层发育的氧化带进行分类 ,论述了氧化带的发育特征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认为阻水断裂上方的潜水顺层氧化带及遭受后期潜水顺层氧化的古潜水氧化带铀矿化是区内砂岩型铀矿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白城-通辽地区第三系后生氧化的空间形态、矿物组合、伴生元素分带及Fe^3+/Fe^2+比值等方面研究认为,泰康组主要发育潜水氧化,其中的铀矿化规模小、找矿意义不大;大安组主要发育层问氧化,所见铀矿化有层间氧化特点,具有形成大型地浸砂岩型铀矿床的前提,值得进一步加强找矿探索。  相似文献   

8.
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模式初步探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等可地浸砂岩型铀矿重点成矿区的成矿环境和主要控制因素, 探讨了我国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矿模式, 认为伊犁盆地南缘、吐哈盆地西南缘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床主要受有利的构造、沉积建造和层间氧化带控制, 具有含矿建造铀预富集、表生后成改造成矿及矿后构造活动进一步叠加富集的特征, 而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地区的铀矿化主要受古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控制, 并遭受二次还原的改造作用, 其矿化规模显得较前者更大。  相似文献   

9.
以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和砂岩型铀矿成矿动力系统为单元,分析了砂岩型铀矿床与油气藏同盆共存的沉积体系、矿床(藏)聚集带之间的联系。认为油气多次运移促使砂岩型铀矿成矿是一种普遍的地质作用,油气运移成藏过程对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表现为油气初次运移使铀矿化预富集、油气二次运移使间氧化带型铀矿化作用中止与矿体封存、油气藏微渗漏使红色砂层中铀富集成矿等。笔者依据油气对砂岩型铀矿还原作用的结果初步建立了吐哈式、东胜式、钱家店式3种油气藏与砂岩型铀矿共存的基本模式,丰富了砂岩铀矿找矿理论,为多能源矿产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和砂岩型铀矿成矿动力系统为单元,分析了砂岩型铀矿床与油气藏沉积体系、矿床(藏)聚集带特征及不同矿集带之间的联系。认为油气多次运移促使砂岩型铀矿成矿是一种普遍地质作用,指出油气运移成藏过程中散失部分对砂岩型铀矿成矿促进性表现形式为油气成分使铀矿化预富集或使层间氧化带型铀矿化中止与矿体封存,油气成藏后三次运移(微渗)使红色砂层中铀富集成矿。依据油气对砂岩型铀矿还原作用的结果初步建立了3种油气与砂岩型铀矿共存的基本模式,丰富了砂岩型铀矿成矿理论,为多能源综合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伊犁盆地油气与地浸砂岩型铀矿成矿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伊犁盆地南缘中、下侏罗统水西沟群产有数个可地浸的砂岩型铀矿床。前人对这些铀矿床的成因认识基本上都是层间氧化带成因观点,但对铀矿化的富集机理研究不够深入,普遍认为铀成矿富集机理是含矿层沉积时堆积的有机质及沉积成岩阶段形成的硫化物对层间渗入氧化水中铀的还原吸附作用。油气包裹体及其气相色谱特征研究表明,盆地至少发育过一期石油和一期天然气运移、聚集过程;铀矿床含矿砂岩中的油气来源于深部二叠纪或更老地层的较成熟的烃源层。油气一方面消耗了含矿含水层中的大量氧气,造就了含矿层较强的还原环境;另一方面也参与了铀成矿过程的氧化还原反应,加速了铀还原、沉淀、富集成矿的速度。结合盆地断裂构造研究,本文推断深部油气主要沿近EW向东曼里塔勒迪深大断裂和NWW—SEE向霍城托开深大断裂向上运移,造成断裂附近形成较强的还原障,进而控制了盆地砂岩型铀矿床(点)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2.
利用铀-油关系寻找地浸砂岩型铀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浸砂岩型铀矿属于外生铀矿,多数产于盆地区,并与油气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地浸砂岩型铀矿的成因分类、与油气藏的关系及其与油气藏异同点的分析对比,总结出几种典型油气藏上方的放射性异常模式.以二连盆地地浸砂岩型铀矿与油气藏的客观相伴关系为例,在鄂尔多斯盆地进行了应用试验,发现在油气田上方,低铀异常、低钾异常基本重合,且铀矿床一般定位于油藏的上方或外围.实践证明利用铀-油相伴关系,在油气勘探中应注意寻找铀矿(化)床,在铀矿(化)床周围的有利构造部位应注意加强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3.
尚高峰  王刚  曹雷 《新疆地质》2023,(4):522-529
近几年,在吐鲁番盆地十红滩铀矿床西部八仙口地区,不仅发现砂岩型铀矿,同时发现一定规模的煤岩型铀矿。从成矿背景、构造、地质特征,煤层、煤质,煤岩型铀矿体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煤岩型铀矿成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该区煤岩型铀矿化主要与沉积相变化、潜水氧化作用、煤层中有机质煤化过程中产生的还原气体及煤的变质程度有关。煤岩型铀矿化多产于砂岩型铀矿化上部偏南位置,比砂岩型铀矿化更靠近蚀源区。研究对提高该地区煤岩型铀矿特征和铀成矿规律认识具有一定意义,为该区后期砂岩型铀矿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对扩大外围找矿工作具较好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松辽盆地钱家店砂岩型铀矿床自勘查以来不断获得重大发现,已成为超大型铀矿床。该区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特点有过不少报道,但就其含矿建造的详细岩石学特征(蚀源区母岩)及有利的成矿条件等还需要随着研究程度的加深不断完善。铀矿的成矿作用包括导致铀元素集中形成铀矿的各种地质作用,其中,铀含量高且容易析出铀的源岩是铀成矿的物质基础,后期的氧化—还原、矿化蚀变是铀矿形成的关键。作者主要利用微观实验分析的方法,通过对钱家店砂岩型铀矿床赋矿岩石岩石学特征的详细分析,提出了矿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含泥砾砂岩和砂砾岩等,并且石英和长石总量与岩屑含量相近,岩屑主要以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为主,次为粗面岩、正长细晶岩、花岗岩、花岗斑岩、安山岩、硅质岩和泥岩等。后生蚀变碳酸盐化、高岭石化较为普遍,局部强烈,其次黄铁矿化、氧化铁化,偶见重晶石化。常见深部油气渗入在赋矿层中出现油渍、油斑、溢散晕圈,共生黄铁矿莓球群及微细粒黄铁矿聚晶。铀的存在形式为铀矿物(沥青油矿、铀石)和吸附状态。分析了多成因—多阶段成矿模式,即沉积预富集阶段—层间渗入成矿阶段—油气改造富集成矿阶段—油气还原护矿阶段。  相似文献   

15.
以水成铀矿理论为指导,通过对托斯特凹陷的构造演化、岩性岩相、氧化带及地球化学、水文地质、铀源条件分析,认为托斯特凹陷铀主要成矿阶段为渐新世末-上新世.找矿目的层古近系乌伦古河组具较好岩性岩相条件,尤其是发育稳定疏松砂体的Ⅲ旋回为砂岩型铀矿化赋存的主砂体.托斯特凹陷西部发育层间氧化带,东部发育潜水-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主要受层间氧化带控制,该凹陷具较好找矿前景,有利地段位于托斯特凹陷西部.  相似文献   

16.
该文基于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研究团队近年来的研究工作及对相关文献的综合研究,对砂岩型铀矿中一些重要铀矿物如沥青铀矿(晶质铀矿)、铀石、钛铀矿等的微区原位成因矿物学和U-Pb年代学研究现状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新的研究方向,即通过采用二次离子质谱法、激光剥蚀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与电子探针化学分析法和同位素稀释热电离质谱法相结合的方式,综合研究砂岩型铀矿中沥青铀矿(晶质铀矿)、铀石、钛铀矿等铀矿物和金红石、磷灰石等含铀矿物的微区原位成因矿物学和U-Pb年代学,探索砂岩型铀矿中矿石矿物的U-Pb同位素测年新方法,获取更精确的砂岩型铀矿成岩成矿的年代学信息。这对于全面准确地认识砂岩型铀矿床的生成和演化历史,建立砂岩型铀矿床的成矿新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铀矿物测年新方法在砂岩型铀矿床的地质勘探中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形成地质环境及其盆地类型、后期构造改造等是砂岩型铀矿形成前提条件;砂岩型铀矿主要受外生沉积条件、后成水文条件及物理化学环境制约;以东胜大型砂岩型铀为例,对砂岩型铀矿成矿机制与演化、铀矿床空间分布特点及规律等方面进行讨论;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作用,提出砂岩型铀矿成岩、后生、低温热液成矿阶段形成的特态相矿物群,论述了低温成矿作用的矿物学及物理化学证据,认为东胜大型砂岩型铀矿具有沉积预富集-古层间氧化淋滤-后生二次还原与交代的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18.
希阿格达和达尔马道夫是俄罗斯以地浸方法开发的两个底河道型砂岩铀矿床。 希阿格达矿床为新近纪的底河道型砂岩铀矿床。矿床位于赤塔市以北200km、贝加尔湖以东250km,储量15500t,U3O8品位0.06%。铀矿化年龄为25Ma,主要铀矿物是浸染状沥青铀矿、水硅铀矿及烟灰色的沥青铀矿。矿体长500~4000m、宽30~200m、厚13m。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典型砂岩型铀矿床(点)的综合对比,分析了铀矿地质特征,总结了酒泉盆地白垩系砂岩型铀矿成矿规律,明确了白垩系红层找矿标志。酒泉盆地下白垩统新民堡群为主要找矿目标层,其中花海盆地主攻目标层位为下沟组,酒西盆地主要目标层位为赤金堡组,酒东盆地为下沟组和中沟组。扇三角洲平原和扇三角洲前缘相为下白垩统新民堡群有利的沉积相带。酒泉盆地砂岩型铀矿主要控矿因素有构造、层位及岩性-岩相、后生氧化改造和铀源;铀成矿具有近铀源成矿、铀矿化大多发育在富铀花岗岩体周缘的富含炭屑的灰色砂体中、铀矿体主要发育在棕红色砂泥岩和灰色砂岩的过渡带中、铀成矿类型以沉积成岩为主叠加潜水氧化等规律。通过综合分析认为,相对稳定且适度抬升的构造斜坡带、长期隆升的富铀花岗岩体周缘、红色建造和灰色建造的过渡带、有利的容矿砂体及炭屑密集区或油气叠置区和多期次氧化作用叠加部位可作为酒泉盆地白垩系红层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20.
广泛汲取了近几年鄂尔多斯盆地在基础地质、铀矿地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结合野外地质调研成果,从中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构造沉积特征、沉积相、砂体发育、岩性地球化学特征、水文地质环境演化、后生蚀变特征和氧化-还原带发育等方面综合研究了直罗组和志丹群砂岩型铀矿的形成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找矿方向,认为直罗组和志丹群具有层间氧化带型、潜育化型、油气泄漏地沥青化型铀成矿前景,找矿中应对潜育化型和油气泄漏地沥青化型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