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以上海地区作为深厚覆盖层地区代表,在丰富的地质资料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分析了100 m以深地层的土层分布、剪切波速、土动力特性参数、密度和地震输入界面这5个不确定因素可能的分布范围,并采用逻辑树分析方法,利用等效线性化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计算得到了这5种不确定因素在23种工况下3个超越概率、4个典型地质孔的地表峰值加速度和反应谱结果。经分析表明,100 m以深地层的土动力特性参数、剪切波速、土层分布、密度属于低敏感性因素,其不确定性对地表地震动参数影响较小,峰值加速度差异基本在5%以内;地震输入界面属于高敏感性参数,对地表地震动参数(尤其是低频段)影响较大,最大差异可达30%—40%。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应合理设定地震输入界面,以避免可能对工程抗震设防参数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工程场地地震动的研究中 ,一维场地地震反应计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但在计算模型、土层参数和输入地震动等环节上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本文较系统地回顾与总结了有关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不确定性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土参数不确定性对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影响。本项研究首先探讨了土层剪切波速、厚度、密度以及非线性特性等的不确定性问题 ,在详细讨论分析以往的统计结果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给出了土参数不确定性模型的合理估计 ,建立了土参数随机分布模型。考虑到一次二阶矩方法的精度不高 ,而且一般只适用于小参数…  相似文献   

3.
地震危险性分析的不确定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指出,目前地震危险性分析工作中的不确定性有五个层次的来源。就性质而言,上述不确定性可分为客观不确定性和主观不确定性两类。文中提出了处理各层次不确定性的对策原则。研究发现,对实际危险性分析模型来说,客观不确定性往往伴同主观不确定性一起出现,因而在对客观不确定性作校正时应重视减小其中主观不确定性的影响;而在排除主观倾向性并尽可能减少主观失误之后,具相对真理性的不同专家方案的差异可视为客观不确定性,需视其统计特征作进一步校正。  相似文献   

4.
地震危险性分析衰减不确定性校正中的主观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建文  赵鹏君 《地震》1994,(2):64-72
实际使用中的危险性分析模型均带有主观的性质,其与现实原型之间的差异包含两种性质不同的不确定性,即现实模型与理想模型之间的主观不确定性,和理想模型与现实之间的随机误差或客观不确定性。本文具体讨论对衰减规律作(客观)不确定性校正时主观不确定性的影响问题。文中分析了衰减不确定性校正的两种做法,即在危险性分析中直接校正和先忽略衰减不确定性,求得危险性曲线后总校正的做法,讨论了两者的等价性,并用半定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不同类别场地地震震动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划分的4类场地,设计了115个一维成层场地,计算模型用场地地震反应分析的等效线性化波动分析方法,对场地地震反应进行了计算,找出了4类分类场地条件对场地地震动影响的特点及规律。得出对于Ⅲ类、Ⅳ类场地,当计算基底输入幅值较大时,地震动长周期成分十分丰富,短周期成分少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进行核电场地安全性评价时,主要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程序LSSRLI-1,而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在考虑地形效应时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研究场地地形效应的影响时偏差较大。对于抗震设计要求远高于一般建筑的核电站来说,选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二维建模分析是非常必要的。选取了某核电场地典型剖面15个钻孔资料,在MIDAS二维等效线性分析环境下进行了建模,并选取了以年超越概率10-4合成的地震动中10条最大样本时程作为基底输入进行分析。通过与LSSRLI-1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研究了地形效应对地表和核岛基础处(8.5m)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并提出了设计建议。分析得出:二维分析中地形效应对地表加速度最大值反应谱的双峰形态影响较大,并且计算结果对AP1000谱的超越情况有所变化;对核岛基础处(8.5m)峰值加速度的影响程度比地表要小,没有表现双峰形态变化较大的形态。  相似文献   

8.
场地指的是所研究的近地表地点附近的局部地质条件.工程场地是地震波传播的载体,地震波在不同场地中传播特性存在着差异,场地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10.
地震层析成像中的不确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层析成像已经是一种常用的探测地球内部三维波速结构的地球物理方法。这些深部地球结构信息是人们深入认识地球的重要依据,同时由于地表地质过程往往取决于深部动力过程,因此深部结构已经开始受到了地质学家们的广泛重视。但地震层析成像方法众多,所得到的参数和精度可能有所不同,这给非地震学专业的研究人员在使用层析成像结果的过程中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为了更好地实现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地质等多学科交叉应用,本文系统分析了地震层析成像结果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帮助地质学家们能够正确对待层析成像结果中的不确定性并合理利用地震层析成像结果。  相似文献   

11.
利用陕西地震台网2002~2006年关中陕南和周边地区发生地震的记录资料,采用多台多事件联合法,研究了关中陕南及周边地区的介质品质因子Q值和各台站的场地响应特征。用Atk inson方法求解介质品质因子Q值,其结果为Q=343.26f0.593 1。场地响应分别用Atk inson方法和Moya方法进行计算,并对2种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种结果虽有差异,但场地响应随频率f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场地响应结果显示,台基位于渭北黄土塬区的合阳台、蒲城台、彬县台及陇县台4个台在高频部分具有明显的衰减吸收效应。台基位于秦岭山脉、关中盆地和陕南地区的华阴台、西安台、周至台、宁陕台、汉中台、安康台、泾阳台及乾县台无明显的放大吸收作用。太白台在高频部分(10~20 Hz)显示有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徐果明  陈金波 《地震地质》1996,18(4):391-397
在美国加州特基平地进行的国际地震场地效应盲测试验中,用传递矩阵法及由此所发展的计算软件较成功地预测了特基平地试验点的地震动响应。盲测结果表明,表面地质模型参数对于正确的预测地表的地震动响应是十分重要的。比较预测资料和计算结果揭示,除了界面深度外,地震波的入射角、S波速度以及Q值等参数对于地震动的预测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丽江地震场地响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叶建庆 《地震研究》1998,21(2):115-121
对丽江大霞后地震现场4个PDR-2数字化地震台记录的30个中小余霞的垂直分量P波和水平分量S属波进行振幅谱分析,表明观测振幅谱形状依赖于观测场地。利用频谱比方法,将丽江地震台视为基岩场地,宾馆台和白沙台为沉积层场地,玉龙变电站台为风化层场地,求得沉积层和风化层场地相对基岩场地相对基岩场地的放大或吸收量级。衰减系数t^*值的分析研究各场地地震波误减与震源距相关微弱,但有灵敏反映传播路径的变化,表明衰  相似文献   

14.
尹力峰  王坚  谭明  陈建波 《内陆地震》2007,21(4):297-303
选择新疆地区的地震动衰减关系,采用概率方法计算了位于同一构造区的两个场地(A场地和B场地)的地震危险性,两个场地以基岩峰值加速度为标志的场地地震危险性结果相近。通过现场勘察与检测,场地A与场地B均为岩性不同的两个一元结构,岩性分别以砂砾石和粉土为主。采用一维土层反应等效线性化的计算方法得出场地A和场地B的土层反应。通过地震反应谱的特征分析,表明硬场地和软场地的强度和周期(或频率)特征是不同的,同时讨论了它们测试与判定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刘宗贤  李玉亭 《地震研究》1994,17(3):292-300
本文对无限层弹性地基中单桩基础通过特性分析建立了合理的软科学模型,按分层弹性地基土模型对桩进行动力分析,给出了桩基础轴向自振特性及在竖向地震载荷与动力载荷作用了强迫反应的解析解,文中的解析公式为无限层弹性地基中的单桩基础轴向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解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1920年海原地区发生的一次8.5级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灾害。据野外调查和航片判读资料分析了海原地震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探讨了影响海原地震滑坡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滑坡灾害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强  张绍治 《华南地震》1997,17(3):30-33
加卸载响应比理论是在非线性力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坚实的物理基础。把它应用到地应力应变学科中,为该学科在地震预报中闯出一条新路,是对加卸载响应比理论应用的延拓。本文选用了徐叶、溧阳台近年来的体应变观察资料,着重研究了黄海6.1级、苍山5.2级及射阳4.6级地震。结果表明,震前响应比均有不同和蔼的异常显示,异常反应的程度与震级的大小、台站与震中的距离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杨光  魏培恒 《华南地震》1996,16(1):36-42
根据地勘测和地震危险性分析资料,采用波传播方法,提供了厦门市某商住大厦结构动力时程分析所需要的场地地震动输入,并根据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关于地震区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的要求,做了场地分析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滑坡危险性分析中如何科学地估算地震力的问题。主要思路概括为:将滑坡体视为一个完整体系的结构物(或震动对象),将滑坡场点视为一个工程场点,利用比较成熟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方法计算滑坡体未来若干年内可能遭遇的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地震峰值加速度,这种不确定性的地震加速度是由地震预报的不确定性带入的,由此计算地震力和惯性力。最后,对地震触发滑坡的机理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