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3.
文章介绍了阿拉木图地震预报实验场中3个电磁辐射台站(卡斯杰克、吐尔盖尼和天山台)1995年的观测资料。台站使用综合程序仪器,以连续方式用1、2、4、8、16、32、64、128、256、512、1024μs波段记录电磁辐射脉冲信号,并用带通滤波处理资料。结果发现,在阿拉木图实验场发生的地震事件之前,大多数记录频段上出现了电磁辐射强度的异常增大。文章认为电磁辐射场的变化从总体上反映了北天山地壳的地震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4.
5.
提出了前兆场稳定度的概念,利用前兆场稳定度的方法对中强地震前豫鲁冀交界区不同台站和不同手段的前兆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983年11月7日山东菏泽Ms5 .9级和1985年11月30日河北任县Ms5.0级地震前14个月内,前兆场稳定度有低值异常显示,并且异常幅度越来越大,地震后恢复到正常值。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震场和源地壳形变前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中用实测资料和构造物理学观点论证了华北中、强地震前孕震形变场(断层活动系统)的存在和它的运动学与力学机制,并用有限元法加以检验;讨论了形变场、源前兆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前兆特征;给出了可操作的剪切破裂指标S(t),用断层滑动速度和剪切应变速度较好地表达了某地的地震破裂危险性;最后,提出了华北形变场活动的长期稳定性和周期性(约12年)。 相似文献
7.
地震前兆形变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假设在均匀弹性介质半空间中,存在一单一力源F^→,通过求解弹性静力学方程,得到地球表面位移解3个分量(u、v、w)的解析表达式。讨论了理论垂直形变场的基本特征。力的大小是决定形变幅度的基本因素,力越大,形变幅度亦越大,反之,则越小。力源深度h越大,形变幅度越小,影响范围越大,反之,形变幅度大,影响范围小。力源倾角为正时(向下),形变中心区下降,倾角为负(向上)时,形变中心区隆起。力的方位角是决定形变场图像形态的重要因素。利用大同地区(1984-1987年)和张北地区(1984-1991年)水准测量资料反演这二个地区震前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力源中心与实际震中位置相差小于40km,力的方位角近于水平,理论形变图与实测形变图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8.
地震前兆含义,科学问题与研究途径的研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地震前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地震预报、有关科学问题和探索途径的研究现状及其前景有各种评价。文章认为由于一些科学问题没有解决,尽管对中缅边境1995年7月连7.3级地震作出了成功预报,经验性预报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讨论了广义地震前兆和狭义地震前兆,广义地震前兆包含二类前兆:场兆和源兆;而狭义前兆仅指后者。大陆震例前兆的系统研究证实了广义地震前兆的存在,然而 相似文献
10.
安宁河断裂带北段的古地震事件及其在地震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安宁河断裂带是四川省西部的重要强震带。史料表明,安宁河断裂带上的强震主要集中在安宁河断裂带冕宁—西昌一段。冕宁以北没有强烈破坏性地震的记载。本文在安宁河断裂带冕宁以北地段断错地貌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拖乌以西野鸡洞的探槽揭露讨论了该段的古地震事件。认为该段具有发生7级地震的能力。根据探槽中~(14)C年代测定,古地震的平均重复间隔为940±150年。由于最近一次古地震的发生距今时间已接近其平均重复间隔,因而笔者认为该段已具备再次发生7级地震的能力而应予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选取了我国两个前兆台网较密集的地区进行了前兆异常场时空扫描。这两个地区分别是南北带中南段(20°~35°N,95°~110°E)和华北地区(36°~42°N,110°~120°E)。在空间上以05°×05°为一个窗口,025°为一个滑动步长;在时间上以4个月为一个窗口,1个月为滑动步长,对这两个地区分别从1994年1月和1995年1月开始进行前兆异常密度时空扫描。所用前兆异常来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全国震情研究室和首都圈震情研究室的《月会商纪要》。针对所得扫描结果,试图用一种具有鲜明物理机制的构造块体孕震模型来解释前兆场演化的物理机制。在孕震块体模型中,设定各潜在震源区的强度是随机分布的,由于模型中各孕震体的强度不均匀,因而在给定边界条件后,模型系统出现应力分布不均匀的状态。在系统边界定常应变速率的作用下,模拟的孕震体在应力超过自身静摩擦强度后发生破裂。但由于模型系统是含有耦合作用的网络结构,各孕震体的应力可以相互传导和相互影响,因而在孕震系统应力场发展演化和震源孕育破裂之间呈现为相当复杂的图像。多数震源的破裂是应力增高造成的,但也有一些震源在高应力作用下没有发生破裂,另外有部分应力并不十分高的孕震体由于受周围地震应力调整的影响而发生破裂。以上结果为前兆异常与地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由点到面系统地总结了1984年元月6日武威地震(Ms=5.3级)前,甘肃东部地应力观测台网所接收到的地应力前兆场特征。认为,这些地震前兆特征具有判断未来地震的地点、时间和强度的意义。为今后的地震预报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5.
16.
17.
通过在四川石棉城区内利用地震反射法探测其隐伏断裂的实例,阐述了在地形变化大、人口密集、环境干扰强的条件下浅层地震勘探方法的实施.本次勘探针对场地条件使用了小能量激发和小偏移距、小道间距、短排列接收、高覆盖次数的观测系统,获得的高信噪比时间剖面清晰地揭示了石棉城区内覆盖层的厚度和隐伏断裂的展布情况.探测结果表明:石棉城区内普遍存在一个明显且连续的反射界面,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推测该界面是埋深约为15-60 m深浅不等的早更新世底界与上新世晚期顶界的第四系分界面. 4条地震反射时间剖面均揭示了安宁河断裂带北段所属的石棉断裂东支在石棉城区内为全新世隐伏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18.
19.
研究了1988年11月至1990年10月近2a时间内,在22-36°N,98-104°E地区连发性的5次6级以上迁移地震与地电前兆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这组连发性迁移强震发生之前,地电前兆在南北两地区观测到两个应力相对集中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