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1年1月,广东省海丰梅陇一带发生一系列小震群,至今仍未停止,但已处于衰减过程。统计1981年1-5月,共发生小震1800次,其中ML≥1.0为477次,ML≥2.0为15次,最大震ML=4.2,震源深度3-7.5公里,平均深度5公里。它以明显的三个特点区别于其他小震群:(一)震级小,社会影响大;(二)烈度偏高;(三)P波初动有八种类型,相对较大的地震前后无甚变化。  相似文献   

2.
1969年渤海地震前兆总结会议上,曾有专文讨论磁偏角与渤海大震的关系。以后各地专业台站在运用磁偏角予报地震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随着陶瓷偏角仪的推广,各地群测点的磁偏角观测工作蓬勃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喀喇沁旗历史上曾多次发生典型震群活动,2008年8月19日至9月14日再次发生震群活动.本文分析了本区历史震群活动与周围中强地震的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喀喇沁地区的震群活动与周围地区的中强地震有一定的呼应关系.因此本次震群活动对周围地区未来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4.
土地电观测手段在群测工作中广泛采用,近几年来布满全国各群测点,利用土地电手段在预报地震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对土地电机制的认识和利用它予测地震活动,各地都积累了不少经验。我们自一九七七年建点以来,一直坚持土地电观测工作,根据我们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和学习体会,粗浅地谈一下我们对土地电机制的认识以及土地电突跳与临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1981年1月份开始,设在广东省海丰县的海丰地震台,用短周期地震仪不断记录到一些小震,震源距约7km。此后,小震活动日趋频繁。2月26日02时,发生一次M_L=3.3级的强有感地震,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月27日,广东省地震局立即在当地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1981年2~5月在广东海丰地区发生的为数达1800个小震的震群特征。震群由三个子群组成,均出现典型的前、主、余序列。震源投影图显示:震群集结于莲花山断裂带南沿的F_1断层沿伸线两侧,说明F_1断层是震群的发震断层;震源机制解结果说明震源破裂方式是近东西向应力场作用下北东走向断裂面的右旋错动。进而提出“闭锁域”模式来解释海丰震群震源区破裂发展的全过程。最后,简要叙述了震群发生过程中根据震群特征作出的无强震预报,及由此得到的良好社会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7.
电极电位和接地电阻的变化是土地电曲线(日均值或时均值)变化的主要原因。电极电位和接地电阻与电极成分、电极周围土壤中水的成分、湿度等有密切关系。 单纯的应力变化不会引起大地电场的变化。在孕震过程中,只有应力使电极周围的水分重新分布或成分改变,从而使电极电位和接地电阻改变时,土地电曲线才有变化。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强烈震群”的地区分布、活动频率和强度等特征,并指出“强烈震群”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半部的岛弧-海沟地带,这些“强烈震群”是依据近百年来的现代地震仪观测数据获得的。  相似文献   

9.
任丘油田位于河北省任丘县、华北平原冀中坳陷的次级构造单元一饶阳凹陷内。由于其特殊的应力条件和地质条件,使其成为地质和力学结构上的簿弱点。油田的开发和高压注水,使其有效应力值进一步降低,发生了诱发性小震群活动,最大震级M_s=3.3。在华北地区发生中强地震前,该区小震群活动有明显增强现象,这种特点与华北地区5~7级大震前出现小震群活动的特点相一致。该区是华北块体大范围的统一应力场作用下,反应地壳应力变化的敏感点,可以作为监测华北地区震情变化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研究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震群活动,按照《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选择震群原则筛选了1970年以来华北地区强震发生前的震群,利用MAPSIS软件判定震群性质。初步探讨该地区震群活动与强震(MS≥6.0)的空间分布关系为华北中强地震发生前一般都有前兆震群存在。主震震级越大,震群出现的越早,距主震距离越远,并且前兆震群会发生迁移现象。  相似文献   

11.
12.
震群与大地震关系的研究(华北地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56-1976二十年来,华北地区(106E 以东,33N 以北,42N 以南,黄海以西)共发生震群37次,其中1966年邢台地震后到1976年唐山地震前,震群次数比1956-1966增加三倍多,近十年来华北四次七级以上地震就是在震群活动水平不断增高的背景上出现的.从空间分布上来看,1967-1972年震群分布范围相对缩小,仅靠近大震震中;1974年后,震群活动区域明显扩大,唐山地震前不到半年的时间内,震群活动沿唐山地震震中的 NE-SW 和 NW-SE 方向上分别延伸达一千多公里.这种地震活动随时间由未来大震震中逐步向外扩散的现象,在几次历史大地震前也类似出现过,据此粗略估计平均扩散速度约为100公里/年.除上述特点外,还观测到大震发生前一、二年至数月,在距未来震中不太远处(百公里)常发生前兆震群.分析了前兆震群与一般震群在震源机制、震源动力学参数、b 值以及 P 和 S 波振幅比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初步结果表明:与一般震群相比,前兆震群具有较高的应力降.最后,简要地分析了易于发生前兆震群可能的物理和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邢台震群的应力场“窗口”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邢台强震群以其作为华北近十几年来成串强震的“先驱”,以及小震群活动十余载经久不息而著称。早在1972年,我们就注意到邢台余震区小震群活动与华北较大地震有关,特别是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前,邢台余震频度出现明显峰值,更难用“巧合”来解释。我们曾提出设想,邢台余震区是华北区域应力场中的一个“敏感点”,邢台余震活动是华北地震  相似文献   

14.
凡余震频次超过余震衰减曲线误差包线,同时满足以下条件:在不超过半个月的时间内,至少有三个震级相近的主要地震M_1>M_2>M_3,△M_(1,2)≤1、△M_(2,3)≤1(△M_(1,2)=M_1—M_2,△M_(2,3)=M_2—M_3)时,我们称其为余震震群。 作者曾研究过邢台、海城、唐山等强震的余震活动与华北地区地震活动的关系,本文拟对发生在海域内的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进行类似的研究。由于没有地  相似文献   

15.
16.
伊豆半岛及其周围地区发生的震群活动和其后发生强震的可能性之间的关系,是没有规律的。目前,我们还不能预报什么时候一个强震将要发生,但在研究了这个区域M≥5.8地震之后,获得了如下关系式: y=—40±0.9x 式中x为震群活动的开始日期和计算出来的M≥6破坏性地震预期发生日期的比较值,y为震群活动的开始日期和M≥6地震实际发生日期的比较值。当x为负值时用负号计算,当x=44时,y=0。换言之,假如震群活动的开始日期和计算所得的M≥6地震的发生日期之比较值为±44(天),则在震群活动的第一天后即将发生强震(M≥5.8)。  相似文献   

17.
新疆克孜尔震群活动与水库蓄水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杨又陵  杨欣 《内陆地震》1996,10(2):147-154
分析了拜城县克孜尔水库附近震群的活动特征、跨断层(F2)形变测量资料及库区的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认为库区附近的震群活动与水库蓄水无关,亦不属于水库诱发地震,而且不是由于F2断层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18.
通过系统研究华南西部地区震群活动与中强震的关系,发现华南西部地区震群活动主震震级在ML3左右;震群活动与区域强震关系密切,小震群频度的起伏可以反映区域地震活动水平的强弱;华南西部地区震群频次超阈值2为异常,可做中短期预测,通过预测效能检验。区域震群对中强震地点的预测有积极意义:震前2年,震群呈条带状分布,中强震发生在震群条带上,震群时间和地点距中强震都是由远到近,时间跨度超1年,最远距离380 km,中强震震级比震群高2~3级。  相似文献   

19.
土地电的装置比较简单,把两个埋在土中的电极用导线连接起来,接在微安表(毫伏表)上即可测量地下电流(电压)的变化.测量土地电一般用量程50或100、精度在1.5级以上的微安表或毫伏表.如果地电流较大时,也可用量程小、灵敏度高的毫安表来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20.
第三章 土地电所测之物理量第一节 微安表有读数的原因埋在土壤里的两个电极用导线接在微安表上,为什么会有读数呢?我们仅从产生电动势和电阻的原因上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