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白乃庙铜钼矿区位于华北板块与内蒙古海板块的交接地带.白乃庙为一古岛弧. 据内蒙103地质队的资料,该矿床分南北两矿带,二者相距700~900米.矿体走向近东西,断续长约9公里,南北宽约1公里.已知由十二个  相似文献   

2.
柴达木盆地南北推覆构造概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达木盆地南北地区,可以划分出两个巨型推覆构造带,分别称为柴北缘推覆构造带和东昆仑推覆构造带。其间的柴达木盆地形成一个相对的应变减弱区(低应变带)。两大推覆构造带在相同力源作用下统一构成了青海省北部的基本构造格局,成为华北板块的南部边缘带,是华北板块与南华板块碰撞拼合形成的浅部构造变形的产物,也是南北板块拼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东秦岭寒武纪构造古地理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提出寒武纪以商丹断裂带为界,东秦岭地区北部属中朝板块南部陆缘区,为主动大陆边缘,以双列岛弧为特征;中部和南部属杨子板块北部陆缘区,由两隆(大陆区北缘和中秦岭微板块)—凹(南秦岭盆地)组成,为被动大陆边缘。  相似文献   

4.
位于伊伯利亚半岛西部的葡萄牙大陆架近于南北走向,由于它的地理位置(它们南部受非洲欧亚板块边果的影响;西部受洋壳的影响;北部受到北斯坎湾俯冲带的影响),这种大陆架显示了  相似文献   

5.
杨振德 《地质科学》1974,9(3):221-226
昭乌达盟(简称昭盟)位于辽宁省的西部,面积约八万多平方公里。昭盟南部为华北地台的“内蒙地轴”,北部为内蒙兴安华力西地槽褶皱带的内蒙华力西晚期褶皱带。从地质力学观点来看,阴山东西复杂构造带从昭盟南部通过,昭盟北部为大兴安岭新华夏系隆起带的南端。  相似文献   

6.
内蒙地轴为中朝准地台的二级构造单元,其南北均以大断裂分别与内蒙华力西晚期地槽褶皱带和鄂尔多斯拗陷为界,地理位置西起内蒙乌拉特中旗海流图,东至集(宁)二(连)铁路线,东西长400公里,北起白云鄂博(约42°),南到北(京)包(头)兰(州)铁路线,南北宽120公里,展布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图1)。  相似文献   

7.
郑洪伟  李廷栋  苏刚 《地球科学》2020,45(7):2485-2494
扬子与华北板块在三叠纪的俯冲碰撞形成了著名的苏鲁超高压造山带,其板块碰撞接触关系一直是热点问题.利用国家台网中心64个省台记录的1 079个近震事件的10 922个P波到时和251个远震事件的11 931个P波到时数据,采用远近震联合反演的层析成像方法对苏鲁地区进行了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研究区内两个低速异常区分别对应山东半岛西部的华北板块地幔上隆区和壳幔相互作用强烈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地区.在地幔300 km深度之下出现的高速异常体可能代表了早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碰撞之前俯冲拆沉的古特提斯洋板块.传统观点的扬子板块岩石圈向北俯冲不明显,华北板块表现为向东南俯冲的高速特征.华北板块俯冲以苏鲁造山带中部的北纬35°为界,分为南北两种俯冲样式.北部俯冲不明显,华北板块停滞在郯庐断裂带以西;南部则表现华北板块向东南陡倾俯冲到苏鲁造山带之下.   相似文献   

8.
漠河盆地上侏罗统物源分析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晚侏罗世漠河盆地的构造类型,笔者等对其物源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古水流分析、母岩成分分析和源区构造背景分析认为:①晚侏罗世漠河盆地的物源来自南北两个方向;②北部物源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为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母岩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变质岩、中酸性火山岩、中基性火山岩和沉积岩;③南部物源区位于大兴安岭北部,为下伏板块基底,母岩成分主要为花岗岩、变质岩和沉积岩;④北部造山带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为早中生代的活动大陆边缘。晚侏罗世漠河盆地具有典型前陆盆地的双向物源特征,一方面来自北部造山带,一方面来自盆地下伏板块基底。根据物源特征、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和俄罗斯上阿穆尔盆地(黑龙江在俄罗斯称为阿穆尔河)有关资料认为晚侏罗世漠河盆地可能为漠河—上阿穆尔周缘前陆盆地的南半部分,其形成和演化受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制约。  相似文献   

9.
我国北东部地区包括东北、华北、华东一部分省(区),横跨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南部为华北准地台,北部为内蒙兴安褶皱系.南北两区的地质发展史、构造岩浆活动、沉积建造有显著不同.不同的构造分区,均产有丰富的山金、砂金和伴生金矿床.据初步统计,全区有金矿床数百处,它们的储量占全国金总储量的一半以上,是我国最重要的金矿产区.因此,研究该区会矿床的类型、分布规律,对指导找矿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北部古生代构造演化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3,自引:12,他引:11  
最近的地质调查和研究资料揭示,新疆北部古生代存在"三块两带"的构造格局,并经历了复杂的洋陆转换过程。地质、地球物理和碎屑锆石年龄结果显示,准噶尔盆地南部应存在一个至少发育前震旦系的古老陆块;初步认为东准噶尔北自额尔齐斯构造带东南的玛依鄂博地区至南部的卡拉麦里构造带南界,整体为一增生杂岩体,西准噶尔自额尔齐斯构造带南缘至谢米斯台南缘亦为一增生杂岩体。提出新疆北部加里东运动表现为准噶尔-吐哈陆块、中天山陆块群、伊犁地块等拼合形成哈萨克斯坦板块的一部分。从新疆北部泥盆系建造组合和沉积环境演变视角,探讨了早古生代形成的哈萨克板块北部洋盆从早泥盆世开始,至晚泥盆世拼合,洋盆经历了逐渐变浅直至消亡的演化过程。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提出南天山为一巨大的增生杂岩体,代表了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最后增生拼合的位置,亦是古亚洲洋在中国境内最后闭合的位置,闭合的时限为早石炭末期。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提出新疆北部晚古生代构造演化的"三块两带"基本框架:即在统一哈萨克斯坦板块形成后,自北而南依次存在西伯利亚板块、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及其间的准噶尔洋盆和南天山洋盆。晚泥盆世哈萨克斯坦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完成增生拼贴;早石炭世末,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联合板块完成增生拼贴,古亚洲洋结束洋陆转换;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新疆北部进入后碰撞伸展至大陆裂谷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1.
研究区包括高加索山脉、土耳其、伊朗和阿拉伯板块的北部边界部分,其南北分别与阿拉伯大陆和Cimmerian大陆相邻接。该区的地质构造单元为一系列地台、海洋起源地和岩浆弧起源地。这些构造单元在晚Maastrichtian以前分别沿两个已分裂的缝合带呈并列分布,这两个缝合带分别位于Cimmerian大陆的南部和阿拉伯大陆的北部。在研究这些构造单元、缝合带和这些大陆Maastrichtian末期的覆盖岩以后,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相似文献   

12.
燕山辽西地区的盖层可分两个构造层,由燕辽复向斜和秦皇岛背形相互叠加,并相应发育两期推覆构造。复向斜范围包括内蒙地轴和燕山沉降带,是由长条形的三个背斜和二个向斜相间,及配套的EW向纵断裂、SN向横断裂和NE向、NW向的共轭断裂组成。著名的尚义-宽城-凌源-朝阳-北票断裂是复向斜及其次级背斜的轴部纵断裂,以南大岭组、窑坡组和北票组作为其裂隙充填物。燕山EW向断裂南北对冲现象是复向斜纵断裂放射状排列并向核部推覆的反映。复向斜的形成机制完全符合纵弯褶皱作用下岩石的变形原理,是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的结果;秦皇岛背形的形成是后期太平洋板块俯冲在欧亚板块之下所致。  相似文献   

13.
台湾造山带位于欧亚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交界处, 由于两板块斜向聚合作用, 使得台湾造山带构造极其复杂并具有分段性: 南部尚处于碰撞造山初期, 而北部已处于碰撞后期, 构造环境已从挤压转变为张裂。前人利用三维砂箱模型对造山带进行研究时, 主要关注于斜向聚合作用对造山带的影响, 较少考虑到冲绳海槽张裂作用。本文在前人基础上通过添加砂纸带机器模拟张裂作用, 探讨挤压-张裂同时作用下砂体的变形模式, 解释台湾造山带北部—琉球地区的构造现象。通过分析实验图像和粒子图像测量(PIV)数据, 并与地震剖面、GPS速度场测量和古地磁数据进行对比后认为: 台湾岛北部顺时针旋转主要与斜向汇聚作用有关; 宜兰平原东西至东北—西南向的运动, 及南北有别的运动模式主要与冲绳海槽张裂作用有关; 琉球地区形貌主要受控于俯冲的菲律宾海板块形状, 在斜向聚合作用下造成地层褶皱和挤压。之后在由东向西发展的弧后伸展作用下, 形成冲绳海槽东宽西窄的凹陷区及一系列正断层, 并伴随琉球岛弧的顺时针旋转。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北纬25度以北的江河湖海,冬季都有冰情现象发生。每年经常出现冰情的地区,主要在北纬30度以北16个省(区)和渤海、黄海北部。江河冰情的出现日期,南北相差很大,大约初冰日期相差三个月,终冰日期相差四个月。冰期南部一个月,北部长达八个月。封冻开始日期相差两个月。解冻日期相差四个月。封冻历时南部不到一个月,北部长达六个月。冰盖的厚度与封冻历时有关,历时最长的大兴安岭地区,一般在1.5m,黄河内蒙河段为0.8m左右,黄河山东河段只有0.4m左右。 河冰危害是多方面的,可以阻碍航运、发电、供水、破坏桥梁和沿岸建筑物,而最  相似文献   

15.
西非裂谷系由一系列中—新生代裂谷盆地组成,Grein坳陷位于西非裂谷系北部,对其开展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对认识西非裂谷系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最新二维地震数据,对Grein坳陷开展构造几何学特征解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构造平衡恢复方法进行了构造运动学恢复,结合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对Grein坳陷的成因机制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Grein坳陷整体呈缓坡断阶型半地堑结构,具有明显的“东断西超”特征。坳陷南北差异较大,北部呈断阶形态,南部为凹陷形态;(2)Grein坳陷白垩纪—第四纪构造演化包括两期裂谷作用,可划分为5个阶段,即早白垩世断陷沉积期(Ⅰ),晚白垩世稳定沉积期(Ⅱ),白垩纪末构造反转期(Ⅲ),古近纪断陷沉积期(Ⅳ)和新近纪—第四纪稳定沉积期(Ⅴ);(3)Grein坳陷白垩纪末构造反转期主要受非洲—阿拉伯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影响,板块碰撞使非洲板块内部发生了两次强烈构造事件,分别为晚白垩世圣通期(Santonian)和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其中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构造活动在Grein坳陷内部表现明显,该时期坳陷发生构造反...  相似文献   

16.
《西准噶尔古板块构造特征研究报告》已通过评审并作为科研成果上报。现将主要内容作一扼要介绍。西准噶尔地区通过对沉积建造特征、蛇绿岩和断裂构造等的研究,取得如下新认识: 1.该区大致以和什托洛盖谷地为界,其南北在整个古生代海相沉积期间的沉积建造、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反映该地区南北分别属于两个板块(即西伯利亚板块和伊犁小板块)的大陆边缘沉积;而沿和什托洛盖谷地一线则可能是二者之间的缝合线。  相似文献   

17.
通许找煤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属河南分区嵩箕赋煤带,总体而言,区内北部为一近东西向的开封断陷系,南部为周口坳陷系,中部为通许隆起,可谓“两坳夹-隆”。南北坳陷保存了较完整的石炭-二叠系含煤建造,中部隆起区因后期风化剥蚀,使部分含煤岩系缺失,加之后期NW向和N(N)E向断层的切割及两盘的差异升降,导致煤系地层的赋存格局又发生了次级变化.从而使本区呈现东西成带,南北成块的总体面貌,并控制着本区二1煤层的埋深。  相似文献   

18.
塔里木盆地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对前寒武纪基底的指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方法研究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纪基底与超大陆的关系, 对盆地内部不同地区井下11个碎屑岩样品进行锆石年代学分析。塔里木盆地南部与北部分别检测到早元古代、中元古代产生的物源, 结合周边造山带测年资料分析佐证了早中元古代塔里木南北块体演化有差异, 北部大量的中元古代早期年代数据可能预示塔北微块体存在与Columbia超大陆裂解时间相近的构造-热事件。南北塔里木在新元古代早期才发生碰撞拼合形成统一的基底与演化进程, 所有样品都检测到南华纪年龄数据证实塔里木板块及其周缘在此期发生大规模裂解事件, 南华纪大规模火成岩活动形成了盆地显生宙碎屑岩最主要的蚀源, 塔里木板块存在与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间相当的构造-热事件。碎屑锆石测年资料为研究塔里木板块与超大陆的关系提供了来自盆地内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9.
<正> 绵延上千公里的中国的脊梁——秦岭山链(包括秦岭、大别及胶南)的形成,是北中国板块(中朝板块)及南中国板块(扬子板块)聚合、碰撞及陆内俯冲的结果。 秦岭山链为由较狭窄的北部古生代山链及较宽阔的南部印支山链组成的复合山链,往东被郯庐断裂所切割。北部古生代山链主要造山时期为450—330Ma,它具2500Ma的古老变质基底及由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代稳定地台型盖层组成的褶皱,以发育大推覆为主要特征。南缘保存了下古生代洋壳蛇绿岩残片。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活动断裂带分布发育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海省活动断裂带在印度板块的推挤作用下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间展布和运动学特征,通过对省内24条活动断裂带的研究,得出NNW向断裂带右旋走滑的同时还具有逆时针旋转的运动特性,柴达木盆地西南边缘的茫崖油沙山断裂的形成可能是阿尔金断裂带左旋走滑的压应力分量和持续板块推挤在青藏高原北部的一种响应,中更新世以来的构造运动决定了现今青海构造地貌的基本形态,现今高原北部的隆升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西侧和祁连山地区,挤压应力分布表现为南北强于中部、东部强于西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