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对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加强基础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全球化导致人口向大都市地区,特别是沿海大都市地区的不断集聚。依托大城市群地区培育区域核心竞争力成为各国政府经济增长政策的关键。开展沿海城市地质地质调查研究也是我国城市地质领域工作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新特点及其区域空间建设策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经济全球化成为21世纪最具有广泛影响的事件,将促进全球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我国正处在城市化高度发展时期,城市化出现“集群式”发展、城乡二元结构扩大、“驱赶型城镇化”和城市化的区域空间差异性等新特点、新问题。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水土资源流失与大量占用,对沿海地区一些城市的区域环境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诸如酸雨、城市污染、汽车烟雾和交通阻塞等。面对全球城市化的巨大影响与冲击,从区域空间角度出发,提出必须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下,使我国城市化走向健康之路,实施区域空间建设新策略,注重大城市群区内的保护与建设,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适度发展、构建区域性的生态安全格局,促进我国信息化的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3.
城市生态用地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具有密切动态关系,但生态用地与城市竞争力各因子之间的具体作用和相关性关系很少被研究。本文通过相关性实证分析,探讨生态用地规模和结构与城市竞争力各组成因子间的动态关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部分大城市生态用地的规模与城市竞争力呈负相关关系,而与城市竞争力组成因子中的经济规模、经济效益、经济结构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有着显著正相关性;部分国际大城市的生态用地规模与城市竞争力、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水平均呈正相关关系。从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三方面解释了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优化园林绿地空间分布、因地制宜开发城郊生态空间、将生态文明作为城市新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来培育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简述城市的格子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大年 《现代地质》2007,21(2):175-182
基于城市的等级体系,城市可以分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集镇。分形结构是城市体系的特征,同一级别的城市有平行四边形的格子状分布,格子的两个方向与区域的大地构造线的方向一致。分别以中外特大城市和大、中、小城市为例,分析了城市格子状分布特征。认为在一个区域内,除了格子状对称分布,还可能具有更高的对称形式。城市形成与分布的复杂系统,对于城市化和区域发展具有研究意义,应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性状特征与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近年来 ,长江三角洲除继续保持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外 ,城市发展也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 ,以上海为中心 ,形成一批经济实力强、社会发展水平高、投资环境优越的城市群。区域城市化进程加快 ,向巨型大都市连绵区发展。从世界大都市连绵区的发展趋势出发 ,概要论述了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的形成、发展过程和现状特征。认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由中心城市、城市发展轴线和次级城市群及其腹地构成 ,已形成 5个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 ;区内产业结构向高层次转化 ,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 ,现代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概括起来 ,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形成的动力机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政府权力层层下放 ;2行政区划调整 ;3投资主体多元化 ;4市场建设与乡镇和个体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根据年代和考古遗址的空间分布,对河西走廊东部民勤三角城、金昌三角城,新疆的奎玉克协海尔古城,以及中亚的Kyzyl tepa古城的年代、形状、筑造方式等做了对比,并分析了不同时期的古城址和同区域的考古文化遗址之间的空间关系.结果 表明,这3个地区的古城址大致形成于相近的时代,且都是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始的地势而筑城.城墙...  相似文献   

7.
基于2010—2020年市级面板数据,构建耦合协调模型,深入探讨珠三角科技创新与城市韧性耦合协调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就城市韧性水平而言,珠三角城市群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各城市间内部差异明显,形塑出“中间高,东西边缘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科技创新水平方面,珠三角城市群总体上呈波浪式上升态势,区域内部地带性差异显著,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圈层式发展模式;珠三角城市群科技创新与城市韧性之间耦合协调度总体缓慢上升,实现了由失调到相对协调的跨越,但各市绝对数值有待进一步提高,除深圳外其余八市均处于勉强/初级协调阶段,城际之间分化明显,形成了“中心—外围”的圈层格局。据此从推进两系统自身发展、制定两者耦合协调发展规划、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三个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自然界中,一切自然现象的发生及发展,都有其规律可寻。成矿规律,就是指矿床形成的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物质共生关系及内在成因关系的总和。因此,从成矿空间来说,它可以表现为地理上的分布规律,即成矿区域;从成矿时间来说,它可以表现为地史上的分布规律,即成矿时期;从矿质的分散聚集来说,它还可以表现为矿床、矿体及富矿体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和矿床及矿种的共生规律。之所以能形成某种空间上或时间上分布的规律,其基  相似文献   

9.
赵晋友 《地质与勘探》2013,49(5):964-969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大城市土地资源变得紧缺。各要素的高度集聚出现各种矛盾,城市空间容量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地下空间开发的需求日趋明显,这也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带来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种种挑战。本文从目前政策法规、开发现状及用途等存在问题入手,结合国外发达国家地下空间开发模式,提出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健康发展的解决之道,以此展望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成矿系统研究,是在一般矿床成因研究基础上,着重从宏观上,从成矿时间、空间、物质、运动的有机结合上来探讨区域成矿规律,可以从整体上全面认识成矿的发生、发展和作用过程.它是矿床学向系统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成矿规律既是进行成矿分析的向导(基础),又是成矿分析的结晶,它对预测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