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魏志民 《中国岩溶》1985,4(3):204-204
<正>地质矿产部岩溶地质研究所构造地质组,最近在桂林岩溶地区灰绿色粉砂质泥岩中发现三叠纪植物群孢粉化石,这是继本纽于去年在桂林岩溶区的红色粉砂质泥岩中发现丰富的白垩纪轮藻,介形虫和孢粉化石后,对朴林岩溶地区沉积、堆积建造研究方面的又一可喜的进展。 这个植物群孢子花粉化石组合,是分两批请广西石汕开发指挥部科研所杨荣玉鉴定的。其中,有蕨类植物孢子17个种(届);裸子植物花粉24个种(属);未见被子植物花粉。孢粉中,以裸子植物占绝对优势,两次鉴定中花粉为孢粉总数的72.5%及93.7%,余为蕨类孢   相似文献   

2.
成吉思汗驿站龙江组剖面位于扎兰屯成吉思汗镇东南部,组内大化石稀少,但孢粉化石丰富,下部岩性为沉凝灰岩、凝灰岩、凝灰质砂岩、砂岩、砾岩,上部岩性为安山岩、英安岩。通过对成吉思汗驿站龙江组孢粉化石的分析,在龙江组中识别出圆形粒面孢-二连粉孢粉组合带(Cyclogranisporites-Erlianpollis)。通过对孢粉化石属种的分析,根据具有时代指示意义的孢粉化石,如Erlianpollis,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等,认为成吉思汗地区龙江组孢粉化石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结合地质、古植物及孢粉化石的定量分析,认为龙江组植被类型反映亚热带气候,指示温暖潮湿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贵州福泉-凯里地区含铝岩系分布广泛,但其产出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运用孢粉年代学的方法,对凯里-福泉地区铝土矿4条典型剖面采集6件孢粉样品,讨论铝土矿的形成时代。研究表明:本次发现的孢粉样品中"四方十字粉Crucisaccites quadratoides、布氏厚角孢Triquitrites bransonii和固定三肩孢Tantillus perstantus等是贵州早二叠世时期最常见的特征属种,因此将本区铝土矿成矿时代限定为早二叠世。与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对比,含铝岩系孢粉组合特征与黔北务正道地区含铝岩系中孢粉组合特征相似度高,含铝岩系应形成于早二叠世紫松期-隆林阶,与黔北务正道地区大竹园组铝土矿形成时代相当。  相似文献   

4.
苏北盆地雀安断陷上白垩统盐系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孢粉化石。根据孢粉型及被子植物演化特征命名为希指蕨孢属-克拉梭粉属孢粉化石带。自下而上,又细分为三个化石亚带:克拉梭粉属-希指蕨孢属-泉头粉属亚带、克拉梭粉属-希指蕨孢属-拟千屈菜粉属亚带和希指蕨孢属-克拉梭粉属-美丽粉属亚带。其时代分别为:森诺曼晚期、土仑早-中期和土仑晚期-森努力早、中期。当时古气侯为干旱的热带-亚热带气侯,十分有利于盐类矿床的沉积  相似文献   

5.
唐古拉山地区广泛出露早新生代陆相红层, 确定这些红层的时代对认识青藏高原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沱沱河组上部的孢粉化石组合以被子植物花粉为主, 且主要为三沟和三孔沟类, 包括栎粉属 (尤其是小栎粉和小亨氏栎粉) 、楝粉属、坡氏粉属和三孔沟粉属等, 具孔类花粉很少, 大部分属种为古近纪常见分子;组合中出现少量鸡爪勒粉属、唇形三沟粉属、山萝卜粉属、管花菊粉属等草本植物花粉;并含有零星古老类型的成分, 如克拉梭粉属、五边粉属和江汉粉属;裸子植物花粉含量低, 蕨类植物孢子零星.基于孢粉组合特征分析, 认为沱沱河组上部的地质时代为始新世中晚期, 为进一步完善了该区新生代地层系统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中的孢粉组合获自湖南桃源三阳港。这个组合包括40多个属,50来个种(其中有两个新种)。组合中占优势的是希指蕨属和克拉梭粉属,它们分别可达10.9—31.6%和7.2—20.1%。希指蕨孢属包括有库兰德希指蕨孢、光型希指蕨孢、细肋希指蕨孢等八、九个种。其他的孢子有无突肋纹孢属(3.1—6%),南京短突肋纹孢等。被子植物花粉只占1.1—4.2%,有三沟粉属、网纹三沟粉属,还有个别有疑问的三孔沟粉,未见到三孔粉属。组合的时代被归入早白垩世阿普梯—阿尔卑期。  相似文献   

7.
冀东探区南堡凹陷北13井、北26井、北28井、高6井、高7井、高10井、高20井、高27井和高39井124个样品的孢粉资料显示南堡凹陷东营组为波形榆粉高含量孢粉组合。其裸子植物的松科花粉含量高,被子植物的榆粉属、栎粉属、胡桃粉属和桦科植物花粉丰富。该孢粉组合在东营组三段上亚段为波形榆粉(Ulmipollenites undulosus)-栎粉属(Quercoidites)亚组合;东营组二段为胡桃粉属(Juglanspollenites)-椴粉属(Tiliaepollenites)亚组合/松科(Pinaceae)-藜粉属(Chenopodipollis)亚组合,并详细分析东营组二段两个不同孢粉亚组合的形成原因;东营组一段为雪松粉属(Cedripi-tes)-云杉粉属(Piceapollis)亚组合。通过南堡凹陷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凹陷孢粉组合的对比,结果显示南堡凹陷与渤海湾盆地其他凹陷孢粉组合特征总体一致,然而又具有自己的特点。根据孢粉组合中主要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花粉的分布时限以及少量新近系繁盛分子的出现,判断南堡凹陷东营组的时代为渐新世。  相似文献   

8.
对黑龙江省嘉荫县乌云煤矿和白山头剖面的孢粉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云煤矿剖面孢粉组合中温带类型的花粉(主要为莫米粉属、拟桦粉属、胡桃粉属)含量较高,另外也有一定数量的热带—亚热带分子;白山头剖面的主要花粉类型包括与桦木科有关的三孔粉属及松粉属和杉粉属等裸子植物类型。通过对这些孢粉类型的分布时代进行分析并与其他孢粉组合进行对比,认为乌云煤矿剖面及白山头剖面中观察到的含孢粉地层的时代为古新世。  相似文献   

9.
陶平  刘平 《贵州地质》1990,7(4):378-381
本文报导了贵州道真下侏罗统綦江组的孢子花粉及其组合特征,总计孢子27属51种,花粉31属71种。可大致与鄂西香溪组的下部孢粉组合,即Dictyophyllidites(网脉蕨孢属)—Classopollis(克拉梭粉属)—Cerebropollenitesc(脑形粉属)组合相对比,时代归属于早侏罗世早期。  相似文献   

10.
对五图组含煤岩系进行研究 ,所揭示的孢粉植物群中 ,被子植物榆粉 (Dlmipollenites)和栎粉 (Quercoidites)有很高的含量 ,此外有山核桃粉 (Caryapollenites)、朴粉 (Celtipollenites)、枫杨粉 (Pterocaryapollenites)、胡桃粉(Juglanspollenites)、桦粉 (Betulaepollenites)、苗榆粉 (Ostryoipollenites)、枥粉 (Carpinipites)和小栗粉 (Cupuliferoipollenites)等 ,其中热带、亚热带分子占很大的比重 ,且有很高的分异度 ;裸子植物含量不高 ,主要为松粉(Pinuspollenites)和云杉粉 (Piceaepollenites) ,其次为杉粉 (Taxodiaceaepollenites)和麻黄粉 (Ephedripites) ;蕨类孢子一般含量较少 ,仅在部分样品中三角孢 (Deltoidospora)含量很高。在参考沉积、古气候、海平面变化以及其他门类化石资料的基础上 ,对孢粉化石群的时代归属及我国东部区域相关问题作了讨论 ,得出五图组孢粉组合特征与其他古生物资料所得的时代意见一致 ,属早始新世晚期到中始新世早期 ,其古气候特征也与全球海洋气候特征相符合。  相似文献   

11.
广西巴马县水晶宫洞穴沉积物特征及其沉积环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巴马县水晶宫洞内次生化学沉积物景观丰富,类型多样,有石钟乳、石幔、石瀑布、石笋、石柱、石盾等特色景观;尤其是近期仍在发育的洞顶鹅管、卷曲石、石花等是国内外较为罕见的洞穴奇景。据沉积物的沉积类型、物质成分、沉积序次及测年等资料研究表明,水晶宫洞穴沉积物形成于晚第三纪以来。晚第三纪和第四纪早更新世早期,洞内沉积主要为外源水携带的硅质岩、砂岩类砾石沉积形成的钙华砾石层。早更新世中期—中更新世气候温暖湿润,是水晶宫洞穴主要景观的形成期,沉积物景观宏大而壮观,230Th-U系测年得出其分别形成于100~35万年前。晚更新世早期12.5~9万年的末次间冰期主要为温暖气候环境,洞内仅有少量的石笋沉积,且极少保存;9万年后气候环境发生突变,更不利沉积物发育和保存;自4万年后气候环境开始表现为温暖湿润,化学沉积活跃,洞穴沉积物主要由高约50~150 cm的纯白色石笋群和钟乳石组成,为洞穴奇景的形成期,230Th-U系测年得出其分别形成于40 ka BP和7 500 a BP以及1 450 a BP。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形成的洞穴沉积物景观,不仅为水晶宫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价值,同时也为广西重建古气候环境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载体。   相似文献   

12.
要坝洞在保靖县城北5km,是有旅游和科研价值的洞穴。洞穴发育在保靖-复兴断裂带的裂隙破碎构造控制的白云岩、白云岩化灰岩残体中,是断面陡转缓地段的垂向洞穴,成洞原因与所处的特定地质构造环境有关。在阐述洞穴形成特征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洞穴沉积物及其相关性。洞穴碎屑沉积、次生化学沉积类型齐全,组成高、中、低三个沉(堆)积台面,构成多期(次)沉(堆)积的伴生共存组合体,展示洞穴及其沉积特征和过程。笔者进一步完善了次生化学沉积的成因分类,认为壁流石、钟乳石、石笋、石柱聚集匹配,构成景点,具有旅游观赏价值。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1号石笋进行同位素测年和综合研究,以其完好的沉积旋回、结构构造特征,显示3~1万a间的冰期气候沉积特征,其冷暖气候转(突)变标志明显。在洞穴及其沉(堆)积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洞穴沉(堆)积、洞内外新近系、古近系、白垩系的伴生沉积、储存关系,判断要坝洞形成于白垩纪前后。  相似文献   

13.
孢粉在苏北沿海辐射状砂脊群地区沉积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家声 《沉积学报》1987,5(4):147-158
把孢粉学用在沉积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把孢粉作为沉积物的特殊成分,指示物质来源及其分布规律,以了解海洋沉积环境的方法,在我国颇为少见。该项研究将丰富孢粉学的研究领域,促进海洋沉积环境研究的深入。这种有益于沉积环境研究的孢粉指示法,应该在沉积学的研究中,予以深入的开拓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溪水洞位于上马家沟组砾屑灰岩中。洞穴的形成主要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当时的古气候、古地貌以及水文地质条件是其形成的重要因素。水洞形成于中-晚更新世。  相似文献   

15.
贵州凉风洞洞穴滴水水文水化学过程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贵州荔波凉风洞5个滴水点进行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表明除大气降雨携带的较少物质成份外,凉风洞滴水中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土壤,同时,示踪结果显示出凉风洞滴水对大气降雨的响应较快,滴水的物质组成直接源自于洞穴环境。洞穴滴水的化学组成中元素含量的变化主要由水运移过程中水-土、水-岩作用导致的方解石溶解-沉淀过程所控制,稀释作用、水来源的差异或者活塞流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其影响较弱,表明凉风洞滴水点的次生沉积物可能记录了环境变化信息。但水在洞穴顶板内运移过程中发生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岩石的溶解、方解石沉淀作用过程)以及洞穴滴水响应大气降雨的时间尺度、水动力过程、水流形式等因素,影响到凉风洞洞穴次生沉积物过去环境记录指标。因此,岩溶次生沉积物过去环境变化指标的解译应该有洞穴滴水水动力地球化学过程的结果作为支撑。这些过程的清晰化可以更好地为研究洞穴环境次生沉积记录的高分辨率、短时间尺度的过去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秦岭中更新世以来抬升的新资料及认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秦岭北坡的陕西省洛南县南洛河北岸发育高度不同的6层溶蚀洞穴,其中5层溶蚀洞穴中发现沉积物和古生物化石。对这些洞穴进行了考察和发掘,并研究了洞穴内沉积物的化石。另外对洞穴外的河流阶地进行了高程测量和对比分析,用选频光释光法测定各洞穴底部沉积物和洞穴外河流阶地沉积物的年龄,确定了各洞穴大致的形成时代,并首次得到秦岭中更新世以来的抬升资料。其抬升过程中速度不均一性、时代越新抬升速率越强的总趋势等状况与青藏高原相似  相似文献   

17.
鄂西高坪龙骨洞地层形成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鄂西龙骨洞保存有早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并产早期人类化石和巨猿化石以及石器。通过对这套地层的形成环境的研究表明:沉积物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暗河环境,期间发生过几次水体干涸事件,形成钙板层。根据沉积环境的特点,龙骨洞的地层可划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剖面的底部,在洞穴沉积物的形成初期,沉积物粒度较粗,形成水动力较强的暗河环境;第二部分是钙板层或强钙质胶结层的形成,表明洞穴处于干涸或水很少的环境;第三部分是地层的主体部分,以粘土和亚粘土为主,形成于弱水流的暗河环境,化石主要产自这部分;第四部分是剖面的顶部,为钙板层,洞穴干涸。洞中的化石和石器部分是被水流带入洞中沉积形成的,部分为人类和巨猿在洞中生存时留下的。  相似文献   

18.
赵建 《中国岩溶》2006,25(3):263-268
作为一种独特的天然空间,溶洞往往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山东已知溶洞约有360多个,其中所含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存十分丰富。本文从史志文献对溶洞的记载描述、史前文化发现、古代宗教活动、及古文化艺术遗存等方面对山东的溶洞文化做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19.
秦岭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与区域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据沉积,构造、地貌并结合地球物理资料综合研究认为,秦岭造山带新生代构造隆升是在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构造隆升基础上,于晚第三纪中新世迅速隆升,而早更新世早期则是新构造活动最强烈时期。秦岭造山带的新生代构造隆升的方式主要有地垒式、掀斜式、振荡式和翘板式4种。诱发这一地区新构造抬升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学机制是华北地块自北而南,扬子地块自南而北相向向秦岭造山带之下陆内俯冲和秦岭地块深部软流圈抬升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20.
为阐明兜率岩溶洞的形成原因和发育过程,调查了兜率岩溶洞及其周边区域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测量了溶洞形态及溶蚀堆积物特征;用 14C法或U系法对洞内典型堆积物样品进行测年,估算出岩溶堆积物的生长速度,研究结果表明:兜率岩溶洞是完整的独立溶腔碳酸盐岩洞穴;溶洞内石笋发育强烈,石笋的生长速度略快于石钟乳的生长速度,石笋高度为2~26 m,直径在0.5~5 m,生长速度为0.24~0.50 mm·a-1;石钟乳长度为3~20 m,生长速度为0.20~0.40 ·a-1;洞内最高石柱高达37 m,最高的二次沉积物可达12 m,直径为0.6 m。兜率岩溶洞的形成是岩石、水流与构造运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区域构造产生的断层和裂隙使区内碳酸盐岩石破碎并遭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在区域缓慢抬升活动过程中形成了兜率岩溶洞;溶洞的发育经历了三个阶段:距今200~78万年的初始形成阶段,距今78~14万年的发展壮大阶段和距今14万年前至今的稳定沉积阶段。溶洞内大多数的溶蚀堆积物产生于14万年以来,少量的新生溶蚀堆积物基本形成于700年以前。在距今1万年左右开始形成二次沉积物。目前,兜率岩溶洞进入稳定沉积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