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淮河流域、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水旱灾害,建国后经40余年努力整治,搞灾效益显著。但近20多年来,随着流域城市经济、人口的发展,又冒出严重的水质污染问题,对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危害。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论述污染形成原因、危害程度、损失情况、治理现状等。并提出了今后应如何加强防污治污的力度,综合整治淮河的具体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规律研究进展本项目在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DBNDC)的支持下,综合分析了中国自然灾害系统的孕灾环境、承灾体与灾情形成机制,建立了刻画区域灾害的指标体系和定量分析模型,揭示了中国自然灾害的区域规律,提出了中国自然灾害综合区划方案。并对...  相似文献   

3.
刘祯 《吉林地质》2001,20(3):64-68
本文根据应力与应变原理对地球上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灾害发生原因的不同,将其分为一般灾害和特殊灾害两种类型。本文还介绍了每种灾害类型的特点,危险及其相互关系,通过综合研究,掌握了地球上各种自然灾害发生的原因后,人类对各种灾害的预防工作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相似文献   

4.
洮河流域水文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文华 《水文》2004,24(5):54-57,61
介绍了洮河流域的基本概况,从降水、蒸发、径流、暴雨、洪水、泥沙、水质等方面分析了该流域的水文特性,概括地反映了洮河流域水文情势的基本特点和水文要素的地域分布特征,并分析了水旱灾害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水文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贾跃玲  陈文军 《水文》2000,20(5):58-61
介绍了陕西省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分析了降水、蒸发,径流,暴雨,洪水,洪峰,枯水,泥沙及其水质,水资源等重要项目的水文特性,概括地反映了陕西省水文情势的基本特点和水旱灾害发生的一般规律,并根据水文现象在地域上分布的特征,划分出全省水文分区。  相似文献   

6.
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和时空分布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耦合从而形成一个统一的自然灾害系统。自然灾害系统是地球整体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和中坚是地质科学,因此地质科学在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地位。目前的研究表明:自然灾害系统的形成机制与分布,受到了地壳运动、地质作用和地质构造格局的控制,同时地球下垫面的状况又可以制约自然灾害的孕育、活动和能量释放过程。因此,对和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的各种地质条件进行深入研究,是自然灾害综合研究的基础,也是进行自然灾害综合预报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对自然灾害韵律活动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所产生的动力,可以使地球的岩石圈、水圈、气圈、生物圈物质发生异常性的运动和变化。从而引发震、海洋灾害、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它又使这些灾害彼此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和大体相同的韵律活动。这一特点在认识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和进行灾害综合预报时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干旱研究中的均值生成函数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学成  王志毅 《水文》1998,(2):37-40
干旱规律研究是水旱灾害对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较好地模拟历史上干旱发生及其演变规律,对于客观预测未来干旱发生情况和有关部门作出准确相应的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分析一维时间序列为基础,介绍了均值生成函数这一概念,提出了应用正交化筛选建立模型的思路,并且经数学推导建立了均值生成函数模型。最后将模型应用于山西省榆林地区、陕西省关中地区的月农业干旱指标序列的模拟与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均值生成函数模  相似文献   

9.
王平  史培军 《地学前缘》2001,8(4):349-350
根据自然灾害系统理论 ,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以一定的孕灾大环境作为背景。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等是组成自然综合体的要素。笔者提出了基于自然灾害基本单元进行自然灾害综合区划的原理和技术方法 ,选择全国l∶4 0 0万地貌类型图、1∶4 0 0万土壤类型图、全国县级行政界线图及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省级报刊灾情库数据 ,进行全国农业自然灾害综合区划。( 1)编制中国农业自然灾害类型图。按照自然灾害系统思想 ,结合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 ,从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灾情四个方面选择指标 ,系统地刻划农业自然灾害的特点。对区域农业…  相似文献   

10.
张业成  张春山  张立海 《地学前缘》2003,10(Z1):265-271
论述了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与人类社会的互馈关系 ,探讨了社会条件控制下自然灾害的阶段性特点 ,提出了开展灾害社会学研究的使命。认为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破坏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但人类社会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应付自然变异和自然灾害 ,而是对自然变异及自然灾害作出双向反响。一方面 ,采取科学的社会行为 ,积极抑制灾害活动 ,减轻自然灾害破坏损失 ;另一方面因政治腐败 ,纲纪松弛 ,经济衰退 ,社会混乱 ,或违背自然规律 ,盲目的社会经济活动 ,导致天灾与人祸并行 ,不仅加剧自然灾害 ,甚至导致许多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 ,对人类社会造成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然灾害不仅受自然条件控制 ,而且受人类社会的强烈影响 ,因此自然灾害除伴随自然条件发生复杂的周期性变化外 ,还伴随社会条件发生阶段性变化。自然灾害是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而且随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自然灾害的社会性越来越强烈。因此 ,在进一步加强灾害的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 ,开展社会学研究 ,对于发展灾害理论以及促进减灾事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淮河流域旱涝灾害致灾气候阈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淮河流域内1959—2008年110个气象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结合流域1978—2008年农作物旱涝灾害受灾面积数据,基于降水致灾因子与农作物承灾体受损程度等研究,提出旱、涝致灾气候阈值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旱涝灾害发生的时空特征,确定淮河流域合理的旱涝致灾气候阈值区间并建立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① 致灾气候阈值可通过计算发生旱涝事件时间段累积降水量除以1959—2008年相应时段累积降水量的平均值来定义,得到的旱、涝致灾气候阈值在不同尺度下对旱、涝灾害事件均有较好地稳定反映,可满足研究区旱、涝事件分析需求;② 洪涝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存在一致的变化趋势,而干旱致灾气候阈值与农作物受灾面积相关系数高达0.96,构建了基于干旱致灾气候阈值的农作物受灾面积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2.
论气候变暖背景下干旱和干旱灾害风险特征与管理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e drought is a most severe natural disaster worldwide, which leads to great risk in human being. The drought disaster and risk have more prominent because of obvious climatic warming in the last hundred years. At presen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laws of the occurrence of drought and drought risk is not comprehensive, and the recogni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ought and drought risk under climatic warming is obscure. In this paper, we summarized systematically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drought and drought disaster risk, introduced the principle of the drought disaster transfer process and the essential features of drought disaster, analyzed synthetically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nd interactions among the key factors of the drought disaster risk, discussed the effect of climatic warming on drought and drought disaster risk, and probed into the basic requirement of drought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Above all, we provide the main protective measurements of the drought disaster and the main strategy of drought disaster risk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3.
极端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极端洪水灾害具有频率低、影响范围大、损失高等特点,一般常遇洪水的灾害损失评估方法难以适用。分析了极端洪水灾害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认为极端洪水灾害损失具有时空分布的特性,因此借鉴空间信息格网技术,分别形成了极端洪水水文特性格网与社会经济特性格网,并将其叠加得到具有空间拓扑关系和属性信息的基于GIS的极端洪水损失空间信息格网模型,从而有效地反映了极端洪水灾害的时空特性。结合极端洪水损失率数据库,可评估极端洪水灾害损失。利用该方法评估了1998年特大洪水造成哈尔滨市江南主城区的直接经济损失,实证说明该方法可用于极端洪水灾害损失的评估。  相似文献   

14.
Pei  Wei  Tian  Cuizhu  Fu  Qiang  Ren  Yongtai  Li  Tianxiao 《Natural Hazards》2022,110(3):1599-1620

The risk analysis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and the study of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law of disasters and help identify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disasters. This paper uses the provin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China as the research area. The proportion of the disaster area represents the degree of the disaster. The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proportions was optimized from 10 alternative distributions based on a KS test, and the disaster risk was analyzed. Thirty-five indicators were selected from nature, agriculture and the social economy as alternative factors.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were selected by Pearson, Spearman and Kendal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test.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floods and drought is right-skewed, and the gamma distribution is the best statistical distribution for fitting disasters. In terms of time, the risk of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in all regions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enhancement of the ability to resist disasters we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change in disasters. Spatially, the areas with high drought risk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Northeast and North China, and the areas with high flood risk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especially in Hubei, Hunan, Jiangxi and Anhui. The distribution of floods and drought disasters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recipitation and water resources in China. Among the natural factors, precipitation was the main factor causing changes in floods and drought disasters. Among the agri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factors, the indicators reflecting the disaster resistance abili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disaster classification, disaster formation mechanisms and flood and drought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15.
1368—1948年陇中地区干旱灾害时间序列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标度变换法对陇中地区1368—1948年(明代至新中国建立前)各等级干旱灾害及旱季序列的时间分维值进行测算。并深入讨论了各旱灾序列时间分维与其线性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分维随时间演进的变化趋势。对4个干旱等级、4个旱季序列的分维值进行研究,发现:①干旱灾害具有客观的分形结构,其时间序列是具有自组织性质的,干旱灾害是自组织系统;②各等级干旱灾害有自己的时间重演律,干旱灾害越轻,无标度区越宽,分维值越高,短周期更明显;③各旱季分维值与其发生频次成正比;④整个时期的动态总体上表现为:各旱灾序列(旱灾、大旱灾、中度干旱、春旱及伏旱)分维值逐渐增大,旱灾发生趋向混沌无序,旱灾系统趋向平衡态,稳定性减小;⑤分形分析法与常规统计方法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岷江上游小海子坝溃决洪水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天然堆石坝溃决洪水,严重威胁下游的安全。在 计算岷江上游小海子坝不同溃决方式下的洪水演变规律基础上,对洪水灾害进行寂初步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殷瑞兰  沈泰 《水科学进展》2004,15(6):745-751
通过对长江洪水的致灾性、河道边界条件及其孕灾性、承载体易损性的分析,论述了长江中游为我国洪灾高危险区的必然性。分析了人类对河流的治理,使河道稳定性增加,减少了洪灾的风险,但是长江中游的局部河段却发生洪水位增高的趋势,又增加了洪灾风险,该区域高危险的基本特性犹存。研究了三峡运行后,长江中下游出现新的防洪形势:一方面三峡水库巨大的防洪库容拦蓄洪水,大大减少了中下游的洪灾,另一方面因河道的强冲刷,使河势变化剧烈、横向摆动增强,局部河段岸壁失稳,又增加防洪压力。同时因总体水面比降趋平,洪灾风险有向下游转移的趋势。未来长江中游仍为洪灾高危险区,仍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1983-2013年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熊俊楠  刘志奇  范春捆  张昊  彭超  孙铭 《冰川冻土》2017,39(6):1221-1231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这一独特的孕灾环境中,气象灾害的频发对当地农牧业、生态环境等敏感领域的影响尤为显著。通过收集西藏自治区1983-2013年气象灾害事件,分析了干旱、雪灾、霜冻、冰雹和洪涝五种灾害的年际、月际、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研究区五种气象灾害在1983-1995年发生总频次呈增涨趋势,1995年后趋于稳定,其中干旱多发生在3-6月,雪灾全年均有发生,霜冻多发生在4月、5月和8月,冰雹和暴雨洪涝灾害季节性强,主要发生在6-9月;在空间分布上,气象灾害高发区分布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其中,干旱多发区分布于日喀则市中东部和山南市北部,雪灾多发区分布于那曲、阿里以及西藏自治区南部边缘地区,霜冻多发区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少数地区,冰雹频发区多呈带状且分布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暴雨洪涝多发区分布于西藏自治区中、东部河谷地带。基于历史气象灾害事件,开展西藏自治区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趋势研究,其结果对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区域农业防灾减灾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对未来防洪减灾形势和对策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乾清 《水科学进展》1999,10(3):235-241
简要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大江大河的防洪形势。重点指出:河道萎缩,江河泄洪能力下降,行洪水位抬高,城市水灾突出,洪涝矛盾加重和水灾损失急剧增加的特点。探讨了防洪减灾的目标和标准,在进行防洪策略历史回顾的基础上,阐述了防洪减灾对策和基本措施方向。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气象灾害的若干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罗生洲  汪青春  戴升 《冰川冻土》2012,34(6):1380-1387
利用1984-2007年气象灾害资料, 分析了青海省各类气象灾害的发生机率及时空分布特征.冰雹、 暴雨洪涝、 雪灾、 干旱和雷电及霜冻是青海省主要气象灾害, 连阴雨、 大风、 沙尘暴、 冻害、 渍涝、 高温、 龙卷风、 大雾为青海次要气象灾害.在地域分布上, 海南州和海东地区是青海气象灾害多发和危害严重地区; 玉树州和果洛州属于气象灾害发生较少和危害较轻地区.就行政县域而言, 西宁市湟中县、 海南州兴海县、 贵德县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县, 果洛州班玛县、 久治县、 玉树州治多县则是青海省气象灾害较少和危害较轻县份.年内5-6月出现的气象灾害种类最多, 4-9月份是气象灾害高发期.在1984-2007年间, 暴雨洪涝、 冰雹、 雷电灾害发生次数呈增多趋势, 其他灾害发生次数增多趋势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